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山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一、背景介绍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建筑物。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山东省的建筑节能工作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为了推动山东省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山东省制定了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

二、目标设定1. 能源消耗总量下降根据山东省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要比2015年下降15%以上。

通过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设施,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2. 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山东省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制定更为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

要求新建建筑物必须符合最新的节能标准,对于现有建筑物,要逐步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绿色建筑山东省将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和应用。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节水设施、高效隔热材料等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4. 加强宣传教育山东省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建筑节能知识讲座、推出宣传手册、开展节能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实施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山东省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和引导建筑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建筑节能工作。

同时,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山东省将建立建筑节能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加强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山东省将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养更多的建筑节能专业人才。

4. 加强合作交流山东省将积极参与国内外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筑节能经验和技术。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自2024年以来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然而,由于能源的高消耗和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目标设定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2.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3.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和低碳化程度。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的限制力度。

建立相关奖惩机制,激励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高效节能产品。

2.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

鼓励居民和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如购买节能设备、合理使用能源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鼓励企业采用新能源发电和运输方式。

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

4.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对建筑行业的规范,提倡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

鼓励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

5.提高工业能效和产品能效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和指导,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更新。

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和节能标准,提高工业能效。

加强对产品能效的监督,实行能效标识制度。

6.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监测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定期进行能源消耗和减排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方案。

四、预期成效和前景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预计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能源消耗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国际水平。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消费比重达到 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 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 氨氮、 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 放分别减少10%。
我国“十二五” 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 标
By 151067
指导思想
•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 要着力点。 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 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 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 降低温室气体 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 排放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 发展之路。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规划及目标十九局三公司成本管理部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切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使施工生产的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对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如下规划:一、“十二五”期间总的节能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递减5% 。

二、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绿色施工。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编制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

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 )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三、采取的措施(一)节能措施⑴、制订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⑵、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⑶、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⑸、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该项工作将从机械设备与机具,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施工用电及照明三个方面入手。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文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文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目录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一)总体要求。

(3)(二)主要目标。

(3)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3)(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

(3)(四)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4)(五)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4)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4)(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4)(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5)(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5)(九)调整能源结构。

(5)(十)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5)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6)(十一)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6)(十二)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

(6)(十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6)(十四)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7)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7)(十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7)(十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7)(十七)加强工业节能减排。

(8)(十八)推动建筑节能。

(8)(十九)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8)(二十)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

(9)(二十一)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

(9)(二十二)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

(9)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0)(二十三)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10)(二十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10)(二十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0)(二十六)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10)(二十七)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11)(二十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1)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11)(二十九)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11)(三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

(12)(三十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12)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12)(三十二)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12)(三十三)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13)(三十四)健全税收支持政策。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是按照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和发展要求制定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方案。

本方案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为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政府、企业和公众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二、总体目标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降低排放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具体目标如下:1. 能源消耗总量降幅:力争到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比2005年减少20%。

2. 温室气体减排:力争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减少40%。

3. 资源利用率提升:力争到2020年,资源利用率提高15%。

三、重点工作1. 提高产业能源效率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业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强度。

政府将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和系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政府将制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动清洁能源向主力能源地位转变。

3. 实施节能措施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意识。

推广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等节能产品的使用。

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还将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鼓励企业推行节能措施,节约能源。

4. 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数据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各行业、各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

政府将加强统计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企业需要加强自身数据的统计和报告,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法制保障。

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经济刺激政策、财税政策、技术支持政策等,引导和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2. 强化监管和执法政府将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惩处,并及时公开曝光。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摘编)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摘编)

进经 济 发展 方 式转 变 ,建设 资源 节约 型 、环境 友 用 能 、排 污 单 位 和 公 民 自觉 节 能 减 排 的 内生 动 好型 社 会 ,增 强可持 续 发展 能力 ,根据 《中华人 力。 加快 节能 减排技 术创 新 、管理创 新 和制度 创 民共 和 国 国民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第十 二个 五年 规划 新 ,建立长效机 制 ,实现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传统产业 。
整 ,有序 引导 高耗 能企业 向能 源产地 适度 集 中 , 减少长 距 离输煤 输 电。在做 好 生态保 护和 移 民安
完善机 制 ,创新 驱动 。健 全节 能环 保法 律 、
法 规 和 标 准 ,完 善 有 利 于 节 能 减 排 的价 格 、财 置 的前提 下积极 发展 水 电 ,在 确保安 全 的基础 上
( )基 本 原 则 。 二
增 削减能 力6 1 0 万吨 、6 4 5 万吨 ;全国氨氮 和氮氧
化物排放 总量分 别控制在2 8 3 万吨 、2 4 .万吨 , 0 62
强化 约 束 ,推 动转 型 。通 过逐 级分 解 目标任  ̄ 2 l 年 的2 44 r to 0 . , 6 .万吨 、2 7 .万吨各 减少 1 %, 2 36 0 务 ,加 强评 价考 核 ,强化 节能 减排 目标 的约束 性 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 万吨 、7 4 9 9 万吨。
合理 控 制能 源消 费 总量相 结合 ,形 成加 快转 变经 济 发展 方式 的倒 逼机 制 ;坚持 强化 责任 、健 全法
放 总量。
( )总体 目标 。 三

到 2 1 年 ,全 国 万元 国 内生产 总值 能耗 下 0 5
制 、完 善政 策 、加强 监管 相结 合 ,建立 健全 有效 降到0 8 9E标准 煤 ( 0 5 .6 1 按2 0 年价 格计 算 ),比 的 激励 和约 束机 制 ;坚持优 化 产业 结构 、推 动技 2 1 年 的 10 4E 0 O .3 1 标准 煤下 降1 % (:2 0 年 的 6 1 05 _ P _ , 术进 步 、强 化工 程措 施 、加强 管理 引导 相结 合 , 放 ;加快 构建 政府 为 主导 、企业 为 主体 、市场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2年8月6日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结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

三是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2010年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

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基于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创新驱动不足,企业缺乏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五是基础工作薄弱。

节能减排标准不完善,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计量、统计体系建设滞后,监测、监察能力亟待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强化。

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从国际看,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

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开征碳税并计划实施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不少发达国家大幅增加投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虽然我国节能减排面临巨大挑战,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

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强化约束,推动转型。

通过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加强评价考核,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控制增量,优化存量。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能评、环评审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

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用能、排污单位和公民自觉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效益最大化。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根据各地区、各有关行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

“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各减少8%,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01万吨、654万吨;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各减少10%,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9万吨、794万吨。

(四)具体目标。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先进节能标准的比例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节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见表1)。

风机、水泵、空压机、变压器等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国产家用电器和一些类型的电动机能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业重点行业、农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见表2)。

表1 “十二五”时期主要节能指标变化幅度/变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化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 [-21%左右]火电供电煤耗克标准煤/千瓦时333 325 -8火电厂厂用电率% 6.33 6.2 -0.13电网综合线损率% 6.53 6.3 -0.23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605 580 -25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千瓦时/吨14013 13300 -713铜冶炼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350 300 -50原油加工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99 86 -13乙烯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886 857 -29合成氨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402 1350 -52烧碱(离子膜)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351 330 -21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5 112 -3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重量箱17 15 -2纸及纸板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680 530 -150 纸浆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450 370 -80 日用陶瓷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90 1110 -80建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改造面亿平方米 1.8 5.8 4积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1 15 14交通运输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5.01 4.76 [-5%]公里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千克标准煤/百吨公里7.9 7.5 [-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千克标准煤/千吨公里 6.99 6.29 [-10%]民航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千克标准煤/吨公里0.450 0.428 [-5%]公共机构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千克标准煤/平方米23.9 21 [-12%]公共机构人均能耗千克标准煤/人447.4 380 [15%]终端用能设备能效燃煤工业锅炉(运行)% 65 70~75 5~10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 90 92~94 2~4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输入比功率千瓦/(立方米·分-1)10.7 8.5~9.3 -1.4~-2.2电力变压器损耗千瓦空载:43负载:170 空载:30~33负载:151~153-10~-13-17~-19汽车(乘用车)平均油耗升/百公里8 6.9 -1.1房间空调器(能效比)- 3.3 3.5~4.5 0.2~1.2 电冰箱(能效指数)% 49 40~46 -3~-9 家用燃气热水器(热效率)% 87~90 93~97 3~10 注:[ ]内为变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