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复习课教案(全册)

中考历史复习课教案(全册)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案(一)授课人:授课时间:一、课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复习内容】:七上一单元三、目标要求:(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两个文化遗存;(2)识记半坡人、河姆渡人种植主要农作物;(3)识记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四、复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特征;半坡人、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五、复习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的特征;六、考点分析:七、自主识记检查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______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______人类,北京人距今约______万年。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______最多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和______的国家;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______,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______,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
他们已普遍使用______石器,来种植农作物。
3、距今约四五千年,______和______,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______一战中大败东方的______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族。
4、后人尊称黄帝为“______”,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______,他的属下______发明了文字,______编出了乐谱。
至今,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______”。
5、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传说,______生活俭朴,克己爱民,______宽厚待人,以身作则,______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______。
6、约______年,______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______社会结束,______社会开始。
八、知识梳理九、课内训练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A、200万年B、170万年C、80万年D、70万年2、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印度B、古巴比伦C、中国D、埃及3、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浙江省余姚县农民在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一处遗址。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3. 世界史: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世界战争与和平、冷战、现代科技革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科技成就等。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
4. 练习法:布置历史习题,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解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二课时:进行历史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历史习题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020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四、中考突破(详细习题见本课课件)
五、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
(3)从罗斯福与邓小平的决策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3)此问是综合性问题,学生分析前的材料和问题,从中总结答案。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新政属于创新。由此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通过这次改革的成功,可得出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
“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学家黄安年
(1)罗斯福采取的什么对策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该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挽救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什么总方针?
(8)苏俄新经济政策
[
(9)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0)美国罗斯福新政
(1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12)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理清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的因果关系(见课件)
从哪些方面学习掌握“改革”?
背景、目的、时间、重要历史人物、内容、结果、性质、影响、作用、意义
3、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进行分类、比较、总结(详细见课件)
六、课后作业:综合训练卷四23题、卷五22题、卷六22题
七、教学反思:
.
(
指 导 教 学 书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
星期( )
累记课时:
)
教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自学,小组互帮,交流讨论,讲解释疑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七篇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七篇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怎么写?“历史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特定分支,其结论往往与同时代的文本相比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教案篇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篇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二)导入新课: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
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三)讲授新课: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史料: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优秀初三历史复习课教案5篇

优秀初三历史复习课教案5篇最新优秀初三历史复习课教案5篇历史不断地在重演,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历史经验,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历史是一条沉重的负担,过去的阴影会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现在和未来。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初三历史复习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初三历史复习课教案篇1一、考试情况分析:本次考试我所带班级初三6、7班级历史成绩总体下滑,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归纳如下:失分原因:从试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题是第23、24、25、28和36题。
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
如第24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如36题,这道题目失分率相当高。
主要是对材料了理解不准确。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地理概念比较陌生。
如第28题失分较多,如在材料中,提到古巴和海地,这是美洲的,好多学生不知道5、材料题失分较多。
原因是综合性比较强,训练也较少,学生没有注重方法,随意性比较大。
二、今后的对策:1、强化训练。
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
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历史复习教案七篇中考历史复习教案(精选篇1)一、学习目标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2、广西起义3、文学社共进会4、君主专制制度三、合作探究(1)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历史知识,巩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帮助学生回顾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准备应对考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复习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点。
2. 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讲师引导学生回忆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2. 提醒学生注重复习历史要点,做好总结和梳理。
二、复习讲解(30分钟)
1. 根据教材内容,重点复习古代史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纲要。
2. 通过讲解、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三、练习辅导(15分钟)
1. 分发历史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2. 讲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说明。
四、总结(5分钟)
1. 讲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认真复习历史知识,做好备考准备。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历史学习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以及历史练习题目的解答。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调整和巩固,帮助学生做好备考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
专题复习: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2、通过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理解历史上的“改革”是对原有的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进行的调整与变革。
三、考点突破:
四、中考突破(详细习题见本课课件)
五、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
(3)从罗斯福与邓小平的决策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3)此问是综合性问题,学生分析前的材料和问题,从中总结答案。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新政属于创新。由此得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通过这次改革的成功,可得出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8)苏俄新经济政策
[
(9)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0)美国罗斯福新政
(1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12)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理清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的因果关系(见课件)
从哪些方面学习掌握“改革”?
背景、目的、时间、重要历史人物、内容、结果、性质、影响、作用、意义
3、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进行分类、比较、总结(详细见课件)
}
按照时间、性质、结果分类
4、中考突破(详细习题见本课课件)
历史上的中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兴利除弊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强国之路。
(2)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3)改革必然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阻力重重,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六、课后作业:综合训练卷四23题、卷五22题、卷六22题
七、教学反思:
.
(
指 导 教 学 书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
星期( )
累记课时:
)
教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自学,小组互帮,交流讨论,讲解释疑
教 学 过 程
/
一、解读课程标准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
二、理清知识结构(见课件)
2、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
“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学家黄安年
(1)罗斯福采取的什么对策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该对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挽救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什么总方针?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哪些方面学习掌握“改革”?
教学难点:改革的影响、意义或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自学,小组互帮,交流讨论,讲解释疑
教 学 过 程
1、梳理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改革开放
(4)日本大化改新
(5)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6)俄国1861年改革
(7)日本明治维新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自我疗伤;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君主立宪等改良措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温药慢治;1911年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猛药重治;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激进派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是开颅洗脑。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4)改革同时也是“双刃剑”,改革总会有风险,改革不当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危机,如前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改革等便是如此。
(5)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是否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等诸多因素。
|
五、中考演练
1.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它们分别指什么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