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篇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白:使露出白木。
②烛:照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读其书未毕(全部)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B.皆以美于徐公庞涓死于此树之下C.肉食者谋之遂成竖子之名D.读其书未毕其真无马邪?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何以战?(2分)(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曹刿论战《左传》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左传》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4、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2)战中: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1)与(2)鄙陋(3)丝织品(4)倒下2、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意思对即可)3、语言描写议论4、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5、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_________(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下面店铺整理了曹刿论战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曹刿论战》原文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通过对比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深刻。
对比阅读也是中考文言文常见的考试题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2015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强而有力。
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耒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小题1】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论战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附答案【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②所以:是为了。
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入见见人读数十卷书B.恶之如鸱枭死亦我所恶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疾之如仇敌D.虽不能察,必以情如此以学自损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最全文及答案.曹刿论战(一)“肉食者谋之,又何[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衣”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对曰: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大之狱,”公曰: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玉帛,弗敢加也,(节选自《曹”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军吏以告,公曰: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国语·文公(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原国晋文公出兵讨伐【译文】:“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
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于是晋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信]信用。
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⑦[孟门]原国地名。
(2分)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公令疏军而去之((1)又何间焉(2分))(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登轼而望之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A.可以一战耳之日之粮闻寡人D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令以三C.其者10.翻译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
(6分)的刿中话,曹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过(1)甲文主要通语言”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和鲁庄公的““(用文中的词语作答))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2的写乙文,是。
是是取得战争胜利(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的中文”这一“句。
参考答案:(一)8.(1)参与(2)离开,离去。
(2分。
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 9.B (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大大小小的分。
直译 2()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
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臣之妾畏臣,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乙]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8)(()(2)望其旗靡(1)彼竭我盈..千里()臣()(4)今齐地方(3)臣之妻私..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文中结论性的话是“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
[甲]20.[甲][的方法得出的结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和“”;[乙] 。
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2)倒下(3)偏爱(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子鱼曰: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毛? 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
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
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
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13.翻译下面句子。
(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分 (2 .13.处理。
(“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