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临床执业医师
盖孟氏骨折及常见脱位复位方法

盖氏骨折症状体征本病患者移位不明显者,仅有疼痛,肿胀及压痛,前臂旋转活动受限,移位明显者,桡骨出现短缩与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压痛,尺骨头膨出,X线摄片显示在桡骨下1/3交界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多无严重粉碎,如桡骨骨折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将完全脱位,在前后位X线摄片上,桡骨短缩,远侧尺桡骨间距减少,桡骨向尺骨靠拢,侧位片上,桡骨头向掌侧成角,尺骨头向背侧突出。
用药治疗闭合复位比较容易。
但因肌肉收缩,维持复位的位置却较困难。
由于旋前方肌、胧桡肌、伸拇长肌与外展拇长肌收缩使骨折远端发生重叠移位,并向尺侧靠拢,因此闭合复位成功率不高。
治疗结果很不理想。
因此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桡骨骨折应做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使用加压钢板置于桡骨掌面。
术后短臂石膏前后托,前臂旋转中立制动4~6周。
去制动后进行功能锻炼。
陈旧性盖氏骨折。
如桡骨已经愈合,只有轻度畸形,但有前臂旋转受限及疼痛症状时,应做尺骨头切除术,可改进旋转功能和减轻症状。
畸形严重者,必须矫正畸形,以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同时植骨。
如内固定十分牢固,可同时行尺骨头切除术,否则待桡骨骨折愈合后,再做尺骨头切除术。
术后不做外固定,尺早开始做前臂放置功能练习。
检查方法X线摄片显示在桡骨下1/3交界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多无严重粉碎,如桡骨骨折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将完全脱位,在前后位X线摄片上,桡骨短缩,远侧尺桡骨间距减少,桡骨向尺骨靠拢,侧位片上,桡骨头向掌侧成角,尺骨头向背侧突出。
并发症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由于骨折处分布有血管和和神经,因此本病容易合并有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骨间膜损伤也较为严重,晚期愈合不佳者,可造成手部的畸形,影响手臂的旋转功能。
孟氏骨折系指尺骨上1/3 骨折合并桡骨头向前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种损伤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理研究,使该损伤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该损伤可见于各年龄组,但以儿童和少年多见。
儿童新鲜孟氏骨折的诊治

儿 童 新 鲜 孟 氏 骨 折 的 诊 治
赵 玉龙 丁晓飞 △ 赵劲 民 廖 世杰 钟 彰 宁
南 宁 5 3 0 0 2 1 )
( 广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创 伤 骨 科 手 外 科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儿 童 新 鲜 孟 氏 骨 折 的 临 床 特 点 及 治 疗 效 果 。方 法 : 回顾 性 分 析 2 0 0 9年 6月 至 2 0 1 3年 1 2月 在 我 院 门 诊 诊 治 的 儿 童 新 鲜 孟 氏骨 折 5 2 例, 男3 8例 , 女1 4例 。伤 后 到就 诊 时 间 平 均 1 ~3 d , 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 , 并按照 B a d o分 型 对 骨 折 进 行 分 型 。影 像 分 型 B a d o I型 骨 折 2 8 例, Ⅱ型 3例 , Ⅲ型 2 O例 , Ⅳ 型 1例 。 I型 中尺 骨 完 全 骨 折 1 3例 , 不 全骨折 1 5例 。所 有 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治疗 , 长 臂 旋 后 位 石 膏 托 固定 3 ~ 4周 , 门 诊 按 期 随 访 。拆 除 石 膏 后 , 末 次 随 访 时 观 察 并 记 录 肘 关 节 功 能 恢 复 情 况 。结 果 : 受 伤 初 期 儿 童 新 鲜 孟 氏骨 折 临床 表 现 为 前 臂 近 端 外 侧 肿 胀 , 肘 关 节 屈 伸 及 前 臂 旋 转 功 能 受 限 。所 有 患 儿 均获 3 ~6 个 月 的 门诊 随访 , 其中 1 例 患 儿 过 早 自行 拆 除 石 膏 出 现 桡 骨 头 半 脱 位 , 1 例 Ⅲ型 孟 氏 骨 折 患 儿 复 位 后 桡 骨 头 再 发 半
现漏诊 、 误诊的病例 , 导致 后 期 肘 关 节 功 能 障 碍 和 发 育 畸形 ,
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模拟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模拟试卷1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1.一名前臂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5小时后,感觉剧痛,手指麻木,肿胀,活动不灵,其主要原因是A.神经损伤B.神经受压和静脉受压C.动脉受压和静脉受压D.静脉受压E.动脉损伤正确答案:C解析:血管损伤程度可为受压、挫伤、撕裂或完全断裂。
动脉损伤后伤肢剧痛,脉搏减弱或消失,肢体远端苍白、麻木、发凉;静脉损伤则伤肢明显肿胀、瘀血、紫绀。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2.骨折愈合的第三期是A.血肿机化演进期B.原始骨痂形成期C.骨痂改造塑形期D.膜内化骨吸收期E.软骨化骨吸收期正确答案:C解析:骨折的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形期。
骨痂塑形改造期:原始骨痂为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所组成,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在受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增强及改造;受力轴线以外的骨痂,则逐渐被清除,使原始骨痂最终塑形为具有正常骨结构的永久骨痂,同时骨髓腔再通,从而恢复骨的原形。
该过程约需2年。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3.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A.复位后固定,给予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B.手法复位,外固定,给予活血化瘀药物C.切开复位,内固定,给予抗生素D.复位后固定,并开始功能锻炼E.复位后固定,待解除固定后开始功能锻炼正确答案:D解析: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复位是治疗骨折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4.肱骨干骨折最易引起A.尺神经损伤B.桡神经损伤C.腋神经损伤D.肌皮神经损伤E.正中神经损伤正确答案:B解析:肱骨干后方有桡神经沟,桡神经走行其中,故肱骨干骨折最易引起桡神经损伤。
知识模块:运动系统5.股骨颈骨折的常见体征是患肢多呈A.屈曲、内收、内旋畸形B.伸直、外展、内旋畸形C.短缩、内旋、外展畸形D.短缩、外旋、内收畸形E.屈曲、外展、内旋畸形正确答案:p解析:股骨颈骨折的患肢多呈短缩、外旋、内收畸形,大转子上移。
执业医师笔记

目录一、运动系统 (2)一、骨折总论骨折定义: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中断。
一):骨折病因1、直接暴力;2、间接暴力:<10岁儿童——(常见----肱骨髁上骨折);3、积累性损伤:常见1)腓骨中下1/3处骨折;2)第2、3跖骨骨折;Eg:常见于“运动员、芭蕾舞演员、战士”人群。
4、病理性骨折:特点:一次轻微外力,导致受伤部位骨折。
二):骨折分类1)、闭合性骨折1、根据骨折后是否与外界相同骶骨骨折刺破直肠2、开放性骨折:eg:耻骨骨折刺破膀胱1)完全骨折2、根据骨折后是否完全断离裂纹骨折2)不完全骨折青枝骨折稳定性骨折:1)青枝骨折;2)裂纹骨折;3)嵌插骨折;4)横形骨折。
3、根据稳定性分类不稳定性骨折:1)粉碎性骨折;2)螺旋骨折;3)斜形骨折;4)压缩性骨折。
4、特殊骨折:1)、粉碎性骨折:骨折块≥3块。
2)、压缩性骨折:eg:椎体——最好发的为“脊柱”骨折。
3)、撕脱性骨折:eg:尺骨鹰嘴骨折——最常见“肘关节”骨折。
三)、表现骨盆骨折(500—5000ml)1、休克(失血量≥1000ml——“一休哥”)股骨干骨折(300—2000ml)2、发热:1)血肿吸收热<38.5℃2)开放性骨折体温﹥38.5℃四)、体征1、专有体征:1)畸形;2)反常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
2、一般体征:1)肿胀;2)压痛或疼痛;3)功能障碍。
3、脱位:1)畸形;2)空虚感;3)弹性固定。
五)、影像学检查1、骨折或脱位:首选——X线:适应症:1)凡怀疑骨折或脱位者;2)一般为正侧位;3)带一个相邻关节;4)明显骨折如:开放性骨折、明显畸形、反常活动);5)高度怀疑骨折(2周复查X线片)。
2、CT检查:适应症:粉碎性骨折及了解骨折块的移位情况。
3、MRI检查:1)、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如、内外侧副韧带、半月板、交叉韧带等;2)、脊髓损伤(首选);3)、早期“股骨头坏死”首选核磁共振(MRI)Eg:患者男性,251)问首选检查(X线);2)X线证实L3椎体骨折,为了解骨折移位情况首选(CT);3)X线证实L3椎体骨折,骨折向后移位,明显压迫神经,为了解神经压迫情况首选(MRI)。
孟氏骨折(教学及宣教)

孟氏骨折概述因孟氏首次(1814年)描述了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这一特殊损伤,故名,并沿用至今。
孟氏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属预后较差的一种。
有时即使获得满意的对位,其功能也未必完全恢复。
因此在临床处理上,既要力争早期良好的复位,又要重视治疗期间的随访与观察、以及肢体的功能康复。
青少年以下年龄组的远期疗效均较满意,甚至个别桡骨小头复位不佳者,其肘部功能及上肢肌力也仍与健侧相似。
孟氏骨折发病机制除少数因直接暴力打击所致外,大多数病例是在前臂极度内旋位(旋前)跌倒手部撑地所致。
此时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及由下而上的反作用力均汇集于尺骨上端及桡骨头部,以致先后出现尺骨上1/3骨折及桡骨头脱位(多为前脱位)。
因直接暴力撞击所致者多呈现桡骨头前脱位及尺骨上1/3横折或粉碎性骨折。
孟氏骨折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指骨折后局部的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共性症状均较明显。
2.畸形尺骨表浅,易于发现移位。
桡骨头脱位亦易被检查出,但肿胀明显者则难以确定。
3.触及桡骨头即于肘前方或侧、后方可触及隆突的桡骨小头,且伴有旋转痛及活动受限。
关于孟氏骨折的分型各家意见不一,国外大多按Bado的4型分类:Ⅰ型为尺骨任何水平骨折,向掌侧成角及桡骨头前脱位。
Ⅱ型系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及桡骨头后脱位。
Ⅲ型指尺骨近端骨折伴桡骨头侧方移位。
Ⅳ型为Ⅰ型十桡骨上1/3骨折。
亦有人按伸直型(相当于前者Ⅰ型,多见于儿童)、屈曲型(相当于Ⅱ型,多见于成人)、及内收型(Ⅲ型,多见于幼儿)进行分类。
孟氏骨折辅助检查1.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2.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
当尺骨上1/3骨折时,X片必须包括肘关节,注意肱桡关节解剖关系,以免漏诊。
孟氏骨折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此种损伤的诊断一般无困难,除外伤史及临床特点外,主要依据正侧位X线平片所见。
鉴别诊断1、先天性桡骨头脱位:起病早,双侧。
X线表现肱骨远端和桡骨头颈发育异常。
⑴肘外翻加大⑵肱骨小头发育滞后,小,化骨核不规则。
孟氏骨折-课件

掌握:孟氏骨折的诊断和分型。
熟悉:孟氏骨折的病因病理、常用的整 复方法、固定方法。
孟氏骨折的骨折特点
特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 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 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应用解剖
孟氏骨折的解剖特点
上桡尺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桡切迹构成,桡骨头被附着在尺骨桡切 迹前后缘的环状韧带所约束。
临床分型
伸直型:多见于儿童,跌倒后肘伸直、前臂旋 后。桡骨头、尺骨掌桡侧脱位或成角
屈曲型:多见于成年人,跌倒后肘屈曲、前臂 旋前,桡骨头、尺骨背桡侧脱位或成角
内收型:多见于婴幼儿,跌倒后前臂近段尺侧 直接着的,导致尺骨近段多青枝骨折,桡骨头、 尺骨骨折均向桡侧脱位或成角
三岁儿童的孟氏骨Βιβλιοθήκη (正位)多发生于儿童。 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漏诊。在治疗时未能
将脱位的桡骨头整复,造成患儿伤臂明 显发育不良,肘关节屈曲受限,肘外翻 畸形,迟发性桡神经麻痹。
间接暴力
病因病机
伸直型 屈曲型 内收型
向后 向前 向侧方
旋后位 旋前位 旋前位
伸直或 屈曲位 伸直内
微曲
收位
儿童 成年人 幼儿
暴力沿尺骨向上,导致 尺骨骨折,桡骨头脱位
复位方法
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 但若尺骨为稳定型骨折,或尺骨为斜形
或螺旋骨折并有背向移位者,则可先整 复尺骨骨折。
伸直型骨折复位
体位:病人平卧,肩外展,屈肘90度, 前臂中立位;
术者拇指首先放在桡骨头地外侧和掌侧, 向内侧和背侧推挤进而使桡骨头复位;
术者持骨折远近断,采用折顶方法,纠 正掌侧成角。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般特点 要注意腕及手指的感觉和运动,以便确
孟氏骨折考试试题

选择题孟氏骨折主要指的是哪块骨骼的骨折,并伴有桡骨头脱位?A. 尺骨上1/3B. 尺骨中1/3C. 尺骨下1/3(正确答案)D. 桡骨上1/3下列哪项是孟氏骨折的典型临床表现?A.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B. 肘关节屈曲功能不受限C.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正确答案)D. 桡神经感觉正常孟氏骨折的分类中,不包括以下哪一种?A. I型:尺骨干骨折,桡骨头前脱位B. II型:尺骨干骨折,桡骨头后脱位C. III型:尺骨干骨折,桡骨头侧方脱位D. IV型:桡骨干骨折,尺骨头脱位(正确答案)孟氏骨折的治疗原则中,首要步骤是什么?A. 立即进行功能锻炼B. 手法复位,外固定(正确答案)C. 等待自然愈合D. 直接手术治疗对于儿童孟氏骨折,以下哪项处理措施是不恰当的?A. 尽早复位,避免畸形愈合B. 手法复位失败后,应及时手术C. 复位后需密切观察,防止再脱位D. 无需特殊处理,等待自然恢复(正确答案)孟氏骨折与盖氏骨折的主要区别在于?A. 骨折部位不同(正确答案)B. 脱位方向不同C. 治疗方法不同D. 预后效果不同在孟氏骨折的诊断中,哪项影像学检查最为重要?A. X线片(正确答案)B. CT扫描C. MRI检查D. 超声检查孟氏骨折复位后,应如何进行固定以保持位置稳定?A. 石膏托外固定B. 夹板外固定C. 长臂石膏托或夹板外固定,并维持屈肘90°位(正确答案)D. 无需固定,自由活动孟氏骨折患者康复期间,应特别注意避免哪种活动?A. 轻度屈伸肘关节B. 轻度旋转前臂(正确答案)C. 轻度握拳锻炼D. 轻度抬高手臂。
【疾病名】盖氏骨折

【疾病名】盖氏骨折【英文名】Galeazzi fracture【缩写】【别名】fracture of necessity;Piedmont骨折;必须骨折;反孟氏骨折;加莱亚蒂骨折【ICD号】S52.6【概述】盖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曾有许多称谓。
早在1929年法人称之为反孟氏骨折,其后还被称为Piedmont 骨折,Compbell则称之为fracture of necessity(必须骨折),因其确信此种损伤必须手术治疗。
1934年Galeazzi详细描述了此种损伤,并建议牵引拇指整复之。
此后即习惯称此种损伤为盖氏骨折。
盖氏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其发生率较孟氏骨折多6倍。
【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病因】直接暴力和传导暴力均可致伤。
【发病机制】可因直接打击桡骨远1/3段的桡背侧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撑地时传导应力而造成:还可因机器绞轧伤而造成。
损伤机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点。
【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仅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移位明显者,桡骨将出现短缩、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尺骨头膨出。
神经、血管、损伤罕见。
分型:此种骨折一般分为以下3型1.青枝型 发生于儿童,桡骨呈青枝骨折状,尺骨小头或骨骺分离,或下尺桡关节呈分离状,此型治疗较易,预后佳。
2.单纯型 为桡骨远端骨折,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者。
骨折多呈横形、斜形或螺旋形,一般均有明显移位。
3.双骨折型 除桡骨远端骨折及尺桡下关节脱位外,尺骨干亦多伴有骨折,或由不完全性骨折所致尺骨外伤性弯曲者。
后一情况多系机器伤所致,较严重,且常为开放性损伤,治疗较复杂。
双骨折时其骨折断端的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以下3组肌肉的作用:(1)肱桡肌:引起骨折断端的短缩畸形。
(2)旋前方肌:使远端桡骨向内并拢。
(3)伸拇肌及外展拇肌:加强上述2组肌肉的作用。
【并发症】无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临床执业医师
反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临床执业医师反孟氏骨折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部分相关信息供学员参考。
一、概述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也称为反孟氏骨折。
1934年Galeazzi 详细描述了这种损伤,此后即称为盖氏骨折。
这种损伤的发生率较孟氏骨折高6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直接外力,如打击伤或机器绞伤等;间接外力,摔倒手撑地,均可造成这种骨折。
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桡骨远端青枝骨折合并尺骨小头骨骺分离均发生于儿童。
此型损伤轻,易于复位。
2、桡骨下1/3骨折多为横形、短斜形。
有明显的短缩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多由于摔倒手撑地引起。
前臂旋前位致伤时,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旋后位致伤者,则向掌侧移位。
临床上后者多见。
此型损伤较重。
下尺桡韧带、三角软骨、骨间膜损伤,尺骨茎突骨折。
3、桡骨远端下1/3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并合并尺桡骨干骨折或尺桡骨外伤性弯曲多为机器绞伤引起,损伤重可能为开放伤。
除下尺桡韧带、三角软骨损伤外,骨间膜损伤亦较重。
三、临床表现
外伤后如移位不明显者,仅有疼痛、肿胀及压痛,前臂旋转活动受限。
移位明显者,桡骨出现短缩与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压痛,尺骨头膨出。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摄片显示在桡骨下1/3交界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多无严重粉碎。
如桡骨骨折移位明显,下尺桡关节将完全脱位。
在前后位X线摄片上,桡骨短缩,远侧尺桡骨间距减少,桡骨向尺骨靠拢。
侧位片上,桡骨头向掌侧成角,尺骨头向背侧突出。
五、诊断
根据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腕部及前臂下段肿胀、疼痛、畸形、关节活动障碍,检查见桡骨下段及尺骨头有压痛,桡骨下段假关节活动。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鉴别诊断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也称孟氏骨折。
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小儿,直接或间接暴力皆可引起。
外伤后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压痛局限于尺骨上1/3 或尺骨鹰嘴及桡骨头。
移位明显者尺骨上段有成角或凹陷
畸形,在肘关节的前外或后外方可触摸到脱出的桡骨头。
肘关节在半屈曲位活动受限,前臂多在中位不能旋转。
10%的患者合并有桡神经损伤。
X线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
七、治疗
1、闭合复位外固定这种治疗方法比较容易。
但因肌肉收缩,维持复位的位置却较困难。
由于旋前方肌、胧桡肌、伸拇长肌与外展拇长肌收缩使骨折远端发生重叠移位,并向尺侧靠拢,因此闭合复位成功率不高。
治疗结果很不理想。
因此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桡骨骨折应做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使用加压钢板置于桡骨掌面。
术后短臂石膏前后托,前臂旋转中立制动4~6周。
去制动后进行功能锻炼。
2、不稳定型桡骨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3、陈旧性盖氏骨折如桡骨已经愈合,只有轻度畸形,但有前臂旋转受限及疼痛症状时,应做尺骨头切除术,可改进旋转功能和减轻症状。
畸形严重者,必须矫正畸形,以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同时植骨。
如内固定十分牢固,可同时行尺骨头切除术,否则待桡骨骨折愈合后,再做尺骨头切除术。
术后不做外固定,尺早开始做前臂放置功能练习。
旋后肌综合征是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了部分相关信息供学员参考。
一、概述
旋后肌是肘后一块小肌肉,起始于尺骨上端后方桡侧,止于桡骨上段桡侧,分为深浅两层,桡神经深支经旋后肌两层之间通过,除支配旋后肌外,还支配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示指和小指固有伸肌,拇长、短伸肌及拇长展肌,是一种单纯运动神经。
在旋后肌浅层的近侧缘是较坚韧的腱性结构,称为旋后肌腱弓,神经常在此处受压。
旋后肌综合征是桡神经深支在桡管内被旋后肌浅层腱弓或桡侧腕短伸肌起腱弓卡压,使前臂伸肌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常见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手工业工人、键盘操作者以及某些运动员因前臂伸肌过度使用所致旋后肌慢性创伤性炎症。
2、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使旋后肌腱弓处增生、粘连和瘢痕形成。
3、旋后肌处良性占位性病变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等,以及桡神经在旋后肌内行径异常,均可使神经受到过大压力而发生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可逐渐发生伸掌指关节,伸拇,外展拇指无力,伸腕偏向桡侧,原因是尺侧伸腕肌受累,桡侧腕伸肌完整。
无虎口区感觉异常,无疼痛。
本病中指试验阳性,检查时令肘、腕、指间关节伸直,抗阻力伸直掌指关节诱发桡侧腕短伸肌起点内侧缘疼痛为阳性。
网球肘疼痛出现于内上髁上下。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电生理检查可见上述肌的失神经改变和前臂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电生理检查,一般可确诊。
六、治疗
一旦诊断成立,就应行神经探查术,手术需探查骨间背侧神经常见的卡压点,包括桡骨头前方,桡侧腕短伸肌弓和旋后肌的Frohse弓。
需要时作神经束间松解。
经治疗后桡神经深支功能多可得到较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