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RT)底片评定技术讲解
RT射线评片2011

3
1、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3)评片人员条件要求. (4)相关知识的要求
4
1.1底片质量要求
⑪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
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 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 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 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 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 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 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 、 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 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在暗室中可识别的黑度范围
射线照相影象 对比度△D
lg△D
△Dmin
在平常室内可识别的黑度范围 D
图
观片环境亮度对缺陷或象质计图象识别的影响
12
观片灯最大亮度和照射后透过底片的亮度
在射线底片上能否识别或者辨认出缺陷或象质计的影象,取决于影象在 底片上形成的黑度差ΔD(即照相对比度)与界限识别对比度ΔDmin之间的 关系。所谓的界限识别对比度是指能被观片者所辨认的最小黑度差。当使 用亮度为L0的观片灯时,对应于线径为d的金属丝的影象对比度ΔD与该亮 度下的界限识别度ΔDmin的关系如图所示的两条黑实线;当采用亮度为L″0 (L″0>L0′)的观片灯时,ΔD的数值不变,而该亮度下的界限识别度 ΔDmin变成如图所示的虚线。这也就是说,当观片灯亮度增加时,能识别的 底片黑度范围扩大了。
1.3评片人员要求:
(1)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具有 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与资格者,一般要求具有RT—Ⅱ 级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2)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并能经常到现场参 加缺陷返修解剖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3)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 进行评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5)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 头坡口型式,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 照工艺情况。 (6)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 400mm处,高0.5 mm间隔0.5 mm一组的印刷字母。
RT射线三级评片 夏老师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 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 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 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 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 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 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20
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如图4所示。 ⑤熔合区(熔合线):焊缝向热影响区过渡的区域, 仅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出熔合区大小,通常宏观可见 为线状,故称熔合线。如图5所示。 ⑥焊缝: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⑦焊趾: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称焊趾,焊趾连 成的线称焊趾线,如图6所示。 ⑧余高:超出表面焊趾联机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 高度,如图7所示。
3
⑫ 黑度:
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 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根据JB4730标准规 定,国内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底片 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搭接标 记处的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 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 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方为合格。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D≤4.0;AB级 2.0≤D≤4.0;B级: 2.3≤D≤4.0;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经 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5,B级最低黑度可 降低至2.0。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 合以上要求,A级允许以双片叠加观察,双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 度应不低于1.3。对评定范围内黑度D>4.0的底片,如有计量 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的亮度能满足要求,并经合同各方同 意,允许进行评定。 4
第7章射线探伤——底片评定

第7章射线探伤——底片评定第7 章底片评定7.1.评片基本要求7.1.1 评片的一般程序步骤1)评定底片本身质量的合格性:为了得到准确的评定结果,要进行评定的底片质量必须合格。
黑度:利用黑度计(密度计)测定黑度范围是否处于相应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对比度应适当,没有达到标准要求黑度的底片属于底片品质不合格。
例如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 部分:射线检测》第4.11.2 规定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 应符合下列规定:A 级:1.5≤D≤4.0;AB 级:2.0≤D≤4.0;B 级:2.3≤D≤4.0。
用X 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 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B 级最低黑度可降至2.0。
采用多胶片方法时,单片观察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
双片迭加观察仅限于 A 级,叠加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不低于1.3。
对评定范围内的黑度 D>4.0 的底片,如有计量检定报告证明所用观片灯在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能够满足4.10.3 的要求,允许进行评定。
注:该标准中4.10.3 要求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符合下列规定:a)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30cd/m2。
b)当底片评定范围内的黑度D>2.5 时,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不低于10cd/m2。
又例如GB/T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6.8 项规定射线底片黑度(测量允许误差为±0.1)应满足:A 级≥2.0(经合同各方商定,可降为1.5)B 级≥2.3(经合同各方商定,可降为2.0)当观片灯亮度按6.10 中所规定的足够大时,可采用较高的黑度。
采用多胶片透照,而用单张底片观察评定时,每张底片的黑度应满足上述要求。
采用多胶片透照,且用两张底片重叠观察评定时,单张底片的黑度应不小于1.3。
注:该标准6.10 规定:观片灯的亮度应能保证底片透过光的亮度不低于30cd/m2,尽量达到100cd.m2。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

《射线检测》补充教材页脚第六章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评定的基本要求-底片质量要求 -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评定人员条件要求.6.1.1底片质量要求⑴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
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
用人工孔槽,金属丝尺寸(像质计)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的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又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要求:底片上可识别的像质计影像、型号、规格、摆放位置,可观察的像质指数(Z)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等,满足标准规定为合格。
⑵黑度:为保证底片具有足够的对比度,黑度不能太小,但因受到观片灯亮度的限制,底片黑度不能过大。
根据JB4730标准规定,国观片灯亮度必须满足观察底片黑度Dmin≥2.0。
底片黑度测定要求:按标准规定,其下限黑度是指底片两端焊缝余高中心位置的黑度,其上限黑度是指底片中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母材)位置的黑度。
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各点的黑度均在规定的围方为合格。
底片评定围的黑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级:≥1.5;AB级:≥2.0;B级:≥2.3;经合同各方同意,A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1.7,B级最低黑度可降低至2.0。
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低至1.5。
采用多胶片技术时,单片观察时单片的黑度应符合以上要求,多片迭加观察时单片黑度应不低于1.3。
⑶标记: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有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分为识别标记:如工件编号、焊缝编号、及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如中心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和标距带等;返修标记:如R1…N。
上述标记应放置距焊趾不少于5mm。
⑷伪缺陷: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增感屏质量不好,在底片上留下的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斑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
RT评片的标准参考资料

8
评片基本知识
1. 评片的基本操作 观察底片的操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1) 通览底片的目的是获得焊接接头质量的总体
印象,找出需要分析研究的可疑影象。 通览底片时必须注意,评定区域不仅仅是焊缝,
还包括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对这两部分区域, 都应仔细观察。由于余高的影响,焊缝和热影响 区的黑度差异往往较大,有时需要调节观片灯亮 度,在不同的光强下分别观察。
按以上所述,对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 面:
即底片质量要求,设备环境条件要求和人员条件要求。
2
底片质量要求
1.像质指数(灵敏度) 底片上显示出的最小线径的像质指数应满足该透
照厚度规定达到的像质指数。像质指数的观察借 助于刻有10 X 10小窗口的黑纸板或黑塑料板来 进行。在观片灯下将小窗口放置在底片焊缝上有 像质计一端的端头,且将小窗在焊缝上慢慢地向 底片中部移动,注意观察小窗口,首先发现的连 接小窗口上下边缘的金属丝影像,就是所显示的 像质指数的影像。 新JB4730---2005标准,以公称厚度计算像质指 数并增加了17#、18#两根。
6
评片工作条件
(1)评片应有专用的评片室。评片室的光线应稍暗一些, 室内的照明应在底片上产生反射光。评片室应宁静、 卫生、通风良好。工作台上应能妥善放置观片灯、黑 度计、评片尺、记录纸、相关标准等。
(2)观片灯的亮度不小于100000cd/㎡,且所用的漫 射光亮度应可调,窗口大小可调,遮光板灵活好用, 散热良好无噪声。新JB4730---2005标准,对观片灯 的亮度有更高的要求,当D>2.5时,透过底片评定区 的亮度不应小于 10cd/㎡。
(3)各种工具用品 放大镜:用于观察影象细节,一般为2—5倍。 遮光板:观察底片局部区域或细节。 直 尺:最好是透明塑料尺。 手 套:避免评片人手指与底片接触,产生污痕。 文 件:用于记录的各种规范、标准、图表。
射线底片评定技术

M = W′/ W = L1+L2 / L1 一般情况下L1>>L2,所以,影象放大并不显著,底片评定 时一般不考虑放大产生的影响。
射线照相底片上影象重迭的情况有下几种:试件 上下表面影象重迭;表面影象与内部影象重迭;两 个或更多的影象重迭。在评片时应注意分析不同影 象的层次关系。
16
4.相对位置改变 比较正投影方式照相的底片和斜投影方式照相的
底片,可以发现底片上影象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例如中,不同的投影角度使a、b、c、d点在底片上 的相对位置改变。
3
1.2评片环境、设备等要求
⑴ 环境
评片室应与其他工作岗位隔离,单独布置,室内 应整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使评片人员免受各种 干扰,能聚精会神地开展评片工作。室内光线应柔和 偏暗,不要全黑 ,否则,易导致评片人员的视觉疲劳。 评片室亮度一般等于或略低于透过底片的光的亮度。 室内照明应避免直射人眼或在底片上产生反光。观片 灯两侧应有适当台面供放置底片及记录。黑度计、直 尺等仪器和工具应靠近放置,取用方便。在评片前应 经历一定的暗适应时间,从阳光下进入评片室的暗适 应时间一般为5~10min;从一般室内进入评片室的暗适 应时间应不少于30s。
右侧移动,识别效果会更好。
Ⅰ区 不能识别
Ⅱ区 能识别范围
Ⅲ区 不能识别
lg△D(△Dmin)
△D △Dmin
D
图 金属丝的影象对比度,界限识别对比度和底片黑度D之间的关系
11
பைடு நூலகம்
B.观片灯亮度与识别度的关系: 当使用亮度为L0的观片灯时,对应于线径为d的金属丝
RT射线三级评片 夏老师

1
1、评定的基本要求 (1)底片质量要求, (2)评定环境、设备的要求, (3)评片人员条件要求. (4)相关知识的要求
2
1.1底片质量要求
➢ ⑴ 灵敏度: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
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 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 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
➢ D>2.5时,为保证透过底片评定范围内的亮度应 不低于10cd/m2,室内亮度应在10cd/m2为宜。 室内噪音应控制在<40dB为佳。在评片前,从阳 光下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至少为5~ 10min;从暗室进入评片室应适应评片室内亮度 至少为30s。
8
⑵ 设备
①.观片灯:其主要性能应符合JB/T7903,应有足够的光强
11
(2)表观对比度与观片条件
①表观对比度:是指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 用的所有光线(Ls),如室内环境光线、底 片上缺陷周围的透过光线等,进入眼体,会 使人眼辨别影像黑度差能力下降,这种下降 的黑度差值ΔDa,称为表观对比度,从式中 ΔDa≈0.434(ΔD/1+N’),(式中N’=Ls/L)看出 Ls 越大,N’就越大,即ΔDa越小。所以应尽量 避免那些对显示缺陷不起作用光线进入眼中。
(2)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和经验。并能经常到现场参 加缺陷返修解剖工作,以丰富自己的评片经验和水平。
(3)应具有一定的焊接、材料及热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4)应熟悉有关规范、标准,并能正确理解和严格按标准
进行评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5)评片前应充分了解被评定的工件材质、焊接工艺、接
头坡口型式,焊接缺陷可能产生的种类及部位及射线透 照工艺情况。 (6)具有良好的视力,校正视力不低于1.0,并能读出距离 400mm处,高0.5 mm间隔0.5 mm一组的印刷字母。
射线评片技术讲稿

⑶未熔合:熔焊时,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或焊缝金属 与焊缝金属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 未熔合可分为坡口未熔合、焊道之间未熔合(包括层 间未熔合)、焊缝根部未熔合。按其间成分不同, 可分为白色未熔合(纯气隙、不含夹渣)、黑色 未熔合(含夹渣的)。 产生机理:1)电流太小或焊速过快(线能量不够); 2)电流太大,使焊条大半根发红而熔化太快,母 材还未到熔化温度便覆盖上去或焊接处于下坡焊 位置(在下坡焊位,在重力作用下,焊缝金属覆盖 在母材上,因温度过低未使母材金属熔化而产生 的;3)坡口有油污、锈蚀;4)焊件散热速度太 快,或起焊处温度低;5)操作不当或磁偏吹,焊 条偏弧等。
⑷未焊透: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 现象,也就是焊件的间隙或钝边未熔 化而留下的间隙,或是母材金属之间 没有熔化,焊缝熔敷金属没有进入接 头的根部造成的缺陷。 产生原因:焊接电流太小;速度过快;坡 口角度太小;根部钝边尺寸太大;间 隙太小;焊接时焊条摆动角度不当; 电弧太长或偏吹(偏弧)。
⑸裂纹(焊接裂纹):在焊接应力及其它致脆 因素共同作用下,焊接接头中局部地区的 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 而产生缝隙,称为焊接裂纹,总之,是材 料局部断裂而形成的缺陷。它具有尖锐的 缺口和大的长宽比特征。按其方向可分为 纵向裂纹、横向裂纹,辐射状(星状)裂 纹。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根部裂纹、弧坑 裂纹,熔合区裂纹、焊趾裂纹及热响裂纹。 按产生的温度可分为热裂纹(如结晶裂纹、 液化裂纹等)、冷裂纹(如氢致裂纹、层 状撕裂等)以及再热裂纹。
c)识别度: 人眼能分辨的最小黑度差△Dmin,称为识别度或识 别灵敏度,在低黑度区,识别度变化不大,在高黑 度区,识别度随底片黑度增大而增大。即高黑度底 片对细小金属丝观察不利。所以底片黑度过高或过 低都有不利于金属丝影像的识别。增大观片灯亮度 能增大可识别金属丝影像的黑度范围。环境亮度的 增加,使得可识别的黑度范围减小,识别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