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带答案)

⼀、选择题(共15分,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有错误的⼀组是A. 裨益(bì) 酾酒(shī) 镂刻(lòu) 流觞曲⽔(shānɡ)B. 禊事(xì) ⼲禄(ɡān) 蜷缩(quán) 冯虚御风(pínɡ)C. 溘死(kè) 赎罪(shú) 愀然(qiǎo) 义愤填膺(yīnɡ)D. 蕈菌(xùn) 商榷(zhuó) 兑现(duì) 便⾔令才(biàn)1.D/商榷(què) 便⾔令才(pián)2.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句是A. 资产者尽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珠丝⼀样轻轻抹去。
B.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
C. ⼀个⼈夹在各地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秋的意境与恣态,总赏玩不到实⾜。
D. 我梦想有⼀天,悠⾕上升,⾼⼭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胜光披露,满照⼈间。
2.B/A尽相—竞相珠丝—蛛丝 C恣态—姿态实⾜—⼗⾜ D悠⾕—幽⾕胜光—圣光3.依次填⼊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① “低碳⽣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了⼈类因⽓候变化⽽对未来产⽣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活”。
②推进黄河三⾓洲⾼效⽣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态保护的有机统⼀,有利于经济结构,创造⾼效⽣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 “⼤⼿拉⼩⼿。
”在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的交流会上,不少地⽅、学校介绍了他们的实际做法和初步成效,了群众的这句话。
A. 反应调整验证B. 反应调控印证C. 反映调整印证D. 反映调控验证3.C/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动。
反映: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诗中写的是张继夜泊枫桥的情景。
枫桥即今江苏省常熟市枫桥。
唐代的枫桥,因其美丽的风光而有“江南第一桥”的美誉。
文章描绘了夜晚枫桥的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枫桥夜泊》中的枫桥位于哪个地方?2.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什么意境?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 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 枫桥位于江苏省常熟市。
2. “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寂静的夜晚中,诗人通过钟声传递出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表达了要想有清澈的水,必须有源头不断地涌出活水的意思。
4. 诗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让金钱成为空虚的象征。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高一的学生将要进行期末考试,想要提高语文期末考试的分数,多做语文期末试题是一个好方法。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于西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
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
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
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
”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
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
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
《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
《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脆、石犬各二。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
”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
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
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
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
”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
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
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单项选择题(第Ⅰ卷1—4、10—12.第Ⅱ卷17--19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乔娟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
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
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
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
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
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
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生活类型。
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
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
“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荼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
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
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
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A.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最大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B.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幸福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C.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3分)A.第①②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都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
B.第②③段,分析了孔子的幸福观偏重政治意识,更强调幸福观在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的实用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偏重个人意识,从几种生活类型的角度分析了幸福观。
C.第③④段,介绍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有思辨色彩,更为全面。
D.本文通过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幸福观,他们均倡导仁爱,为今天的人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3分)A.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
统治阶级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B.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C.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以正当手段去追求财富、快乐、荣誉、德性。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窖鹿田洪波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
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
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
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
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
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
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
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
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
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
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
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
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
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
老甄的面色很难看。
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
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
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
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
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
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
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
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 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 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 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5.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证明。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