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
高三生物教案-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

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1.列举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特征。
2. 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群落的演替过程。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1课时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重捕标志法、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性、稳定性、衰退型、性别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数学模型、j型曲线、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二)知识网络(三)疑难解析1.年龄组成2.种群j型增长模型在假定①增长是无界的;②世代不相重叠;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等条件下,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t联系起来的方程:nt+1=λnt或nt=n0λt其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
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
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特征 群 落 的 演替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 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a .“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 .“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 .当种群数量小于K /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 /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 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种群和群落_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能区别种群和群落;2.理解群落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种群和群落事例,学生分析和判断种群和群落;2.通过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
T:展示一幅一群狮子捕食一头水牛的图片和一头狮子捕食水牛反被牛群杀死的视频,引出个体和群体的概念(通过对个体与群体的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
)那么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而且往往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生物群体。
二、新知学T:很多时候,生物还是过着“群居”生活的,个体聚集成一个群体,例如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由老师和同学组成的班集体。
目前较为珍稀的赤麻鸭,也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请你看图片思考:图中有几个赤麻鸭?这个群体中每个生物个体有哪些共同点吗?S:外形相似,同种生物,生活在水边。
这张图片中赤麻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群赤麻鸭生活在水塘边,也就是说它们这个群体占据一定的地域或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种生物——睡莲,我们水塘中的睡莲往往是几支甚至是一片一起生活在水中。
图中有几支睡莲?那么这些睡莲又有什么共同点呢?S:水中生活,同种生物。
这两个群体有什么相似点?S:是同一物种,占据一定空间,群体。
我们把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群体称为种群。
而种群的三要素就是:同一种物种,占据一定的空间,群体。
这三要素也是我们判断种群的重要标准。
例如我们把这群赤麻鸭称为赤麻鸭种群,睡莲群体称为睡莲种群。
想一想:五磊山上的所有树木是一个种群吗?一个蜂巢里的所有蜜蜂是一个种群吗?种群概念讨论:(1)杜湖里的一条鲫鱼是鲫鱼种群(×)。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高三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三、知识讲解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高三生物教案:2、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的1 • 种群的特征(B :识记)。
2 •种群数量的变化(C :理解)。
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C :理解) 4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结构(B :识记)。
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2 • 教学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板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 【注解】一、种群(一)种群特征r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 •种群密度一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 不变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2 .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物群I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种群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种群3•年龄组成]类型彳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适中I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I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4.性别比例(二)数量变化1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广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2.“”型曲线公式:Nt = No呱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厂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3.S”型曲线$ 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与死亡率-气侯、食物{’'捕食者、竞争者迁入与迁出人类的活动5.研究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防治害虫二、生物群落(一)群落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厂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V(二)群落结构]I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三)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同类题库】 种群的特征(B :识记)种群概念.下列属于种群的是(B )A .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C .一座高山上的鸟.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 .种群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 率种群密度.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 .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 D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在下列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小(B ) A .竞争 B .代谢废物的累积C .捕食D .严寒的冬天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D )A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B .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D .一口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C .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全部生物D .稳定型生物种群在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种群和群落 教案

种群和群落教案教案标题:种群和群落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重点:1. 种群和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 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例图片和图表。
3.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种群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三: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组成和群落演替等。
2. 通过实例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特征,并与他们讨论。
步骤四: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种群对群落的影响和群落对种群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2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包括种群数量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和演替,并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
适用学科生物适用年级
适用区域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120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教学重点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群落结构种类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备考时要结合增长曲线及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二、复习预习
答案:①年龄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S”型曲线⑥波动⑦物种组成⑧垂直结构(分层) ⑨初生⑩次生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种群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
2.“S”型曲线与“J”型曲线的比较
“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综合分析
(1)图解三种存活曲线的特点
类型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都死亡,为凸型。
类型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为对角线形;
类型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活到一定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且稳定,为凹形。
(2)对“S”型曲线及其种群增长率曲线的辨析
①“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
a.“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上升的,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b.“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②“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a.当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b.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
2
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
K
2
以前个体
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易错点分析:
“S”型曲线与“J”型曲线之间的差别根本原因是环境阻力的有无,“J”型曲线体现出了达尔文进
化理论中所提到的“过度繁殖”,但是由于没有环境阻力,而不会发生进化;“S”型曲线体现出了“生存斗争”,存在环境阻力,所以会发生生物进化。
考点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
⎩⎪⎨
⎪⎧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原因⎩⎪
⎨⎪
⎧
植物分布取决于光照动物分布往往取决于食
物或栖息条件
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
类
型
内容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
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易错点分析:
1.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一定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种间关系;
2.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一定在同一海拔,例如池塘沿岸进入底部属于水平结构;
3.在内陆胡泊中的演替的方向也是森林阶段,属于初生演替。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
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
C.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答案】C
【解析】稻田秧苗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可提高水稻的产量;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供应,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的植物类群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活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且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例题2】
【题干】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J”型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在“S”型增长达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争。
达到K 值之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而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
【例题3】
【题干】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A正确;标志重捕法是用来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可用来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洪泽湖不同区域的生物分布不同,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只是说明群落内的物种和数量达到相对平衡,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变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日常学习中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