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二)

合集下载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3(八上)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3(八上)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3 (八上)答案版八年级上册(十八)黄鹤楼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

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蒙通:濛)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鉴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_________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练习十二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二)

练习十二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二)
裱 艳 一 枝 细 看取 , 心 千 重 似 柬 。又 恐被 、 风惊 绿 。 芳 秋 若 待 得 君 来 向 此 。 前 对 酒 不忍 触 。 粉 泪 , 簌 簌 花 共 两
() 请 简 要 鉴 赏 这 首 诗 的 象 征 手 法 和 作 者 寓 于 2
其中的思想情感。

( ) 轼 的 词 , 般 认 为 是 豪 放 词 , 这 首 词 来 1苏 一 从 看 , 何 种 风 格 的词 呢 ?为 什 么 ? 是
场 消 黯 , 目无 言 , 下 层 楼 。 永 却
6 阅读 下面 这首 唐诗 。 . 然后 回答 问题 。
杳 杳寒 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 . 落冷涧滨。 落 啾啾 常有鸟 . 寂更无人。 寂 淅 淅 风吹 面 , 纷 雪 积 身 。 纷
朝朝 不 见 日, 岁 不 知春 。 岁

王孙 莫把 比蓬 蒿 , 日 墩 枝 近 鬓 毛 。 九 4 露湿 秋 香 满 池 岸 . 由来 不 羡 瓦松 ② 。 高
画 菊 ( ) 思肖 宋 郑
( ) 炎武 《 2顾 日知 录 》 : 诗 用 叠 字 最 难 。 ” 首 说 “ 这 诗 恰 恰 是 通 篇 句 首 都 用叠 字 , 且 变 化 多 姿 , 分 析 并 试 这~特点。
新 雷 张维 屏
造 物 无 言 却 有 情 。 于寒 尽 觉春 生 。 每 千 红 万 紫 安排 著 , 只待 新 雷 第一 声 。
( ) 造 物 ” 词 在 此 应 作 何 理 解 呢 ?它 到底 有 情 1“ 一 无情? 答 :
生 绡 白 团扇 。 手 一 时似 玉 。 困倚 、 眠 清熟 。 扇 渐 孤 帘外 谁 来 推 绣 户 , 教 人 、 断 瑶 台曲 。 又却 是 , 敲 竹 。 枉 梦 风 石 榴 半 吐 红 巾蹙 。待 浮 花 、 蕊 都 尽 , 君 幽独 。 浪 伴

【在线辅导】古诗词鉴赏专题(二)(2月17日)(讲解版)

【在线辅导】古诗词鉴赏专题(二)(2月17日)(讲解版)

【在线辅导】古诗词鉴赏专题(二)(讲解版)2月17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广州市期末)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②饘(zhān):稠粥。

【补充注释】:①饶(ráo)富足、多。

蒺藜(jílí):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果皮有尖刺,种子入中药。

萦(yíng):围绕:缠绕。

②蓼(liǎo)花:草本植物,果实卵形,扁平。

全草入中药。

被:遮盖。

陂(bēi杯):池塘。

③竟:完毕。

④竞:竞争、竞赛。

⑤厌:满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

(B“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15.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鉴赏评价】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

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每点3分。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佛山市期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杜甫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②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想搬家至江陵时,得知二弟杜观也将携家到江陵所作。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鉴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爱 1.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__ 之情。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五、诗词鉴赏选择题解答技巧
1.看是否曲解愿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或 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有何效果?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 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意近即可)(1分)
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 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 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2分)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
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 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 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 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得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 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情激情与思乡之苦 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 而悲壮的美。
(1分)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 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 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 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题型分析: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 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 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 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 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请分析这首诗 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 语言艺术。
这首诗在语言 上有何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 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 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 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练生动……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1.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
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1.(2分)示例1:
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
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
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
“另类”。
示例2: 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 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 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 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 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 均可。)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 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 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共4分)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 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 寂的意境。 (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 意境2分)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准确指出用 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 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忆钱塘江 (宋·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 句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
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
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 仙,凌波微步, 美艳动人。
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2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 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示例:
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
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孤独寂寞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 “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古诗词鉴赏(二)
四、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 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 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 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 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 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2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参考答答:观所统领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到的 内容是沧茫的大海,高竦的山岛,岛上长满了树木,林 间长着茂盛的野草。阵阵秋风吹来,大海上的巨浪像小 山一样汹涌而起。观字起到了引出下文内容的作用,为 写出下面的壮观景象及表达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 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
诗算不上“另类”。(能准确把握
诗的情感基调得分,能联系诗句恰
当分析得1分)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
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
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 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2分)
参考答案: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 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 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意近即可)
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何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 ⑴比喻(1分),生动地描 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⑵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
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
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六、主观题解题技巧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 2.从关键诗句上着手;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着手;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内容入手;
6.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
含义和表达情感。
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3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 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
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试分析“观”所统领的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