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五讲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第五讲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同乌克 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 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 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密林密谋, 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 体(简称独联体)的决定。宣 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 “停止存在”。
12月26日,苏联最 高苏维埃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宣告苏 联停止存在。
叶利钦执政八年期间,俄罗斯一直 政局动荡;经济严重衰退;军事力 量大幅缩水;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落 千丈;国内民族矛盾空前加剧;精 神世界陷于混乱;治安状况恶化到 了极点;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 望遭到重创。俄罗斯的总体实力倒 退了几百年,陷于严重的危机中。
对于苏联解体,中国表现了充分的尊 重和善意。1991年12月27日钱其琛外 长致电独联体12国,承认其独立,并 表示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上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同时 承认俄罗斯是原苏联的继承国,是联 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特别指出, 中国愿意继续履行与苏联签署的各项 条约、协定和有关文件所规定的义务, 同时也希望有关国家(包括俄罗斯) 也能履行这些义务。
由于对改革的进度不满,1987年10 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 发言,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 政策公开发难,甚至直接批评戈尔 巴乔夫。随后,11月11日戈尔巴乔 夫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 记的职务,任命他为徒有空名的建 设委员会主任,保留部长级待遇, 第二年初又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
1949年,18岁的叶利钦进入乌拉尔 基洛夫工学院学建筑。1954年大学 毕业后,叶利钦在斯维尔德洛夫斯 克州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当 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
1959年叶利钦成为总工程 师,1961年任建筑局局长, 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以 后便步步高升。1968年被 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 设部部长,1976年任州委 第一书记。

浅论中俄关系

浅论中俄关系

浅论中俄关系班级:机械112姓名:***学号:*************院系:机械工程学院浅论中俄关系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 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历史条约,政治,经贸,军事,人文古人云:“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两国的合作与发展更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自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随之产生。

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中俄之间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1900年俄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国家主权的侵犯。

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

1954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

1994年9月2日至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并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中俄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相互的经济交往和政治互信,中俄在政治,经贸,军事,人文等方面有着重大突破,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政治方面: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并于1996年4月实现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中俄关系_精品文档

中俄关系_精品文档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为两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在全球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中俄关系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友好关系。

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反法西斯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冷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俄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的时期。

当时,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争端和对抗。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和加强。

政治上,中俄两国建立了密切的高层交往和战略协作机制。

双方经常举行高层会晤,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战略对话和协调。

中俄两国都主张多极化世界格局,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此外,中俄两国还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密切合作,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上,中俄关系也得到显著提升。

双方签署了许多重要的经贸合作协议,扩大了双边贸易额。

中俄边境贸易逐年增长,同时双方在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能源合作项目。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领域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都积极推动双边军事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军舰互访、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

双方还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情报共享,为维护两国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中俄两国还致力于推动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然而,中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之一是两国边界问题。

尽管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相应的边界协议,但一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如黑龙江流域的争议。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平等、互利、协调、稳定。

中俄两国是邻国,拥有共同的边界线,历史上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国力的增强,中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两国建交的阶段。

中俄建交于1949年,当时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

建交初期,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但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中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的共同利益增多,中俄关系逐渐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的签署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推动了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得到了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

两国领导人定期进行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种高层互访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为双边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经贸领域,中俄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双方加强了能源、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特别是能源合作方面,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方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俄方也通过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需求。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也越来越密切。

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双方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等方面的立场相近,相互支持。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责任和使命。

两国加强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的脆弱性对于中俄关系的解读,韩国《朝鲜日报》13日的评价是“中国和俄罗斯开始积极构建更上一层楼的…蜜月关系‟。

”《环球时报》的最新民调则显示,超过4成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实力超过俄罗斯。

确实,中俄关系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第三、第四两代领导人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地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最好”。

但是,作为两个地缘交接的大国,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充满了极其复杂的两面性。

两国关系的所谓“蜜月”和“最好”,是大国互动和地缘政治态势所致。

“冷战”落幕,俄罗斯解体,但并未为西方所接受,反而为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导弹防御系统等西方设计的综合遏制举措所挤压。

在此情景下,俄罗斯在中东欧乃至独联体内的利益空间被蚕食,这是中俄在欧美压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国际政治连横合纵的必然选择。

也正基于此,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才能够抱团取暖,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契机凝神聚力,在中亚地区彰显地缘政治的影响力。

但必须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西方遏制和胁迫下的联合自保。

由此决定了中俄关系受制于外国环境影响的脆弱性。

三个例子足以说明中俄关系的这种尴尬。

一是科索沃冲突和前南使馆被炸。

战前,俄罗斯坚决站在斯拉夫兄弟的前南一方,甚至排除空降兵和军舰摆出和北约不惜一战的态势。

但在关键时刻,俄罗斯退缩,中国成为唯一坚决支持前南的大国。

结果是中国使馆被炸,中美关系霎时紧张,这是俄罗斯涮华的第一次;二是京奥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武装冲突,破坏了中方千方百计营造的“奥运停火”愿景;三是最近,美国宣布放弃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总统宣布附和美国制裁伊朗的信息。

前者被欧洲媒体解读为美俄出卖欧洲小国,后者则被解读为俄罗斯背弃中国使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处于困窘状态。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俄罗斯担忧中国发展过快的不安也屡屡在俄罗斯政媒和民间有所发酵。

近期传闻的所谓中国租用海参威的消息就在中俄两国间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促使中国官方辟谣。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摘要:冷战后,中俄关系已步入了平稳发展、充满生机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而对发展国家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双方确立了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准则;三是中俄既不结盟,也不对抗,更不会针对第三国;四是发展务实的经贸合作。

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安全利益和政治主张增多,地缘优势独特,经济互补,政策相互迎合等多种有利条件,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双方也应高度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中俄关系冷战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正文: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及最大的邻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恩恩怨怨几十年,甚至发生过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平稳发展,充满活力的积极势头。

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趋于深化,中俄两国已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实践证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积极进展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1989年5月,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级会晤。

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终于走向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次高级会晤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双方确立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

邓小平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形象地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重要意义。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新起点。

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有显著进展。

李鹏总理1990年4月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关于两国经济、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等6个政府间文件,使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具体化。

中俄关系概述

中俄关系概述

中俄关系概述中俄两国同位世界大国,又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友好,也有敌对,复杂而重要。

今天学习中俄关系历史,审视现实,关注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罗斯概述【行政区划】•2000年5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89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

2010年1月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这是俄第8个联邦区。

俄罗斯两个联邦主体合并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北奥塞梯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76%,居世界第一位。

【民族语言】•俄全国有180多个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俄罗斯人口1.43亿,居世界第七位。

俄罗斯劳动人口的70%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领土面积约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23 19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叶利钦在苏联历史演进中 的作用? 二、对苏联解体历史经验的思考?
2014-2-23
20
参考书
陆南泉等著:《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2. [俄]叶利钦(Б.Н.Елицин)著,曹缦西、张俊 翔译:《午夜日记:叶利钦自传》,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著,吴乃华等译: 《苏联解体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郑羽等著:《崩溃还是新生:叶利钦与俄罗 斯命运》,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对忽略中国的外交方针进行调整 1992 年 12 月 17 日叶利钦首次访华,标志着中 俄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叶利钦担任总统期 间,曾于1992年、1996年、1997年和1999 年先后四次访问中国。 “互相视为友好国家”(1992.12.) “新型是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9.) “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1996.3.《中俄联合声明》)
#1.
2014-2-23
21
1、关于叶利钦(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ицин) 生 平 ( 1931.2.1.-2007.4.23. ) 满月洗礼中险些夭折 父亲性格的影响(自负、 傲慢、好胜、报复心强 极强的权利欲) 童年与少年
2014-2-23 3
五年的大学生活(对政治 不感兴趣;迷恋于各种 体育运动和旅游)
2014-2-23 17
2014-2-23
18
三、对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总结
1、叶利钦历经仕途坎坷终于登上了俄罗斯权力的巅峰, 关于叶利钦本人及与之相关的重大史实的千秋功过自有 评说,重要的是,叶利钦时期,中俄之间建立了平等的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新型的中俄关系不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各自尊重 对方所选择的道路,将民族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作 为彼此间进行合作的基础,求同存异,谋求发展,这表 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构筑成熟的国与国之间 平等关系的形象。 3、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 它将对世界的稳定、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稳定起到积极作 用。
2014-2-23
7
1996年在俄罗斯总统换届选举中连任
2014-2-23
8
新式的“铁血总统”—— 不是为了建设什么,只 是为了推翻什么
1998年3月-1999年8月换了5 位总理:
切尔诺梅尔金 基里延科 普里马科夫 斯捷帕申 1998.3. 1998. 9. 1999. 5. 1999.8.
普京!!!
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特点
平等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即不结盟、不 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第三方的正常的国家 关系。
#20.
三方面的评述
一、叶利钦时期机制的变化特点与中俄两 国关系 二、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三、对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总结
2014-2-23
2
一、叶利钦时期机制的变化特点与中俄两国关系
2014-2-23 9
2014-2-23
10
叶利钦的健康状况
2014-2-2311源自1999年12月31日辞职
“你要珍视俄罗斯”——时常做出让世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2014-2-23
12
“全俄罗斯最幸
福的退休老头”
《午夜日记》 (译林出版社,2001年1月)
《Президентский Марафон》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СТ, Москва 2000)
2014-2-23
14
“新俄罗斯之父”——和彼得大
帝、列宁、斯大林一样,叶利钦 也堪称俄罗斯一段历史的开创 者 ——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新闻自由…… 普京:“他(叶利钦)是俄罗斯的 第一任总统,他也因此会永远载 入俄罗斯以及世界的史册。”
戈尔巴乔夫:“他(叶利钦)曾经
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也犯过 重大错误。” 利加乔夫:“作为元首,他(叶利 钦)的全部活动都是破坏性的。推 着他往前走的动力是什么?是权 利欲!我相信,历史审判叶利钦 背叛和破坏罪行的时刻一定会到 来的。”
2014-2-23
13
是非功过,自有评说
美国白宫称,“叶利钦是一名历史性人物,他对于俄罗斯的变化和发展具

有重要的作用。”克林顿:“他(叶利钦)曾带领俄罗斯挣扎于经济困境 和政治混乱之中……命运将他带入一个艰难的时段,历史将会给他一个公 正的评价。”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作为总统,叶利钦先生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他使 东西方更加接近,用合作代替了对抗。” 德国总理默克尔:“叶利钦对于俄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们将铭 记于心。” 英国首相布莱尔:“他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中国:“叶利钦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奠 基人”,“叶利钦为中俄友好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俄友 好的史册。”“选普京做接班人是叶利钦对俄的一大贡献。”
2014-2-23
5
1989 年 3 月,以 89.4% 的选票当选为苏联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利钦现象” 1990年宣布退出苏共,被选为俄罗斯最高 苏维埃代表,同年5月29日当选为俄罗斯 最高苏维埃主席,以反动派领袖的身份 浮出政坛
2014-2-23
6
当选总统(1991年6月)后的叶利钦
“8.19”事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声望如日中天 1991.8.23总统令,将苏共挤出政治舞台 对苏联解体推波助澜(《明斯克声明》) —— 对苏联解体的 思考(对“民主”的再认识及对“民主”建设艰巨性的认 识?对改革、继承与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对推翻与再建立 的认识?) 1993年“白宫”事件
20岁的叶利钦
家庭
2014-2-23
4
历经坎坷,爬上莫斯科权力的巅峰
1954 年起,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先后 任州党委建筑部部长、州委书记等职,一呆 就是30年 1985年调往莫斯科,先后任苏共中央建筑部 部长、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 一书记,1987年被免职(戈尔巴乔夫: “我不会让你再进入政治生活”。)
2014-2-23 15
2、叶利钦时期机制变化的特点 出现了新因素,但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资 本主义体制 “总统集权制” —— 执政 8年用了 7个总 理、9个财长、6个内务部长、3个外长— —俄罗斯政治史上空前绝后!
3、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在新型中俄关系的 发展中变得微乎其微
2014-2-23
16
二、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