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时代的苏联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一外交政策(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

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

不断加深的行政-立法权力对抗叶利钦的改革自1992年1月2日开始。

(参阅19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

很快出现了物价飞涨的现象,政府支出锐减而税收沉重。

严重的信用体系崩溃使大量工厂倒闭,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客很快不再支持改革。

叶利钦和反对激进改革的政客日益对立,最终分歧集中到政府的两个分支的对立。

在1992年中,反对叶利钦改革的力量不断增涨,反对力量主要的关注点是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地区领导人希望从莫斯科获得更多的自治权。

俄罗斯副总统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称叶利钦的改革为“经济的种族屠杀”。

[2]石油富产区的加盟共和国,如鞑靼斯坦和巴什科尔托斯坦要求从俄罗斯独立。

同样在1992年中,叶利钦和最高苏维埃(常设立法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并负责选举最高苏维埃)的政治斗争不断,双方都试图主导政府和国家政策。

最高苏维埃的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于1992年公开宣布反对改革,虽然他仍然支持叶利钦改革的总体目标。

叶利钦关注着于1991年后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这一修正案规定总统的特别执法权于1992年终止(叶利钦之前为了执行改革措施而扩大了总统在一般情况下被宪法所限制的权力)。

为了执行它的私有化措施,叶利钦要求议会恢复他的执法权(只有议会有权变更或修改宪法)。

但是在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代表们拒绝通过增加总统法定权利的新宪法。

[编辑]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992年12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和叶利钦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争议。

最激烈的争议发生在12月9日,当时最高苏维埃拒绝批准叶戈尔·盖达尔为总理。

叶戈尔·盖达尔是被广泛批评的俄罗斯“休克疗法”,即市场自由化的设计者。

最高苏维埃拒绝提名盖达尔,要求修改经济改革措施并要求被最高苏维埃所掌控的中央银行继续向企业贷款以避免它们倒闭。

[3]第二天,即12月10日,叶利钦愤怒地指责最高苏维埃为“保守与反动力量的堡垒”。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举足轻重。

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中。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系统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约的威胁,保证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军控谈判,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还包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将自己视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希望各国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合作来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帮助它们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活动,如举办共产主义党派的国际会议、支持解放运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苏联的对外政策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导致了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和争端。

此外,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也经常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并未有效地解决和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体来看,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苏联秉持维护自身安全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双重目标,通过建立军事同盟系统和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未能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它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浅析叶利钦时期的俄以关系

浅析叶利钦时期的俄以关系

浅析叶利钦时期的俄以关系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30期关键词:俄罗斯;以色列;叶利钦;俄以关系1.俄以“蜜月期”(1992年初~1993年4月)。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叶利钦出任俄罗斯首任总统试图依靠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援助来摆脱现状,采取亲美、亲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

在中东问题上,叶利钦也几乎完全追随美国积极推动阿以和平进程,俄以关系迅速发展。

1992年初,俄以和谈的多边阶段在莫斯科举行时俄罗斯支持以色列排斥巴解组织的要求,在巴以冲突中明显偏向以色列。

随着俄以关系的加深,叶利钦与俄罗斯议会中的右翼势力冲突进一步激化,俄以关系成为其相互对抗的一部分,叶利钦中东政策被迫转变。

1993年初俄罗斯转向平衡外交,对以色列的偏袒态度有所收敛,交往集中于经济领域。

2.由热转冷(1993年4月~1996年中旬)。

1993年4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的出台标志着叶利钦亲西方外交政策的转变。

叶利钦改变了以往“追随美国”的态度,采取一种更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路线。

俄罗斯试图“重返中东”,在中东地区推行全方位外交,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态度保持一致。

但叶利钦中东政策的转变更多是为了缓解国内的反对声音,而不是真正挑战美国领导的阿以和平进程。

1994年5月,拉宾受叶利钦邀请访问俄罗斯受到了欢迎,叶利钦承诺只向叙利亚出售防御性武器和配件,会利用对叙利亚的影响力帮助寻找1982年入侵黎巴嫩后下落不明的以色列士兵。

1994年希伯伦事件后,叶利钦试图以“马德里和平进程的推动者”展现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1995年12月杜马选举中共产党大获全胜,叶利钦担心在1996年6月的总统选举中失利,进一步迎合右派。

解雇了亲西方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由阿拉伯主义者普里马科夫所取代,俄以关系到达低点。

3.再度升温(1996年中旬~1997年初)。

1996年6月叶利钦赢得大选,俄以关系再次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96年5月国家选举后内塔尼亚胡出任以色列总理,呼吁改善俄以关系。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与外交

一、俄罗斯联邦的政治1.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与政治体制的转轨(1 )政治制度的变更。

①议会民主制的建立。

②“民主俄罗斯运动”的成立于1990年 10月由 30多个党派联合而成,是叶利钦夺权的政党基础③总统制的确立。

(2 )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

第一,重新确立了联邦制。

第二,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政权体制。

第三,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第四,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

(3 )相对稳定的俄罗斯政局。

俄罗斯各权力机关分别采取行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4 )车臣危机爆发。

日益上升的国内分离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成为俄罗斯最不稳定因素。

其中车臣问题最为典型。

2.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1 )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

主要在以下方面对联邦制进行了改革:第一,建立联邦区和任命总统驻联邦区代表。

第二,改革联邦委员会 (上院)的组成原则。

第三,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

第四,精简政府机构。

普京在第一个总统任期中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贯彻自由主义原则,建立小政府,尽可能减少政府在整个国家预算支出中的比重。

另一方面,推动行政改革。

2004年 3月 9日,普京下令将俄罗斯政府原有的 30个部缩减为 17个。

(2 )重点打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

(3 )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4 )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

普京执政期间基本摆脱了政治多头分立的局面,建立起以总统为首的单一政治中心的强大国家政治体系。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他承诺推行政治改革,打击腐败,发展经济。

(1)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俄罗斯内部事务。

(2)全面改革国内政治体制,为所有公民提供充分参与政治的合法机会。

(3)梅德韦杰夫誓言打击腐败。

建立严格的制度,限制政府机构与政府官员亲属掌控的企业签署采购合同等,以防止腐败。

俄罗斯对外关系及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作用1.对外战略目标的变化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三阶段(一向西方一边倒;二双头鹰政策式的全方位外交阶段;三外交阶段)外交战略根本目标依然是谋求大国地位。

试论叶利钦时代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论叶利钦时代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论叶利钦时代改革失败的原因王廷玉,黄磺2011-02-24 21:47:39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1999年岁末,执掌俄罗斯最高权力8年之久的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从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政治动荡、社会不宁、经济衰退、外交受制于人是叶利钦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改革基本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

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探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叶利钦当政期间,曾六易政府总理,频繁地调整总统和政府班子。

特别从1998年起,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四次解散政府,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此起彼伏,致使俄政治局势长期剧烈动荡,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缺乏统一全国全民的思想。

俄罗斯独立建国立邦后,当局在社会非共产主义化的口号下,大肆宣扬和极力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求填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崩溃后在俄社会出现的思想真空,但以失败而告终。

1996年夏天,叶利钦总统提出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思想,俄报刊也就此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是,由于俄全盘西化的改革彻底失败,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抑俄、弱俄的战略目标日益明显,俄民族主义情绪日增;俄主要政治力量对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评价,在走什么道路和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俄各种政治派别对俄罗斯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难以融合,未能形成有权威的、能够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有凝聚力的统一的国家思想。

目前,俄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混杂,无一占主导地位。

因此,俄朝野上下围绕权力分配、发展道路和改革方针明争暗斗,社会严重分裂,各社会集团和群体为其政治和经济权益而斗争,人们的理想、信念淡漠,目标和方向茫然。

(二)超级总统集权制导致总统、议会和政府的权力严在失衡。

1993年底,俄行政和立法两大权力机构斗争激化,导致叶利钦“炮打白宫”。

此后,俄经全民公决,通过了以加强总统权力为核心的新宪法。

非理性的外交政策选择——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反思

非理性的外交政策选择——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反思

条“ 西 方 ” 亲 的外 交政 策 , 冀 能 够在 “ 希 政治 制 度 和
的基 础上 , 过 亲 西方 的外 交 政 通 的政 策在 几 乎 一夜 之 间就 摧 毁 了一 切 旧有 的制 度 体 价 值 观 念完 全 一致 ”
系, 而新 制 度 的建 设却 困难 重 重 。社 会 转型期通 常 会 策 获取 大量 的经 济援 助 , 并作 为一 个 平 等 的伙伴 加 入 出现 的混 乱 、 序 , 种 社会 矛 盾 的 斗争 、 无 各 碰撞 , 叶 到西方 政治 、 在 经济 、 事体 系 中去 , 速进 入发 达 的 民 军 迅 俄罗斯 领导 人倾 注 了极 大的 热情 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表现得尤为突出, 致使俄罗斯外交 主 国家行列 。为此 , 和努 力 , 国际 事务 中积 极追 随西 方 , 美 国更 是 极 在 对 政策 陷入非 理性 的政 治社 会 氛 围中无所 适从 。
Vo . 8 i 2 No 6 .
非理 性的外交政策选 择
— —
对 叶利 钦 时期俄 罗 斯 外 交政 策 调 整 的反 思 冯 建 玫 加 东 ,
(.延 安 大 学 人 文 社科 学院 ;.延 安 大 学 学 报 编 辑 部 , 西 延 安 7 6 0 ) 1 2 陕 10 0
俄罗 国 的国家利 益 , 是制 定对 外政 策 的原则 。 这 然而 , 国家 的方式展 开 激烈对 抗 。与政 治形势 的混乱相 伴 ,
利 益是一 个 变量 , 随 着 国家力 量 的 消长 、 取利 益 斯 社会 笼 罩 在一 种 激进 变革 的伴 生 情 绪—— 浪 漫 主 是 获 手 段 的增减 以及 外 部 形 势 的 改变 而 变 化 的LI 外 义 思潮 当 中 , 2 J ¨, 所有美 好 未来 的希望 都被 寄托在 西 方式 交政 策 的选 择必 须 以准确 的 国家利 益认 知为前 提 。O 的资本 主义 制度能 够迅 即建 立 , 们甚 至 已经开 始憧 2 人 叶利 钦充 满信 心地告 诉 世纪 9 O年代 , 于刚 刚独 立 的俄 罗斯 而言 , 对 外部 环境 憬 着 即将到 来 的富庶 与 自由。 “ , 西 和 自身力量 都发 生 了深刻 而 巨大 的变化 , 重新定 位并 俄 罗斯 民众 ,告别 社会 主义 ”选择 一 条新 的、 方式

第十一章 冷战后俄国外交的教训

第十一章 冷战后俄国外交的教训

• 2.以意识形态划线而非国家利益 • 在科济列夫亲西方外交期间,俄大大 削弱了传统国际联系,不仅苏联时期 用友好条约编织的帝国外延网络荡然 无存,而且切断了与这些国家。虽然 实力衰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主要因 为以意识形态划线、放弃对第三世界 国家反帝斗争的支持来附和西方。
• 例如,科济列夫曾接见古巴反对派代 表,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一些国 家的内政;俄国尾随西方对南联盟和 塞尔维亚人进行制裁、设置禁飞区, 在联合国投票同意加强对伊拉克的制 裁;在西方的压力下,放弃向伊朗提 供核反应堆技术,放弃一些武器出口 订单,等等。
• 俄国对外政策主要面临两个矛盾: • 力量衰微的现实与保持大国地位企图 的矛盾; • 争取良好外部环境以利国内转轨的的 需要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各种挑战的 矛盾。
• 前者通过外交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反映 了力不从心的无奈。 • 后者则折射出既要保持“独立性”, 又怕刺激对方;既欲维护传统利益, 又担心被隔绝于世界之外的两难局面。
表1:2006全球综合国力排行榜
排名 1 2 3 国名 美国 日本 法国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控制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综合国力
3251 2158 1588
1718 1111 994
2249 806 814
547 226 201
559 416 419
185 169 184
131 100 119
• 据统计,在俄96%需要资金支持的企 业中,只有3%-7%的企业愿意公开分 配股权和转换所有权以得到外部资金。 这样,在俄发展道路上可怕的障碍不 是资本短缺,而是封闭的心态。在封 闭状态下,国家实力不可能会有根本 的提高,外部世界对封闭的俄罗斯也 将缺乏明确和积极的预期。
• 总结: • 冷战后俄国对外政策的教训主要有流 两个方面: • 一、实力制约 • 1.国家定位不准; • 2.目标与手段失衡; • 3.内外政策颠倒 • 4.意识形态色彩浓重 • 5.大量举借外债,严重依赖西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在地区热点问题和对待原苏联盟国问题上, 俄罗斯基本上是按照西方集团的愿望行事。
例如,支持西方对利比亚、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制裁,支 持西方国家在波黑和伊拉克设立禁飞区等。此外,俄罗斯 与原苏联传统盟友进一步拉开距离。1991年1月,俄罗斯 宣布终止对古巴的所有援助,同年9月,宣布从古巴撤出 原苏联军事教练旅,进而攻击古巴的人权状况。
第四,俄罗斯改变对西方惟命是从的做法,开始 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尽管如此,彼此寻求与西方结盟的亲西方的外交原则仍然 没有改变,俄政府对美国国会真诚地扶植俄罗斯仍然抱有 幻想。“双头鹰”外交政策的推行只是相对重视东方外交 和独联体外交作为牵制西方国家的一个筹码,希望以积极 的东方外交和独联体外交推动西方国家对俄奉行亲西方外 交作出更积极的反映。
(二)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时期
背景:亲西方外交的推行,不仅未使俄罗斯的国际 环境得到任何改善,反而日益恶化。1992年除了 有限的人道主义援助和食品外,西方的援助协议 和承诺几乎都没有兑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不断 加重。在国内,各种势力对亲西方外交批评强烈, 反动派们一致强调,亲西方外交的推行已经给国 家的外交和利益带来了严重后果。无论在国内还 是国外,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都失去了推行 基础。在各种压力下,叶利钦开始反思并调整了 外交政策,继而推出东西方兼顾的理念。
第二,在军事安全领域和核裁军问题上与美国密 切合作。
俄罗斯独立后在美国最为关心的核裁军问题上做了较大让 步,1992年6月,叶利钦访美期间与布什签署了有利于美 国“谋求核优势”的《关于进一步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谅解 协议》,俄罗斯还主动提出同美国共同建立“全球防御体 系”。1993年1月,俄美两国总统又共同签署了《第二阶 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具体表现:
第一,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俄罗斯外 交的主要内容。
独立之初,叶利钦旋风般的访问了所有西方大国,着手 实施俄罗斯回归欧洲,加入西方的政治战略,并就西方 各国对俄援助问题达成一系列协议。1992年7月8日,叶 利钦参加西方七国慕尼黑首脑会议,与七国领导人讨论 了俄罗斯与西方七国建立新型政治关系问题,并在这次 出访中得到了西方国家的第一批援助:英国作出了提供 2.8亿英镑贷款的许诺;加拿大领导人签署了向俄提供 2500万吨粮食的协定;法国领导人也签署了法国向俄提 供40亿法郎低息贷款的协定。4月26日,西方七国首脑在 华盛顿宣布向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的援助,当时的俄罗 斯代总理盖达尔还兴奋得说,这种援助只有战后的“马 歇尔计划可以相比。
(三)多极化外交政策
背景:1996年1月5日,再次当选为总统的叶利钦 任命普里马科夫为外交部长,这一人事变动标志 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普里马科夫认为, “冷战结束后,两极对抗的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 的趋势得到发展”,西欧、日本、中国都显示出 成为独立一极的潜力,但多极世界尚未形成,向 多极世界过渡也不会轻而易举,因为“有些人希 望看到的是单极世界”。可见,争取多极世界, 反对单极世界,成为此时俄罗斯的基本国策。
• 叶利钦时期的外交实践虽然在总体上是失 败的,但它却是一步一步地朝着成功的目 标前进的。这个时期的外交实践成为今后 俄罗斯外交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
thank you!
1993年1月,俄罗斯外长访问朝鲜,磋商延长《苏朝友好互助 条约》以及其他双边关系问题。还与古巴签署了确定双方发 展互利关系的备忘录。
第三,开始对独联体政策作出大幅调整,把发展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提上议事日程。
俄罗斯强调自己在原苏联地区有“特殊利益”,并要求西 方承认俄罗斯对维护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责 任”。
具体表现
第一,开始重视“东方外交”,强调“东西平衡”。
1992年底到1993年初,叶利钦总统访问了韩国、中国和印度。 叶利钦在访问过程中一再表示,俄罗斯“需要从面向西方转 向面向东方”,“从欧美优先转为亚太优先”,强调俄将在 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
第二,开始转变从原来的势力范围全面收缩的政策, 注意修复与昔日盟友的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经验教训
• 叶利钦执政八年,俄罗斯外交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总体上还是没有走出低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如综合国力下降、国际环境恶化、 国内政局不稳,机制的欠缺等客观因素,但主要 因素还是俄罗斯外交的决策者和决策机构犯有严 重的错误,对国家利益的定位和怎样维护国家利 益都不明确。
一、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一边倒—亲西方外交政策(1991末—1993)
(二)既注视西方,又注视东方—“双头鹰”外交
政策(1994-1995)
(三)重塑大国形象—多极化外交政策(1996— 背景:苏联解体后,如何重建俄罗斯与世界各国的 关系成为叶利钦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一时期,俄 罗斯的政治转轨表现出极端的混乱和巨大的破坏性 , 原先的国家制度迅速被废止,各派政治力量开始对 抗,国家一片混乱。执政的民主派决定按照西方国 家政治经济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社会改革,为此他们 采取了全面西化的方针:在政治上模仿西方,在经 济上推行自由市场化的改革方针,并大规模实施以 私有化为主的“休克疗法”。由于国内进行着全盘 西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作为国内政策的延续,俄罗 斯外交政策的基调自然倾向西方。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 (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 日)
• 鲍里斯· 尼古拉耶维奇· 叶利钦,前任 以及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31 年2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 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 个农民家庭,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莫斯科市市长、苏联俄罗 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俄罗斯首 任民选总统。叶利钦于1991年至 1999年12月担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 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 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经济 濒临崩溃。叶利钦对华态度友好, 担任总统期间曾四次访问中国。 1999年辞职并推举普京作为接班人。 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心脏病加 重在莫斯科突然去世 。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追随西方。
叶利钦极力强调与西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观,1992年1月31 日,叶利钦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发表声明强调,俄罗斯 “不仅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看成是伙伴,而且看做是同 盟”。1992年3月,俄代表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日内瓦会 议上追随西方国家,支持将所谓的“中国在西藏破坏人权” 问题列为大会议题。
转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外交立足点的变化。从依靠和追随西方,变为独立 自主,实行全方位外交。 第二,外交目标的变化。从幻想争取融入西方,变为反对 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单极世界,促进多极化发展,,争当多 极世界独立的一极。 第三,处理国家关系标准发生变化,从重意识形态变为按 国家民族利益处理国家关系问题。 第四,对原苏联势力范围和影响地区的太多发生变化,从 全面收缩变为有条件的维护和恢复苏联昔日的领地,开始 同美国及西方国家在这些地区展开竞争。
叶利钦支持的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外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 欢迎,符合俄罗斯一直无法泯灭的大国情节,对稳固其政 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外交政 策受到更多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受制于国力和国 际力量的对比,俄罗斯不仅没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国际 地位,反而与西方处于直接对立的状态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