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科夫报告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

合集下载

通用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训练1含解析202107

通用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训练1含解析202107

第二十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0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947 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在该计划执行的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X围”。

美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B.加强欧美等国家内部团结C.实现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D.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渗透2.[2021某某潍坊高三质检]下表为二战后成立的部分国家。

这反映了( )时间事件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成立大韩民国、朝鲜某某主义人民某某国。

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德意志某某某某国、德意志联邦某某国两个国家。

3.[2016全国卷Ⅱ,35,4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4.[2019某某高考,1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5.[2016某某高考,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

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2.(2016·文综,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4.(2015·课标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5.(2015·某某文综,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

该图可以反映出()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美苏的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X6.(2015·某某理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一外交政策(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

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冷战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这场对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后欧洲的重建过程中,随着苏联力量的增长和美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本文将探讨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包括各自的外交政策、军备竞赛以及对抗的战略局势。

一、外交政策对比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苏联采取的是扩张主义政策,试图通过援助共产主义国家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阵营之中。

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和反对,因为它直接侵犯了美国对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相对而言,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旨在限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力。

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向战后欧洲提供经济援助,既有助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又能够稳定欧洲的政治局势,并且削弱了苏联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旨在通过军事联盟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军备竞赛与核威慑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期间,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军备竞赛。

两个国家都不断增加其军事力量,并且努力开发和制造更先进的武器。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并给全世界带来了持续的紧张局势。

核武器的发展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领域。

苏联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标志着其进入了核武器俱乐部。

之后,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生产,并通过核试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威慑能力。

双方通过这种相互威慑的状态,形成了“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局面,认识到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核武器将导致双方毁灭,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对抗的战略局势苏联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对抗主要体现在战略层面。

苏联采取了全球革命战略,试图通过援助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运动来推动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支持的古巴革命、越南战争以及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对于美国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

相反,美国采取了遏制政策,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基地。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举足轻重。

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中。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系统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约的威胁,保证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军控谈判,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还包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将自己视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希望各国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合作来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帮助它们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活动,如举办共产主义党派的国际会议、支持解放运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苏联的对外政策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导致了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和争端。

此外,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也经常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并未有效地解决和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体来看,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苏联秉持维护自身安全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双重目标,通过建立军事同盟系统和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未能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它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苏联在20世纪被誉为是世界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出发,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苏联时期的国际格局。

一、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苏联时期苏维埃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外交政策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正与和平利益。

从苏联成立之初,其外交政策就一直坚持着“革命国际主义”的原则,倡导国际革命统一战线,与共产主义运动和开展反殖斗争的国家保持紧密关系,为这些国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当的支持。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于世界十分重要,它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苏联不分敌友,加强了同那些曾经与苏联进行过战斗的国家的合作。

其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为苏联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苏联国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

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苏联时期的土地国家和北京政府曾曾经常保持着接触。

而且,苏联也不仅仅是制造武器,还大量生产了消费品。

苏联工业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以上,指数比同期西方国家高出3%到4%。

到1952年前后,苏联经济仍以拉式增长率法轻力而继续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繁荣到达顶峰,处于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些最好时期。

二、苏联时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时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其外交政策对于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产生了影响。

在冷战时期,苏联积极参与了东欧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要的国际事件。

苏联在这些事件中不断发展其军事力量,为那些在这一时期都是关键战役提供了支持。

其高科技、先进武器的出口也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苏联成为最具影响力、最为争议的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

在经济领域,苏联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国有经济。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国际社会中也产生了影响。

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功能共性发展的挑战,推出了以计划模型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苏联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其卓越的领导力,使其在冷战时期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方,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聚焦于对抗美国的扩张。

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并试图将其对世界的影响力遏制在一定范围内。

为此,苏联采取了多样化的外交策略,包括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方集团,支持解放运动和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苏联对抗美国扩张的姿态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推动了其外交政策的调整。

其次,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和非洲地区。

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帮助他们获得独立和自主发展。

苏联不仅提供军事援助,还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这种支持使得亚非国家倾向于与苏联合作,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改变了世界格局。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独立运动,塑造了后冷战时期的世界。

另外,苏联还在欧洲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与东欧盟国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苏联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东欧国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势力范围对欧洲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东欧国家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此外,苏联的外交政策对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在冷战期间大力发展核武器,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通过外交手段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试图达成军控协议,限制双方核武器的数量。

这些努力终于在1987年达成了《中导条约》,对于减少核武器的威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联的外交政策使全球陷入冷战的核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而言之,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与美国的对抗到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支持,从欧洲地区的控制到核军备竞赛的谈判,苏联的外交政策塑造了世界的格局。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

苏联的冷战时期外交政策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冲突和合作。

本文将从苏联的核武器发展、援助与干涉、非对称战争等方面来探讨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核武器的发展苏联在冷战期间致力于核武器的发展。

在1949年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的极度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苏联的核武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其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场。

苏联借助核武器的实力,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坚持自己的意志。

例如,苏联在1949年提出了“毛岸英”建议,希望通过全球裁军来消除核武器并实现和平共处。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

二、援助与干涉苏联在冷战时期还利用援助与干涉策略来扩大其影响力。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给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

例如,苏联援助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为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

这些举措旨在增强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

此外,苏联还在非洲和南美洲提供了援助,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与美国竞争。

除援助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干涉行动,试图扩大其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匈牙利革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干预并镇压了示威者。

这些干涉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非对称战争苏联还采用了一种称为“非对称战争”的策略来对抗美国。

这种策略旨在通过间谍活动、政治操纵和经济竞争等手段削弱对手,并在全球范围内施加影响。

苏联在情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例如,苏联间谍金里奇和埃阿顿成功窃取了美国的核能研究和军事技术机密,使苏联能够在冷战期间迎头赶上。

此外,苏联还通过支持共产党和革命运动来干扰美国的利益,并削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尽管苏联在冷战期间采取了积极而具有挑战性的外交政策,但最终这样的政策并未带来可持续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维科夫报告”与冷战初期的苏联外交政策何伟内容提要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撰写了一份题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这份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政府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判断,对冷战爆发前的苏联对外政策产生了某种影响作用。

中外学术界对这份报告颇为关注,本文认为如果把诺维科夫报告视为苏联在战后初期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同凯南的“八千字长电报”相提并论是不确切的。

关键词“诺维科夫报告”美苏关系冷战起源1946年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的报告——《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下称“诺维科夫报告”)在封沉多年之后于1990年被苏联学者披露出来。

1991年该电报内容被刊登在美国《外交史》杂志第15卷第4期上。

1993年,肯尼斯·杰森编写的《冷战起源》[1]一书中又将这篇报告置于开篇的重要位置,与乔治·凯南[2]和弗兰克·罗伯兹[3]的电报和报告并列,试图引导研究者中将三者加以比较,并试图揭示其中的联系或关系。

“诺维科夫报告”这一资料的提出给冷战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新的视角,以至在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出版的许多有关冷战史或世界通史性质的著作中,都将该报告作为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性文件。

但是,据笔者所察,无论是肯尼斯·杰森,还是其他学者的这种比较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原因仍然在于有关背景资料的不足。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的研究也由于诺维科夫报告的披露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各种涉及冷战的著作、文章虽然没有像美国史学著作那样将诺维科夫报告视为苏联冷战开始的标志性文件,但也无一例外都将其作为填补冷战史空白的文件列入客观史实陈述之中。

但是把诺维科夫报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分析的文章却极为鲜见。

张盛发在《斯大林与冷战》中用6页的篇幅对该报告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4]。

林军在《俄罗斯外交史稿》中认为“诺维科夫报告”在冷战起源的影响方面“不亚于凯南的‘长电报’”[5],但仍语焉不详。

本文试图从“诺维科夫报告”产生的背影、电文内容以及它在冷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对其作一论述,并且将其与乔治·凯南著名的“长电报”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诺维科夫报告”的背景及主要内容1946年是美苏两大国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合作关系转入对抗的关键一年。

从1946年1月1日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开始,美苏之间就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以联合国第一任主席的人选问题之争为起始,战争时期就已埋藏下的冲突的种子至此开始发芽[6]。

伴随美苏之间展开一系列争夺以填补战后捕捉所谓“权力真空地带”的同时,双方使用的语言也越来越激烈。

杜鲁门多次表示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7]。

斯大林则在2月9日的公开演说中明确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8]。

这次讲演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随之而来的就是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唇枪舌战。

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回了有名的“长电报”。

几个月后,他又发表了署名X先生的文章,正式提出了“遏制”政策[9];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以“铁幕”为比喻呼吁美英合作共同抵制苏联的扩张;从3月起,美国就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俄国重兵向伊朗西部进军”的消息[10]。

同时美国也在行动上开始对抗苏联。

3月间美国在苏土纷争中公开支持土耳其,派遣舰队开往地中海示威;4月又安排伊朗盖凡姆政府同美国石油公司谈判有关石油租让的问题,利用外交手段破坏苏联和伊朗业已达成的石油协议。

7月到10月间,讨论制定五国和约的会议在巴黎召开,而会议对当时重大的国际问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1946年9月中旬,在研究五国和约中保加利亚政治和领土问题的时候,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给代表团成员、苏联驻美国大使、和会保加利亚委员会的苏联代表诺维科夫下达了一项任务,要求他为苏联代表团写一篇关于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趋势和意图的报告。

诺维科夫在9月底竣笔。

在诺维科夫撰写期间,莫洛托夫对其报告给予了一些具体的指示,并且在报告完成后,在其中的许多地方加上了着重号和批示。

因此,就连诺维科夫自己也认为“这篇报告只能有条件地被看作是我写的”,莫洛托夫为共同作者[11]。

诺维科夫报告题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

报告以“美国对外政策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倾向,其主要特征是美国在争夺世界霸权”[12]为中心分成三大部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已被削弱,因此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许多国家。

诺维科夫报告中指出:“战后欧洲经济支离破碎……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巨额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广阔前景……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加强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奠定其引领世界的基础”。

2.政治上,诺维科夫报告从美国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指出:美国正在集中其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动势力正在抬头,杜鲁门政府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反动性正在增强。

诺维科夫分析了美国“两党一致”制定反动外交政策的原因,并视其标志为杜鲁门和贝尔纳斯的上台。

报告中并没有指出这种“两党一致”“反动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也没有具体指出美国外交政策反动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正在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反苏集团。

在分析曾经作为美国竞争对手的英国时,报告指出:英美两国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要达成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美国对英国的政治支持”足以弥补它们之间的间隙。

而在与苏联利害相关的地区:如日本、中国以及“在紧邻苏联的盟国或前敌国”,美国“在各种会议上直接在这些国家内支持阻碍这些国家民主化的反动力量”。

美国在战后的种种做法“已经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反苏锋芒”。

3.美国的军事力量正在全球范围内活动,并且正打算通过军事力量这一决定因素来实现其领导世界的计划。

报告指出:美国国会通过了和平时期军队建立法案,并在大西洋海域和太平洋海域建立军事基地。

对苏联而言,这“表明新的威胁力量正在崛起,苏联南部地区受到极大威胁”。

报告在这里列举大量的数字目的则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武装力量的重视。

此外,报告中还提出了“第三次大战”的说法,但这并不是苏联方面第一次提出。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就公开宣布,新的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报告强调,美国在战后的外交政策是争夺世界霸权,颠覆潜在的社会主义对手。

报告虽然按照苏共领导人的意思把美苏关系的结果定位在战争上,但是,从诺维科夫使用的文字来看,他并没有用激烈的词语,从对资本主义的偏见出发,坚决贬低美国资本,而是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对于正处于经济复兴阶段的欧、亚国家的作用。

但是,单就论述美苏关系来说,报告除了一再空谈美国的野心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在这里,诺维科夫看到了在国际竞争中,军事力量和资本的作用,美国正在运用这两种武器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二、“诺维科夫报告”与凯南“长电报”的比较诺维科夫报告在史学界公开后,史学家们就对它抱有极大的兴趣。

有人认为,它是苏联外交在战后转向以两极观点看世界的第一步[13]。

有人认为该报告是对美国政策的歪曲[14],“诺维科夫报告”是否具有苏联冷战初期外交政策纲领性文件的性质,这一问题为人们所关注。

笔者在此试将其同凯南电报进行比较,以说明其本身并不具备纲领性文件的性质。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回了有名的长电报。

尽管在该文中凯南并没有使用“遏制”一词,但是他已经实际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遏制苏联的理论,并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美苏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只要保持实力威慑与压力,无需热战那种极端的方式。

这份电报在华盛顿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表明它所代表的对苏强硬政策在政府和国会取得了优势,标志着美国冷战思想的基本形成。

与此相反,诺维科夫报告自从上呈斯大林之后就一直被闲置,对外不予公布,直到1990年才被苏联的学者披露出来。

与凯南在报告完成之后仍然活跃在外交政治舞台上的生涯不同,1947年秋,仅仅完成报告的一年之后,诺维科夫就卸任驻美大使,原因是他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认识的不足。

就其1946年9月的这份报告的内容来说,斯大林不满意的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他对报告流露出的“斗争性”不强而不满意?诺维科夫报告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是否又和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程序有关?所有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仔细地分析诺维科夫报告的内容会发现,报告中很少提及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是苏联在面临国际环境的压力下应该如何反应。

虽然,我们不能普遍地认为只要是驻外大使就一定能系统地说明本国的政策指示。

但是,凯南“长电报”——现在经常被人们和诺维科夫报告相比较——就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最基本的遏制政策。

凯南所说的遏制政策概括起来说,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就可以抵制苏联的影响和渗透。

第二,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美国可以趁机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

第三,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

这是凯南遏制战略的最终目标。

凯南认为,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

但是,这并不是说,凯南的遏制仅仅指西方坚守阵地、坐以待变。

在他看来,西方可以影响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进程,尽管西方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

因此,有人认为乔治·凯南遏制思想就是一种和平变革或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15]。

相反的,诺维科夫在他的报告中只字未提苏联外交的策略或者是目标,以致于从他的报告中看不出苏联的外交是打算采取攻势还是守势。

其次,诺维科夫在报告中将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动因归结为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而凯南在他的文章中分析苏联对西方“威胁”时,主要是把苏联视为一个追求传统目标的民族国家而非追求意识形态目标的革命国家。

凯南的电报认为苏联的“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

该电文和后来凯南署名为“X”文章一样,都一再强调苏联对外行为动机从根本上说不是意识形态目标,而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不安全感。

至于意识形态,在他看来主要是说明苏联不安全感的理论依据和对外扩张的工具。

诺维科夫在报告中出现的第三点漏洞是:他虽然指出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状况,对美英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分析得也算确切,但是却没有提到战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民主化、非殖民化的革命浪潮,而这些情况对于苏联来说在制定战后美苏关系的关键性决定上是非常重要的,报告强调美国军费和海外军事基地的增长,却没有提及战后初期美军的退伍人数已经达到1200万。

而且报告中有许多地方还需要仔细地推敲,如美英在东欧的合作是否夸大其词、美国是否将会在中国长久驻军等问题。

如诺维科夫在其回忆录中记载,这篇报告是在莫洛托夫的授意下完成,文中的着重记号是莫洛托夫加上的,那么这些被加重过的文字可以说明莫洛托夫在已经把西方国家的行动视为一种阴谋,而阴谋的对象就是苏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