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傅玄《傅子》

傅玄《傅子》

傅玄《傅子》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属陕西耀县)人,魏晋之间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教育思想家。

傅玄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后家道中落,立志于学,学有所成,学识广博,精通乐理,秉性刚直不阿。

据《晋书·傅玄传》:“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从曹魏到西晋,官位逐渐显达,晋武帝时曾任过散骑常侍、驸马都尉、侍中、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要职,封鹑觚男。

傅玄学问高深,参政同时著述不辍,他曾与缪施等人一道被委派共撰《魏书》。

据《晋书·傅玄传》载:“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

”惜其作品大多佚失,今仅存《傅子》二十四篇,《文集》也仅有明张溥辑成一卷,称《傅鹑觚集》,编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傅子》一书论述教育的思想散见各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子教育目的傅玄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弘道”的治国安民的人才。

傅玄经过三国曹魏的分裂割据之后,极其珍惜西晋的统一政治,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他提出了“尊儒贵学”的主张。

首先,他认为儒家的纲常礼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故他强调儒学,主张礼义治国。

傅玄时代正置社会动荡,思潮泛滥,玄学清谈盛行,儒学相应遭到忽视,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傅玄看到这种礼义之教得不到开展,世风日下的情况不符合西晋王朝的根本利益,所以提出“尊儒贵学”,希望通过重振儒学,教化百姓来扭转世风,把封建政治拉上正轨,他曾给晋武帝上奏疏道:“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

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

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

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

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

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 这章奏疏表达了傅玄教育思想的核心,指出儒学礼教是兴邦治国的根本,而学校的任务正是培养能“弘道”的儒学才子,作为统治集团的接班人,充实官吏队伍,加强封建统治力量,从而巩固封建政权,这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傅玄针对曹魏世袭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弊病,主张改革官制,选贤举能,他说:“贤者,圣人所与共治天下者也。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者,岂不先计而后学?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嵇康集·难自然 好学论》)“多念世间人,夙驾咸驱驰。沖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嵇康
集·述志诗》)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 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 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 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 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 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 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嵇康 集·养生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 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 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 非,以违道为阙。”(《嵇康集·释私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王弼的教育思想
1.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 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 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 传》) 2.任运自然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 必失矣。”(《王弼集·老子注》) 3.崇尚柔顺 “夫以柔顺文明之质,居于尊位,付与能而不自役,使武 以文,御刚以柔,诚君子之光也。”(《王弼集·周易注》)
2.论君子礼法

傅玄思想评议

傅玄思想评议
, 侵 和卫 将 军 府 参 军 事 , 任 温 令 , 农 太 守 , 典 农 校 论 ” 从 文化层 面 消解 、 蚀 着 官 僚 们 的 法 纪 和士 气 , 后 弘 领 尉 。司马 炎即晋 王位 , 任他 为散骑 常侍 。 擢
对封 建王 朝 的政 治 秩序 构 成 了威 胁 。另 一方 面 , 武 晋
臣闻先 王 之 临 天 下也 , 其 大 教 , 其 义 明 长
评传》 , … 堪称 研究 傅 玄 的 力作 。该 “ 传 ” 傅 玄 思 评 对
想 阐析入 微 , 玄 提 要 并 总 揽 全局 ; 而 在 对傅 玄 思 钩 然
节 ; 化 隆于上 , 道 清议行 于下 , 下相奉 , 怀义 上 人
在西 晋初 年 的政 坛 上 , 玄 是 以关 切 时政 、 言 帝 以“ 傅 直 逆取 ” 式 夺 得 皇位 , 禅代 功 臣宠 遇过 度 , 方 对 贾
收稿 日期 :00— — 8 2 1 0 2 4 作者简介 : 春新 (9 5一) 男. 柳 16 , 湖北黄陂人 , 湖南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学 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 士 , 主要 从事魏晋 南北朝史和 历史
V 13 N . o. 2 o4
傅 玄 思 想 评 议
柳 春 新
( 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湖 40 8 ) 10 1

要: 傅玄 的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 而兼综各家 ; 其主流和本质 主要通 过《 子》 傅 内篇 表达 出来 , 以儒 为 即
本, 儒法兼济 , 属于苟儒一类的儒家 。传统 文献分类学 的做法 与现 代思想研 究的方法 可以并存不 废 , 傅子》 《 应 归类 于杂家 。 关键词 : 玄; 《 傅 傅子》 杂 家; 儒家 ;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傅玄的教育思想总结

傅玄的教育思想总结

傅玄的教育思想总结傅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傅玄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傅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一个好的教育体系应当培养出品行端正的人,使他们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傅玄看来,教育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既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导。

他主张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注重德与才的统一,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

只有教育者自己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才能够影响和启迪学生,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傅玄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慧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傅玄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保持思辨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知识。

傅玄主张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未知的挑战和问题。

傅玄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他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提倡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傅玄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傅玄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传统儒家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为后来的教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明清时期,傅玄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当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他的思想对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傅玄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傅玄的治国思想及其政治智慧

傅玄的治国思想及其政治智慧

而才能富 民安 民; 之 ,吏 多而 民不 能供 , 反 “ 上下 不相 乐 , 是者 民危 ”2 若 l5 j。第 五 ,笃 乡间之教 , 民存知 “ 则 相恤 而亡知相救 。存 相恤 而亡相救 , 邻居 相恃怀土 则 而无迁志 。邻居相 恃 , 怀土无迁志 , 民必 安矣” 。 则
之制 宜备 , 此周公 所 以定 六典 也 。役烦 赋 重 , 即上 宜 损制 以恤 其下 , 宜从 省 以致其 用 , 黄帝夏 禹之所 事 此
行非者寡矣”2 l 。所 以,《 “ 虞书》 ‘ 民则惠, 日:安 黎 民怀之 ” [5。这也 就是 安 民治 国 的关 键所 在 , 是 ’ z5 3 也
则 民必安 矣 ”
。意 即要 严 格 整 饬吏 治 , 功于 民 有
者赏 赐 , 功害 民者 诛罚 , 而才 能 富 民安 民 ; 无 进 反之 , “ 以法 宽 民者不赏 , 民为能者必进 , 克 下力尽 矣而用之 不 已 , 是者 民危 ”2 若 【5。第 四,量 时而置 官 , 吏省 J “ 则
第1 3卷
第 3期
黄 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0URNAL OF HUANGHE S &T UNⅣ E I RS TY
2 1 年 5月 01
Ma 0 l v2 1
V0 . 3 No 3 11 .

历 史 学研 究 ・
傅 玄 的治 国 思 想 及 其 政 治 智 慧 术
下不进非 常 之 贡 , 下 同心 , 上 以奉 常教 , 民虽 输 力 致 财, 而莫 怨其 上者 , 务公 而制有 常也 。 Ⅲ 同时 , 所 ”2 傅 玄还借 秦始皇 “ 行其暴政 , 内造阿房之宫 , 以马硕 山 继
者 , 以立公 道也 , 所 唯公然 后可 正天 下。 _5 ”2 】他认 为 , 唯有如此 , 才可 能治 国正天下 , 山也 才 能与 天地 同 江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玄的教育思想傅玄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傅玄的教育思想(788)一、个人生平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县东南)人。

西晋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傅玄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父为汉末傅燮,北地灵州人,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而知名,为汉阳太守,战死。

其父傅干,曾为曹操参军,魏扶风太守。

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

“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

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

魏末,举为秀才,任郎中,因博学,善于写文章,被挑选参与《魏书》的撰写,从此步入学术界,声名渐著。

后参加安东、卫军军事,任安东参军、后任温县令,不久升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掌管农业生产的民政)。

期间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

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公元265年,晋武帝即位。

进傅玄爵为子,加驸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

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

武帝赞同后,傅玄又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

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

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

公元268年(泰始四年),傅玄任御史中丞,位终司隶校尉,上疏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加封傅玄为太仆。

傅玄性刚直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屡上书言事。

学识渊博,精通音律。

一生喜爱读书、写书。

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共四部、六录,一百四十卷,数十万言,起名《傅子》,刊行于世。

书中批判了当时所盛行的玄学空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原书已佚,现存辑本五卷。

他擅长乐府,今存诗约百首,十之八九为乐府体。

其中有不少是郊庙歌辞或模拟之作,价值不大。

又善为辞赋,今存较完整的辞赋20余篇,内容多写景咏物,辞藻赡丽,但社会意义不大。

其《马先生传》记述了三国时机械制造家马钧的事迹,如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制造指南车等,在我国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本传称其有文集百余卷,《隋书·经籍志》仅著录十五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傅鹑觚集》,清方濬师集校本较完备。

278年,卒于家中,年62岁,谥号“刚”,追封“清泉侯”。

二、教育思想傅玄论教育的文字很多,多集中在太始初年的上疏中和《傅子》一书中。

傅玄反复论及教育问题,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容、教师的修养及教育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了卓见,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中国教育思想史理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教育的作用傅玄认为,教育具有塑造人性,培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作用。

1、塑造人性。

傅玄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丛书集成·傅子》卷三);环境对人性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太子太傅箴》),这样就肯定了教育对塑造人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教育能提高人的内在修养,这种内在的精神自觉要比外部修饰更加重要。

外部的修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涤其心”(《丛书集成·傅子》卷三),涤心比涤器更重要,因为“心”是万理之统,“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延;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

所修弥远,而所济弥近”(《傅子》卷一《正心》)。

只有通过教育即“修心”,逐渐扩充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主体具备内在的伦理自觉。

人性的塑造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触及皮毛的诵经,“论经礼者,谓之俗生,说法理者,名为俗吏“(《丛书集成·傅子》卷三),不能打动人心的诵经活动不是真正的教育活动,因而无益于塑造人性。

傅玄批评这种错误的方法,意在指明以教育整塑人性的正确途径。

2、培养贤才。

傅玄认为,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为国家培养贤才,“贤者,圣人所有共治天下也”(《傅子》卷一《举贤》),治国贤才的出现得益于教育。

秦朝以吏为师,“去礼乐之教”,摈弃了社会伦理教育,使官吏“任私心而在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傅子》卷二《通志》)。

教育的倒退和逆,是促使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汉王朝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同时“尊儒尚学”,官吏受到系统的教育,又有着高远的目标和见识,才使得汉王朝存在了三四百年。

泰始元年,傅玄上书晋武帝,敦请兴办教育培养贤才,“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以惩不恪”(《晋书·傅玄传》)。

贤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成长起来,教育设施及教育质量对学识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

”(《丛书集成·傅子》卷三)。

傅玄强调“通儒达道,政乃升平”(《傅子》卷二《释法》),这在当时不失为治国良策。

3、化民成俗。

傅玄认为百姓是可以教育的,“虎至猛也,可感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石至坚也,可消而用,况人含五常人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乎!”(《傅子》卷二《贵教》)根据入性中向善的因素,对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形成很好的民风。

当然,民众教化的前提是富民,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才能兴礼义,“民富则安乡重土,敬上而从教”“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

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晋书·傅玄传》)傅玄继承了王充的唯物主义观点,用经济生活来解释社会风俗,因而使他对教育的化世美俗的作用不致流于空谈。

(二)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决定性手段,因此“君子审其宗而后学,明其道而后行。

”(《晋书·傅玄传》)。

傅玄主张以儒家的“三本”“五常”为核心的学说作为教育的内容。

以建立“以礼教兴天下”的有序社会。

“三本”指君臣、父子、夫妇间的从属关系,“大本有三,一曰君臣,以立邦国;二曰父子,以定室家;三曰夫妇,以别内外。

三本者立,则天下正,三本不立,则天下不可得而正”(《傅子》卷二《大本》)。

三本的形成要以五常的潜移默化为前提条件。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信条,《傅子》中的《仁论》,《义信》、《礼乐》、《贵教》、《正心》等篇从不同方面阐明了以五常作为教育内容的观点。

除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外,傅玄还主张用历史知识教育人。

傅玄曾经以著作佐郎参加编修曹魏国史《魏书》,所著《傅子》的中篇收录了编《魏书》时留下的部分手稿,外篇为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故事,即读史札记,从《傅子》的构成能看出傅玄重视历史。

在阐发他的教育理论时,傅玄自觉地提出了历史教育问题。

认为历史教育有益于国家,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必须引以为鉴;历史教育有益于人生。

(三)教师的修养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智能的开启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曹魏后期,太学中的博士“虽有名而无其实,虽设教而无其功”(《宋书·礼志四》),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傅玄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国家太学教育,必须革除这种流弊,驱走滥宇充数的博士,“选明师以训之”,遴选有真正学问的有德之人充任太学博士。

博士应当能够担负起“弘道”的职责,“仲尼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也,尊其人之谓也。

贵其也者,不妄教非其人也。

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

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

”(《晋书·傅玄传》)。

太学博士不仅要有渊博的儒学修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样才能言传身教,造就高质量的贤才。

官吏们承担着推行民众教化的职责,在推行政令和颁布道德准则时应当以身作则,为民众作出表率,“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含生无冻馁之忧矣。

”(《傅子》卷一《仁论》)教师的修养实质上是以文化手段进行自我补充、自我调整的过程,学校的教师(博士)和民众教化之师(各级官吏)都要在这个自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尤其是在品格上不断下功夫,努力作到“心正”,“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傅子》卷一《正心》)傅玄的“正心”说抓住了教师修养的核心,是对《大学》中“矩之道”的继承和改造。

(四)教育的途径傅玄认为,根据教育目的不同要求,应当努力开展两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政治的延续、发展和更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曹魏时官学制度混乱,博士学无所长,太学生鱼目混珠,“冬来春去,岁岁如是”。

(《三国志·王肃传》)致使儒雅沦丧,严重破坏了太学的声誉。

晋初承袭魏制,这种状况引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务实精神的傅玄的忧虑,提出应当分民定业,确定其社会身份“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作为太学教育和今后国家人才选拨的对象。

傅玄提出太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贤才,学成后朝廷可以根据他们才德的优劣来选用。

在初百废待兴之际,太学教育应当优先考虑“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晋书·待玄传》)。

时任散骑常侍(职掌规谏皇帝)的傅玄直抒己见,受到晋武帝的重视,下诏褒奖他“欲佐益时事”,并且落实了他提出的部分建议。

曹魏景元三年(262)有太学生三千人,到西晋建立后的第八年(272年),太学生增至七千多人,建国后第十二年(276年),西晋政府在太学之外更立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的家庭的子弟入学,太学成为六品以下家庭的子弟的求学之所。

西晋皇帝还亲临辟雍(即太学)。

“连三朝以考学兮,览先贤之黄同”,可见统治者对太学教育的重视。

以国子学和太学为主的官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傅玄的进谏倡导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有更加广泛的意义。

社会教育(即教化)的目标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使人们言行有矩。

傅玄提出要在民众中弘普礼教,“礼教者,先王之藩卫也,秦废礼义,是失其藩卫也”。

傅玄继承了荀子“以善先者谓之教”的观点,认为礼教能使人向善,“上申之以礼教,而民笃于义也”(《傅子》卷一《义信》)。

傅玄提出“分居定业”,即确定人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加强社会群体的归属感,使他们自觉遵循职业规范,使“士思其训,农思其和,工思其用,贾思其常,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匮”(《晋书·待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