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

合集下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①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思想

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思想

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略思想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22年第05期历史上的一些军事思想家、战略思想家是战略思想史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他们的思想,通过他们的著述得以流传并发生影响。

但是,中外历史上还有一类人物,他们算不上军事思想家或战略思想家,可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实践,却以有别于著述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战略思想(它们深藏于历史实践中因而易被忽视)。

中国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一类人物。

从赵匡胤的历史活动来说,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其战略思想,蕴含于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中。

纵观赵匡胤主要的历史实践,其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国立朝采取现实主义战略和开明政治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

因为他曾经担任归德节度使,归德乃春秋时期宋国故地,所以他将自己开创的王朝的国号定为“宋”。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政治上事先做了战略安排,避免了在王朝更替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流血事件甚至战争。

他的战略是,夺取后周政权,要保护周帝和后周文武官员的尊严,同时不对京城居民进行骚扰抢掠。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按照既定战略,没有杀害后周世宗柴荣的遗孀和幼帝柴宗训,并在宋朝初期的权力核心中还保留了后周的主要官员。

后周时期的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在宋朝建立初期继续担任宰相。

如将这种做法完全归因于赵匡胤天性仁慈,恐怕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解释。

仔细研究史载可发现,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后周恭帝虽然幼弱,但是柴家的姻亲却依然保存着很强的政治与军事实力(如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是后周符皇后的父亲)。

如果杀害后周世宗柴荣的遗孀和幼帝柴宗训,杀害后周的大臣们,极可能引发争霸战争乃至发生社会的全面动荡。

因此,可以说,在开国立朝的过程中,赵匡胤在战略思想方面,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现实主义战略,其战略目的,就是稳定皇权,改变五代的乱世局面。

这在客观上有历史进步性。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新王朝和平接纳旧王朝的统治集团,从而保证了国家的整体和平,也从开国之初便营造了开明的政治气象。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什么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登基后,就一直致力于统一全国。

那么赵匡胤统一方略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赵匡胤的统一方略,希望对你有帮助!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文功武治都堪称一流的皇帝,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积极的对外用兵很快消灭了很多的割据势力,使得国土的面积大大的提高,在进行对外用兵的时候赵匡胤统一方略到底是什么?赵匡胤的统一方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赵匡胤统一方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赵匡胤采取的策略是首先攻占荆南和湖南等地,荆南、湖南南北相邻,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

所以如果占领荆、湖,就能够起到割裂江南诸国,做到各个击破。

所以赵匡胤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公元963年,宋朝攻占了这一地带,为统一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964年,宋军分兵两路进攻后蜀,公元965年宋军取得大捷,分兵两路进攻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平定荆湖、后蜀后,南唐、吴越主动的表示对宋臣服,只有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

公元970年,宋朝进军南汉,公元971年,采用火攻击破了南汉招讨使郭崇岳,之后又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后,南唐李煜表面上臣服宋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

公元974年赵匡胤对南唐用兵,不到半年就攻破了南唐都城,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对南方各国的用兵堪称是一帆风顺,可称得上是所向披靡,赵匡胤有生之年就统一了南方,在其后赵光义又很快灭掉了北汉,并且对辽国用兵,实际上也是执行的赵匡胤的统一方略。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的关系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之君,曾发动了陈桥兵变,随后逼迫周恭帝禅位,建立大宋王朝。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在历史上留下诸多疑问,最开始人们都认为赵匡胤的部下发动兵变,自己在被黄袍加身之前完全不知情,这也是这次兵变的迥异于其他兵变的地方。

但是通过后世严格考证,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赵匡胤通过自己的政治手段完全自导自演的一幕,接下来通过陈桥兵变的过程可以找出这些疑点。

赵匡胤的为政举措

赵匡胤的为政举措

赵匡胤的为政举措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

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20]政治中央集权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

另设御史台等机构。

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和核准。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宰相: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称政事堂。

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

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

公元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作宰相。

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作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

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

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

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

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

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

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

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

宋朝治国之策的建议

宋朝治国之策的建议

宋朝治国之策的建议北宋初期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君主随时会丧命于将领之手的政治格局和前代是一样的,宋太祖赵匡胤很害怕,也很忧虑,而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最终采纳了赵普的建议,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内乱!宋太祖赵匡胤自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约半个世纪的混乱,宋朝建立之后,并没有成为第六代短命王朝,而是传承三百余年,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任何人都无法对其一语带过,宋朝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和宋太祖实施了一系列治国方略,为宋朝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密不可分。

国家统一上:先南后北面对着四分五裂的天下,宋太祖在继承后周的军事力量之后制订了一系列的统一计划,最开始宋太祖想一举拿下北汉,但是这个提议得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对,究其原因就是北汉与辽国相邻,在攻打过程中辽国会不会从中作梗不说,就算打下来了,那么北宋将会直接和辽国接壤,承受北边庞大的边防压力,而南方诸国便可趁机对北宋进行军事打击,只能说这条战略得不偿失。

而后鉴于诸多先攻北汉弊端,宋太祖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订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先攻打南方弱国,充盈国库的同时进行练兵,为北伐做准备。

政治军事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政治上,对于防范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擅的情况,制订了“设官分职,分割事权”的策略,将权力分散开,使官员相互制约。

另外,北宋的官职名称和官员职能基本上都是不一样的,与此同时,北宋初期宋太祖也鼓励官员们对造谣的官员进行举报,这样很好的防范了一系列问题,官员们相互制约,便很少又胆大包天之辈对宋廷的稳定产生破坏。

军事上,由于宋太祖是通过兵变黄袍加身的,所以他对此类事件尤为敏感,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于是宋太宗制定了宋朝独有的重文轻武的策略,即提高文官的地位,让高级文官和武将相互制约,达到平衡的作用,避免武将雄兵在手发生叛变,与此同时,宋太祖还积极招安各地悍匪失职之徒到军队,这样将本可能潜在对政权造成破坏的因素转变为维护政权的军队,可谓一举两得。

宋太祖的固权之法浅析

宋太祖的固权之法浅析

宋太祖的固权之法浅析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后对于国家的治理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包括了“固权之法”,旨在加强皇权,维护天下的治安和稳定。

本文将对宋太祖的“固权之法”进行浅析。

宋太祖的“固权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朝廷的权力更加集中。

他废除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十道制度,将各地的节度使改成了地方官员,并且派遣监察官到各地巡视,以确保地方官员遵守朝廷的书令和法律。

此外,宋太祖还创立了秘书省和三省六部,加强了对政务的掌控,这些措施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减少了地方的自治空间。

二、加强国家法律制度。

宋太祖在治理国家时,非常注重加强国家法律制度。

他明确提出“法律第一,德行第二”,强调要以法律来约束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也同时要求官员在执法过程中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三、加强统治的愚民政策。

宋太祖在固权之法的措施中,还采取加强统治的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众无知,容易被骗,从而对人民实行严格的管控,政府官员要设置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保证官员公正、廉洁的执法。

同时,他也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向广大民众普及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人民“觉悟”。

总之,宋太祖采取的“固权之法”具体具有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法律制度和加强统治的愚民政策等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宋朝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的需要而来,也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治安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虽然“固权之法”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地方政府或民间的自治行为,但是这些措施对于宋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的政治举措 ?

宋太祖赵匡胤的政治举措 ?

宋太祖赵匡胤的政治举措?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宋朝建立的初期时间段里,中原还处于一个分裂的阶段中,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继位之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使国家逐步实现了统一。

国家完成了基本的统一之后,赵匡胤着手进行内政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以此革清五代时期的各种弊政,使国家处于安定平和的局面中。

政治上,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除了将各项权利收归中央之外,赵匡胤还采用制约与平衡的政策,以此来保持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相信宋太祖杯酒释军权的故事大家都听到过,赵匡胤通过这一举措,完好无损的将军权收归中央,扫除了功高盖主,将军拥兵自重,进而如他一样黄袍加身的祸患。

宋朝的政治机构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以保证权力的集中。

另外还增设御史台,以此来监督地方权力。

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宋太祖重视科举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他大力推动科举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改革,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

军事上,设枢密院,实行调兵权而没有统兵权,将领有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尽皆听皇帝诏令。

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

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另外宋朝虽然也有如唐朝一般的节度使,但是这些节度使大多数都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实际的权利。

经济上,首先赵匡胤重视民生的发展。

五代和宋初,黄河水患严重,每年都有许多百姓深受黄河水患祸害。

赵匡胤登基之后,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赵匡胤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各大运河进行了疏通治理,使得水患灾害大幅度减小。

老百姓们不仅没有因为河道受水患迫害,而且还因为河水的灌溉,使得粮食高产,收成极好。

赵匡胤改革徭役,减轻徭役,赋税专收。

地方上的赋税除留基本所用之外,其余全都统一上交中央,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宋朝出现建隆之治的繁荣景象。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论述北宋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㈠集军事权于中央:①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将领举行酒会,以威胁和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②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分为三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三司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由资历较浅易驾驭的将领任之,只有领兵权,调兵权和发兵权由枢密院掌握,分别对皇帝负责。

③对禁军实行“更戍法”,不断更换士兵的戍守地点,使得“兵无长将,将无长兵”④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番兵四支,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

⑤确立养兵募兵制度,每逢灾年招募饥民当兵成为一项定制。

㈡集行政权力于中央:①分割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权力,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管盐铁,度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分割宰相的司法权。

②削弱州郡长官的权力,取消州郡一级长官统领支郡的制度,规定州郡长官只负责本州事务,不许他们兼管他地。

由朝廷选派文官担任州一级长官,称知州,另设通判监督知州。

州郡文件必须通判署名才能生效③官,职,差遣分离,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

④发展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

增加了录取名额,提高了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政,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

㈢集财政和司法权于中央:在各路设四司,转运使。

“漕臣”,管理财政监察地方管理;“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帅臣”主管地方军事;“仓臣”,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

四司称“漕宪帅仓”,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

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是绢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

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都知道,要了解一个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内宫的人数便知道了。

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赵匡胤称帝后,北汉政权尚未被统一进大宋的版图。

于是赵匡胤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先后三次攻打北汉。

其中的一次,在征讨北汉途中,正逢七夕节,赵匡胤送给在汴京的母亲和妻子(太后和皇后)的节礼是: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

对于母亲和妻子如此“抠门”,对女儿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觐见父亲,公主穿着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丝缝缀着一
片片孔雀羽毛,蓝的像湛蓝的湖水,绿的像碧绿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华美。

谁知赵匡胤一见她就说:“你把这件华服脱下,以后别再穿了。


听到父亲的话,公主很不理解,撅着嘴巴说:“宫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一件衣服只用一点点,有什么要紧?”
宋太祖严厉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所以不能享用。

你想想,身为公主,穿这么华丽的衣服到处炫耀,别人就会效仿。

过去,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

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都贵了好几倍。

今天,你的这件衣服上面有金丝线、孔雀羽,价格都很高,你知道制作一件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再效仿你,全国要浪费多少钱?你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很优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十分珍惜才是。

你怎么可以带头铺张浪费呢?”
听了父亲的批评,公主无话可说,只好默默地把外衣脱了下来,但心里仍然很不甘心。

她想:你对我要求那么严格,我看你又对自己怎么要求?于是,她对宋太祖试探地问:“父皇,您做皇帝已经好几年了,进进出出总离不开那顶旧轿子,它也应该用黄金装饰一下了吧!”
宋太祖平心静气地对女儿说:“我是一国之主,掌握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大权。

我想把整个皇宫都用黄金装饰起来也能办得到,何况只是一顶轿子!可是黄金是
国家的,我要为天下守财,绝不可乱用。

古人说得好:‘让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人供奉一人。

’我应该这样做。

倘若我自己带头奢侈浪费,必然会有很多人这样干。

那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怨恨我,反对我,国家的事情也就难办了。

你说我能带这个头吗?”
公主一边听着,一边琢磨着父亲的每一句话,再看看皇宫里的装饰也都很朴素,连窗帘都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觉得父亲的话确实很有道理。

公主于是叩头谢罪,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向父亲学习,勤俭节约,不再奢侈。

据史载,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

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结果他硬是忍住没吃。

宋太祖如此节省,也有其苦衷。

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使民间经济非常贫弱。

宋太祖当了皇帝后,决心改变社会风气,以解除民间疾苦。

他的作为也的确产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竞相以节约自勉:州县官上任时,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迎来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时,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这种为天下守财的精神,的确使当时的宋王朝积累了不少财富。

而通过征服天下的战争,又取得了降国不少的奇珍异宝。

单就后蜀来讲,其储存的金帛水陆同时运输也要十年才运得完。

宋太祖将所有财宝全数收藏
在国库里,只有国防军需、赈济天灾时才拿出来使用。

北宋建国不久,便已有3 2个国库堆满了金银锦帛珍玩。

然而,对自己和亲属极其节俭的赵匡胤,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安定方面,却出手大方。

久经沙场的他看多了刀兵相见、民不聊生的场景,登基后他凡事力争避免流血,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

他认为军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钱财能够解决的,他绝不动用武力。

在这方面,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

为了国内安定,他力行文治主义,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并没有劳民伤财地不断去打仗,而是拼命积累国家财富,以钱买地盘,从而避免双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为了社稷的稳定,宋太祖也是很慷慨的。

如杯酒释兵权时,他便是以钱财来交换军团将领的兵权的。

“多积金银,厚自娱乐。

使子孙无贫乏尔”,“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都是当时他承诺的条件,最终使那些兵权在握的将帅们解甲归田,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

这比其他朝代为求安邦而大肆杀戮开国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安邦治国,自然离不开能干的臣子。

为了争取大臣的忠心以巩固皇权,宋太祖赏赐的钱财也相当惊人。

如侍中(相当于宰相)范质生病时,宋太祖亲赐金器两百两、银器千两、绢两千匹、钱两百万;开国元勋赵普有病,赵匡胤又赐银器五
千两、绢五千匹……这与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节礼金,其数量与价值简直是天壤之别,闻之令人动容。

唐末以来连续多年的军阀割据与民族大分裂,造成了社会的无比混乱,所有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几乎都是最恶劣的。

但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却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建立了相当稳定的政权,这不能不归功于赵匡胤这位大宋王朝开创者的大公无私及其独特的治国方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