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审美取向

合集下载

宋代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宋代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宋代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宋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其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在宋代的文化中,通过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来表达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些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价值观的形成1. "仁爱"的价值观在宋代的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仁者爱人"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涵盖了对他人的关注、关心以及帮助。

正如孟子说过的那样,"为人民服务"是一种美德。

宋代文化中的"仁爱"还包括将个人的利益放到整个人类的利益之上,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 尚品的文化价值观宋代的人们非常注重品德和操守,许多人以诚实、耿直、廉洁为荣,而那些浮华、虚伪、庸俗的人却受到了社会的唾弃。

因此,在宋代,"尚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宋代的文化中,讲究尚品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宋代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时期,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融合对于宋代的文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代文化中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示范。

二、审美观的形成1. "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对于宋代文化的审美观,它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精神。

"雅"指的是精致和高贵的艺术形式,而"俗"则是指更加普遍、通俗的艺术形式。

在宋代文化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文化的下降或堕落,相反的,在这种审美观的影响下,为群众普及和推广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2. "厚德载物"的审美观宋代的文化中,也有一种"厚德载物"的审美观。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不同词派的审美取向》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不同词派的审美取向》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不同词派的审美取向1. 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在宋代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两种主要的词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这两种词派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并且形成了各自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2. 婉约派词2.1 背景介绍婉约派词主要兴盛于北宋初年,代表作家有柳永等人。

婉约派注重情感深沉、细腻而含蓄,以描写女性柔美、温婉的情感为主要特点。

2.2 刘永与婉约风格刘永被誉为“南宋初期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以柔美、娇媚的形象出现,表达深情款款之感。

2.3 其他婉约派作家和作品除了柳永和刘永外,还有陆游、晏殊等作家也有许多优秀的婉约派词作品。

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意境构建而备受赞誉。

3. 豪放派词3.1 背景介绍豪放派词盛行于北宋中期,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人。

豪放派词注重自由奔放、率真直接的表达方式,以男性主导与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3.2 苏轼与豪放风格苏轼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善于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充满激情和对世事的批判。

3.3 其他豪放派作家和作品除了苏轼和辛弃疾外,还有李清照、贺铸等作家也在豪放派词领域有很大成就。

他们的词作品常常流露出激昂豪迈之气。

4. 婉约与豪放:审美取向对比4.1 情感表达方式婉约派注重情感的深沉和细腻,常借物写情并以意境构建感受;豪放派则直接、率真地表达情感,对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不加修饰。

4.2 性别视角婉约派的女性形象更加娇媚柔美,表达了女性特有的纯真和温雅之气;豪放派则更加注重男性形象和男性视角,展现了男子汉豪迈的风度与品格。

4.3 社会观察与抒怀婉约派作品更加注重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揭示,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豪放派作品则突出个人抒发的情感冲动,批判时事与自身命运。

5. 结论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在婉约派中,词作着重于柔美、细腻而含蓄地表达情感;而在豪放派中,则强调自由奔放、率真直接地抒发内心冲动。

宋代陶瓷的审美取向与美学特征分析

宋代陶瓷的审美取向与美学特征分析

2016.09周微璐陶瓷既是一种艺术品,又是我国的日用器皿。

中国古代的陶瓷发展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与文化气质,使之成为世界的艺术品。

在古代,我国曾被誉为“瓷国”。

可以说,它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

而宋朝时期,我国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许多烧制瓷器的名窑。

在这个时期的陶瓷相对来说,简朴实用,从侧面反应出我国文化理性的显露。

其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与审美特征,特色性更强,文化色彩较为浓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缩影。

一、陶瓷的发展中国古代陶瓷产生于周朝,完成于东汉末年。

而早起的陶瓷烧制,主要以实用为主,同时,以一定的形态来表现其美观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出了“南青北白”的分别。

这个时候的陶瓷趋于精致化,人们开始认识到,陶瓷的美感不仅可以用形状来表现,还可以对其进行美化。

直到宋代,我国陶瓷艺术进入了最为辉煌的时段。

在这个时段,瓷窑遍布天下,且每个瓷窑烧制出来的瓷器,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使得陶瓷进入了一个百家争艳的局面,精美异常。

这对其后期发展奠定了坚持的基础。

二、宋瓷的审美取向(一)宗教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的主要思想。

其提倡儒家所宣扬的纲常教道,最后就形成了程朱理学,来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

宋代的统治中,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而在信仰宗教的基础上,人们会使用一定的神话故事来美化统治。

神话多注重个人的精神修养,这也就告诫世人,要注重内涵。

所以宋代陶瓷,返璞归真。

在烧制中,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状态。

该种审美取向下,宋瓷艺术造型以寓意为主,自然祥和。

因此,宋瓷主要的美观并不是来自其瓷身的绘画,而是来自其工艺。

瓷片的大小、深浅,都十分讲究。

陶瓷釉里所表现出来的精致淡雅,并非其他时期的陶瓷可比。

(二)绘画书法的造型审美意蕴宋代的绘画与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人们的审美有所进步。

而文化的发展,通过社会渗透到陶瓷烧制之中,烧制工匠们借鉴社会的审美观点,来对陶瓷的造型进行深化,例如,在某些陶瓷上的字体,接近某位书法家的笔记;而在某些陶瓷上的绘画,与某位绘画大家的风格类似。

中国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与风格特点

中国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与风格特点

中国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与风格特点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风格特点。

宋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意境的追求,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宋代绘画的审美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代绘画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意境的追求。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追求山水的宁静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次,宋代绘画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们擅长运用湿墨、点染、渲染等技法,以及空白和留白的处理,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最后,宋代绘画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独立性。

画家们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独立性,注重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他们将绘画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追求艺术的自由和个性。

在风格特点方面,宋代绘画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首先,宋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

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的景色和气氛,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他们注重山水的造型和构图,追求山水的平和和静谧。

其次,宋代山水画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宋代山水画强调笔墨的写意和自由。

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自由发挥,以及空白和留白的处理,使画面更具有变化和层次感。

与山水画相比,宋代人物画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宋代人物画追求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表现人物的姿态和神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宋代人物画也注重人物的环境和背景描绘,通过背景的处理来衬托和凸显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总之,中国宋代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风格特点。

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

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

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宋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的文艺创作中,审美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

一、“道”是审美观的核心宋代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审美思想,即“以道观之”。

这个概念在宋代的文化和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谓“以道观之”,是指作者或艺术家应该以“道”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而不是以形式、技术、美感等因素作为判断标准。

在宋代产生了一种“理字派”的审美思想,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艺的高超,而在于艺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人生的境界和道德规范。

这也是宋代文学艺术中出现了许多“诗经派”、“道德派”等风格的原因之一。

二、“诚”为文艺道路宋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都是基于“诚”的基础之上的。

在宋代的文化中,诚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核心。

宋代诗人用诚实、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态度。

他们强调“诚信”、“诚挚”、“诚实”、“诚恳”等诚实的态度,这一点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随遇而安”是一种审美境界“随遇而安”是宋代后期文人倡导的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审美精神。

这种境界是基于对人生苦痛和压力的深刻认识和领悟而形成的。

在宋代文学艺术中,诸如陶渊明的“田园诗”、辛弃疾的“革除”等,都是表现了这种“随遇而安”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告诉我们,虽然生命的征途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领地内找到一份美好、舒适的归宿。

四、审美价值取决于良心和人格在宋代文学艺术中,强调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

良心和人格就成为了判断这些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慈悲、正义、勇气、意志、智慧等人格品质成为宋代文艺家追求美感的内在品质。

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一部表现出女性高尚人格的代表作品。

五、诗词的审美特质体现了宋代文学的高峰在宋代诗词中,充满了豁达、淡泊和致远的人生态度,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以及丰富的意韵和意象。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随着纸张和墨的广泛使用,宋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代文人墨客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表现。

一、艺术追求1.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审美观念在宋代,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文人墨客的艺术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人墨客以“君子之风”为准则,注重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的统一。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具备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审美来传达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

2. 追求自然与变化的表现宋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倡导表现自然与变化的美。

他们通过绘画和诗词来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将山水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

他们通过描绘变幻的山川江河、四季变迁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多变。

3. 追求意境与气韵的抒发宋代文人墨客在追求意境和气韵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他们通过笔墨技法的运用,力求表达情感的高度凝聚与内化,追求意境的深远悠长。

同时,他们注重墨色的变化和虚实的对比,通过落墨的清浊、点画的虚实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气韵和格调。

二、创作风格1. 继承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宋代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中,既传承了唐代文人的传统,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

他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前代文人的作品,汲取其精髓,同时又融入自己的时代特色,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2. 兼修文学与绘画的多样性宋代文人墨客不仅从事绘画创作,也兼修文学。

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画家,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人墨客的创作作品往往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风,展示了其广阔的艺术造诣。

3. 个性化与独立性的追求宋代文人墨客注意个性化与独立性的追求。

他们追求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达。

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各异,敢于突破传统,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深受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道德教育功能,追求自然与变化的表现,注重意境与气韵的抒发。

宋代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色

宋代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色

宋代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宋代,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介绍宋代国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从而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独特之处。

一、审美价值观宋代国的审美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传统,追求中庸之道。

在宋代,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渗透到了艺术领域。

艺术作品被要求体现出秩序、和谐和美感,同时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

二、文人雅集在宋代,文人雅集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活动。

文人雅集是诗人、书法家、画家等文化人士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和切磋技艺。

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文化人的才华和修养,也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动力。

三、宋词的独特韵味宋代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宋代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特色。

宋词以情感真挚、意境曲折而闻名,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宋词的音乐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山水画的典雅与秀丽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类画作以山水为主题,追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将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得典雅而秀丽。

宋代的山水画师重视崇尚自然,注重观察和领悟自然之道,通过笔墨表现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五、青瓷的纯美宋代青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青瓷以其独特的瓷质和古朴的造型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瓷”。

宋代青瓷注重形式美和审美纯真,追求自然简约的风格,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文化人的广泛喜爱。

六、木刻的精湛工艺宋代木刻是中国版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雕刻和印刷技术,将人物、山水等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宋代木刻以其精湛的工艺以及丰富的题材而闻名,成为后来版画发展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宋代国在审美价值观和艺术特色上具有独特之处。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雅集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宋词、山水画、青瓷和木刻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宋代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审美风格。

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研究

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研究

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研究1. 引言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士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2. 宋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方式在宋代,文人士人以读书为核心,崇尚清静、自由、精神内省的生活方式。

他们把诗词、书法、音乐等艺术视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举办雅集、交流文字来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此外,在社交场合中,文人士人还注重修养礼仪和客观谦逊之态度。

2.1 文化教育宋代文化教育十分重视,对于培养一个完整的文艺素质具有着重要作用。

从小到大,学子们都接受严格而正规的儒家教育,并学习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

这种熏陶使得他们内心深处带有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2.2 营造清静之地文人士人对于营造一个适合读书思考的环境非常注重。

他们常常选择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如庐山、西湖等山水胜地,以便安心沉思、享受自然景色,同时与朋友共同创作和交流。

2.3 崇尚礼仪宋代文人士人非常重视修养和礼仪规范。

他们注重言行举止,遵循君子之道,并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谦虚有礼、风度翩翩的态度。

3. 宋代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在审美追求方面,宋代文人士人注重自然、淡泊、雅致。

他们崇尚“大美”的理念,追求心灵上的宁静与舒畅。

3.1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方面,宋代文人士人更多地表现在诗词、书法和绘画三个方面。

他们通常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通过用意象化语言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3.2 文学风格宋代文人士人的文学作品多以婉约派为主要风格,注重凝练、含蓄和意境的营造,追求“抑制讲述、积极暗示”的写作方式。

3.3 音乐与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宋代被看作是优雅艺术形式的一部分。

文人士人喜欢参与雅集,在众人面前展示其音乐才华和独特表演技巧。

4. 结论总之,在宋代,文人士人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追求,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们通过自身修养与创作,将儒家思想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同时创造出一种雅致、淡泊而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审美取向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发展的繁荣程度也不可小觑。

唐代文化有其独特鲜明的特色,是一种开放的、外向的、色彩浓烈的文化。

从诗词到书法乃至绘画,都喷涌奔腾着一股昂扬的生命活力。

典型的例子有,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

还有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神采飞扬的“八骏”,也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并且,除了文学艺术,从唐人的穿着、建筑、风俗乃至性格,无不透露出大唐特色的外向与豪放。

唐代虽然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审美取向的分水岭,中国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变迁是从宋代开始。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

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了宋型文化。

与唐型文化相比,宋型文化简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呈现出保守、内向、色彩淡雅的一面。

霍然的《宋代美学思潮》中有一段话:“它不是汹涌澎湃的洪波巨浪,裹挟着众多的波涛向前奔腾;而更像一泓汩汩前行的河水,在缓缓流动中显露出韵味悠长的环环涟漪。

”用这段话概括宋人的审美再贴切不过。

程朱理学产生于北宋,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体现。

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对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理想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影响。

审美视点从外部的客体世界向内在的主体世界发生了聚缩和回归。

外在世界不再是外在于和压迫着主体的庞大无限的存在,而是为无限的、超越的主体心灵所自由观照、生化和驾驭的有限的东西,或者说,它们作为有限正是在主体精神的把握中才成为无限,并因此成为主体心灵的有机部分。

审美更多的,从对外在的追求回归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追求。

于是,传统的,主导人格力量的气吞山河的阳刚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意义,遭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普遍疏淡和厌弃,人们趋之若鹜的审美对象已是那种宽和娴静,温婉美丽,纤小细微,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即为感官和心灵所自由把握的美。

宋朝时期,人们注重文化物质生活,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代审美的特有风貌。

宋词就是对宋代审美观的一个绝佳的诠释。

相比唐诗的滂沱大气、气吞山河的气概,宋词表现出温柔婉约,言尽情深等审美特质。

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有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多愁思、世事感慨在词句间挥洒得淋漓尽致。

文学上以庄重、严肃为要的诗让位于以柔媚,悦人为尚的词,以及词本身不以“豪放”而以“婉约”胜等等变化,都意味着优美理想中已取代壮美而成为时代主导的审美形态。

宋代的绘画主体是文人山水画。

水墨山水由先前的全景式、整体式的大山大水的风貌逐渐走向“半山”,“一角”,“残山剩水”的盆景化格调。

表现手段也由繁及简,由实及虚,表现出画家那种忘我的自由心境和画中体现出的含蓄优美的无限诗意。

再比如,宋代大足石刻以其娇小温柔取代了盛唐乐山大佛的庞大威严,便能
代表其一般的变迁,连宋代皇陵的武将石雕,也一改以往这类雕像的凶悍暴烈之态,变成一副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儒将”模样。

谈到宋代审美,宋代的瓷器也是不可不提的。

尽观中国历代瓷器的特色,商周以前是大气、粗犷;唐三彩颜色丰富鲜亮;明清时期是精致入微,花纹细腻。

唯有宋代的瓷器,造型简洁,但不失大气。

颜色单调,甚至通体单色。

简约淡雅,一色纯净,这反倒显示出一种极其特别的审美韵味。

宋瓷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成为一代美学风神。

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演进之下,宋代的陶瓷为我国的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如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红;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江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

宋代的陶瓷造型受道家理学的影响,总体上呈现质朴无华、平淡清真的情趣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

宋人的色彩观、审美观又体现在其服侍上。

“受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宋代服饰趋向于简洁质朴的风格。

宋朝汉服虽然衣着不及唐代华丽,但其色彩、式样多承袭唐代,一些古画中甚至可以看到唐朝遗风。

北宋文学家秦观词《南歌子》有云:“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

”“蓝与杏黄的搭配”便是在追求色彩的合理组合。

谈到宋人追求人与服装的协调,在此不得不提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一段话:“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也许宋代人追求的审美,正是“人与衣相协调”的审美效果。

总之,宋代审美以其独特的温婉内敛,引领了中国古代新的美学风尚。

从宋代起,中国古代审美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注:红色字体引自《中国文化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