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合集下载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的发展方面。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拥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与价值。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1. 国风化与文人主义宋代山水画强调国风化和文人主义,注重表现人文情怀、哲理思考等内在感悟。

不再只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写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较为深邃和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2. 淡雅传神与空灵意境宋代山水画通常采用淡雅色彩,倾向于用轻柔而含蓄的笔墨来描绘景物。

由于线条简洁、笔触细腻而流畅,在表现气象、纹理和光影效果上非常出色。

此外,通过运用拟声法和写意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能够迅速捕捉并准确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3. 以山为主题的独特表现与前代绘画相比,宋代山水画更加突出对山的描绘。

宋代画家普遍具有对山水景观的情感和理解,他们通过笔墨技巧将山峦的形态、纹理和远近透视表达得十分生动而精准。

同时,还注重通过巧妙运用负空间和留白来创造出景深感,并加强对气势、奇幻与平衡的表现。

4. 钩法与枯法的运用钩法和枯法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特色技法。

钩法主要是运用顿挫起伏的笔触来勾勒物象轮廓线条,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动感;枯法则强调利用干笔、断形或断句等手法来简洁地表现景物之美。

这两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宋代山水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5. 追求“风骨”的产生宋代山水画家追求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文人风骨,注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追求体现了审美上的超越,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淡雅、含蓄的笔墨风格、对自然景物精准而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文人情怀和哲理意蕴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写实主义为基础,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宋代山水画家注
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真实细节和气氛,尽可能地还原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呈现出自然的神韵和气息。

2. 手法多样,颜色鲜艳,色彩丰富。

宋代山水画家运用各种手法,如皴、点、染、描、挂等,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感。

同时,他们使用鲜艳明亮的颜料,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重视意境,注重意蕴和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表达画
面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情感内涵,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使山水画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4. 突出人文色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宋代山水画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画家们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和形态塑造,使人物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

总之,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意蕴的深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成就。

宋元山水画在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成就1.笔墨精湛。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写意与意境的把握,具有细腻、规矩、工整、平润、绵和、洒脱等笔墨特点,带有自然流畅的气息,以及极富表现力的主题内容。

2.画面灵动。

宋元山水画注重画面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画面灵动自然,富有生命感和韵律感,有时简单明了,有时则繁富细腻,这种自然流畅的特点也是其一大艺术上的成就。

3.主题丰富。

宋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曾经涵盖了中国的山水、湖泊、江河、关隘、大峡谷、峰岭、典型的风俗、史诗、神话等各种特征,极富野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审美特征1.追求自然真实。

宋元山水画十分追求自然真实,艺术家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常常选择真正的自然景观为蓝本,以求达到最大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其作品和中国传统风俗的卓越、神韵和稳定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大特色。

2.强调艺术感受。

宋元山水画着重强调艺术感受一种浪漫、抒情、格调的审美感受,旨在达到审美艺术的境界,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3.注重个性表现。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个性表现,他们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上,都以独到的观察、认识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自己独具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笔墨上仍是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宋朝的山水画艺术

宋朝的山水画艺术

宋朝的山水画艺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朝代,不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美术领域也有大量的杰出作品,其中山水画尤为突出。

宋朝山水画以其具有独特色彩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史上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的山水画主题多源自自然风物,同时以科学研究和识别为支撑,而南宋山水画则更加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就艺术表现来看,宋代山水画缺乏明显的笔墨特色,但同时也因此培育了无数真正的艺术家,表现了一种简单、自然、淡泊的审美情趣。

宋代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对于宋代山水画来说,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这正是赵伯驹、李唐、贺知章等士人画派创造华美山峡、梅雪山云、夜雨双松等代表性画作的时代;另一方面,则正是宗炳、李思训等理论家分析绘画构图和审美特点的时期。

晋南盛会观德斋诸士,与早期立志绘画的盛名艺术家赵孟頫、李公麟、文同等相应夏相公、李周、杨嗣复、欧阳虔锜等名家,为北宋山水画形成鲜明表现提供了思考;而华岳、傅抱石、张大千等巨匠又将其发挥臻于完美。

宋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在媒材方面,宋代山水画多表现为水墨画,并重视画面意境和气韵生动的表现形式,都从中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宋代艺术家所追求的自然效果,不仅仅集中在具体细节之外,还需要对被描绘出来的自然物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美感。

换言之,宋代山水画的独特之处体现的正是其意境的把握,而非单纯的形态模拟。

总体来说,宋代山水画体现了一种博大而深刻的人文情怀,也展现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审美经验的时代精神。

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宋代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也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范式。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的发展与艺术特点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宋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以继承唐代以来的传统为基础,但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与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

在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艺术家们的表现主题大多是田园风光和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他们注重揭示自然景物的美,追求真实感和细腻的描绘技法。

代表性画家有李成、郭熙和荆浩等人。

他们的作品以线条细密、色彩温和、构图平衡为特点,给人一种恬静、宁静的感觉。

到了南宋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并将它反映在山水画中。

他们通过山水画表达对社会变迁和政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是范宽、松岛堂、文同等人。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他们在绘画中运用了更多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作品的感情和情绪。

此外,南宋山水画还注重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代山水画都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

首先,宋代山水画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更加细腻、渲染更加富有层次感。

其次,宋代山水画作品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

同时,它们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力求将自然的壮丽和恬静以及人类活动与之融合在一起。

此外,宋代山水画注重空间布局,强调远近、上下和左右的对比。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观者能够更好地进入画中,体验其中的景物美和情感。

总的来说,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流派,它在表现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了后世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借鉴对象。

通过对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和发展,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着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宋朝水墨画的特点

宋朝水墨画的特点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宋朝的山水画,题材广泛、技法出新、流派繁多,名家辈出。

到了宋朝,山水画进入真正的全盛时期,所谓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宋朝水墨画题材上不再是仅仅表现山川之峻美和寄托自己的感受,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乃至通过山川之秀,来表现抵抗外辱、寸土必守的爱国情怀,所谓好国土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表现手法上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

画家们通过写生,已经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山川的不同面貌和特色;技法上,五代画家荆浩所提出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山水节要》)的山水画要诀已为北宋的李成,范宽等充分掌握,沈括提出以大观小,更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山水画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独特传统。

画家们继承前代传统,在深入自然,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创造了以不同的构图和笔法去表现不同大好河山。

北宋前期山水画家以李成、范宽为代表,他们都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秦岭、华山、太行自然成为他们描绘的主要对象。

主要刻划北方的雄山大川,峻岭巨壑。

这与画家们生活区域和环境有关。

李成的寒林平远、范宽的高山峻岭亦都各具特色。

南宋的画风与北宋有所不同,山水画家一部分仍沿袭北宋,以全景式的构图,雄浑的自然山水为表现题材。

而真正能够代表南宋山水风格的是着重意境,以抒情为目的的偏角山水。

其构图简洁,意境完整,主体鲜明,笔触大胆泼辣,水墨发挥的更加充分。

纵观两宋的山水画,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强调深入生活,注意写生。

充斥着文化底蕴和时代感受,也贮满士大夫的人文理想和山林之趣,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第二,宋代外患频仍,国土屡遭入侵。

此时的作品表现的不是江山的雄伟与壮丽,而是幽淡和冷寂,给人山川萧条之感,多少寓有风雨不堪过江南之意。

造成残山剩水无态度(辛弃疾语)的当权者的谴责和埋怨,这在绘画中必然会表现出来,从而使宋代的山水画带上其它时代所没有的时代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尹晓辉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
摘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院体山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其中李唐四四家之首,对南宋山水画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而马远则是在构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探索。

关键词: 南宋;山水画;特征;南宋四家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2-01
一、时代背景
我们在讲秦朝兵马俑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秦始皇;在讲到佛教美术时,一定会想起武则天;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一定会提到李世民;在讲到北宋美术时,一定会谈到宋徽宗。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下诏攻宋,由于统治者软弱,军队节节败退,金人于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

南宋同样面对金人的侵扰,统治者对金求和,年年进贡,岁岁乞降。

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比较的失败,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的和平。

加上北方的手工艺人大举南迁,极大速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农业的发达,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南宋,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宋室南迁之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处于偏安动荡的局面之下,但是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仍不亚于北宋,高宗自己喜欢工书作画,在位36年,“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完摩拓不少息”。

开设画院,招揽画工,临安画院之盛,不减汴梁。

此时的南宋统治者怀着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安逸享乐的情绪异常高涨,高宗重建画院,此时的绘画艺术进入最后的全盛阶段。

南宋的院体山水画达到极盛一时,其中的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继承。

宋朝画论家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如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所谓“得之于象外”,就是意境的创造。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他说“山有三远,在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远景”“远思”“远致”,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
境,远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三远说标志着山水画发展的成熟,对南宋的院体绘画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的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尤为特殊,江浙一带的地理环境给予画家的创作灵感与中州一带是大相异趣的,同时山河的残破,家乡的沦陷,也使南宋的画家对山水草木有特殊的感受,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的诗意描写,画家追求情感和力感的外拓,从而开拓了“水墨苍劲”、“水汽淋漓”的一代新风。

南宋由于统治者的重视,院体绘画彻底取得了统治地位,压倒了文人画风,北宋的文人画传统中断了。

从总的风格上来讲山水画有繁密走向简练,由浓重走向清淡,这在李唐的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李唐在北宋期间就是画原画家,一副竹林外高挂的酒字,巧妙的表现了“竹锁桥边卖酒家”。

他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感的人,北宋的变故成就了他。

《清溪渔隐图》描写了钱塘一带雨后的景色,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云是淡的,风是轻的。

他应当画出名山秀水,但是由于国家的变故,在他的笔下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名山秀水,甚至也没有雄奇险峻,而他北宋时期的《万壑松风图》表现了北方的雄壮的自然山川,山石险峻,飞瀑一泻千里。

二、南宋山水画的变化
北宋时期出现了米家山水,用简笔淡墨表现烟雨迷蒙的江南山水,而到南宋的刘松年这里用笔用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烟雨朦胧变为了大劈斧皴。

他的《四景山水图》中的冬季描写,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远山近石,地面积雪,后庭一女子掀帘探望,好似怕风侵袭。

我们细看他的山石,就能发现犹如刀削斧砍,棱角分明,好似有一股力量要发泄,这就是笔墨的变化。

北宋的山水是全景式构图,而南宋却发展出了“马一角,夏半边”,就是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构图而画边角之景,这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表现了南宋的偏安剩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在《踏歌图》、《溪山清远图》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明代的王世贞说:“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南宋山水画的变革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何延喆著.中国绘画史要[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