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精选5篇)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精选5篇)动物的行为说课稿(精选5篇)动物的行为说课稿1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说教学过程引言: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示图“鹅在水中游”(解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年前就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很多观察,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了鹅这首诗)让学生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他写的是鹅在水中的什么行为(嬉戏游水)。
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
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1.动物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讨论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动物都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研究的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动物行为的研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一课是八年级上生物的中的章节之一,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还是对动物行为的类型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动物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生物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课都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行为。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习、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初步学会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教学的难点为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并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
因此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导入——阅读——拓展——总结”式的教法;“归纳复述——思考问题——阅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式的学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新课内容、归纳小结三个教学环节构成(一)复习引入1.引入两首古诗词:骆宾王的《鹅》和杜甫的《绝句》并投影2.教师评点:(1)诗中对鹅弯曲的脖颈、白色的羽毛,特别是红色的脚蹼拔水的描写,是观察鹅在水中运动行为的生动描述。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物的行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动物个体适应环境的深入探讨,也是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基础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分类,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阐述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和区别,最后探讨了动物行为的意义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清晰,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动物行为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往往是感性的、表面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深入的思考。
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说明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关注动物行为的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和区别。
(2)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殖的意义。
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
2. 了解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3. 能够描述和解释一些常见动物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
2. 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动物行为资料图片;
3. 课堂小组讨论资料。
四、教学步骤:
1.引入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过动物的行为吗?能够说出一些动物的行为特点吗?(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并观察周围的动物行为,引出动物的行为。
2.学习
(1)教师展示PPT,介绍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如寻找食物、逃避危险、繁殖等。
(2)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3.讨论
(1)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常见的动物,描述其一种行为,并解释其功能。
(2)每组学生依次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探讨和交流。
4.总结
(1)教师总结全班讨论的结果,强调不同动物的行为方式和功能各有不同。
(2)鼓励学生多观察动物行为,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动物有很多种不同的行为,每种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课后作业:
观察周围的动物行为,写一份观察记录,并加入一些你自己的思考。
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说课稿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教版)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动物的基本分类、生理特点等前置知识。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各类行为;
2.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难以解释生活中的动物行为现象;
3.部分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引导和巩固。
-设计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一个有趣的动物行为视频作为开场,例如,企鹅爸爸孵蛋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兴趣。
1.教学重点:
-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四大类型;
-各类动物行为的特点和适应性意义。
2.教学难点:
-对动物行为类型的理解和区分;
-分析动物行为的适应性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对于复杂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待提高。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尤其对动物的行为特点有较高的兴趣。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加强,如课堂专注度、课后复习等方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行为,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3.开展“我是小小动物行为学家”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深入了解其行为特点,制作成PPT进行分享。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7.2《动物的行为》教案1

请阅读课文,然后对这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后天行为
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可以说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一般规律是,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动物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1.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
2.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三、教学难点:
后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四、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五、学习过程:
环节一:提前准备好有关动物行为的图片如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等用课件播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动物的行为。
二者关系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很难形成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1﹑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与遗传物质有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中正确这些动物的行为。
环节三: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总结动物行为的三个特点;
意义:人类在大自然中接触最早的事物之一就是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为了充饥而捉虫、打猎、捕鱼;为了防身而躲避和出击,后来发展到驯化和饲养。人类从古至今,无时不在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经过长期地认识和了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行为的知识。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
环节二:动物行为的类型
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为,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动物行为的分类、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能力。
3.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繁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如鸟类筑巢、蝴蝶迁徙、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等。通过观察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和种群发展的活动。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交行为等。针对每种行为类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
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
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
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
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再呈现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2.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后进行,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一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并视频播放“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示范实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
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鹅在水中游”的情景,引导学生联想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优美诗句,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动物行为的美。
继而转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景观,各种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生物奥秘探究的兴趣,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动物的行为
“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和课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对动物的行为概念和类型(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有个粗略的了解。
第二步:再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每一段视频介绍后,让学生讨论动物的这种行为的特点和动机,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表现的行为类型的特点和对生存繁衍的意义。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三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动物行为类型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上面列举的动物行为的实例以及视频的解说,从行为获得过程来
看,动物的行为又分为哪几类。
第二步:通过“资料分析1—5”,进一步讨论分析获得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上述有关动物行为实例类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指导学生从动物行为的动态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行为的结构基础等方面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4.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节探究活动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在本节课堂上,通过演示“蚂蚁的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作出的假设最合理?制定的探究计划最周详可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步:播放视频“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范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三步:让学生课后再对探究方案进一步讨论完善并实施。
第四步:选择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和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机会。
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
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学生的假设,有利于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和课件)
作业练习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使学有所用。
33926 8486 蒆20978 51F2 凲39646 9ADE 髞34904 8858 衘25527 63B7 掷=38922 980A 頊D
38307 95A3 閣22848 5940 奀"35181 896D 襭36521 8EA9 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