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与人体危害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知识点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知识点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知识点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超过了一定的浓度,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知识点。

一、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伤害颗粒物是大气污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些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引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首先,颗粒物能够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咳嗽、喉咙不适等症状。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中,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其次,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可进一步损害呼吸系统。

这些物质能够损伤肺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二、二氧化硫对呼吸系统的伤害二氧化硫是燃煤和工业排放的主要产物,也是大气污染中的重要成分。

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二氧化硫能够与呼吸道黏膜中的水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酸,导致黏膜损伤。

此外,二氧化硫还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使气道痉挛,导致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等疾病。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还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三、臭氧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臭氧是一种活性氧化物质,它是太阳辐射和有机物质在空气中照射下产生的。

尽管臭氧在大气层中起到保护作用,但地面臭氧却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害。

暴露在高浓度臭氧环境中,可引起眼睛、鼻腔和喉咙的不适,如短暂性流泪、刺激性咳嗽等。

同时,臭氧也是强烈的氧化剂,可引起肺部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反应,使人体更容易受到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如哮喘、肺癌等。

四、一氧化碳对呼吸系统的伤害一氧化碳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常见于汽车尾气和室内燃气中。

一氧化碳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主要是阻碍了血液中的氧气传输。

吸入一氧化碳后,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无法将氧气有效地传递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包括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但过多的颗粒物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多种风险。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直接且最严重的。

这些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呼吸道并滞留在肺部,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人们容易患上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颗粒物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这是因为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除此之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会增加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免疫系统方面,颗粒物的吸入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概率。

对于生殖系统来说,一些研究认为,高浓度的颗粒物与男性不育和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问题有一定的关联。

了解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种风险的发生。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此外,人们个人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避免长时间滞留在重污染地区。

在室内,注意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适量锻炼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概率。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它对我们身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富含的有害物质超过了健康标准,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主要由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和臭氧等组成,这些物质能够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本文将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详细阐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

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可以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能够穿透呼吸道的防线,进入到肺泡中,造成肺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细颗粒物中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增加肺癌、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其次,大气污染还对人体心血管系统造成重大威胁。

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人们容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硫化物、一氧化碳等物质能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此外,大气污染能够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妊娠期暴露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的孕妇容易患上妊娠高血压和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发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大气污染还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引发炎症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和有毒代谢产物,损害机体的免疫细胞,降低免疫力。

暴露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的人们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

此外,大气污染还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也会导致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总结起来,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它不仅会引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还会增加危及生命的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保护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控制工业污染排放。

个人也应增加环保意识,减少机动车和工业废气的排放,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具有一定的颗粒直径。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厂的废气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活动。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等。

为了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的详细步骤:一、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大量的细颗粒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心血管疾病: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等问题。

3. 癌症风险增加: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特别是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颗粒物,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二、防护措施:1. 观察空气质量指数(AQI):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避免在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

每天可通过天气预报、环保部门的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等途径获取AQI信息。

2. 佩戴口罩: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外出时佩戴具有过滤功能的口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选择符合标准、能够过滤PM2.5颗粒物的口罩,如N95口罩等。

3. 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家中或办公场所使用空气净化器能有效过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注意选择合适的空气净化器,根据房间大小和污染状况选购。

4.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有助于将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排出。

5. 避免烟草烟雾: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避免吸烟或呼吸二手烟,对保护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6. 减少户外活动:在污染严重的时候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晨练或在交通拥堵的道路旁边运动。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雾霾天气中。

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

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

大气中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空气质量一直备受关注,而其中细颗粒物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它们通常来自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煤等源头。

这些细小的颗粒物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的损害却不容小觑。

首先,细颗粒物在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由于其细小的颗粒大小,细颗粒物很容易被吸入肺部,进而在呼吸道内停留较长时间。

这一特性使得细颗粒物能够深入到肺泡中,引发肺部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功能受损。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细颗粒物环境中,人体会增加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其次,细颗粒物也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紧密相关。

研究发现,细颗粒物的暴露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

细颗粒物通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以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这种影响不仅与颗粒物本身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其造成的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等机制密切相关。

另外,细颗粒物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细颗粒物的抵抗能力较差。

长期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儿童易出现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儿童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和身体抵抗力减弱,同样对细颗粒物的危害更加敏感。

岁月的累积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细颗粒物的侵害,从而增加患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要缓解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减少细颗粒物的排放是关键。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倡清洁能源的使用,限制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同时,公众也可以采取一些个人行动来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减少驾驶时间,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降低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道的损害。

综上所述,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也被称为PM2.5、PM10等。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灰尘、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

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而PM2.5指的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足够小,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直接的危害。

由于PM2.5颗粒物非常小,可以进入肺部并附着在呼吸道上。

这会导致呼吸道的刺激和炎症反应,引起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气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使本来健康的个体易感染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其次,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也有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环境中,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这是因为PM2.5颗粒物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它们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尤为严重。

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免疫系统也比较脆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大气颗粒物的损害。

研究发现,儿童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中,可能导致智力发育受损、学习能力下降等影响。

而对于孕妇来说,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增加流产、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的风险。

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头。

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违法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并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大气颗粒物的清除效率。

通过建设更多的空气净化设施,如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来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

此外,个人也可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减少暴露于大气颗粒物环境中的时间。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护措施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护措施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防护措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气污染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影响大气污染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能够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环境下,人们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2. 心脑血管系统影响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能够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引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

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3. 免疫系统影响大气污染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此外,空气污染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发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防护措施1. 减少污染排放政府应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工厂、车辆等排放污染物的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企事业单位也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减少污染排放的措施。

个人应尽量减少使用高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辆,选择环保型交通工具。

2. 加强室内空气净化由于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对健康尤为重要。

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室内环境,并保持适当的通风。

此外,室内绿植也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净化室内空气。

3. 户外保护措施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人们外出时可以佩戴防护口罩,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此外,可以选择在空气质量较好的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如早晨和晚上,减少污染物对身体的影响。

4.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意识,鼓励人们积极采取环保行动,如减少塑料袋使用、节约能源等。

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而其中的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其直径大小范围从几纳米到数十微米不等。

通过长时间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都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根据许多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可引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影响更为严重。

微小颗粒物进入呼吸系统后,它们可以嵌入在肺泡中,由于其微小的大小,难以排出体外。

这些颗粒物可能导致急性和慢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等严重疾病的发展有关。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与心脏病、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微小颗粒物可以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血管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等不良生物反应,最终导致血管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于心血管系统较为脆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疾病的病人,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更为明显。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免疫系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的短期暴露会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感染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中,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稳定性,增加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对于儿童来说,大气颗粒物对其成长和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威胁。

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都比较脆弱,对于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更为敏感。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大气颗粒物可能导致儿童肺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增加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此外,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毒物质还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智力和发展。

最后,大气颗粒物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人类健康,还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陈聪聪倪春辉【摘要】简要介绍了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及其特性与危害。

(还原型与氧化型污染、TSP、PM10、PM2.5、PM0.5)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简要阐述了PM2.5的特性、研究现状和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与简要机制。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PM2.5;人体健康;危害【Abstract】Proces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understanding and its charactreistics and harm of are introduced briefly.(TSP,PM10,PM2.5,PM0.5)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Expound the character of PM2.5,the research status quo,the harm on human respiratory system and principle briefly.【Key words】Atmospheric particulate;PM2.5;Human health;Harm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

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的迅猛增长,大气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大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由于大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受到各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总悬浮性颗粒(TSP)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

粒径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呼吸道中的位置。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P)。

而当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时,即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较大的颗粒物往往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

然而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

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比表面积大于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

由于体积更小,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可能会通过肺部传递影响其他器官。

[2, 3]最新的研究显示,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更大。

[4]本文就我国对大气颗粒物的认识过程、PM2.5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进行综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对大气污染物的认识过程。

1.1 还原型污染与氧化型污染过去对大气污染的认识比较浅薄,固简单的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污染和氧化型污染,也就是所谓的煤炭型污染与汽车尾气型污染。

煤碳型大气污染是指污染物是由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二氧化硫等所构成的一次污染物,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苯丙芘及固体颗粒物等,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

[5]1.2 总悬浮颗粒物(TSP)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即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染指标。

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

[5]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

滞留在上呼吸道中的颗粒物能对粘膜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炎症,进而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

1.3 可吸入颗粒物(PM10)PM10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不能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面,因此,又被称为“飘尘”,它在空气中可漂浮几天,甚至几年。

其在空气中的迁移特性及最终进入人体的部位都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

研究表明,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3, 6]由于PM10更易于进入人体,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更长,以及吸附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较多,因而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国外进行的大量有关PM10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相关,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

Norris等发现西雅图城市儿童哮喘急诊人数与细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污染水平显著相关,当细颗粒物浓度上升11微克每立方米时,急诊人数增加的相对危险度(RR)=1.15。

[7]Costa的研究指出,可吸入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认为可吸入颗粒物是引起心脏病的因子之一。

[8]2 PM2.5的特性与研究现状2.1 PM2.5的特性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固液态颗粒物,长期悬浮于空气中,被吸入人体后,可深达肺泡并沉积,可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9]目前已知的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大多数为无机离子,如SO42-、NO3-)、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PAHs)、硝基多环芳烃(Nitro-PAHs)等、微量元素、颗粒元素碳(PEC,有时也称为炭黑)等,有时PM2.5上还吸附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对PM2.5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化学成分越复杂、毒性越大。

这是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更容易吸附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并使这些有毒物质有更高的反应和溶解速度。

2.2 PM2.5的研究现状PM2.5浓度的增加直接导致灰霾天气频发和雾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大幅增加。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1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巨大的损伤。

PM2.5对慢性病的影响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广泛的公共卫生难题。

[11]空气污染的PM2.5浓度下降会大幅减少肺癌病例的数量,[12, 13]根据一个对台湾女性死于肺癌的原因数据统计,发现暴露于空气中PM2.5的浓度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暴露标志物。

[14]并且,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生态研究设计也表明了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PM2.5的浓度有紧密的关联。

[15]另外,室内的空气污染程度,即来源于炊烟,二手烟等的PM2.5,也与肺癌的发病有关。

[16, 17]D.R. Riva等以老鼠为对象,施以低剂量的PM2.5,结果表明,低剂量的细颗粒物(PM2.5)可以诱导急性氧化应激,诱发炎症和肺损伤。

尽管目前对PM2.5的危害研究较多,但对其造成危害的机制研究却很少。

[18]Xiaobei Deng等人的研究表明,人类肺上皮细胞A549可能是由于PM2.5的影响而导致其自噬死亡,并且PM2.5可能在肺上皮细胞引起多条死亡通路的开放。

[19]Imane Abbas等人在人类肺细胞的共培养模型中发现,在PM2.5中的多环芳烃可以产生庞大而稳定的DNA加和物。

[20]3 PM0.5概述一项新的研究发现,PM0.5对健康危害甚于PM2.5,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尤其是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最为明显,且粒径越小,对健康危害越大。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通过滤嘴出来的主流烟气中间颗粒物,直径全部都小于0.5微米。

阚海东等研究发现,PM0.5就像是呼吸管道里灵活的“老鼠”,可以沿着气流一直扩散到肺泡。

研究结果还发现,PM0.5进入肺泡之后,有可能越过人体的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引起疾病,甚至还可能干扰人体神经系统的平衡。

PM0.5在PM2.5中的质量占比不高,但数量浓度比却接近90%。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的认识与研究过程极其艰难,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很广泛。

且到目前为止,PM10和PM2.5对人体健康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因此有关颗粒物对人体危害的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

1. 阚海东,陈秉衡, 我国大气颗粒物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的关系(J).环境与健康, 2002,19(6):422-424.2. Mamdouh Khodeir, M.S., 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M2.5andPM10 in Jeddah City, Saudi Arabia. NIH Public Access, 2012 July 1; 3(3): 331–340.3. Querol, X., PM10 and PM2.5 source apportionment in the Barcelona Metropolitanarea, Catalonia, Spa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5 (2001) 6407–6419, 2001.4. 董雪玲,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资源.产业, 2004.1006-9399(2004)05-0050-04.5. 倪荣林,李英,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TSP与IP的关系.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994.132002.6. Dockery D W, P.C.A.A.R., Public Health, 1994: p. 107-108.7. 戴海夏,宋伟民, 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1,28(5): p. 299-303.8. L., C.D., particulata matter and cardiopulmonary health:a perspective.Inhalation Toxicol, 2000(12). 35-44.9. Hoek, G. and O. Raaschou-Nielsen, Impact of fine particles in ambient air onlung cancer. Chin J Cancer, 2014. 33(4): p. 197-203.10. 王玮,汤大钢,刘红杰等, 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0. 1001-6929(2000)01-0001-05.11. Turpin, B.J. and H.-J. Lim, Species Contributions to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Revisiting Common Assumptions for Estimating Organic Mass. 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5(1): p. 602-610.12. Chalbot, M.C., T.A. Jones, and I.G. Kavouras, Trends of non-accidental,cardiovascular, stroke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in Arkansas are associated with ambient PM2.5 reduction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 11(7): p.7442-55.13. Turner, M.C., et al., Long-term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and lung cancer in a large cohort of never-smoker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1. 184(12): p. 1374-81.14. P-H Chiang, C.W.C., Dennis P.H. Hsieh, , Lung Cancer Risk in Females Due toExposures to PM2.5 in Taiwan. The Open Epidemiology Journal, 2014,7.15. Vinikoor-Imler, L.C., J.A. Davis, and T.J. Luben, An ecologic analysis ofcounty-level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1. 8(6): p. 1865-71.16. Hu, W., et al., Personal and indoor PM2.5 exposure from burning solid fuels invented and unvented stoves in a rural region of China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lung cancer. Environ Sci Technol, 2014. 48(15): p. 8456-64.17. Goodman, S.N.S.J.E., Residential Air Pollution and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2014. 25.18. Riva, D.R., et al., Low dose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can induce acute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pulmonary impairment in healthy mice.Inhal Toxicol, 2011. 23(5): p. 257-67.19. Deng, X., et al., Airborn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duces multiple cell deathpathway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 Apoptosis, 2014. 19(7): p. 1099-112.20. Abbas, I., et 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in airborne particulatematter (PM(2.5)) produced DNA bulky stable adducts in a human lung cell coculture model. J Appl Toxicol, 2013. 33(2): p. 109-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