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课文《杨氏之子》的原文及翻译解析-古诗-赏析

课文《杨氏之子》的原文及翻译解析-古诗-赏析课文《杨氏之子》的原文意思翻译解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文言文:《杨氏之子》原文译文

【导语】《杨⽒之⼦》选⾃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部主要记载汉末⾄晋代⼠族。
下⾯是分享的⽂⾔⽂:《杨⽒之⼦》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杨⽒之⼦》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不在,乃呼⼉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此是君家果。
”⼉应声答⽈:“未闻孔雀是夫⼦家禽。
” 【译⽂】 在梁国,⼀户姓杨的⼈家家⾥有⼀个九岁的⼉⼦,⾮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的⽗亲,可是⽗亲不在,于是便叫杨⽒⼦出来。
杨⽒⼦为孔君平端来⽔果,⽔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之⼦,并说:“这是你家的⽔果。
”杨⽒⼦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您家的鸟。
”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延尉。
⽒:姓⽒,表⽰家族的姓。
夫⼦:旧时对学者或⽼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说。
未:没有。
【解读】 《杨⽒之⼦》选⾃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部主要记载汉末⾄晋代⼠族。
阶层⾔谈轶事的⼩说。
本⽂讲述了梁国姓杨的⼈家⾥⾯九岁的⼩男孩的⼀个故事。
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户姓杨的⼈家,家⾥有个九岁的⼉⼦,他⾮常聪明。
有⼀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亲,恰巧他⽗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叫了出来。
孩⼦端⽔果来招待孔君平,⽔果⾥⾯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果。
”孩⼦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您家的鸟。
” 故事情节简单,语⾔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学⽣初次接触到的⽂⾔⽂。
学习本⽂应重点指导学⽣把⽂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 梁国/杨⽒⼦/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不在,乃/呼⼉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此/是/君家果。
”⼉/应声答/⽈:“未闻/孔雀/是夫⼦家禽。
” 本⽂虽⾏⽂简洁,不⾜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阅读理解的难点。
《杨氏之子》文言文

《杨氏之子》文言文
《杨氏之子》原文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杨氏之子》翻译如下:
翻译:《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其中【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的意思是摆放、摆设,【甚】的意思是非常,【诣】的意思是拜见,【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杨氏之子》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其中【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的意思是摆放、摆设,【甚】的意思是非常,【诣】的意思是拜见,【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作者及出处简介:作者简介:刘义庆,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毐嗜欲”。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南朝宋政权文学家,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J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出处简介:《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一些晋宋人物间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南朝宋-刘义庆《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注释

南朝宋-刘义庆《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杨氏之子
南朝·宋-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翻译: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
此是君家果。
”
这是你家的水果。
”
儿应声答曰:“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惠〕同“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简析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文中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全文阐明了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的道理。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全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家庭,家中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伶俐。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他不仅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暗示,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孔君平的比喻,反唇相讥,使得孔君平无言以对。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具备以下特点:1. 聪明伶俐:杨氏之子年仅九岁,却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暗示,并在短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回答。
2. 机智幽默:他巧妙地运用了孔君平的比喻,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的鸟来反驳孔君平的比喻,使得孔君平无言以对。
3. 自信大方:在孔君平面前,杨氏之子毫不畏惧,自信地回答问题,展现出他的大方和从容。
4. 语文素养:杨氏之子在回答问题时,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显示出他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段对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幽默、自信大方的孩子形象。
杨氏之子以其独特的才华和个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这段对话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以下是全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的孩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段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聪明才智、机智幽默、自信大方和语文素养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这段对话被誉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部编版小学语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杨氏之子》课文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赏析: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一个姓杨的孩子机智应对客人孔君平的故事。
首先,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寥寥几字,既描绘出了孩子的年龄和籍贯,又突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接着,故事展开,孔君平来访,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家,于是孩子被叫出来接待客人。
这里展现了古代家庭教育中的礼仪之道,即使孩子年纪小,也要学会待人接物。
然后,杨氏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看到杨梅,便借此开玩笑说:“此是君家果。
”这是孔君平利用“杨”字的双关含义,既指杨梅,又暗指杨氏子的姓氏。
面对孔君平的玩笑,杨氏子并未慌乱,而是迅速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句话既是反驳,又是反击。
他同样利用了“孔”字的双关含义,既指孔君平的姓氏,又暗指孔雀。
以此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的玩笑,既不失礼,又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生动有趣,通过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展现了中国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语言艺术和智慧,让人深感佩服。
《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作品原文梁国杨氏⑴子九岁,甚⑵聪惠⑶。
孔君平⑷诣⑸其父,父不在,乃⑹呼儿出。
为设⑺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⑻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⑼闻孔雀是夫子⑽家禽。
”注释译文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
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
⑹乃:就;于是。
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曰:说。
⑼未:没有⑽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作品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课文道理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解读文章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不约时间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
并与小儿关系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杨氏之子
南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赏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面九岁的小男孩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
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举例如下: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文中的"家禽”吴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
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创作背景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引》,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义;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2.杨氏之子的原文及翻译
3.《杨氏之子》原文翻译
4.杨氏之子课文原文
5.《杨氏之子》原文及点评
6.杨氏之子文言文原文翻译
7.杨氏之子小学课文原文
8.杨氏之子课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