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PPT 84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第四节
唐三彩
陶瓷工艺
第四节
唐三彩
陶瓷工艺
第四节 陶瓷工艺
4、釉下彩瓷器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
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 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 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 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第四节 陶瓷工艺
1、青瓷。 隋唐五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
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 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 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 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 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第 七 节 隋 唐 家 具
《韩熙载夜宴图》
第八节 隋唐建筑
第八节 隋唐建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 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 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第八节 隋唐建筑
隋(581年~618年)
1、建筑上主要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以及大规 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第五节 书籍装帧
(2)旋风装是抄书时,先一页一页的抄写,然后再依次序象鱼鳞一 样一页一页地粘在一张卷轴式的底纸上,收卷时,书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 转,宛如旋风,所以又称为旋风卷子。其特点是便于翻阅,利于保护书页。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 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依照这种看法,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 渡形式。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

主管工作心得感悟(精选20篇)主管工作心得感悟篇1我叫__x,于20__年x月__日入职公司,被派往__小区项目部,从事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这的一年的时间里,我对公司项目团队及同事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在此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样的学习机会与锻炼自我的平台,在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很快的适应了公司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
现将这两个月的工作情况及感受总结如下:1、我们项目部是一个年轻化的团队,大部分同事都是80后,是非常有活力和激情的。
同事之间的相处是非常融洽的,没有恶意竞争现象,是我比较向往的团队,就连领导都是那样平易近人。
2、在新员工座谈会上,我更近一步的了解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员工岗位的提升空间。
我更加相信自己能够在公司的培养及同事的帮助下,很快能够独挡一面,真正的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3、在项目工作中,技术负责人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岗位,关系着整个项目的技术支持、安全及造价等多方面的工作。
由于我刚从事技术负责人这个岗位,经验有些欠缺;因此,对于工作我一直不敢懈怠,坚持小心谨慎,脚踏实地,认真务实,高效求新的工作态度,及时编制各项专项方案并向同事请教以确保工程顺利开展;及时对现场各施工班组的工序进行技术交底,杜绝出现不必要的返工和损失。
4、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协调确认,并形成文字依据,再将确认的方案,施工方法,图中修改部位及时通知相关作业班组,坚持做到当天事,当天完成。
5、在对确认的设计变更及时办理现场签证,做到与施工同步。
6、积极配合甲方、监理等单位对现场的质量、安全检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施工。
坚持以工序质量控制整体工程质量。
总之,在当前工作中的不足,我会以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弥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技术过硬,管理全面的'全能型人才。
在此,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
我要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积极融入这样一个年轻活力,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团队,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
第1章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一)旧石器
早期: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丁村人 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
丁村文化石器
三、石器的分类
砍砸器:石球
刮削器 尖状器:石簇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裴李岗石镰
四、石器的制作
打击
磨制 钻孔:管钻;两面对钻
打制石器和压制石器示意图
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的石磨盘
五、石材的选择
注重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选择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 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 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 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 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 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土为原料的白陶);纺织工艺(游地区)
(四)良渚文化
三、各地远古文化各具特色
• 1.2 装饰的萌芽 •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 •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 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从而使 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 求,并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 • 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兽牙、海贝等 制成装饰品,是我国最早的工艺品。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章 元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内容] 1.1概述 1.2装饰的萌芽 1.3石器工艺 1.4陶器工艺 1.5其他工艺 1.5章节小结 [学时安排] 4 学时
[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史前工艺美术的 特点及类型。 [重点和难点] 1. 彩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 2. 黑陶的工艺特点及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PPT课件

1、自主学习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2、合作探究 讨论问题 总结方法规律 3、知识拓展 能力提升 4、加强 巩固 落实。
3
h
一、自主学习
要求: 1、认真学习学案基础知识部分 2、掌握工艺美术代表性品种及它们的发展历史文 化 3、用红笔划出疑点 4、时间为5分钟
4
h
中国工艺美术分类:
丝绸、 青铜器、 陶瓷、 景泰蓝 、 漆器
12
西汉《 长信宫灯》
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 的右臂处可拆卸,灯罩与 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 节灯光亮度和角度.
右臂为烟道,烟经底 层水盘过滤,可减少室内 的烟烬以保持清洁。
这件铜灯通过鎏金,
制作精美,既具有良好 的实用功能,又不失为 优秀的陈设艺术品。
h
13
东汉《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一 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 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 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
B、 思考题:铸造大量的青铜器有什么特殊意义?
1 时代背景 技术高超 种类繁多 工艺精湛 5 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h
陶瓷之路
h
16
欣赏彩陶作品的纹饰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盆》 马家窑文化《涡旋纹尖底瓶》
h
17
隋
宋
唐 白
青
瓷
花
孩
凤
儿
首
枕
壶
元
清
青
花
青
釉
花
里
八
红
吉
镂
祥
塑
h
20
h
21
商代《玉凤》 这支玉凤是个
装饰品。是迄今为 止发现的最早的玉 凤造型。
第一章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ppt课件

陶鬹 龙山文化 山东临沂出土
细柄高足镂孔黑陶杯 龙山文化 山东日照出土 高26.5厘米
3:几何印纹陶 南方地区 印纹软陶:火候较低,呈红褐色、灰白色
或灰色 印纹硬陶:火候较高,呈灰色
4:启示 实用与装饰的统一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形式感的应用 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第二节 奴隶社会时期
一、概述
几何纹白陶瓿 (商)
主,锯齿纹流行,彩绘黑红相间,节奏感强。一改以前黑色 为主的局面,大量运用红色彩绘。风格富丽、精巧。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装饰有直线、折线纹、回纹、网纹 。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
半坡型 (几何纹彩 陶盆)
庙底沟型 (彩陶 钵)
马家窑型 (旋纹 双耳彩瓶)
半山型 (菱形纹 彩陶罐)
马厂型(人形纹彩 陶罐)
商代后期,饕餮纹、云雷纹和方格纹渐不多见,除绳 纹比较多地运用外,大量被用作装饰的是刻划纹、凹线纹、 弦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西周:陶瓷装饰图案主要是绳纹,划线纹,蓖纹、弦纹和 刻划的三角纹。
春秋:陶器表面的花纹装饰在西周的基础上更趋简化,器 表主要是饰印粗绳纹和瓦弦纹。
白陶雷纹双耳壶 商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 。造型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丰富。以同心圆为中 心组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技法熟练,装饰丰满,流畅 ,内彩,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马家窑文化半山型:装饰有两种, a.用漩涡纹组成装饰 b.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曲线为
夏代: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作原料,烧 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商代早期:制陶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灰陶 和白陶的技术较夏代有明显提高。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第一节 概说
一、旧石器时代
50万年前,“北京人”,最初使用天然石块 ,后来渐渐学 会 拣选石块,没有固定的形式
3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20万年前的“河套人”,有 了第二步加工痕迹,有了简单的类型,即打制石器
1万7千多年前“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时代
制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工具,并加以 磨光、钻孔,装柄或穿绳。这种磨制石器时代称为“新石器 时代”。
• 黑陶的工艺采用了轮制。制陶工艺由手工 的泥条盘筑法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艺术 革新。
三、几何印文陶
作业一:
彩陶。 • (1)什么是彩陶。 • (2)彩陶的地区分布。 • (3)彩陶文化类型。 黑陶工艺。 • (1)技术要求。 • (2)特点。
作业二
• 画出原始社会之彩陶在各个时期的造型和 纹饰艺术演变
藏河北省博物馆。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美石”,经 过加工,有的可以佩戴、随葬。因此,石 器被金属器代替后,玉器工艺渐渐成为了 独立的工艺种类。
第四节 陶器工艺
• 一、彩陶 •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
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 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 以也称“仰韶文化”。
图1 北京人 图2 洛南盆地旧石器
图4 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0万年 长21厘米、宽12厘米 1988年津市虎爪山旧石器地点出土 类似于今天的洋镐或鹤嘴锄,距今40万年前远古先
民用来刨土翻地,挖取植物块茎的工具。
图3 刮削器 云南富源大河遗址
磁山文化 石磨盘与磨棒,砂岩, 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现
从行的方面来说,尽管原 始人类主要依靠双脚,但 原始的车船也出现了。
中国工艺美术史清代(课堂PPT)

.
15
•苏绣:
苏
•针法丰富,针细线纤,行针平匀
绣 十
•配色重晕染、和谐自然
二
生
•观赏品,多富家女作,稿多系名画
肖
•实用品,或供奉内廷,样多出宫廷
袖 缘
或民间自用,多吉祥图案
.
16
•沈寿(1874~1922) •苏绣代表人物
各地名绣—— •京绣 •民间、宫廷结合 •常以工笔画为稿,针法精巧细腻,配色鲜艳华美 •洒线绣、满绣、穿珠绣、补花、堆绫
.
13
•粤绣:
•多男工。
•兼用孔雀毛羽,绣面紧
•多吉庆题材,构图繁密,配色 浓艳,受油画影响
粤 绣 扇 套
.
14
•蜀绣: •色彩明艳,喜庆色彩浓郁 •花纹密集,空白较大 •坚牢耐用
.
73
犀角雕—— •概况:历史能上溯到汉,实物皆明清
•名家:明后期苏州的鲍天成、金陵的 濮仲谦、清初无锡的尤通
作品:酒杯和仿古
犀 角 槎 杯
.
74
八、葫芦器
•用途:容器,佩饰
•做法:不假雕琢的作品,还有范制、 勒系、火画、押花、针划、刀刻等多种 装饰手段
•匏器。范制,以初结葫芦纳入阴文模 范,秋老取出。造型、装饰可悉如人意 。佳品难成
牡
丹
图 瓶
雍 正
粉
彩
花
鸟
图
扁
瓶
.
39
乾 隆 粉 彩 镂 空 转 心 转 颈 瓶
.
40
6、颜色釉 •御器厂制品 •康雍乾,颜色釉的黄金时代
豇 豆 红 五 种
.
中国工艺美术史(PPT84页)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陶器
一、陶器的产生(距今1万年以前) 1.有利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定居生活 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 2.陶器的雏形 一说由于在编织的篮子上涂上粘土,经过火烧之后而形成的。 另说,在人类刚学会用火不久就学会了制作陶器。火被利用以前, 人类还不知道吃熟食,火被利用后,人们往往把捕获的鱼、兽之类 用泥巴糊起来放在火里烧,待“烧好”后,泥巴质硬难损,可以盛水 及其他物品。此后便有意用这种掺水粘土做成各种形态的器物,经 火烧之后供用于生活,于是,陶器便随着这种生活的需要产生了。
(三)除手捏和轮制两种制陶外方法,据近人研究,还应有模制成型,即模范 注浆。蛋壳黑陶器壁极薄,研究者以为难以轮制,同时根据其他方面的材料, 提出此种制作方法。注浆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
二、陶器的制作
陶坯制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就是用兽骨、卵石等在表面沿着统一方向打磨)
打磨的目的: 1.降低吸水率 2.可令陶器表面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5、母系氏族的原始手工业,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改进。石器工具发 展到磨制,另外还有牙雕、骨雕、纺织工艺、建筑,尤其是制陶 工艺。
6、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已发现的有淮海地区 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岗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 游的大溪文化等。
7、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山东历 城龙山镇),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客 省庄二期成为陕西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有良 渚文化等。
三、器物造型和装饰的起源
(一)器物造型的起源 1.摹拟成型
摹拟植物造型 在原始陶器中有葫芦形器、瓜形器、竹筒形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庙底沟类型
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布以陕西关中为中心,东 及陕西南部、河南西部、西达甘肃陇东、陇西、陇南以至青海东部。 器物造型:曲腹小平底、卷底、葫芦形平底小口等形式 装饰纹样:几何纹样有蓝纹、划纹、弦纹等,及由点、勾叶、弧线三角和 曲线等组成连续的花形带状纹。动物形象较少,有鸟纹、蛙纹、蜥蜴纹及 个别的人面鱼纹等。
•44
彩陶葫芦形壶 马家窑文化
•45
漩涡纹尖底瓶 旋纹双耳彩瓶 甘肃永靖出 束腰彩陶罐 甘肃永登出土
•46
3.半山类型彩陶
• 器物造型:比较饱满,以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体。 • 装饰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同心纹、
折线三角纹、平行弧线纹、编织纹、 棋盘纹、连弧纹以及 网纹等.常以黑色锯齿纹作解边,成为个山类型的突出特 点、纹样构成都较复杂 • 彩绘特点: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 代表作品: 《小口高领脸腹双耳壶》、《侈口接领胸腹双 耳瓮》、《臌腹敞口双耳罐》.以及《双颈小口壶》、人 头形器盖等《斜方格纹彩陶罐》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按照人体的某一部位的形状塑造而成
2. 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器物造型就逐步摆脱了摹拟自然物象而根据生活需要造型
•20
(二)器物装饰的起源
在原始装饰艺术中,从其内容可归纳为:几何纹样、植物纹样、 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其中几何纹样是受一些自然物象和编织 物的影响而产生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其余三类则是通过先摹拟尔后 提练概括,再加以重复或进行渐变处理所逐步形成的。
•16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陶器
一、陶器的产生(距今1万年以前) 1.有利的前提条件
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定居生活 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 2.陶器的雏形 一说由于在编织的篮子上涂上粘土,经过火烧之后而形成的。 另说,在人类刚学会用火不久就学会了制作陶器。火被利用以前, 人类还不知道吃熟食,火被利用后,人们往往把捕获的鱼、兽之类 用泥巴糊起来放在火里烧,待“烧好”后,泥巴质硬难损,可以盛水 及其他物品。此后便有意用这种掺水粘土做成各种形态的器物,经 火烧之后供用于生活,于是,陶器便随着这种生活的需要产生了。
6、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已发现的有淮海地区 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的青莲岗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上 游的大溪文化等。
7、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山东历 城龙山镇),河南庙底沟二期和后冈二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客 省庄二期成为陕西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则有良 渚文化等。
•17
二、陶器的制作
(一)手制成型 1.捏塑成形:用手直接捏制 2.泥条盘筑法:由上而下,层层盘成器物,再内外涂抹泥浆,以胶合器形、填平 泥条勾缝。
(二)轮制成型 将坯料放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轮面的中央,转动旋轮,用手提拉坯料成
形。(陶车应该出现在新石器的时代中期。它被视为现代车床的前身,具有里 程碑的意义)
8、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 渐分离,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特别是在制陶工艺方面,制 成了黑陶和白陶。
•15
二 工艺美术的形成
形成过程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速度加快,标志原始人
聪明才智的事物被创造了出来:有制作讲究的劳动工具如石镰、石 刀、石斧、石锛;有精制的黑陶艺术及雕刻精细的玉石、牙骨工艺 。 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 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 半山彩陶的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 使彩陶更加绚烂华丽。在构图上运用对称的手法,将反复的图案匀称 地组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近似球体的膨圆腹形器,其饱满 的造型,细密的纹饰,俯视看时,以口部为中心,为展开的圆形填充 图案;平视时,腹部图案则填充在半圆形里。图案的多视角设计是非 常卓越的,俯视、平视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图案
彩绘特点:大多用黑彩,红彩很少见。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 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代表作品:《花瓣纹彩陶盆》(陕县庙底沟出土)、《花叶纹彩陶盆》( 同前)、《云纹彩陶瓶》(山西垣曲下马村出土)、《圆曲线圆形彩陶盆 》、《花叶弧线纹彩陶盆》(陕县庙底沟出土)、《衡锡纹彩陶瓶》(甘 肃武山出土)等。
代表作品:《人面网纹盆》(西安半坡出土)、《鱼纹蛙纹盆》(陕西临 潼姜寨出上)、《人面鱼纹盆》(半坡出土)、《鱼纹盆》(陕西武功游 凤出土)等 。
•24
人面鱼纹盆 大多装饰在腹 盆的内壁
•25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26
彩陶三角纹钵(半坡)
•29
彩陶兽面纹壶 (半坡)
•30
网船形彩陶壶
•31
•47
• 半山型彩陶装饰特点
• 彩绘非常精致细丽,多在橙黄色陶器上黑红二色间隔并用,呈现出热 烈鲜明的色调,还常以黑色锯齿纹和红色线纹合镶在一起,使平板的 平行线条变的精美生动。用笔技巧较高,有尖细笔和宽笔的各种笔法 交替使用,形状各异的点、线、面相错、重置、间镶,复杂地组合在 一起,交织成绚丽缤纷的画面。
(三)除手捏和轮制两种制陶外方法,据近人研究,还应有模制成型,即模范 注浆。蛋壳黑陶器壁极薄,研究者以为难以轮制,同时根据其他方面的材料, 提出此种制作方法。注浆成型的器物也已有出土。
•18
二、陶器的制作
陶坯制成后,还需要经过打磨(就是用兽骨、卵石等在表面沿着统一方向打磨) 打磨的目的:
1.降低吸水率 2.可令陶器表面平整光亮,更加美观
•32
彩陶双鱼纹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33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34
彩陶花瓣纹盆
•35
彩陶叶纹钵 仰韶文化
•36
彩陶钵 山西垣曲出土 蜥蜴纹彩陶瓶 甘肃武山出土 鹳衔魚纹彩陶缸 河南邓汝出土
•37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和装饰
两种类型区别 造型方面 • 半坡遗址出土的为圆底、折腹、直壁。 • 庙底沟出土的则是平底、曲腹。 装饰方面 • 半坡型彩陶以鱼纹最多最典型,庙底沟型彩陶则以花叶纹为最典型; • 三角折线、斜线、倒正三角形相间及器物口沿,饰各种“个”字形
2、旧石器时代,在实践的过程中,原始人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 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石锄、石锯、石球等各 种工具,并且加以磨光、钻孔,用以装柄或穿绳,以提高实用 价值。
3、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度之际,“原始群”的生存方式发 展成原始的“氏族公社”,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后又过渡到“父 系氏族社会。”
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na)印、划纹、堆饰等. 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线纹、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 波折纹、网纹等。动物类纹样有人面纹、人面鱼纹(大多装饰在腹盆的内 壁)、鱼纹、鹿纹、蛙纹等。 彩绘特点: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 置的。装饰花纹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纹样,为半坡彩陶所常见,庙底沟型彩陶则没有; • 弧型圆点及似为花、叶演’变的较复杂的采用以点定位方法构成的
几何纹样,为庙底沟型彩陶所采用(后面要讲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 也有此类纹饰),为半坡型彩陶所不见。
•38
•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特征:
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是十分美观的,其线条流畅 、匀称,整体感强,对称规整,虽因制作工艺水平所限器胎都较厚, 却有质朴的特性。加上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更显得优美和富有艺术 感。 •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特征: 1.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 的最佳部位。 2.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纹和单个纹样做散装布置应用较多。 3.纹样内容的处理都较简练,无论是表现自然物象的还是各种几何形纹 样,既准确又概括,没有赘饰。
多种形式的装饰纹样,都是在摹拟了自然物象之后发展而成,而 那些摹拟了自然物象的形象,揭示着原始人的某些生活情况,既可以 说是图腾标志,也可以说是他们歌颂生活的结果,记录了古人生产劳 动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些原因,促成了装饰艺术的 起源。
•21
•22
四、彩陶艺术
概 念: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 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41
内彩人面纹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42
彩陶钵(马家窑类型) 高10.4厘米,口径
29厘米,1975年甘肃省 临夏水地陈家出土,宁 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43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 14.1cm、口径 29cm。1973年青 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出土。属马家窑文 化马家窑型,是当 时彩陶中罕见的描 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
4、母系涉足社会的原始文化,遍布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西安东郊)与长江流域的“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是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
•7
•8
•9
•10
•11
•12
•13
•14
5、母系氏族的原始手工业,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改进。石器工具发 展到磨制,另外还有牙雕、骨雕、纺织工艺、建筑,尤其是制陶 工艺。
时 间:延续约有3千年左右,最早的彩陶约产生在距今8 千年以前
分布地区: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彩 陶遗存,以河南、陕西、湖北、甘肃、青海、 山东、江苏等地区出土的彩陶为典型
器物种类:饮食、蒸煮、储存器都有,可满足于当时人们不 同方面的需要
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 之为甘肃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 岭文化等。下面分别介绍:
2.唯物主义说法 达尔文.恩格斯.毛泽东 证明:云南元谋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的猿人化石
陕西兰田发现的50-60万年的猿人化石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3
•4
中国旧 石器时 代重要 遗址分 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