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和史记异同

合集下载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李静【摘要】《史记》《汉书》都将吕后列入本纪,对吕后事迹的描述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形象刻画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笔下的吕后,既有女性的隐忍和刚毅,也有女主的才华与残忍;后者笔下吕后的女主和帝后身份是分离的,身为女主的吕后才干卓著,惠民利国,身为皇后的吕后则残忍刻毒,权欲熏心.共有的实录精神,使司马迁和班固在记载吕后事迹时基本相同,而二人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修史目的的不同,则是造成二书中吕后形象存有差异的原因所在.【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1)003【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史记;汉书;吕后【作者】李静【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5《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单独为女性所作的传记,《高后纪》则是《汉书》中唯一一篇非帝王而位列本纪的帝纪,足见司马迁和班固都注意到了吕后在汉初重要的政治地位。

身为一代女主,吕后有着普通女性所没有的卓越才干,但身为女性的她,却始终因性别被时人和世人另眼相看,因此,《史记》《汉书》将吕后列入本纪之中,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白寿彝先生在《史记新论》中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1](P74)《史记》中唯一一篇女性传记便是为吕后而写的,可见司马迁对吕后的看重。

他笔下的吕后是一隐忍而刚毅的女性。

在她嫁给刘邦前,刘邦就有了曹姬,且生有长子刘肥,而吕后能与刘肥平安相处数年,足见其隐忍的性格。

成为刘邦妻子后,在刘邦与项羽楚汉对峙时,吕后在承担繁重家务照顾年老公婆的同时,还要忍受与丈夫长久分离之苦,接受刘邦另有新欢的残酷现实,甚至被项羽抓去当人质。

司马迁不仅刻画了吕后的隐忍性格,还描画了她善良和刚毅的品行。

《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

朱自清对《史记》《汉书》的见解和看法

朱自清对《史记》《汉书》的见解和看法

朱自清对《史记》《汉书》的见解和看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自清对《史记》《汉书》的见解和看法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朱自清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学大师。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下面我从体裁,选材,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用我有限的知识来比较一下《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体裁。

《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由司马迁首创。

而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

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2,选材。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3,结构形式。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七十列传又在世家之外。

班固取材于《史记》,承袭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4,写作技巧。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点

,《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点

史记与汉书的相同之处
1、二者史书形式相同:《史记》与《汉书》皆为纪传体,都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2、二者都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3、《汉书》和《史记》都有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其中《汉书》更是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

《史记》与《汉书》人物评价异同个案分析

《史记》与《汉书》人物评价异同个案分析

《史记》与《汉书》人物评价异同个案分析作者:王晓晖来源:《大观》2017年第08期摘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者各有侧重,均在文学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与《汉书》均以写人艺术见长,人物传记中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但是,受司马迁、班固二人治史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和史观笔法等因素的制约,二书在人物评价方面迥然不同。

本文从《史记》与《汉书》中五十五篇重叠篇目中选取《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以汉高祖刘邦为个例,通过比较研究二者对刘邦人物评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从一定程度上窥探《史记》与《汉书》人物评价的整体异同。

关键词:《史记》;《汉书》;人物评价;汉高祖刘邦;史汉异同自《史记》《汉书》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学者为其注解、补充、研究、探索,至今仍然经久不衰。

与此同时,从《汉书》诞生之日起,史汉异同的问题就应运而生。

由于两部著作地位特殊,两位作者也贡献卓著,对《史记》与《汉书》、司马迁与班固优劣伯仲的诸多问题的对比研究就一直备受瞩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千百年来百家争鸣,热议不断。

一、选题依据从现存的历代各类文献中,人们不难发现,《史记》是公认的纪传体史书的鼻祖,《汉书》则是开断代体史书之先河,如此看来,史汉二书,可以被视为古今史书之首。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一般认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杰出的作品,前四史中,《史记》和《汉书》又是最杰出的作品。

《史记》被近代作家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到《汉书》是这样描述:“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但是,在对《史记》和《汉书》的对比研究中,孰优孰劣就难分伯仲,不能统一了。

自古以来,研究史汉异同的学者,多数是从二书的整体出发,站在宏观的角度,通过异同之处的对比、考证,再结合司马迁和班固二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写作宗旨和历史观等方面的差异,探究文学、史学的发展变化和其反映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要影响。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下面我从体裁,选材,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用我有限的知识来比较一下《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体裁。

《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由司马迁首创。

而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

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2,选材。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3,结构形式。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七十列传又在世家之外。

班固取材于《史记》,承袭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4,写作技巧。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它们的人物塑造被认为对于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历史背景十分重要。

今年,我有幸获得机会进行《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以结构完整且内容详实的方式进行阐述。

一、引言本篇研究旨在比较《史记》与《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

我将简要介绍两部史书的背景和作者,然后探究两部著作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我将分别从性格刻画、行为描述和历史背景描绘三个方面对两部史书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和总结。

二、背景与作者《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而《汉书》是东汉末年班固所撰写,它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史书。

两部史书都以汉朝历史为基础,但作者的身份与时代背景不同。

司马迁是汉朝官员,他目睹了秦朝的崩溃与汉朝的兴起,他在《史记》中以有力的笔触和精彩的叙述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班固是杂剧作家,他在《汉书》中通过详细描述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来展示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三、人物塑造的方法《史记》和《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其中,《史记》强调人物的个性描写,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行为描写,通过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样的差异造就了两部史书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各具特色。

四、性格刻画在性格刻画方面,《史记》更加注重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司马迁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争论等手法,展示了历史人物柔软和坚定、善良和狠毒、勇敢和懦弱等多维度的性格特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人物的正面品质,描写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和智慧等优良品质,以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五、行为描述在行为描述方面,《史记》强调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和行动,通过展示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来展现其个性。

《史记》与《汉书》中底层人民形象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中底层人民形象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中底层人民形象的异同作者:李艳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是两部璀璨的巨作,不过鲜少有人深入探讨其中的底层人民形象。

笔者从底层人民独特的历史作用、个体价值与整体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写作思维这三个维度探讨,发现《史记》与《汉书》既有其共同点,也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底层人民比较《史记》与《汉书》分别成于西汉和东汉,两部史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也有重叠的部分。

《汉书》对《史记》进行了部分删改,这细小的改动中,我们可以窥见两者历史观及历史态度的异同点。

例如塑造的同是底层的民众,但我们可以多个方面感受到,两人对底层人民看法与态度有异同。

一.相同点:都认识到底层人民的历史价值无论在《史记》还是在《汉书》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在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往往活跃着底层人民的身影,他们用看似朴实,实则暗含智慧的言行,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就像是整个历史长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少了一个,或许历史都会偏离已有的轨道。

他们对历史的进程作用或许间接,但无疑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例如那个为项羽指路的田父,在《项羽本纪》和《陈胜项籍传》中,都有一段相同的记载“项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陷入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田父只说了一个字,但这一个字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假设田父为项羽指出一条明路,或许也不会上演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楚汉争霸的最后结局也未可知。

项羽的失败或许是命运的必然,但《史记》与《汉书》都记录了这个卑微的田父的一句谎言,足见两者都肯定这句话在这个危急时刻对整个局势的影响作用。

田父的有意欺骗也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具有耐人寻味的历史意蕴。

再如施舍了韩信十余日饭的漂母,在危难关头收留季布并说服滕公,让其为季布向上求情的大侠朱家,倨傲不恭却磨砺了张良忍耐性格并传之兵法的老父等等,他们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地位,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渺小得如同沙砾一般,但没有漂母的施舍与最后的激励,或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将;不是朱家大度收留,巧言劝说,或许季布早已斩首示众;若没有老父的几次折辱磨砺,或许张良始终都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少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合。

相比之下,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对于游侠,司马迁倾注情感,由衷赞叹。

班固他拘泥于封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三,风格比较现从两书的感情色彩、叙事方法、人物刻画、语言表达四方面略加比较。

第一,《史记》和《汉书》都能严格遵守史家“不需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表现出历史学家的文章道德。

《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第二,《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史记》能做到随物赋形,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表现手法。

第三,作为汉代两部纪传体经典史著,《史记》、《汉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们不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已经消逝的历史变成可以让人重回历史现场、身临其境的生动画卷。

但《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史记》一筹。

《史记》中不少篇章真实地叙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而在《汉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便影响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史记》、《汉书》都长于刻画人物,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

总体看来,《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第四,《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伤、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

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史记》五种体例。

第一、"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

第三、"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

第四、"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

第五、"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

第二、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清洁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第三、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第四、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第二、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第三、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第四、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第五、作者收录了大量的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也影响文气的连贯。

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史传文学都是后世小说,散文的重要源头。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

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的干预,故《汉书》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①不赞成改革:《汉书》“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

(《晋书·张辅传》)②“吾观班固《汉书》,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抑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非良史也”。

(马总《意林》卷5引杨泉《物理论》)③“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死义。

”(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④“班固名陈胜而降为列传第一,名项籍而降为列传第二,是以成败论,二失史迁功过不相掩之笔多矣。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0《师友雅集》)⑤“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2、司马迁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汉书》于人于事,虽有褒贬,然少寄托,史识亦不及《史记》。

顾炎武《日知录》:“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

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蒯通事,令人读之感慨有馀味。

《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堪读矣。

”3、《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

其体例之改易,得失互见;其文字之删省,则往往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汉书》一书在体裁上承袭史记为纪传体。

亦略有变更,改书为志,省去世家。

全书共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

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三年),共二百三十年。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

《百官公卿表》则溯自秦代官制,非限于西汉一朝。

十志,有《礼乐》、《食货》、《地理》诸志,皆自古代开始叙述。

4、《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5、《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

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相同点:《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

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点:1、内容上的差异。

《史记》为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内容丰富,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汉书》则是第一部断代史。

2、体例上的差异。

司马迁吸收融汇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

《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3、旨趣上的差异。

《史记》继承和发扬了《左传》纪传体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其写作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还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当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

尽管班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从实际出发给以批判的考察和分析,体现出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和求是精神,相对而言远远不及司马迁的勇气,《汉书》记载本朝历史,迫于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歌功颂德的成分。

4、思想上的差异。

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还有怀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