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下面我从体裁,选材,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用我有限的知识来比较一下《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体裁。
《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由司马迁首创。
而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
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2,选材。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3,结构形式。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七十列传又在世家之外。
班固取材于《史记》,承袭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4,写作技巧。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

史记和汉书的比较《史记》与《汉书》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除了二者体例内容不同,更重要的不同还在于深层次的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人物记叙侧重点不同《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
在汉初的功臣传记中,只有《绛侯周勃世家》写了周勃、周亚夫父子的事迹,其他人的传记基本是止于其身。
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他们不是一代为官,而是几代人相承,常盛不衰。
《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
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二、笔法不同《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

浅析《史记·平准书》与《汉书·食货志》异同作者:于泳来源:《商业经济》2017年第03期[摘要] 《史记·平准书》是古籍中记载经济发展史的开山之作,对于《汉书·食货志》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书·食货志》继承和借鉴了《史记·平准书》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增加了“食”的内容,以及延长时间段线进行全方面的阐述,两本书虽然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行文中各自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又各具特色,同时又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特点创作而来,二者之间同中有异。
这两本书都对后世经济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异同;影响[中图分类号] G3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36-02在我国史籍中,《汉书》在体例上沿袭了《史记》而稍作改变,《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种体例,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
《史记·平准书》开经济先河,《汉书》才始才称之为食货志,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史记·平准书》在《史记》书类位列第八,是我国古籍中系统的论述经济史的开山之作,它记述了汉朝兴起后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以及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政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
作《平准书》以观事变”。
[1](p3306)他认为商品货币经济过度的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平准书》,把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记载下来。
《汉书·食货志》是《汉书》志类位列第四,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食”,主要详细地介绍了从周代开始一直到王莽摄政时期的农业、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变化;另一部分曰“货”,记载了从周朝到西汉以来各个时期的货币种类的演变及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说明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一部系统的经济史。
《2024年《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范文

《《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篇一《史记》与《汉书》中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一、引言《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巨著,其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刘邦定三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军事事件,两部史书对其均有详细的记载。
本文将就《史记》与《汉书》中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两部史书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刘邦定三秦的历史背景刘邦定三秦是指西汉初年,刘邦攻取并稳定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的历史事件。
在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通过巧妙的战略和英勇的战斗,成功夺取了秦朝故地,即三秦之地,为西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史记》中的记载《史记》中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主要集中于《高祖本纪》。
司马迁详细描述了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其起兵、征战、定都等过程。
在描述攻取三秦之地的过程时,司马迁着重强调了刘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其在军事斗争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此外,《史记》还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四、《汉书》中的记载与《史记》不同,《汉书》中的记载更加注重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描述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中,《汉书》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班固在描述这一事件时,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对刘邦的功绩和战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五、比较研究(一)异同点比较1. 相同点:两部史书均对刘邦定三秦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均强调了刘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其在军事斗争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段。
此外,两部史书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均涉及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
2. 不同点:《史记》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性描述,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和对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分析。
在具体内容上,《史记》对刘邦的功绩和战略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性分析。
《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史记》《汉书》刘邦定三秦记载比较研究中国历史上,刘邦对秦朝的灭亡以及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关于刘邦定三秦的记载,《史记》和《汉书》成为了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这两部史书中,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以及相关人物的表现和描述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两者的叙述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历史的巨著,其中以记载刘邦统一中国的记述最为详实。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关于秦朝的主要记载,而刘邦定三秦的故事则出现在《萧何列传》和《项羽本纪》中。
在《史记》中,萧何被描绘为刘邦的得力助手,智勇双全,并对刘邦定三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项羽本纪》中,虽然记载了刘邦定三秦的过程,但对他的功绩却没有给予太多的赞美,反而更多地强调了项羽的失误和失败。
这种描写方式似乎在塑造刘邦与项羽的形象,并有可能是史书编写者的个人偏好或政治立场的反映。
与《史记》相比,《汉书》是汉代后期撰写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史书,记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刘邦本纪》是《汉书》中刘邦的主要记载,而刘邦定三秦的重要事件被分别记载在《功臣侯者表》和《高祖功臣侯者列传》中。
在《刘邦本纪》中,刘邦被描述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胆识。
而在《功臣侯者表》和《高祖功臣侯者列传》中,刘邦定三秦被赋予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和功绩,被称为“开创帝业”的关键一战。
这种描写方式更加强调了刘邦的重要作用,并展现了他的统治者风范。
从这两部史书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史记》和《汉书》对刘邦定三秦的表述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笔者的个人偏好或政治立场会对记述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历史记载中,既需要客观真实地描绘历史事件,又需要强调各类英雄人物的战功。
所以,不同史书编写者的政治倾向和观点会对对刘邦的定位产生影响。
比如,对项羽的批评是因为项羽失去了天下的统治权,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所以在《刘邦本纪》中对他的赞美更多。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

读书心得——《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探析《史记》和《汉书》是两汉史学著作的双璧,加之两书的部分篇章内容类似,自然会引起学者的关注。
从古至今,学者比较分析两书的异同之处,得出许多精妙观点。
然而,诸家在论及《史记》与《汉书》相似篇章时,对《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史”)及对应的《汉书·司马迁传》(以下简称“汉”)的关注不多。
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开拓了班马异同比较这一新的领域,对两书大部分篇章的字句详细进行比勘,却没有提到《史》《汉》。
刘辰翁《班马异同评》重点评价两书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等文学内容,也没有关注《史》《汉》。
后继学者在讨论班马异同时,同样很少提及《史》《汉》两文。
有鉴于此,本文对《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内容重叠部分进行详细梳理,整理这两篇文章的异文并探析其产生的原因,祈请方家指教。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异文整理《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大量异文。
这些异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脱文、衍文、倒文、讹文,第二类是通假字、异体字。
王彦坤《试论古书异文产生原因》一文将这两类异文分别称为“辗转讹误”和“字有异体”[1]。
前者与版本流传有关,后者则源于文字发展。
这两类异文属于校勘学和文字学的范畴,不纳入本文的讨论范围。
本文讨论的是第三类异文,即班固对《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修改与删削。
这类异文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
(一)语言方面的异文1.班固改《史记》中的今字为古字①《史》“晋中军随会奔秦”,《汉》作“晋中军随会犇魏”,颜师古注曰:“犇,古奔字也”。
《史》“赡足万物”,《汉》作“澹足万物”,颜师古注曰:“澹,古赡字”。
《史》“小子何敢让焉”,《汉》作“小子何敢攘焉”,颜师古注曰:“攘,古让字”。
《史》“是余之罪也夫”,汉作“是余之辠夫”,《王力古汉语字典》曰:“‘辠’,古‘罪’字”。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它们的人物塑造被认为对于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历史背景十分重要。
今年,我有幸获得机会进行《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以结构完整且内容详实的方式进行阐述。
一、引言本篇研究旨在比较《史记》与《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
我将简要介绍两部史书的背景和作者,然后探究两部著作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我将分别从性格刻画、行为描述和历史背景描绘三个方面对两部史书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和总结。
二、背景与作者《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而《汉书》是东汉末年班固所撰写,它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史书。
两部史书都以汉朝历史为基础,但作者的身份与时代背景不同。
司马迁是汉朝官员,他目睹了秦朝的崩溃与汉朝的兴起,他在《史记》中以有力的笔触和精彩的叙述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班固是杂剧作家,他在《汉书》中通过详细描述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来展示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三、人物塑造的方法《史记》和《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其中,《史记》强调人物的个性描写,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行为描写,通过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样的差异造就了两部史书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各具特色。
四、性格刻画在性格刻画方面,《史记》更加注重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司马迁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争论等手法,展示了历史人物柔软和坚定、善良和狠毒、勇敢和懦弱等多维度的性格特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人物的正面品质,描写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和智慧等优良品质,以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五、行为描述在行为描述方面,《史记》强调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和行动,通过展示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来展现其个性。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表格

以下是《史记》和《汉书》的区别表格:
《史记》
《汉书》
作者
司马迁
班固
创作时间
公元前91年
公元23年
内容涵盖时期
上古传说至汉武帝太初间
汉高祖至汉成帝年间
体裁
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
结构
五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十二部分:纪、表、志、传、载记
叙事方式
以人物为中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事件为中心,注重事件的记述
语言风格
富于文采,形象生动,多用对话和铺陈手法
庄重典雅,工整简洁,多用排比和叠句手法
史学价值
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人物传记和历史编纂学有重大影响
对汉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历史编纂学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其“十志”对后世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
这只是两部史书的一些主要区别,实际上,它们在内容、风格和史学价值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
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
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
”④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
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⑤
二、体例内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
《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
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
”赵毅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⑥
信史家之极则也。
”
三、史学思想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
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叙事风格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⑦
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
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司马迁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批判性强;班固则谨守传统、奉行儒教、歌颂皇权。
《汉书》来源于《史记》,堪称为与《史记》比肩的体大思精之作。
注释: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
④《汉书叙传》,班固
⑤《古文观止·报任安君书》,吴楚材、吴调侯
⑥《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赵毅
⑦《后汉书·班固传》,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