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叙事艺术的比较
《汉书》个性化的写人叙事艺术

《汉书》个性化的写人叙事艺术
《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国史,不但是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和主要事件的珍贵资料,而且以其独特的写人叙事艺术,为后世概括地反映人物性格和事迹奠定了意义重大的基础。
《汉书》以其精湛的写人叙事艺术,把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专业知识变成精美的文字,将古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事迹和思想完全展现出来,并展示出他们之间丰富多彩的性格,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提供了依据。
《汉书》中个性化的写人叙事艺术,巧妙地把记载的人物事迹与具体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使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惟妙惟肖,使我们更加联想,更加易于理解。
比如,《汉书》中关于廉颇的记载就极其生动,记载:“廉颇,羊毛几冠,质朴无伪,有大行大立之风,恩怨明暗,虽然不与同辈交友,而他的声望久远。
”这段文字充分诠释了廉颇的性格,也让我们见证了他的魅力和能力。
同时,《汉书》以其独特的写人叙事艺术,对每个历史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犒赏,比如关于杨广的记载:“智勇双全,慷慨大度,贤达无私,智谋远大”,以及关于黄巢的记载:“智勇兼备,安危有致,虽然有错,但得民心”,都能够从容地表达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评估。
通过《汉书》这种特殊的写人叙事艺术,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而且可以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更可以增强个人认识历史的意义,使我们能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地结合
起来,实现历史观念的真正觉醒。
总之,《汉书》以其独特的写人叙事艺术,对后世概括地反映人物性格和事迹影响深远。
通过这种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时历史人物,了解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增强个人认识历史的意义,实现历史观念的真正觉醒。
汉书艺术特点

汉书艺术特点
答:汉书在艺术上的特色1、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
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2. 在体裁方面。
《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
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语言赏析

经典常谈史记汉书语言赏析《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它们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中,它们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也成为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下面详细解释一下这两部史书的语言风格和赏析。
1.《史记》的语言特点和风格(1)注重条理和总结《史记》的写作风格突出了前后事件的逻辑推进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总结和提炼出诸多规律和道理。
例如文中流传下来的"三备三而不用"、"治世之道,莫善于廉"等等都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总结出来的,而这样的总结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文化。
(2)以事例为依据《史记》中大量使用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种写作风格强调了写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例如在讲述秦朝的时候,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秦朝的暴政和统治方式。
(3)注重语言的音律和韵律司马迁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注重了语言的音律、韵律和节奏感,使得整个史书不仅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也充满了音韵之美。
例如:《史记。
货殖列传》中的一句话"钱多者急生,术利者疾死",语言简练有力,但是却很有节奏感。
2.《汉书》的语言特点和风格(1)注重逻辑表达《汉书》的语言格调是典雅娴静的,写作注重逻辑表达和推理证明,使得整个史书很有严谨性。
例如在《汉书。
后书》中,写作注重了时间、人物、事情的引申关系和逻辑思考,并且总结道"虎豹之皮,不敢安寝;山岳之高,不敢望穷"。
(2)注重写作的叙事方式《汉书》注重叙事方式的连贯和完整性,使得整个史书充满了艺术感和叙事感。
例如《汉书。
鲁元公主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法,通过讲述鲁元公主的婚姻和生活,来展现她的人物形象和家族传承。
(3)注重写作的语言形象《汉书》的语言形象也很强,很多用来形容人物、事物的比喻和隐喻都非常精准而富于表现力。
例如《汉书。
艺文志》中,作者对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形象和深入的描述,使得整个史书充满了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填空、简答、论述(秦汉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秦代唯一的散文家是李斯他散文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2、汉初著名的政论文作家有贾谊和晁错,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别是《过秦论》和《论贵粟疏》。
鲁迅称他们的文章为“西汉鸿文”。
3、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二陆”指陆机和陆云,“两潘”指潘岳和潘尼,一左指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咏史》诗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4、西晋诗坛以陆机和潘岳(善写悼亡题材的作品)为代表,其诗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孙绰和许询。
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
6、嵇康的绝笔诗是《幽愤诗》,其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7、元嘉三大家是指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8、曹丕《典论·论文》中所述的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登楼赋》9、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0、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并成为“七体”的开山之作。
11、司马相如以大赋《子虚赋》《上林赋》名世,其骚体赋也卓有成就,骚体之作除《大人赋》外,还有《长门赋》和《哀秦二世赋》。
12、东汉京都大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以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成就为最高。
13、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以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和祢衡的《鹦鹉赋》最有名。
14、贾谊的骚体赋以《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最为有名。
15、扬雄前期所创作的“四大赋”包括《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后期辞赋《解嘲》16、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很多新的开拓,按性质可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艺术特色的比较《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下面我从体裁,选材,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用我有限的知识来比较一下《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1,体裁。
《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由司马迁首创。
而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
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
2,选材。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涌现出的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充满传奇色彩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3,结构形式。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七十列传又在世家之外。
班固取材于《史记》,承袭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4,写作技巧。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浅谈《史记》与《汉书》

浅谈《史记》与《汉书》泗县职教中心赵贤超内容摘要:《史记》与《汉书》并称为中国古代文史大书的双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知和区别它们的成书经过、体例变化、语言特点、人物刻画和史学的思想性。
这对于初学文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而《汉书》则秉承《史记》的优长,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史书的先河。
研究《史记》与《汉书》,有助于我们认知它们的各自特点,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本人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对《史记》与《汉书》的认知。
一、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后因李陵事件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发愤继续著书,于太始四年(前93)前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历时十六年。
2、家境熏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当过太史令,这在中国古代,一个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很幸运的,毕竟那时的孩子有学习条件和机会的人是很少的。
据说,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后来又跟汉代大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又跟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为司马迁来后来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3、漫游与侍驾由于司马迁受父亲的指点和家境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很强烈的。
因此司马迁在加冠礼之年,决然出游,进行实地考察中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有关的历史传说。
后来他官至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出巡。
其中一次西巡,曾到过巴蜀。
随驾出巡更开阔了司马迁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
这些都给司马迁后来的撰写《史记》,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受宫刑著史书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司马迁开始接触皇家藏书,整理选录历史典籍,为写史书作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汉书》叙事艺术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通史与断代史之先河,同时也在文学史上也见证和演绎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和中国文学文体散骈渐分的阶段。
《史记》、《汉书》之比较研究由来已久,但在过去大量的比较研究中,多以两者孰优孰劣为比较之根本,多少年来,“扬马抑班”亦或“扬班抑马”,聚讼纷纭。
本文通过《史记》、《汉书》叙事方而的对比解析,解读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由散向骄发展之痕迹,探求两者在文学创作中叙事风格特点。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
虽然先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不但数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战国策》中少数几个故事,也显得简陋得多。
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
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
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
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
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
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
因为《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这样就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
这是事件互见法的意义。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或又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班固是东汉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
从传记文学来看,《汉书》虽逊于《史记》,但仍写出了不少出色的人物传记。
如《盖宽饶传》、《张禹传》、《东方朔传》、《朱买臣传》、《霍光传》、
《王莽传》、《外戚传》,都是公认的名篇。
一般说来,班固的笔下不像司马迁那样时时渗透情感,只是具体地描写事实、人物的言行,却也常常能够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张禹传》写张禹的虚伪狡诈、善于阿谀取宠以保权位,不动声色却能入木三分。
最为人传诵的是《李广苏建传》中的李陵和苏武的传记。
这两篇感情色彩较浓,其感人之深,可与《史记》的名篇媲美。
如写苏武拒绝匈奴诱降,受尽迫害犹凛然不可屈的情景: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如写投降匈奴的李陵送苏武返汉时的复杂心情也很出色: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
虽驽怯,今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陵起舞,歌曰:(略)陵泣下数行,因与武绝。
这两节,写英雄人物苏武,固然生动强烈地显示了他对自己民族的浓厚感情,写降敌人物李陵,也揭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心情,都不流于公式化和脸谱化,这种地方可说是深得《史记》精髓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
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
”(《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
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
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