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这部书中,记述了许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有帝王之间、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之间那种情同手足、团结友爱的关系;也有朋友间、敌人间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矛盾和斗争;还有作者本人早年生活的艰辛,以及他后来受刑被迫为官的遭遇;更有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及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悲剧,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精彩、它的伟大、它的不朽!他说:“若夫贤人之言,则往古来今而观之,察其言行,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世以顺先事,后事以验来事,则臣主之道,忠贤之智,贤不肖之别,可得而着矣。

”也就是说,一部历史作品要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做到: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指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自三代圣人以来,至于兹矣,予之著《史记》,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同时,作者对自己所著的《史记》作了高度评价:“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借屈原的故事说明了他写《史记》的主旨,那就是要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为后世提供一个正确的历史借鉴。

“太史公曰”,也是司马迁文章的一大特色,例如,《项羽本纪》最后是这样结尾的:“当此时,天下兵革方兴,亡秦必楚。

”其中“亡秦必楚”五字,无疑是在暗示我们,刘邦最终灭掉项羽建立汉朝的预言。

这样的结尾,常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叙述每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命运时,总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其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史记》中,每当讲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都会对这段历史进行全景式的描绘。

在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时,也往往能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某个侧面,着力刻画,使其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从而激发起读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淫逸 。其 中有许多典 型的事例或通过叙 写 , 或借 用他人 之 口, 补 写始皇帝之性 情 , 均 写得有声有
色, 活灵 活现 。即是杰出君主又是凶狠暴君 的秦始 皇形象 就这样 被生动形象地勾勒 出来 。 历史发 展 的总趋 势总是越来越走 向进 步 。司马迁 以其朴素 的唯物 主义历 史观 , 把考察秦 朝“ 成败兴坏之
动地体现 了历史 和逻辑 的统一 , 形成 自己独特 的叙事脉络 。
本纪 、 世家 的传 主基本 上都 是传说 或历史上真实存在 的皇帝侯 王 , 根据 政治地 位决定他们入
本纪还是人世家 。 但情况 又不尽然 。 西汉 惠帝虽 然当了几年夭子 , 实际上有职无权 , 所 以本 纪中没
有他 的地位 。项羽 是秦汉 之际 主宰天下 的人物 , 吕后 是惠帝 朝 的发 号施令பைடு நூலகம்者 , 他们 虽然 没有 天
子称 号 , 却 被列入本 纪 。孔 子没有 侯 爵 , 陈胜是 自立 为王 , 二 人都列 入世家 , 因为他们 的历史地 位堪 与王侯 相 比。司马迁 的上述 安排 可谓独具 慧 眼 , 既是对 历史事 实 的充 分尊重 , 也是 合乎逻
辑 的归纳 。
《 史记 》 各层次人物传记 的排列基 本是 以时间为序 , 又兼顾各传记之 间的内在 联系 , 遵循着 以 类相从 的原则 。 如: 孟尝君 、 平原君 、 信 陵君 、 春 申君 , 他们被称为 “ 战 国四公子 ” , 所以, 他们 的传记
前后相次 。苏秦 、 张仪是 战国策士 , 他 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 。 《 秦本纪 》 以秦始 皇和秦二 世的活动为 中心 , 以编年记事 的形式 , 记载 了秦始 皇及 秦二世一生 的主要 活动和所发生 的重大事件 , 条理 清晰 , 内容丰 富 , 真实地反 映 了秦王朝 建立前后 四十年 间 风 云变幻 的历史 场面。 其间, 简 中有 繁 , 概括与重笔相间 , 通篇读来 , 不仅还原历史 , 还可 以使人体 会 到历史 轨迹 的必然性 , 两代 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 眼前 。节选部分 主要是 写秦始皇 的 , 首 先简要地历数 了他 在前 代取得 重大胜利 的基础上 , 调兵遣将 , 乘胜 进击 , 并吞六 国的过程 ; 然后依

史记的叙事手法

史记的叙事手法

史记的叙事手法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由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学之宝,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史记的内容精彩生动,同时也增添了一些艺术色彩。

首先,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叙事方式。

纪传体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历史文学传记体裁形式,以纪实性的记载和传记的方式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史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生平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事迹的叙述来反映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背景。

其次,史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司马迁善于运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史记的叙事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列传分为纪传和志传两部分,纪传是基本的历史记载,而志传则是各个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这种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相互交织,不仅增强了史记的可读性,也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史记也采用了插叙和对话的叙事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常常插入一些生动的对话和评论,以展示人物间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

这不仅可以使史事更加具体化,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

通过对话和评论,史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历史阶段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最后,史记还运用了对比和双线叙事的手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叙述和对比,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物的得失成败。

这种对比和双线叙事的手法使史记更加丰满和完整,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

总之,史记的叙事手法既注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又兼顾了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采用纪传体、运用修辞手法、插叙对话和对比双线叙事等手法,司马迁成功地将历史和文学相结合,使史记成为一部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的伟大作品。

史记的叙事手法不仅为后世的历史著述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读者们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1、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其他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使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
2、叙述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运用合传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游侠列传》《滑稽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的交欢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事迹,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的归纳;通过叙述这四位将相的事迹,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酷吏列传》叙酷吏十人,错综联络,总成一篇文字。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呼应,全面地反映了始于景帝而盛于武帝的酷吏群体。
《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节选的传中详细地叙述了
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赢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赢,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赢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讲读》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史记》叙事整体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唐· 刘知几:“《史记》者,纪 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 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 以为长也。”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传记文学
一、传记文学的定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它试图通过选材、 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 料范围内,传记作者努力把素材加工成闪光 的东西,如果他捏造事实,那么他在真实性 方面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仅满足列举事实, 那么他在艺术性方面就是失败的。既要真实 可靠,又要求富有想象的安排材料,以达到 栩栩如生的效果,这是传记文学的一组矛盾
二、《史记》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首先,《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和人文精神奠定了传记文学的基本原则。 《史记· 匈奴列传》指出:孔氏著《春秋》, 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襃(bāo,同“褒”),忌讳之辞 也。 《张丞相列传》: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 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 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 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chuò chuò,拘谨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游侠、刺客、倡优、医生
3、《史记》实录特点
历史真实和逻辑归纳的统一
惠帝不入本纪
项羽、吕后被列入本纪 孔子、陈胜列入世家
在叙事中对历史持疑,寓主观评价 这首先表现在客观叙事与现身评说上。《淮 阴侯列传》 司马迁经常对历史表达自己的激愤或者提出 自己的怀疑。 在《伯夷列传》中他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 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 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傥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的艺术特点

《史记》的艺术特点

Q:结合作品分析(叙事艺术和人物描写)(《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史记》是一部通史,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开创了记传文学。

因此,《史记》的崇高地位不仅是在史学界,它还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

史记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三方面,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整体风格特征。

第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创纪传体的叙事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是它的独特叙事艺术,传主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因而他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神奇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第二,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互见法” 矛盾细节神情对话)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即“互见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例如,《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刻画了一个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

史记文学短评

史记文学短评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以下是对《史记》的文学短评:
1.精妙独特:《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呈现出精妙绝伦的文学艺术。

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纪传体的史料整理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2.情感沉浸:《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沉浸。

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忠诚与背叛、奋发与懈怠,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

3.神采飞扬:《史记》在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语言生动、形象丰富,给人以神采飞扬之感。

作者运用富于想象力的比喻、形容和修辞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鲜活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4.叙事独特:《史记》采用纪传体的写作方式,既记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又详细描绘了英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这种叙事方式独特鲜明,使得历史变得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更加引人入胜。

5.影响深远:《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基石。

它不仅对于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综上所述,《史记》以其精妙独特的叙事方式、情感沉浸的文学艺术、神采飞扬的描写特点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史记》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司马迁的叙事与论述技巧

《史记》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司马迁的叙事与论述技巧

《史记》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司马迁的叙事与论述技巧导言《史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它是司马迁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纪传体著作。

司马迁不仅在历史记载的广度和深度上创造了新的纪录,而且在叙事和论述技巧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

本文将从叙事的生动性、戏剧性和紧凑性,以及论述的客观性、分析性和煽动性等方面,探讨《史记》中司马迁的文学艺术手法。

叙事技巧生动性的描写《史记》中的叙事极具生动性,司马迁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将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记载项羽与刘邦相遇的故事时,司马迁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的神态、目光和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紧张气氛和角力。

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读者更能够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戏剧性的对话《史记》中的对话形式多样,有台词形式的对话,也有间接引述的对话。

而这些对话通常都具有戏剧性。

司马迁巧妙地运用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戏剧性的对话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紧凑性的叙事结构《史记》中的叙事结构极为紧凑,司马迁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条理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他善于运用悬念和转折,将重大历史事件设置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兴趣。

同时,他还能够灵活运用时间顺序和回忆、闪回等手法,将故事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叙事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论述技巧客观中立的观点《史记》中的论述具有客观中立的特点,司马迁以史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叙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轨迹。

他不对历史人物进行主观评价,而是通过事实的揭示,让读者自行判断和评价。

这种客观中立的观点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公正客观的历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分析问题的深度司马迁的论述具有深度的分析问题的特点。

他在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和背后的原因,揭示事件的内在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学生姓名:李向阳学号:20135021102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闫孟莲职称:讲师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叙事艺术极为高明。

司马迁独创了纪传体的叙事结构,叙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善于以小见大,追根溯源,探求事件深层次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较其他史书来说,《史记》在文学性故事性方面更强。

关键词:叙事艺术,纪传体,追根溯源,故事性
Abstract:as the firs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narrative art of shiji is extremely sophisticated. Sima Qian created the biograph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theme and bright, clear lines, detailed slightly proper, good view, traced back, and decide to search events underlying factor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 stronger in terms of literary narrative.
Key words:narrative art, biographical, traced back, story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规模庞大,体系完善,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司马迁不但文学修养极其深厚,文字生动,笔力洗炼,其在《史记》中所展现的叙事技艺也是极为高明。

《史记》首变先秦叙事角度,开创纪传体史例及多种叙事法,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典范,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认为《史记》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创纪传体叙事结构和以写人为主的叙事风格
《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都是编年体,受其编年体的叙事结构限制,叙事较为分散,不能相对集中地记叙,只能以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而《史记》独创的纪传体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人物为线索,串联起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这样集中地围绕一个人叙事,既可以更好地突出所要表达人物的性格,又使得事件的故事性可读性大大增加。

纪传体自然是以描写人物见长,这也使得《史记》在文学价值上远超之前的史书,它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它所描写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甚至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许多下层人物,这是以前史书所没有的。

《史记》中的人物,各自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同。

比如同样写谋士,张良和陈平便一个神秘莫测,一个却富有人情味。

在不同类的人物之间,反差会更大,使得《史记》成为一部人物的图鉴。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把握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渲染,使人物形象的个性更加突出。

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祖传的射艺刻画很多。

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的人物才个性鲜明。

在刻画人物时,司马迁还用到了互见法,苏洵首谓司马迁写人叙事“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而有些则是作者不好直接议论的,如对刘邦的刻画,在本传中写他的雄才
大略,而在别的传中则表现出他的贪婪好色、自私傲慢等。

叙事是为了突出人物,写人是为了更好地叙事,让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子里,这才是一部成功的史书应该做到的。

二、叙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综复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非常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但围绕一个人物会有很多的材料,这时就要懂得取舍,要有详有略,《商君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文中详写商鞅以刑名之学游说君主,在秦国掌权之后又主持变法,太子犯法他绳之以法,最终又因推行变法而被杀。

商鞅在被追捕过程中,因为由他制定的秦国刑法异常酷烈,竟然无人敢收留他,商鞅自己也喟然叹息:“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而对于商鞅身亡家灭的结果,司马迁只作简单的交代,没有过多的铺叙。

三、叙事善于以小见大,追根溯源,揭露深层次中的决定性因素
司马迁喜欢从大处落笔,描写大场面,如写荆轲刺秦王时的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刺客列传》);写鸿门宴时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项羽本纪》),但他更善于描写一些小事,甚至是生活琐事,初看会觉得很平常,其实这些事都带有深意,甚至在人物活动中带有原始动因的性质,是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的根源。

《李斯列传》开头写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是一件小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为了摆脱厕鼠的处境,为了成为仓鼠那样的食利者,于是向荀子学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前往秦国游说,在和荀子告别时又说道:“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司马迁叙事并不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揭示出隐藏在深处的根源,比如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不是所说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本纪》)。

四、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作为一部史书,作者应坚持实录的原则,坚决排斥虚构,但司马迁确实在叙事时加入了一些故事性和戏剧性,在我看来这已经有些像小说了,他在记叙一些历史事件时,结构上基本上已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小说的因素了,而且有很多细节刻画,使人身临其境。

《史记》的一些故事还极具传奇色彩,比如刘邦斩蛇起义,张良圯上受书等故事,为其人增添了许多神秘感。

虽不符合史书的原则,却为本书增加了更多的文学性。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

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
作。

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

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结语:
《史记》一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司马迁用他那高超的叙事艺术,让历史走近更多人,也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他是当之无愧的叙事天才。

参考文献:
[1] 杨燕起,等.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正文中页码运用要这样
《淮南子》认为战争的产生由来已久,“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

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

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1]1044
参考文献:
[1]何宁.《淮南子集释·兵略训》.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学号:20135021102
学年论文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3级
姓名李向阳
论文题目浅析《史记》的叙事艺术
指导教师闫孟莲职称讲师
成绩
2014 年 12 月 26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