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外阅读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一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②,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皮③。

’”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

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③断送皮:意为被斩首。

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坐:因犯……罪。

(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及.召对②顾.语妻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2.(202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模)小于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目】A、基础储备卷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1.给加点字注音。

(6分)欣然( ) 遂至( ) 未寝( )藻荇( )( ) 竹柏(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6分)①念无与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⑤盖竹柏影也( )⑥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4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古:今:②闲人古:今:4.填空。

(10分)①本文的作者是,字,号,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

北宋家<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 ”。

②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③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语句是。

④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5.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4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6.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10分)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0分)B、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记承天寺夜游》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记承天寺夜游》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①.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指拜访)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乃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④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防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徙知徐州:指苏轼调任徐州任知州。

②涂潦:泥沼雨水。

③畚锸:劳动工具,指箕畚铁锹。

④庐:搭起茅屋。

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4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_____④卒.全其城_____4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8.(甲)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5.共同,一起;只是;这,这里;最终,终于。

4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47.①(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②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48.宦途失意的苦闷;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

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

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注释
(1)相(xiàng)田:看田地的好坏。

相:察看(2)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不止医道高,而且不少医学著作,《安史·方技传》里有他的传(3)颖悟:聪颖,有悟性(4)戏:开玩笑(5)辄:就(6)异人:奇异的人(7)甘:甜(8)萧萧:风雨声(9)子规:杜鹃鸟(10)郭:城(11)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12)兰芽:刚长出的兰花幼芽(13)休将白发唱黄鸡: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14)蕲(qi)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15)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词的下片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与信心. (16)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
问题
1、填空
(1)这篇散文的行文顺序是。

(2)文中的“余”与“”二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的“我”。

2、解释下列加线词。

(1)亦曰螺师店()
(2)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3)遂往求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2)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4、文中写作者作歌一首,从其“歌”中可以看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见教案P23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