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问题仍明显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实在要不得;因为它混淆了目标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这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标该“教什么”?答案是需要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作者:明星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打算讲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陈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扭曲。

我们将以《背影》为案例,展开讨论。

第三,介绍国外的两个工作表。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

第四,归结到专题的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

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三个假设:◇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

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

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

“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

“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 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 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 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 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等等。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教学中放任学生胡 乱阐释文本,或让学生满足于一些肤浅的理解, 似乎是尊重学生,其实是误人子弟。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
钱梦龙
(1)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陶潜
确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性质,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 与教学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形态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之争依然存 在……建立语文课程与教学具体形态 多元并呈的格局,是迫切的工作。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
——叶圣陶
(21)
阅读流程训练: 认读(包括朗读)和积累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情感倾向) 把握文章主旨 揣摩作者思路 品味语言 复述与整理 质疑与拓展(包括搜集相关信息)
(23)
入格: 学生在教师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阅读流程中一定 的‚规格‛反复练习、操作。学生处于半自主状 态。 出格: 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阅 读的目的,自觉选择、调整阅读方法和手段,独 立完成文章意义的建构。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自 主状态。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既有深 切的实践依据,又有现代理论的基 础;既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 入了西方的思想元素;而其深入浅 出、发人深省的语言表述,既深刻 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又 充分显示叶老鲜明的理论个性和独 特的语言风格。 (19)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 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


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
湘夫人

尊重教材而又突破教材 教学设想——目标描述 讲述联系屈原及《离骚》语句 倾听与回应(刁难)
生真进入状,开心,亲切感
拓展了必修的学习内容
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
转向一: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

1
教学活动的两个维量
教学程序 怎么教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合宜的教学内容


依据体式 根据学情
文本的教学解读

课例讨论
《守财奴》 《雷雨》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转向二: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1
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提 要
一、课例导入 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三、小结
一、课例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设计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1
清 纳兰性德:长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 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 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 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 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 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 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 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 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 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 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 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 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王荣生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王荣生

走进王荣生王荣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上海教育出版后,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江浙一道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

有人认为,自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言训练阶段,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的人文教育阶段,三是以王荣生为代表的课程论阶段。

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王荣生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的。

他重学理,更重实践。

他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研究了相当数量的案例。

他关于语文学科层叠蕴涵分析,以及对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言前人之所未言,不仅新颖,而且管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书,重点也是讲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系列研究文章,重点谈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情两个方面。

以前曾读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等教学实录,但观课评教方面的书我很少读。

王荣生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分析解剖。

令人痛快,令人害怕,令人大开眼界。

如他对《竹影》教学内容的评价,认为执教者的十七个问题一无是处;他在评郑桂华执教的《安塞腰鼓》时,对西安一教师执教的课例认为环环都是瞎搞。

王荣生是一个讲学理的人,他的研究和分析令人信服。

正如他所说:我解剖的都是一些优秀教师所上的优秀的课,连这些课都存在大量问题,可见一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王荣生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引领者,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顶尖高手。

但他不是一味的批判,更不是指手划脚,而是一个开拓者,一个建设者。

他根据文体样式和学情施教的观点以及他追问式的评课方法,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帮助。

王荣生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整理如下,共同行参考。

上好一节语文课,从“解读教材 做好定位”开始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上好一节语文课,从“解读教材  做好定位”开始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上好一节语文课,从“解读教材做好定位”开始——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从来都觉得听评课是凭感觉的事。

说好说坏着眼点全在老师身上,往往看老师怎么教,老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如何。

上课讲究的是教法如何精致,如何精彩。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甚至是名师的公开课,至今依然是没有留下丝毫感觉,更谈不上进步。

曾经也激情澎湃地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突变。

如主张平等对话,体现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灵动起来,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一节课下来,的确不知道自己教了些什么,教的是“教材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学生们实际上学了什么,学的是他们实际所需要的吗?真是“名师课堂依旧笑春风,自我课堂至今在过冬”。

原来是听评课的关注点出了问题,学习名师的方法出了问题。

这话怎么说呢?这一阶段,寒假在家,很庆幸阅读时间紧凑而充裕,我用心阅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完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实在是欣喜无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听评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明晰定位。

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四种类型,这也是通领整本书的重要概念,核心概念。

之前很多名家也说过关于对教材的定位,但都只是泛泛而谈地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与“教语文”的区别……而对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

这些模糊的认识让我们多数语文老师找不到“导航的定位点”,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的船舶,教学失效却不知道,评价无效却也稀里糊涂。

而王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我想,建构在这样概念下的听评课也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

下面,我试图将对四种文本的定位要求及如何处理文本做出自己粗浅的的解读与阐释,只希望自己能对今后语文教学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听评课有所思考,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做法: “定篇”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

全国小语新课标课堂观摩会——王荣生以学活动为基点课堂教学

全国小语新课标课堂观摩会——王荣生以学活动为基点课堂教学

三、教学环节组织:学的活动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课例讨论
《夏洛的网》
建议备课方式
❖ 教学内容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一.
1、
1、
二.
2、
2、
……
……
……
有效的教学设计
❖ 教学环节
组织“学的活动”
❖ 教学流程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教学,使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展开。 ❖ 预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及应对办法。 ❖ 设计多种形式的、可以即时反馈的课堂作业。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儿童)的学习状态
❖ 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译为课堂教学的结果。 ❖ 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 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多元理解”,营造对话的学习氛围
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内容落点3学习方式内容落点2学习方式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的活动流程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要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生
《桂花雨 》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 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 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 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 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 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 笼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 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 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 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 水,朴实自然。
理智,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汪湖英老师执教的《风筝》

1
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 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 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 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 《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 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 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 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1
名课的经验: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
一、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 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
二、谁能有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 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三、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师怎样围绕“骗”字 进行活动的?
❖ 题解:1、默读提示,抓五点1。 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一、学习课例:有效教学是啥样? 二、讨论问题: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三、介绍样张:如何组织“学的活动”?
学习课例:有效教学是啥样?
教学的两个关键点
❖ 合宜的教学内容 ❖ 有效的教学设计
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 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 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 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 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 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 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 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 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 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 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 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 例三。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 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 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 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 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 和音乐美。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 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 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 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 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 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 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 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 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 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 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 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 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 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 沉重悲哀的情感。
?(一个……………的皇帝) 8个学生按座次读课文,师正音。学生拟副标题。 学生交流: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 ,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 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 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蠢”,“骗”,“伪”,“假”,“傻”,“装”,“新 ”,“心”
❖ 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故事情节) ❖ 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 ❖ 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骗,心)
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
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 活动的? 第二节
这些人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见解。 这个小孩为什么说实话呢?
归结阅读方法:析因分析法。 复习学了(学生说到)的五个词语:称职,不可救药,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
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 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 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 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 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 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 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 沉重的感觉。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