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临床路径表
【标准】6种疾病临床路径

【关键字】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东西。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神经内科)脑供血不足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6.□基础护理
7.饮食:□普通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8.标本采集:□血标本痰标本□大小便标本
9.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B超□CT□磁共振□TCD□颈超□CTA □DSA□其他:
10.专科观察与护理:
10.1□生命体征监测
10.2观察:□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减退□肢体麻木
(神经内科)脑供血不足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住院第 1 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2~4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5~9天
年 月 日
住院第 10天(出院日)
年 月 日
1.□建立住院病历
2.完成入院评估:□基本情况□压疮□跌倒管道疼痛
3.身份识别:□戴腕带□床头卡
4.入院宣教:□人员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6.1□生命体征监测
6.2 观察:□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减退□肢体麻木
7.□健康教育指导
8.有无变异:□有□无
9.□其他:
1.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普通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
11.□健康育指导
12.有无变异:□有□无
13.□其他:
1.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皮试:□阴性□阳性
4.饮食:□普通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5.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B超□CT□磁共振□TCD□颈超□CTA□DSA□其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反复的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2、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2、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表面抗原、电解质、凝血四项、心电图、脑血流图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
2、对症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平衡障碍,伴恶心、呕吐,可有视物旋转、耳鸣及听力减退。
3.后循环缺血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颈椎片、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3.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剂、活血化瘀、脱水剂等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经

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一、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ICD1O:I67.8O3)(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临床症状:反复的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2.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第一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ICD10:I67.803)(无并发症患者)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电解质、凝
血四项、心电图、TCD血管彩超;(3)头颅CT/MRI
(七)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休息
2. 对症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八)出院标准
1. 症状明显缓解
2. 没有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 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表单。
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经

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一、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ICD10:I67.803)(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临床症状:反复的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2.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第一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ICD10:I67.803)(无并发症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电解质、凝血四项、心电图、TCD、血管彩超;(3)头颅CT/MRI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
2.对症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脑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脑动脉供血不足(ICD10:I67.803)(无并发症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3、短暂性脑缺血门诊临床路径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门诊临床路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门诊临床路径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门诊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CD-G45.90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颈内动脉系统TIA(大脑半球)。
2、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可转门诊治疗的、既往有该病史,本次发病症状较轻,可在门诊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既往住院病史。
2、临床症状及体征。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纳入标准:适用对象、符合诊断标准。
(四)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
2、需要住院或并发症需要处理的在门诊无法治疗。
3、进展型。
(五)门诊检查项目。
与疾病相关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脂,凝血功能,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血糖,肝功能,肾功能。
(六)治疗常规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盐酸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肝素。
4、选用降血压、降血脂药:吲达帕胺、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
5、其他对症处理。
(七)标准门诊诊疗日:7-10天(八)治愈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门诊治疗期间合并症突发,进展性,病情加重,需要转住院的。
二、短暂性脑缺血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表单病名称编码:ICD-G45.901适用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治愈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病门诊治疗临床路径质量控制与考核要点。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平衡障碍,伴恶心、呕吐,可有视物旋转、耳鸣及听力减退。
3.后循环缺血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 1 小时内恢复,但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0 ”、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 毒、艾滋病等); (3)颈椎片、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 或CT ,颈动脉血管超声。
2.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等。
(七)选择用药。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 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 止晕对症药物 :异丙嗪 ,眩晕停 ,强力定眩片3. 血液稀释疗法、脑血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剂、活血化瘀、脱水剂 等治疗。
(八)出院标准。
1 .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病情变化
□入院宣教及护理评估
□观察病情变化
□入院宣教及护理评估
□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4-6天
住院第7-10天(出院)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各级医生查房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格拉斯琼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活血药物治疗
□灯盏花素
□血塞通
□川芎嗪
□舒血宁
□丹红
□前列地尔
□长春西汀
□刺五加
□脑安滴丸
□强力定眩片
□血塞通软胶囊
□消栓肠溶胶囊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
□头颅CT、胸片、心电图等
□根据病情选择:血脂、头颅MRI
□根据病情下达病危通知
□低盐低脂饮食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异常检查复查
□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血糖
□必要时复查头颅CT或MRI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出院医嘱
□通知出院
□依据病情给予出院带药及建议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病情变化
□出院带药服用指导
□特殊护理指导
□告知复诊时间和地点
□嘱其定期门诊复查
脑供血不足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供血不足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5-10天
时间
住院第1天(门诊或急诊室到病房)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善病历
□医患沟通,交待病情
□检测并管理血压(必要时降压)
□控制体温,可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
□以下降压药物酌情选择:
□依那普利
□缬沙坦氢氯噻嗪
□左旋氨氯地平
□硝苯地平缓释片
□坎地沙坦酯
□他汀类药物: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维持基础用药
可选项:
□低分子量肝素
□阿司匹林
□奥美拉唑
□泮拖拉唑
□兰索拉唑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康复治疗
□通知患者及家属明日出院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再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治疗和家庭保健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二级护理
□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应用各类药物
□主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多科会诊
□记录会诊意见
□开始康复治疗
□主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会诊
□康复治疗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化验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长期医嘱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监测生命体征
□基础疾病用药
□依据病情下达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化验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及护理评估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