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孙宏斌

合集下载

学术报告收获体会-推荐下载

学术报告收获体会-推荐下载

学术报告1《能源互联网》收获与体会报告人孙宏斌(清华大学电机系)此次孙宏斌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能源互联网,孙教授从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怎么做)三个层面对能源互联网进行阐述。

首先报告人提出为什么要提出能源互联网。

分析现状可知,现有能源系统面临三大重要挑战:1. 能源生产不可持续,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2. 能源使用效率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3. 能源行业内向保守,需要实行能源体制革命。

然后报告人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有何特征。

从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来看,分为物理互联和数据互联两个层面。

1. 物理互联层面是“能源系统的类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理念对现有能源系统进行改造,使能源系统具有类似于互联网的某些优点,主要表现为:多能源开放互联,电、热、冷、气、油、交通等多能源耦合互补;能量自由传输,表现为远距离、高效、大容量、双向、端对端、选择路径、无线传输等;开放对等接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即插即用性。

2. 数据互联层面是“互联网+”,为信息互联网在能源系统的应用和融入。

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设备数据化,所有主体自由联接,形成能源互联网“操作系统”,主要体现为:能源物联,在不影响安全等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共享;能源管理,不同能源类型的分布式协同管理和源、网、荷、储的实时互动优化;能源互联网市场,为能源的自由交易和众筹金融提供平台,实现能源互联网各要素的共生共赢。

另外,能源互联网又具有开放、互联、以用户为中心、分布式、共享、对等等理念及特性。

开放:开放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理念,表现为:多类型能源的开放互联、各种设备与系统的开放对等接入、各种参与者和终端用户的开放参与、开放的能源市场和交易平台、开放的能源创新创业环境、开放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开放的数据与标准等。

互联:互联为能源的共享和交易提供平台,创造价值,包括: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联、多类能源系统的互联、多异构设备的互联、各类参与者的互联等。

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是在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满足用户不同品位的用能、生产和交易能源的需求。

500_kV_主变压器N ̄1_故障后断面功率越限控制时间研究

500_kV_主变压器N ̄1_故障后断面功率越限控制时间研究
及时对断面越限进行控制ꎬ 在上级电网和本级电网
负荷转移后ꎬ 仍存在越限ꎬ 为控制越限ꎬ 采用拉限
电操作ꎮ 对调管设备的线路负荷转移 ( 线变组开
关、 涉及主变停送电的线路开关除外) 及拉限电
涉及的开关操作采用远方化操作方式ꎮ
0 MW
针对一、 二号供区制定地区转移方式、 开关操
作步骤、 拉限电开关及负荷数详细步骤ꎬ 根据上级
足要求ꎬ 必须进行改进ꎮ
2 1 事故信息及预案可视化
限的要求时间ꎬ 很有可能发生连锁事故ꎮ 断面越限
不小的差距ꎬ 说明当前控制断面越限的手段不能满
1 2 断面越限控制时间长的原因分析
500 kV 主变 N - 1 故障后ꎬ 将断面越限控制分
为两阶段ꎮ
第一阶段ꎬ 上级单位通知下级单位断面越限情
将两个供区分为两个界面显示ꎬ 同时在每一个
虑处置方案后ꎬ 应第一时间尽可能转移负荷ꎻ 如果
没有可以转移的负荷ꎬ 需要进行拉限电操作ꎮ 这都
需要上下级之间联系沟通ꎬ 也需要对具体转移或者
限制的负荷进行计算ꎬ 操作人员到现场需要时间ꎮ
图 1 断面越限控制初期操作流程
第二阶段ꎬ 在负荷已经转移的情况下ꎬ 若相关
断面还在越限ꎬ 需要进行拉限电操作ꎮ 地调根据事
faultꎬ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cross ̄section exceeding control time are analyzedꎬ and the visualization method of pre ̄
plan is put forward. By making the accident preplan of 500 kV main transformer failure in the graphical and batch control one

电力系统分析(孙宏斌)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第一讲)

电力系统分析(孙宏斌)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第一讲)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Introduction to Power Systems)(第一讲)1问题1、人类为何偏爱电能?2、什么是电力系统?如何组成?如何表示?3、电力系统运行有何特点和要求?4、互联电力系统是怎么回事?5、如何对电力大系统进行控制?6、电能是如何生产的?2一、人类为何偏爱电能?现代社会最重要能源,应用十分广泛。

美国1996年用电情况:2.68kW/人(装机容量)1.3kW/人(用电量)显著优点:洁净(从使用的角度看):保护环境方便:输送、分配、使用(能量形式转化容易) 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节能:能耗小,能量转换效率高二、什么是电力系统?(I)系统定义:由分组成的具有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系统论》)什么是电力系统?(II)电力系统:完成电能费的统一整体。

通常由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和负荷等电力设备组成的三相交流系统。

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机器:的20项发明之一,当今社会最庞大的工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产)国防资源库、火电厂、输电线路、核电厂)(战争:石墨炸弹、恐怖袭击)三、电力系统如何组成?一次系统(高电压,本课程研究的内容)二次系统(低电压):保证一次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信息系统及其操作机构。

一次系统如何组成?发电机:电能生产,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电能),火/水/核/风/太阳/地热等电力网络分配,包括:输电网(输电系统)和配电网(配电系统)。

负荷(用户):电能消费,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电动机/照明/电炉等美国电力一次系统物理基本结构8简单电力系统的三相电路图发电机升压变压器发电机N电力网络与INTERNET(C/S结构)(信息系统,非本课程重点内容)计算机或人四、复杂电力系统如何表示?单线图:杂,为突出重点,用单线代表三相,反映电力设备间电联系发电机升压变压器简单电力系统单线图五、如何构成更大的系统?电力系统发电厂动力部分热力网发电厂动力部分:锅炉、汽轮机、水库、水轮机、核反应堆等单线图常用符号(动力系统)14六、电力系统运行特点与要求有哪些?特点密切性短促性同时性电力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七、现代互联电力系统联路线,交换功率,规模越来越大 输配系统直属电厂 地区发电厂 电力1819电力系统为何要互联?减少总装机容量减少备用容量小)提高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常时相互支援);合理利用动力资源,可小火电、经济分配)互联带来了什么问题?超高压互联设备的系统规模大而复杂,故障可能危及整个互联系统,安全风险大。

国家电网公司毛伟明董事长、辛保安总经理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集团公司)调研

国家电网公司毛伟明董事长、辛保安总经理赴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集团公司)调研

2020年第4期总第395期与此同时,由于区域能源互联网具有能量利用率高、自给自足、可独立运行、多能互补、可对大电网进行吞吐等特点,应当视为大电网的重要补充鼓励发展[20]。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高效运营并减轻国家投资建设负担,应大力鼓励有实力的民间企业进入,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通过实践摸索一条可行高效的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1]孙宏斌,郭庆来,潘昭光,王剑辉.能源互联网:驱动力、评述与展望[J].电网技术,2015,39(11):3005-3013.[2]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报告2015.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3]宋永华,孙静.未来欧洲的电网发展与电网技术[J].电力技术经济,2008(05):1-5+20.[4]李明.推动甘肃新能源可持续发展[N].甘肃日报,2016-04-01(003).[5]周光耀.“能源互联网”应以特高压发展为方向[N].文汇报,2014-01-12(006).[6]周安春.以全球能源互联网引领湖南电力可持续发展[N].国家电网报,2015-11-02(006).[7]王震.能源互联的甘肃实践[N].国家电网报,2016-03-21(002).[8]国家能源局甘肃能源监管办.甘肃富余新能源电力电量跨省跨区增量现货交易规则(试行).2017. 6.20[9]曾辉,孙峰,李铁,张强,唐俊刺,张涛.澳大利亚“9·28”大停电事故分析及对中国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41(13):1-6.[10]刘纯,马烁,董存,黄越辉,王跃峰,张节潭,DuBois Andreas.欧洲3·20日食对含大规模光伏发电的电网运行影响及启示[J].电网技术,2015,39(07):1765-1772.[11]陈向宜,陈允平,李春艳,邓长虹.构建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欧洲大停电事故的分析及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01):4-8[12]杨海涛,吉平,苗淼,张桂红,姜宁,宋云亭.未来中国特高压电网结构形态与电源组成相互关系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42(06):9-17.[13]黄武靖,张宁,董瑞彪,阴昌华,刘永笑,康重庆.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理念与实践[J].全球能源互联网,2018,1(02):103-111.[14]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J].城市燃气,2016(04):4-9.[15]张靖.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内容及政策解读[J].电气时代,2018(01):38-41.[16]谢光龙,贾梦雨,韩新阳,胡波,杨德昌.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探讨[J].电力建设,2018,39(02):10-17.[17]马溪原,郭晓斌,董朝阳,雷金勇,魏文潇.能源互联网的形态与试点构想[J].南方电网技术,2016,10(08):2-10.[18]埃森哲.中国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展望[J].软件和集成电路,2017(12):70-78.[19]黄仁乐,蒲天骄,刘克文,杨占勇,陈乃仕.城市能源互联网功能体系及应用方案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09):26-33+40.[20]衣立东.统筹兼顾推动电网与清洁能源协调可持续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26(07):12-14.作者简介王本胜(196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研究。

孙宏斌 能源互联网(中文简版)

孙宏斌 能源互联网(中文简版)
2020年单位GDP能耗降 低40%-60%
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 降40%
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
能源体制革命
能源革命和新一轮电改 互联网+行动计划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能源局:能源互联网行
动计划,开启5万亿产业
2
在智能电网基础上,
能源互联网还想互联什么?
3
• 设备利用率低:输电设备 <50%,配电网络<30%
• 能源系统内向保守,市场竞 争弱,参与者少,创新不足
• 电、热、冷、气等不同能源 系统相对封闭孤立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2020年,风电2亿kW, 光伏1亿kW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 费占20%
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 电占80%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互联网两层架构
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操作系统
能源物联、能源管理、市场交易、互联网金融…
数据互联问题
@
居民
无线
EV
储电
蓄冷/热
工商业
集线器 路由器
燃气公司
直流传输
电网公司 热力公司
超导(光纤)
存储
燃气发电
垃圾/沼
冷热联供
气发电
能源系统的类互联网化联网理念和技术融入能源网
能源
热力公司
光伏 VPP
风力
互联网+(数据互联) 能源互联网的智慧操作系统:能源物联部分
数据采集下沉:实现不同位置、不同设备、不同信息的实时广域 感知和互联,在已有专网传输的基础上,新增开放传输系统,在 不影响安全等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实现能源数据化和 透明化
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的智慧操作系统:能源管理部分

电力系统智能终端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框架

电力系统智能终端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框架

电力系统智能终端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框架近年来,我国的电力系统有了很大进展,随着“三型两网”在电力物联网发展目标的提出,电力系统智能终端广泛互联、泛在接入,终端易成为攻击电网的主要目标和跳板。

在此背景下,围绕电力系统智能终端安全互联和现场移动作业需求,对电力系统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挑战及防护技术框架进行了阐述。

构建了覆盖芯片层、终端层、交互层的电力系统智能终端防护框架,对芯片电路级可证明安全防护和内核故障自修复、融合可信计算和业务安全的异构终端主动免疫、面向不确定攻击特征的终端威胁精确感知与阻断、终端互联计算环境下电力系统智能终端安全接入和业务隔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展望。

标签:电力系统;智能终端;安全挑战与风险;安全防护引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空调、冰箱、电饭煲、电脑等家用高耗能电器的普遍使用也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天热的时候,几乎是人人开空调,电力系统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时刻都有电力瘫痪的可能,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来应对这来势汹汹的电力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虽然是将电力输送设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里,但是对突发情况的应激能力还比较欠缺,一旦有某段电力输送脱离轨道,整个电力系统便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为电力系统配备智能技术,以用来应对突发状况,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调节能力更强。

智能技术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电力系统也将在智能技术的参与下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述电力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就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分布来说,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整个电力系统主要是由变电站、发电站、输电配电网络以及用户所组成的,这些方面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进行统一调配的大系统。

而我们所提到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所涉及到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那个中不仅包含了系统以及元件之间的自动化安全保护,同时还包含了在实际进行生产过程当中的检测以及控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网络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保证自动传输等工作的质量。

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

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

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余晓钟罗霞摘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对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实现能源产业体系现代化,推动能源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就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予以研究,并针对其现状、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方向和推进策略。

研究认为,“互联网+”智慧能源是全球能源创新发展的新共识、实现能源综合转型的新方式、保障能源安全的新路径。

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紧跟世界数字经济步伐,契合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现状的两大发展方向下,凝聚各方共识、强化政策导向、探索管理制度、稳固技术支撑是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纵深发展的四个有效推进策略。

“互联网+”;智慧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作者简介:余晓钟,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霞,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11-0091-11引言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有力保障作用。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能源安全、转型与改革等作出了系列指示,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2016年《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20年“两新一重”建设中进一步强调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模式创新研究”(18XGJ001);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研究”(SKA20-01);西南石油大学人文专项基金项目“‘双碳’目标背景下国际能源共生合作研究”(2021RW034)。

91理念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其转型升级,形成全新的能源技术、设施、模式、业态,为贯彻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智能电网培训PPT课件

智能电网培训PPT课件

7
精选版
概念
智能电网还没有统一定义,概念本身在不断丰 富之中。个人认为,智能电网概念以目标需求 为指向,其笼统和不明确的特点反倒成了优点, 使现代电网所涉及的种类繁多且不断发展的技 术得到了一个统一、全面和高层次的表述,因 此是有生命力的。
一场革命,就像IT、纳米技术、互联网以及电 网最初产生一样。已有很多新装置、技术在电 网得到利用,但未系统组织。就像PC在被互联 网连在一起之前,并没有发挥出其潜力一样。 当这些智能装置和技术被有机集成到一个体系 中协同工作时,就将发挥其最大价值,
9
精选版
smart grid的7个目标 (U.S. DOE)
✓ 1. 用户能主动参与电网运行 ✓ 2. 适应所有形式的发电和储能接入 ✓ 3. 适应新设备、新服务和市场的引入 ✓ 4. 提供适应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需求的电能质量 ✓ 5. 改善资产利用和运行效率 ✓ 6. 通过自动的预防控制、紧急控制和恢复控制抵御系统故障扰动 ✓ 7. 对于各种灾害事故系统能持续运行
较低
资加权平均百分比
发展趋势
中等
15
精选版
2、分布式能源技术
(5)负荷参与
渗透率/成熟度 发展趋势
较低
较低
– 可中断电价、直接负荷控制和在激励
措施下消费者自行控制的负荷部分百
分比(占夏季峰荷)
(6)微电网供应的负荷
渗透率/成熟度 初生期
发展趋势 较低
– 在运行中的微电网数量
– 微电网容量(单位:MW)
较低
发展趋势 较高
17
精选版
2、分布式能源技术
(8)电动汽车和即插式混合动力汽车的 市场渗透率
– 上路的轻型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即插式混 合动力汽车)的总数和百分比渗透率/成熟度 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家庭
智能园区 可再生能源基地 13
关键技术5:基于自律协同架构的EMS家族
N-EMS
G-EMS
W-EMS
P-EMS
S-EMS
D-EMS
C-EMS μ-EMS
CHP-EMS ST-EMS
F-EMS
B-EMS
H-EMS
14
目录
背景与挑战 研究内容 已有研究
15
已有研究1
含风光储冷热电联供家庭/微网能量管理建模和优化研究
•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不同网络安全控制协调策略 •
• 考虑互动负荷 • 安全分析高效求解算法
热力网 交通网
信息网
燃料网 电力网
物理信息系统联合安全评估
基于稀疏技术的高效算法 • 物理信息系统故障建模 •
物理信息系统故障影响评估 •
关键技术3:能源互联网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
• 综合能源网络最优潮流 计算(燃料-热力-电力)
电制氢
储气
电力 如何EMS推广到多能流耦合网络?
锅炉
热力
循环泵
热泵
储电
储热
挑战2——终端用户广泛参与
区域
区域
光面伏向海量用户能量管理谁来做?在哪做?
电站
智能 家庭
智能 楼宇
风电场
核电厂
智能 工厂
…… 火电厂
5
挑战3——自由多边的互联网架构
提供类似Internet的体验 大一统的集中式能量管理架构能难源以路为由继器?
• 不同系统的协调优化控 制方法和策略
燃料网 信息网
热力网
• 电热耦合联合优化调度 • 计及负荷响应特性的电
热联合优化运行 • 计及供热系统热惯性的
风电消纳优化控制
• 考虑带宽约束的网络 拓扑优化
• 信息可靠性的改善
电力网
• 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 的混合选址
• 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网
• 计及电网-交通信息的充 电导航
40
CCHP产 生 余 热 量
余热锅炉补燃产生热量
供热分配到的余热量
30
供冷分配到的余热量
补燃热量用于供热
补燃热量用于制冷
20
10
0
-10
-20 0
5
10
15
Hale Waihona Puke 2025Time热负荷供给组成(夏)
25
20
15
10
5
热电联合优化消纳的可再生能源
冷热电独立优化消纳的可再生能源
冷热电联合优化消纳的可再生能源
G YintianF01
F24-4 F24-5
F24-3 F24-6
F1-3
F1-2
F1-5 F1-4
F1-1
G BinheF1
YF13-17
YF13-16
YF13-15
YF13-20
YF13-19
YF13-18
YF13-22
电力网
可控 负荷
热电耦合
• 考虑分布式发电的电网建模 • 微电网内部和对外等值模型 • 考虑出力不确定性的潮流计算 10
关键技术2:能源互联网在线安全评估
能源互联网在线安全评估
能源互联网安全控制策略
• 安全评估框架和预想故障集选取 • 耦合系统相互影响机理分析
综合能源网`络灵敏度分析 • 安全控制模型及求解算法 •
F24-6
YF13-4
YF13-6
YF13-7
YF13-8
YF13-9
YF13 -10
YF13-11
F1-10
F24-7 F24-9
F24-8
YF13-13
YF13-12
F1-13
YF13-14
F65-6
F65-7
F65-8
F1-6
F01-1
F65-9 F65-10
F16-4 F16-3
F01-2
F16-1
分布式发电 自由接入 信息对等
6
三大挑战
挑战1-不同形式能源互联 挑战2-终端用户广泛参与 挑战3-自由多边的互联网架构
7
目录
背景与挑战 研究内容 已有成果
8
能源互联网EMS共性结构
其他EMS家族成员 互动
EMS
EMS家族成员
调度计划
安全评估
协调控制
感知
建模
所管辖能源互联网 9
关键技术1:多能流状态感知与在线建模
0
0
5
10
15
20
25
可再生能源Time 消纳(冬)
16
P/k W Q/kWh P/k W
已有研究2
电热耦合网络综合建模和多能流计算
热电耦合(CHP)
电力网络 供热网络
电热耦合网络
功率(MW) 流量(m/s)
热网管道10断开:电网线路功率
4
0.6
分开分析
联合分析
3
0.4
0.2
2
热网管道10断开:热网流量
• 计及未来负荷的充电优化 • 风电-电动汽车互补优化 • 充电站选址与优化
• 面向减小不确定性的不同形式的可再生能源联合并网发电
• 含负荷参与的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方法
• 面向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
12
关键技术4:基于云端的多终端用户综合 能量管理服务(service)
云端能量管理服务
已有研究3
电热耦合网络相互影响机理和安全评估
ShixiaF65 G
F65-1
F65-2
F65-4
F65-3
F65-5
F1-9 F1-8
F1-7
F1-12 F1-11
GangxiaF24 G F24-1
YayuanF13
G YF13-1
YF13-2
YF13-5
YF13-3
F24-3 F24-5
F24-2 F24-4
能源互联网的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
张伯明课题组
目录
背景与挑战 研究内容 已有成果
2
能源互联网
能源
电、热/冷、天 然气、风…
互联
Internet 架构与体验

终端用户 广泛参与
不同形式 能源互联
能源的转换
能量的管理
燃气 电力 热力
不同空间 能源互联
能源的传输
3
挑战1——不同形式能源互联
燃气
燃气轮机
热电联产
• 信息-物理系统网络接口的确定与建模 • 基于运行评估需求,建立信息系统等值模型
信息网
• 燃料网稳态建模(气/油/煤…) • 燃料网暂态建模仿真
燃料汽车 • 交通网拓扑建模
• 基于交通数据的驾驶行为分析
负荷
燃料网
交通网
组成 元素
燃烧锅炉
状态估计 多能流计算
电动汽车
热源
热力网
• 热力管网(准)稳态建模 • 建筑物热动态建模和分析 • 热力系统热惯性建模和化简
PCC 电储能装置 光伏发电 风力发电
冷系统
冷储能装置
电冷转换设备
天然气 CCHP冷热电联供
电系统 用户1
电热转换设备 热储能装置
……
用户2 ……
热系统
含风光储冷热电联供家庭/微网架构
40 冷负荷
CCHP冷 出 力
30
冷储能蓄冷
冷储能放冷
电冷转换
20
10
0
-10
-20 0
5
10
15
20
25
Time
冷负荷供给组成(夏)
分开分析 联合分析
0
-0.2
-0.4
-0.6
-0.8
1
2
3
4
5
6
7
8
电网线路编号
1
0
-1
-2
0
5
10
15
20
25
30
热网管道编号
热网管道10开断时分开分析和联合 分析电网和热网能流区别
电网 潮流 计算
耦合 元件 约束
热网 热流 计算
热源计算
水力计 算
水力计 算
供水热 力计算
回水热 力计算
负荷计算
电热耦合网络模型和多能流计算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