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水文站网规划.
合肥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合肥市⽔资源及其开发利⽤现状第⼀章⽔资源及其开发利⽤现状第⼀节⾃然及社会经济概况⼀、⾃然地理合肥市位居皖中,跨长江、淮河两⼤流域,环巢湖。
合肥市原辖瑶海、庐阳、蜀⼭、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政辖区总⾯积7029.48km2,其中市区总⾯积838.52km2。
2011年8⽉,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及其所辖居巢区,设⽴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同时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积增加⾄1.14万km2。
1、地形地貌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岭⾃西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形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程7~92m,地形总趋势,⾃分⽔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
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的河⾕地貌,呈低⼭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
低⼭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
东部⼭区以浮槎⼭为最⾼,⾼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
西部⼭区为⼤别⼭余脉,脉络西东⾛向,绵延25km,⼭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潜⼭为最⾼。
南部为庐江县境⼤别⼭东伸余脉,⼭陡⾕深,形势险峻,⼭峰⾼程⼀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点。
江淮分⽔岭⾃⼤别⼭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潜⼭⼊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肥东县元祖⼭北侧出境。
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天河等巢湖⽀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程7~15m,淮河流域⽡埠湖洼地最低⾼程为18~20m左右。
2、⼟壤植被合肥市⼟壤以黄棕壤、⽔稻⼟两类为主要⼟壤,约占全部⼟壤的85%,其余为⽯灰(岩)⼟、紫⾊⼟、潮⼟和砂⿊⼟。
黄棕壤⼟遍及全境,成⼟母质系下蜀黄⼟;⽔稻⼟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磅冲间。
⽯灰(岩)⼟分布于江淮分⽔岭岭脊附近及低⼭残丘地带,系⽯灰岩风化物,属⾃然⼟壤。
关于合肥市城市防洪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于合肥市城市防洪发展方向的思考韦文荣【期刊名称】《治淮》【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2页(P7-8)【作者】韦文荣【作者单位】合肥水文水资源局230031【正文语种】中文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属长江流域巢湖水系。
市区地形大部分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带,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合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集中,无霜期长。
合肥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6.8mm,其中汛期(5~9月)降水量584.3mm,占年降水量的60.4%。
建国以来,合肥市区最大年降水量1490.5mm(1991年),最小年降水量537.5mm(1978年),年降水量丰枯比为2.8。
年最大24h降水量232.1mm(合肥站,1984年6月12日)。
1954年最大24h降水量222.8mm,其中最大3h降水量达203mm,降雨的时程分配极不均匀。
历史上合肥是一个遭受洪涝灾害较频繁的城市,1994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
随着合肥市“大建设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城市建成区范围扩大为360km2。
城市对防洪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形势越来越严峻。
1.河流水系合肥市现有大小河流十多条,其中南淝河贯穿合肥城区,自西往东南流向,最终入巢湖。
沿途主要支流有6条,分别为四里河、板桥河、二里河、史家河、二十埠河和店埠河。
十五里河、塘西河分别位于政务区和滨湖新区,派河始于肥西流入巢湖。
合肥市水系图详见图1。
2.城市洪涝防御体系合肥市城市洪涝防御体系由水库、湖泊、堤防、泵站、管网等组成。
(1)上游水库工程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为合肥市大型水库,均位于城市上游。
两大水库总库容4.33亿m3,可控制上游汇水面积392km2,对提高城市防洪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蔡塘、张桥两座中型水库位于南淝河支流板桥河上游,控制坝址以上面积60km2,总库容0.26亿m3。
合肥市现有小型水库22座,其中,对合肥市城区防洪可能产生影响的小型水库主要有8座,主要分布于经济开发区和长丰县滁河干渠以南。
合肥城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设想

合肥市城市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设想摘要:本文首先对合肥市水源现状基本情况及合肥市原水工程现状进行介绍,提出了水源保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需水量预测进行评价,并对合肥市周边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合肥市未来水源保障设想。
关键词:供水;水源;评价1合肥市水源现状1.1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及评价1.1.1基本情况董铺水库位于南淝河上游,城市西北部,径流面积207.5km2,总库容量2.42亿m3,常年蓄水6000〜7000万m3。
大房郢水库径流面积184km2,总库容量1.84亿m3,常年蓄水5000〜6000万m3。
保证率95%时,董铺水库可供水量0.331 亿m3,大房郢水库可供水量0.294亿m3,两座水库合计可供水量0.625 亿m3。
董铺、大房郢水库是合肥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根据水库2005〜2009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董铺、大房郢水库目前水质为H〜III类,个别采样点有部分测次会出现W类,超标项目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
1.1.2 水源评价董铺、大房郢水库周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需加强库区周边保护。
董铺、大房郢水库受来水面积和库容限制,可供水量不足,需从上游引水方可满足目前城市供水需求。
1.2巢湖水源及评价1.2.1基本情况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第一大湖,水域分属巢湖市和合肥市,是一个半封闭型湖泊。
湖泊面积780km2, 湖面东西长61.7km,南北宽20.8km,平均宽15.1km,最窄处约7.5km。
湖底平坦,高程约5-6m,最低4.61m。
多年平均蓄水位8.42m,相应库容21亿m3,洪水位12m时总库容为48.1亿m3。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37亿m3。
通过凤凰颈站闸与长江沟通, 供水保证率较高。
巢湖目前以农业用水为主,是巢湖灌区的主要水源。
1.2.2水源评价巢湖水资源丰富,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随季节而变化。
近几年虽加大了治污力度,水质恶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污染状况并不乐观,基本为III或W类。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

收藏!合肥最新至2035年城市规划图公布,一核四心九副十八片区,建1300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合肥2021-2035年规划草案公布,未来15年合肥详细发展规划曝光!我们可以看到合肥未来整体的一个发展目标,全合肥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
冲国家中心城市、每年流入超24万人,骆岗成合肥中心,运河新城、少荃湖与蜀西湖同级,三县或县改区...合肥,素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自古以来勇于开拓的楚风和婉约秀丽的吴韵在这片土地上交融生长,凝结成“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永续发展的无限动力。
建国后的合肥,作为“最年轻的省会之一”,短短几十年蝶变为以科教和新兴产业著称于世的特大城市,绿楔入城的扇叶格局成为中国规划教材上的经典范例,“翡翠项链”成为合肥市民的经典记忆。
今天的合肥,正以追赶者的姿态融入长三角、逐梦新时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使命,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2020年,合肥已经站上了“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近千万、市场主体超百万”的新台阶,迎来了历史发展新起点。
面向2035年的未来,我们理想中的合肥究竟应是怎样的模样?这里承载了我们关于合肥未来的无尽憧憬——明天的合肥,将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才贡献智慧、发挥才干;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让年轻人有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将成为“美丽中国新样板”,让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将成为“城市治理新标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将成为“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诗意栖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合肥新规划,1核4心9副中心18片区!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合肥未来15年重点发展方向定了。
十二五规划最新表格(水文站、水位站、基地、仪检中心、实验站)

新建实验用房300m2,建设气象观测场1处、蒸发池1 处、地下水位观测井9处、水位自记平台3处、测流缆 道1处及观测道路等实验设施。购置雨量计、自动气 象站、蒸发器、水位计、低速流量计2台,雷达流速 仪、全站仪、土壤要素分析仪、墒情(旱情监测)遥测 设备、原子荧光光谱仪、多参数水质测定仪、叶绿素 测定仪 、RTU及附属配套设备、计算机、便携式计算 机、数码照相机、空调、自备电源等实验仪器设备 272台(套)。巡测车1辆。
二十 三
拟建合肥城市水文实验站位于合肥市大房郢水 库坝下,东经117°13′,北纬31°53′。辖 区内现有各类水文站点167个,构成了满足常 规水文监测的水文站网。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 要求,2005年安徽省开始着手城市水文的研 究,重点开展城市雨量加密监测,为城市防洪 提供基础支撑。
合肥
新建
需求: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但又是水资源匮乏 区,加之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点、面污源污染问题日 益突出,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地下水超采漏斗不断扩 展,人畜饮水困难,农灌区吊泵等问题。另由于河道坡降 小,泄流能力不足,内涝问题严重,迫切需要水文水资源 实验站作技术支撑,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防汛 抗旱、工程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目标:研究淮北平原区径流形成原理,建立产汇流模型。 掌握实验区域地下水变化规律(质与量),为地下水环境 保护提供量化参数。 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滨湖新区建设,城市规模 迅速扩大,区域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合肥市南临巢 湖,而巢湖与长江相连,湖区周边历来水患频繁。巢湖既 是合肥的部分水源地又是生活、工业污水排放地,水环境 保护压力巨大。为满足解决城市运营管理涉水问题,地方 政府对开展城市水文研究需求迫切,在土地征用、专用水 文站点建设经费给予直接支持,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目标:1、以类比的方法,研究城市建成区与自然区域水 文要素的差异特征,为城市规划、排涝设计标准制定提供 基础理论支撑;2、以加密监测的方式,研究城市降水空 间变化特征,为城市降水站网密度标准制定提供基础依 据,并通过降水、蒸发、温度、湿度等多要素同步监测, 研究城市热岛效应;3、以既有站点为依托,适度增加监 测站点,研究城市建成区城市河流水文情势的空间变化特 征,为城市防洪标准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并通过典型下穿 立交等低洼区域淹没监测,研究城市内涝临界雨强与临界 雨量指标体系;4、通过水量与水质、地表与地下、河流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城市水文站网规划.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1)在站网功能上,要按照一站多能、量质同 步、综合效能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基本站、水情站、 墒情站、水质站、地下水监测站、水土保持站、城市 水文研究站等功能齐全的水文站网体系。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4、水文站网规划方案
在老城区选择两个闭合区域(面积20 km2左右), 各设雨量站5个,流量控制站视出流情况而定;另外, 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专用 水文站可作为城市水文研究的站点。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4、水文站网规划方案
(2)在站网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江淮分水岭地理 特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水问题规划、管 理和研究相适应。 (3)在站网结构上确保稳定中央级报汛站,充实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站,增加发展城市防汛、 城市水文研究、水土保持等专用水文站。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4.4 新设入湖及区界水文站 。
新设入瓦埠湖水文站(同时也是区界水文站);
新设入高塘湖水文站(同时也是区界水文站);
在杭埠河新设入巢湖水文站(同时也是区界水文 站);
上面设立的塘西河专用水文站,同时也是入巢湖 水文站和区界水文站; 新设淠史杭调水监测水文站,实现水量水质同步 监测。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4)在站网间功能互补上,要做到防洪监测和 水资源监测并重;水量监测体系与水质监测体系协调, 实现水量与水质结合;水量监测体系与沙量监测体系 协调,实现水量监测和水土流失监测的同步进行;降 水监测体系与径流监测体系协调发展;地表水监测体 系与地下水监测体系相协调;天然河道观测与取(引) 退(排)水量和质监测同步。
附表2 安徽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文站建设一览表

1
1
芜湖
80
青山河
查湾
查湾
马鞍山市当涂县
年陡乡查湾村
1
1
芜湖
81
宛溪河
宛溪
宛溪
宣城市宣州区
宣州城区北门
1
1
芜湖
82
资福河
中渡
中渡
芜湖市南陵县
弋江镇东七大桥
1
1
芜湖
83
钟桥河
鞍山
东夏
宣城市郎溪县
东夏镇钟桥河大桥
1
1
芜湖
84
周寒河
寒亭(寒亭、文昌2个断面)
寒亭(寒亭、文昌2个断面)
宣城市宣州区
1
1
滁州
51
马厂河
炉桥
蔡集
滁州市全椒县
古河镇蔡集村
1
1
滁州
52
小马厂河
高亮
新坝
滁州市全椒县
大墅镇新兴村
1
1
滁州
53
马桥河
马桥
马桥
滁州市定远县
张桥镇马桥村
1
1
滁州
54
新白塔河
南庄
汊涧
滁州市天长市
汊涧镇
1
1
滁州
55
得胜河
东门
含山
马鞍山含山县
含山县城
1
1
1
巢湖
56
得胜河
金河口
金河口闸
马鞍山市和县
金河口闸
1
1
1
1
芜湖
68
浦溪河
太平
太平
黄山黄山区
经济开发区
1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存在问题 :
(3)水文站网布局不能满足水土保持工作的要 求。
合肥市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600 t/ km2.a。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 化,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 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规划和保 护工作需要第一手水土流失资料,目前的水文站网 缺乏这方面的功能。
2. 3.
4.
5.
结
语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1、合肥市概况
自然地理: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 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面积为7047km2。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北 向东北横贯我市中部,使合肥市形成低缓的鱼脊形 地势,海拔高程7~92m,地形总趋势,自分水岭向 东南和西北倾斜。地貌特征为丘陵至平原的河谷地 貌。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 三种地貌。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存在问题 :
(2)水文站网布局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开发、 利用的要求。
合肥市是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开发 和保护尤显重要。现有的水文站网基本满足合肥市 城区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求,不能满足肥东、肥 西、长丰三县及其水功能区水量和水质监测的要求。
合肥市水文站网评价和规划
何进知 韦文荣 魏道斌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内
容
摘
要
本文详细地介绍合肥市水文站网现状,对现有 水位站网的功能进行了评价,阐述了合肥水文站网 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提出了水文站网规划的具体 方案,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主
要
内
容
1.
合肥市概况 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水文站网规划方案
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 杭埠河、滁河、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十五 里河、塘西河等。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水系图
安徽 省水 系图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文站网现状 合肥市现有水文测站64个,其中水文站3个,水 位站3个,雨量站56个,蒸发站1个,墒情站9个,无 泥沙和地下水监测站。自动测报站42个,其中中央 报汛站有6个,分别是董铺、合肥、桃溪、将军岭、 罗集、八斗岭。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5)在站网管理体制上,按照水文站的重要性以 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立一批共建共管的水文站。把 水文部门之外设立的水文站归口水文部门统一管理。 (6)在站网测验方式上,要根据水文站网的不同 性质、作用、类别,研究不同的测验方式和管理形式。 尽量减少驻测,发展巡测,普及固态存储长期自记。 加快自动测报系统建设。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合肥水文站设立于 1934 年,其余的水文测站于 1950 年以后相继设立。合肥市在 2006 年以前水文测 站只有 40 个。近几年在水利厅的重视下,为确保水 库防洪安全,在新建的大房郢大型水库和原有的 18 座中型水库建立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增设水文测 站 24 个)。现有的水文测站基本上满足了全市大中 型水库防汛调度的要求。为合肥市防汛抗旱、水资 源开发保护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城市规划以 及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存在问题 :
(1)水文站网布局及密度不能满足防汛减灾决 策的要求。合肥市平均流量站网密度为2349㎞2/站, 低于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容许最稀密度。合肥市南 淝河、二十埠河等6条河流只有南淝河上有水文站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1)在站网功能上,要按照一站多能、量质同 步、综合效能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基本站、水情站、 墒情站、水质站、地下水监测站、水土保持站、城市 水文研究站等功能齐全的水文站网体系。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2.2 存在问题 :
(5)水文站网密度不均。
合肥市典型的地理特征是处于江淮分水岭,水 文站都在分水岭以南,分水岭以北没有水文站。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根据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防汛抗旱、市政 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 护等各方面对水文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国家基本水文 站网、专用水文站网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原则,以适 当的布站数量和合理的布局,满足在时间上、空间上 提供水文信息的要求。在现有站网的基础上通过调整 和补充,形成布局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各类水文监测站 网,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标准。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1、合肥市概况
气候: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 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 渡性,降水多变。春末夏初进入梅雨季节,雨量 充沛。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1、合肥市概况
境内河流 : 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
(2)在站网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江淮分水岭地理 特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水问题规划、管 理和研究相适应。 (3)在站网结构上确保稳定中央级报汛站,充实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站,增加发展城市防汛、 城市水文研究、水土保持等专用水文站。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3、水文站网规划总体思路
(4)在站网间功能互补上,要做到防洪监测和 水资源监测并重;水量监测体系与水质监测体系协调, 实现水量与水质结合;水量监测体系与沙量监测体系 协调,实现水量监测和水土流失监测的同步进行;降 水监测体系与径流监测体系协调发展;地表水监测体 系与地下水监测体系相协调;天然河道观测与取(引) 退(排)水量和质监测同步。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存在问题 :
(4)水文站网布局不能满足城市水文研究的要 求。
由于城市水文站点缺乏,至今没有开展城市水 文的研究。建立城市水文站,在省会城市合肥开展 城市水文研究意义重大。
安徽省合肥水文水资源局
2009.11
2、水文站网现状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