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合集下载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法体系也近一步完善。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语义环境中。

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属于修辞现象,与古代汉语中主要属于语法现象不同。

本文试从语法和修辞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重点对其概念性质、范畴、用法分类、修辞效果、与词的兼类的区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语法修辞现象由于古代汉语词汇相对匮乏,语法规则不够成熟,一词多用的现象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则。

这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频繁,而在现代汉语中相对少见,但是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书面文章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往往能令表意生色不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念性质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临时被用作B类词的语言现象,也叫词的转类、变性、转品、词类的变格用法。

词类活用基本上具有三条性质:从语法上看,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是词的跨类现象;从稳定性看,这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临时性的词性改变,是不固定的用法;从功能作用上看,词类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语法学界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词的词类由它的语法功能决定,每一个词都归入一类或几类(即兼类词),词有定类,类有定词,即词有基本固定的语法功能和类别。

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跨类现象的一种,突破和偏离了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 具体体现出汉语词性相对灵活自由的特点。

分析词类活用要联系上下文,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它不再是一般情况下的固定用法,只适用于临时语境。

正因为不常规,用词就富于变化和创新,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获得某种表达效果,或形象鲜明,或幽默风趣,或简炼紧凑等等,所以说词类活用具有修辞性质。

二、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范畴根据对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性质分析,可知其范畴界定在修辞方面。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词因为某些语言交流上的方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文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用法。

下面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应用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敬贤礼士”中的“礼”和“士”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用,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文身、披发缨冠、汗颜无地、祸国殃民、面墙而立、心猿意马、如日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用时,其中必有一个用作动词,比如说“春风风人”和“春雨雨人”中的“风”和“雨”后面接有名词“人”,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雨”。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面又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文能武、人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不期而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日期”的意思,在此因前面有一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日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而合、不速之客、不毛之地、未雨绸缪、横行不法、不名一钱、莫名其妙、不翼而飞、言必信行必果、密云不雨4、名词用“而”连接,那么“而”字前面的或者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画地而趋”中的“趋”字,“而”字之前是一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走”。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而走5﹑名词的前面有“所”字,名词活用为动词。

比如说“无所事事”中的“事”字,用在“所”之后,用作动词,译为“做事”。

综合以上五种情况,当名词作动词时,在词中充当谓语成分,后面一般都有宾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摭谈作者:牛严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7期成语是从古代汉语中沿习下来的,因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定型性,所以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特别是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基本用法,充当了别的词类,从而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以及数词的活用四类情况。

了解和掌握一些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对于正确理解成语和准确使用成语都非常重要。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很普遍,这在成语里也是如此。

一些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后直接带宾语(有的宾语省略),不再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地名称,而具有一般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法特点。

如“文过饰非”中的“文”,就是“掩饰”“文饰”的意思。

又如“革故鼎新”“衣锦还乡”“待字闺中”“正中下怀”中的“鼎”“衣”“字”“中”等词都用作动词,依次为“革新”“穿”“许嫁”“适合”之意。

2.名词作状语成语里,有些名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作了状语。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及“云”就分别作“流”和“散”的状语,成语的字面义就是“像风一样流失,云一样飘散”。

另外,像“抱头鼠窜”“牛鼎烹鸡”“江河日下”“南征北战”等成语中加点的名词都作状语,分别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方式以及时间和方位等。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成语里也能偶尔见到,它表示使宾语这一动作行为的对象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

如像“祸国殃民”中的“殃”,为“使受祸害”义;“汗马功劳”中的“汗”,就是“使出汗”的意思;“生死肉骨”中的“肉”为“使……长肉”之意。

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怎样或当作什么。

成语里名词的意动用法比较鲜见,但像“草菅人命”“幕天席地”“鱼肉乡里”中也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发表时间:2017-12-26T10:00:14.1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李雪梅[导读]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

中共红星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 153035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 “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例如“衣锦还乡”、“唇枪舌剑 ”、“不衫不履”。

“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衣”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着 ”)与“锦”构成动宾关系。

“衣锦 ”表示 “穿着锦绣的衣服”;“唇枪舌剑”四字都是名词,“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其中“枪 ”、“剑”都用作动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 (快),舌头似剑 (利)。

“不衫不履”中的名词 “衫 ”、“履 ”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释为“穿衫”、“着履”。

这三条成语分别体现了在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衣锦还乡”;二是。

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即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口蜜腹剑 ”;三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 “不衫不履”,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等等。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成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

是在此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意义。

例如“鸟语花香”.此成语中的“香” 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 “香 ”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表示散发香味。

二、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指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促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表示的是“使某某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使动词, “汗牛 ”就是使宾语 “牛 ”出汗的意思。

再如 “生死肉骨 ”。

名词 “生 ”和 “肉”活用作使动词.对各自所带的宾语 “死”和 “骨”发出“生还 ”、“长肉”的行为动作,此条成语意为“使死人生还.使骨头长肉”。

同类的还有还有 “兵不血刃、汗马功劳”等等。

三、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指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幕天席地”中的名词“幕”、“席”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天”当作“帐幕”.将“地”当作“毡席”。

此条成语的意思是“以天当幕.以地为席 ” 同类的还有“鱼肉百姓、枕石漱流”。

再如“草菅人命 ”名词 “草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 “人命”当作“草营”.成语意为把人命视作野草,指统治者滥施淫威,随意残害人命。

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形容词的意动与使动用法不同.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指使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的变化.即宾语发生了由原来的不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到具有了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意动用法则是指主语所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客观事实不一定如此,动宾结构也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

例如“登山小鲁”,形容词“小 ”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原指孑L子)登上东山后,主观认为宾语 “鲁(鲁国)”变小了。

显然这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登上东山而变小。

再如 “轻财重义 ”形容词“轻”、“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轻视钱财看重义气。

事实上,“财”并没有变轻,而“义”也没有变重.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

同类的还有“不远千里、羞与为伍、甘之如怡”等等。

参考文献:
[1]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J]. 刘中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2]汉语新成语的范围与辞书收条问题之管见[J]. 张琳. 宿州学院学报. 2015(02)
[3]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 刘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