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案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教案标题:探索民族风俗——幼儿园大班社会课程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及其特色风俗。
2. 培养孩子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情况。
2.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如汉族、蒙古族、藏族、壮族等),讲解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和服饰特点。
3. 组织孩子们进行民族风俗的模拟体验活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民族服装道具。
2. 制作关于各民族风俗的展示板和互动游戏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民族歌舞视频,引发孩子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环节:教师逐一介绍各个民族的基本信息和特色风俗,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环节: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民族风俗的模拟体验活动,如穿上民族服装、模仿民族舞蹈、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
4. 分享环节: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学习收获,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评。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孩子们在家中和父母一起查阅更多关于民族风俗的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认识。
2. 在班级内设置“民族风情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民族特色作品和收集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也体验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希望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尊重和欣赏各种文化差异,成为具有开放视野和包容心态的小公民。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如提问、讨论、实践等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2. 通过小组分享和个别访谈,了解孩子们对民族风俗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收获。
3. 设计简单的问卷或测试,评估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例如,让他们识别不同的民族服装或说出某个民族的特色节日等。
幼儿园蒙古族风情教案 幼儿园民族教育

幼儿园蒙古族风情教案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幼儿园阶段,引入蒙古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蒙古族风情教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有关民族教育的参考。
二、教学目标1. 认识蒙古族的风情和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2. 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3. 促进幼儿的民族意识,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介绍蒙古族的基本情况:蒙古族分布、语言、服饰等;2.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春节、那达慕大会、马球等;3.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4. 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蒙古包的制作、蒙古族刺绣等。
四、教学过程1.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基本情况,如分布、语言、服饰等,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特点;2. 设计蒙古族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游戏活动,如模拟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学习蒙古族马球等,让幼儿亲身体验蒙古族的传统活动;3. 安排蒙古族音乐和舞蹈的教学时间,向幼儿展示蒙古族传统音乐和舞蹈,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4. 开展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蒙古包、学习蒙古族刺绣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向幼儿介绍蒙古族的风情和传统文化;2.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幼儿亲身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3. 观察引导法: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手工艺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对蒙古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反应,了解幼儿对民族教育的接受程度;2. 收集幼儿自制的手工品、绘画作品,并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对蒙古族文化进行创作。
七、教学心得通过本次蒙古族风情教案的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幼儿园教师在民族教育中的责任重大。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苗族的基本风情和习俗,如苗族服饰、银饰、吊脚楼等。
2. 知道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苗族服饰:介绍苗族的服饰特点,如银饰、彩色丝线等,让幼儿观察、欣赏。
2. 苗族建筑:介绍苗族的吊脚楼特点,让幼儿观察、讨论,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3. 苗族文化:通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4. 苗族手工艺:介绍苗族的手工艺品,如刺绣、银饰等,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苗族的风情和文化。
2. 制作苗族手工艺品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彩笔、银饰等。
3. 教学场地布置,营造一个富有苗族特色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幼儿观察苗族的服饰、建筑等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主体活动:a. 教师讲解苗族服饰的特点,让幼儿了解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
b. 幼儿观察苗族建筑图片,讨论吊脚楼的特点和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c. 通过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 教师示范制作苗族手工艺品,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教师针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
2. 幼儿对苗族风情的了解程度,包括服饰、建筑、文化等方面的认知。
3. 幼儿的动手能力,包括制作苗族手工艺品的技巧和创意。
4.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包括导入、主体活动、总结与反思等环节的安排与实施。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苗族风情,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开展相关活动,如观看苗族舞蹈、品尝苗族美食等。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案主题: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使学生了解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美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俄罗斯的视频,引导学生对俄罗斯产生兴趣。
2.教师用地图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
二、核心活动:1. 教师用图片展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服饰文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中国的传统服饰有何区别。
3.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学习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如饺子和地瓜煎饼等),并分组进行制作。
三、展示活动: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俄罗斯传统美食,并介绍制作过程和口感。
2.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俄罗斯传统服饰秀,展示自己穿着俄罗斯传统服饰的形象和姿势。
四、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俄罗斯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2.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自己在制作俄罗斯传统美食和穿着传统服饰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评价和肯定。
2. 学生通过展示和发言,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比如俄罗斯的芭蕾舞和音乐等。
2. 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或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俄罗斯的印象和想法。
教学资源:1. 录制好的关于俄罗斯的视频。
2. 地图、图片等视觉教具。
3. 俄罗斯传统服饰和传统美食的相关图片和材料。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各民族的风俗》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交流,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民族图片、视频、手工作品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对不同民族的认识。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谈谈对各民族的了解,引导幼儿关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教师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讨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并用手工作品展示。
4.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各民族的特点,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调查家族中的民族文化传统,并在班级分享。
2. 环境创设: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民族风情展示板,装饰班级环境。
3. 区域活动:设置“民族文化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体验各民族游戏、美食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关注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了解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避免歧视或误解。
2.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参与。
3.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简化语言和概念,用生动、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各民族的传统服饰、节日庆典、饮食习惯等图片。
2. 视频素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民族舞蹈、音乐等视频。
3. 手工作品: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
4. 教学课件:各民族风俗的详细介绍和互动游戏。
八、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体验西北少数民族风情——认识西北教案

体验西北少数民族风情——认识西北教案。
我们的旅程从西安开始,一路向西,途径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
一路上,我们结交了很多当地人,了解了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情。
我要说的是,那里真的很美,让我完全沉浸在了它的美丽之中。
首先是神奇的陕西。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陕西不仅有着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知名景点,还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我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位回族青年,他带着我们品尝了他们当地最有特色的食:回族烤羊肉串。
这份美食极为考验对食材的选料和火候的掌握,无数次的实验都是在烧掉羊肉串的情况下进行的。
我们品尝到了一种美味的烤羊肉串,嫩滑汁浓,让我们一口接一口。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宁夏。
这个地方被誉为“海上陶渊明”,它的美好如同一幅画卷,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在这里,我们结识了一个回族家庭,他们非常友善,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他们家中,我们品尝到了当地的美食——清真馅饼、烤羊肉、酸奶等。
这些美食不仅令我们陶醉,而且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到了甘肃,我们有幸参观了莫高窟。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莫高窟的艺术精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因其独特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里,我们对照着石窟中的壁画,在向我们介绍的导游同伴的帮助下,认真品味着那堆堆古老的文化,不由得感慨万千。
在新疆这个蓝色大地上,我们结识了一个维吾尔族家庭。
还记得家里的厨房有一个带有独特花纹的烤箱,他们就用那个烤箱烤制了肉串和面包,烤好的肉串表皮金黄酥脆,肉质香嫩味美,面包则松软酥脆,很好吃。
他们用独特的态度告诉我们,这个新疆就是我们期待的那个风景。
最后到达了青海,这里有着美丽壮观的湖泊和草原,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孵化地。
我们在湖边采摘了一些小花,闻着淡淡的芬芳,踏足上松软的泥土,感受到了这里的自然之美。
可是,少数民族的美丽不仅仅是在这里,只要你肯花心思去了解,很多地方都有他们的独特文化。
《领略农村异域文化》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本次社会活动的主题为《领略农村异域文化》,旨在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并感受不同于城市的农村异域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教案。
第一环节:主题讲解在本环节,班主任可先向孩子们介绍本次社会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大致内容包括:农村异域文化,是指具有异域特色、不同于城市一般文化的农村文化。
我们今天要去领略一下这些文化,感受不同的风情,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知道自己家乡的独特之处,为将来做好自己的文化使命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实地考察在本环节,班主任计划带领孩子们前往当地某个较为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具体考察内容可按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农村民居:参观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农家住房,让孩子们了解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筑特色等。
2.农村生产:走访当地的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
3.农村文化:了解农村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如春节、端午节、祭祖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乡村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农村风景: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如田野、池塘、山林等。
教孩子感受乡村自然风光之美,并鼓励他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去爱护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
注意事项:参观前,班主任需要提前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等协商安排好活动的行程、路线,确保安全。
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也需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第三环节:体验乡土文化在本环节,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些互动小游戏或活动,让孩子们学习、体验农村文化,如:1.传统手艺:让孩子们尝试编织、绣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这些手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通过体验这些手艺,可以替孩子们做好传承的铺垫。
2.美食体验:让孩子们帮忙制作当地美食,尝试田野里的新鲜果蔬、糕点等,让他们感受乡村生活的朴实和美好。
幼儿园蒙古族民族风情教案

幼儿园蒙古族民族风情教案教案主题:蒙古族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 帮助幼儿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
2. 探索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了解蒙古牧民环境和生活。
教学难点:1. 让幼儿对蒙古族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认识不同的文化。
教学方法:1. 观看有关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和视频,启发幼儿的探究热情。
2. 借助图画、游戏、手工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体验蒙古族文化。
3. 利用亲子互动、小组竞赛等方式,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唐卡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二、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有关蒙古族风情的图片和视频,介绍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
同时,利用幼儿易理解的语言让幼儿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环境。
三、体验(15分钟)1. 蒙古族手工:制作毛呢帽子。
材料:毛呢布、针线、棉花。
步骤:将毛呢布按头围量剪好,缝合两侧,最后在帽子上缝一个饰扣。
2. 蒙古火锅:品尝蒙古牧民火锅。
材料:火锅底料、牛肉、羊肉、蘑菇、粉丝等。
步骤:将肉切成片,食材洗净备好,然后将底料倒入锅中煮沸,再放入食材煮熟。
四、总结(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述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五、作业(5分钟)要求幼儿完成一份手工制作和一份饮食研究报告,将蒙古族的文化带回家。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图片展示、手工、品尝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体验蒙古族的文化,让幼儿对异域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的思考和探究,与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活动的开展要贯穿整个课程,让幼儿愉快地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传统节日和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2、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过程与方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模拟表演欣赏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风土人情的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
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收集反映该民族特色(如地域风光服饰建筑民间习俗饮食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师: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1)《壮族歌会》、《泼水节》视频;(2)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视频;(3)《爱我中华》《我们新疆好地方》音乐;(4)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踩踩唱唱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学生回答并演唱.
3、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各民族缤纷艳丽的服饰,品味了风味独特的饮食.这节课,让我们去感受各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所和多姿多彩的节日.
(板书课题)
二、交流知识,畅谈感受
(一)图片展示领略风格各异的住所
(课件演示课前收集的传统的蒙古包、藏族民居、陕北窑洞和云南纳西族民居),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住所.并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各具特色是住所?(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二)感受多姿多彩的节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同学们愿不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具体交流以下几个节日
1、泼水节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看了同学们收集的这么丰富的资料,我真高兴。
老师也收集了其它民族的节日。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视频资料:傣族人民过泼水节)
师:边看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个民族?过的什么节日?
B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什么?
C为什么人们的衣服淋湿了还十分高兴呢?
学生汇报
A:这是傣族人民在过泼水节。
B傣族人民相互泼水
C:人们的衣服都被淋湿了。
D:傣族人相互泼水表示祝福。
2、开斋节、古尔邦节
A、小组代表介绍回族、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B、小组的其他同学补充介绍。
(解释开斋节)
师小结:开斋节期间,人们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进食,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人们才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祖先。
你知道汉族的哪个传统节日也是为了祭祀祖先的吗?
3、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火把节是南方民族的一个节日,下面我们欣赏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
(播放影视资料:那达慕大会)
师:A、通过这段录像你对那达慕大会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呢?
B、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外,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A):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B):那达慕大会上有骑马、射箭、摔跤三项活动
(C)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登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每个参加者都有奖励。
其中最有成就的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这种斗志斗勇的比赛培养了蒙古族剽悍的气质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比赛和歌舞比赛。
(D):每逢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它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
师小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在欢度节日的活动中也增加了商贸活动,像那达慕大会同时又是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和风味小吃的展卖会,即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团结,有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4、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节日。
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民族节日外,其他民族也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大家还想不想了解更多的民族节日呢?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交流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交流,了解民族节日。
提示:A、把搜集的资料要进行交流,做好记录,填写调查表。
B、可以通过“我要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资料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又了解了很多知识,知道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各有不同,都含有一定的意义,有的是祭祀祖先的,有的是祈求团圆的,有的喜庆丰收,有的期盼康健……而且每个节日伴随着生气而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而美好的愿望。
三、实践互动,丰富体验
师:盛大的民族节日,各民族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民族歌舞将节日的气愤推想高潮。
下面请大家欣赏民族歌舞。
课件播放傣族孔雀舞视频。
师:我们重点了解了三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欣赏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同学们如果生活中我们的习惯跟少数民族的不一样,你会怎样处理呢?(尊重他们的习惯)
师:我们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团结起来。
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再次进行趣味抢答-----说说下面节目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
火把节泼水节元宵节三月街
过赶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模拟实践我是小导游
让学生充当主人公,从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中选一种向大家介绍;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全班交流.
五、纵情高歌,情感升华
师:我国少数民族节日真是举不胜举。
如今,这些节日喜庆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往往就是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的。
民族节日还是我国各族人民同海外侨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
长期以来,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所以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强大。
(音乐)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为我们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在这首欢快的歌曲中结束今天这堂课吧!
板书设计: 10、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住所风格各异
节日多彩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