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
略谈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略谈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古地磁学是一门研究磁场变动的古地理学分支。
古地磁学在全球范围内均可被实施,是研究古地球磁场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它可以暴露出地球构造的隐蔽信息,有助于探究古地球环境的变迁以及它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古地磁学依赖于古地球磁场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揭示地球构造的脉络和历史变化,可以破解古地球构造的谜团,揭示古地球构造的隐藏信息。
古地磁学从实践和理论上对古地球磁场及其历史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暴露出地球构造的隐藏信息,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古地球的环境变迁和它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古地磁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其原理基本是以地磁场的测量和分析为基础。
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一是磁场量测原理,磁场量测是以古地球磁场力测量为基础,是古地磁学研究的核心技术。
此原理利用高精度的磁力仪测量地球磁场的模式及其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出古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以确定古地球环境的变化。
二是磁位角原理,磁位角原理是指地磁场的磁位角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其对应的古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为古地磁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揭示古地球磁场变化的历史。
三是磁性矿物原理,磁性矿物原理是以古地球磁场测量中应用到的磁性矿物,它可以被深入测绘古地球磁场的变化及其原因,以解开古地球构造的谜团,揭示古地球构造的信息。
古地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古地球磁场测量法,它是古地磁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它包括野外的磁力仪观测及室内的磁性矿物表面的特征分析,可以探究古地球磁场的变化及其历史,也可以为古地球构造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几何变换法,它是一种处理古地球磁场观测数据的方法,它可以使古地球磁场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观测其历史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三是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是将古地球磁场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古地球磁场的变化及其历史,从而推论古地球的环境变迁及其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总而言之,古地磁学是以古地球磁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场量测、磁位角原理以及磁性矿物原理,以及古地球磁场测量法、几何变换法及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揭示古地球构造的历史变化,从而探究古地球环境的变迁以及它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沉积学中的古地理重建方法探讨

沉积学中的古地理重建方法探讨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沉积学已经成为了地球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研究的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分布和利用,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种信息,为我们探索地球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在沉积学的研究中,古地理的重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沉积学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重建古地理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地理—古气候—沉积环境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利用气候区带和古地形的分布来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
古气候与沉积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气候和古地形会对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某些微小的沉积物颗粒,比如生物化学组成物、微化石等,从而推断出当时的古气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当时的古地形和沉积环境。
而古地形和沉积环境的判断则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大小、深度和水文环境等,都会对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地震勘探在现代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探测手段。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实现对于地下油气和矿藏的探测和定位。
然而,地震勘探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勘探领域,而是可以更大程度上被应用于古地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古代破裂带的研究、地层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古地形和沉积环境,再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和传播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更多与古地形和古沉积环境相关的信息。
三、古地磁场法自然界中的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电流所产生的,而古代的地磁场具有不稳定和短暂等特点。
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下,古地磁场测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古地理重建方法之一。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震源矿物,比如磁铁矿等的研究,可以获得这些矿物形成时所处的古地磁场强度、方向等信息,从而用于重建古地理。
四、同位素法同位素方法是一种比较高新的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它利用元素同位素组成在地质历史上的变化特征,从而推断出古地理中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过程。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地球的地理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探索古地理的变迁。
古地磁学是一项研究地球磁场在过去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来重建过去地球的磁场特征。
这一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揭示地球的地壳漂移现象。
地壳漂移是地球上大陆移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会不断地改变位置。
早期大陆拼合形成超大陆,后来又分裂形成现今的大陆块。
通过古地磁学分析的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大陆的方位和倾角,从而推断出地壳漂移的过程和速率。
古地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漂移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地球的地理面貌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的动态变迁。
其次,古地磁学可以提供关于过去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的信息。
地球的磁场是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运动所产生的,它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磁学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中的磁倾角和磁方位变化,可以推断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
磁场强度的变化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球的磁场强度与大气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地球内部热流与板块运动等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其对地理变迁的影响。
此外,古地磁学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的重建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可以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上的时间顺序和对比。
这对于研究地层对比和重建地球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古地磁学还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的起源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一些大规模地质灾害和巨大火山喷发事件中,由于地磁场的扰动,可以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来探究这些地质事件的起源和时限,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活动对古地理变迁的影响。
总之,古地磁学作为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之一,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可以揭示地球地壳漂移现象、研究磁场强度变化及其对大气层和板块运动的影响,同时还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地球古地磁场记录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地球古地磁场记录的意义与研究进展地球的磁场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还可以为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近年来,关于地球古地磁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地球古地磁场是指地球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所具有的磁场特征。
通过对古地磁场的研究,科学家可以重建过去地球的磁场状态,进而推断地球内部的变化和演化。
这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构造演化以及地壳和大气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古地磁场记录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磁学、古生物学和地磁测量等。
其中,岩石磁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对古代岩石的磁性测量,可以获取过去地球磁场的信息。
古生物学方法借助于古生物的化石,通过对其所处的地层和古地磁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地球古地磁信息的年代。
而地磁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量地球磁场的手段,它能够提供连续的地磁数据,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地球古地磁信息。
地球古地磁场记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比如,在古地磁领域,科学家通过对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地磁信息的分析,发现地球的磁场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为地磁场的翻转,即南北极位置的互换,有时表现为磁极位置的偏移。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另外,地球古地磁场记录还可以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比如,在原岩矿物研究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古地磁信息,推测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方向和位置,进而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
在古地理学中,通过对古地磁信息的分析,可以确定古大陆的位置和漂移历史,揭示大陆漂移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地球古地磁场记录的研究也对我们了解行星磁场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对其他星体的磁场特征和地球古地磁场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探讨行星内部的磁流体运动机制和磁场生成模型。
古地磁记录对古地理研究的意义

古地磁记录对古地理研究的意义地磁记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把“活化石”,它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为科学家研究古地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古地磁记录的探索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种地理变化,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并为预测未来地理变化提供帮助。
本文将探讨古地磁记录在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一、古地磁记录的形成和获取地球的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流体运动产生的,其方向和强度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发生了多次倒转和变化。
地磁记录是地磁场在地球表面砂岩、碳酸盐岩等沉积物中的保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磁性矿物“磁性留痕”。
这种留痕可以通过采集和研究沉积物样本中的磁性矿物来获取。
二、古地磁记录的意义1. 古地磁记录揭示地磁倒转事件地磁倒转是地磁场方向发生180度翻转的现象。
通过研究古地磁记录,科学家们发现地磁倒转在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
古地磁记录不仅能够确定地磁倒转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还能揭示地磁倒转的频率和规律。
这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地球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古地磁记录重构古大陆的演化历史地磁记录不仅能够揭示地磁倒转事件,还可以通过磁性留痕的方向来判定古代大陆的位置和构造。
根据古地磁记录,科学家们可以重建古代大陆的演化历史,比如古大陆的移动轨迹、相对位置等。
通过对古大陆的演化历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大地构造演化等问题。
3. 古地磁记录揭示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古地磁记录还能够与地层记录的气候、环境指标相结合,揭示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
通过古地磁记录和地层记录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气候演变的周期性等。
这对于研究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全球变化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预测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支持。
4. 古地磁记录与沉积岩的物理性质联系地磁记录与沉积岩的磁性性质紧密相关。
通过研究古地磁记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场变化,还能够认识到沉积岩的磁性异常和结构信息,包括岩石层理、断裂构造等。
古地磁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古地磁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古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演变与变化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变化,可以重建地球的演化历史,为古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依据。
古地磁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介绍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磁体,其磁性来自于地心的物质运动。
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可以通过磁性矿物(例如磁铁矿)中的磁性记录来重建。
当磁性矿物形成时,其中的磁性粒子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保持和记录其所处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磁性粒子会随着地壳运动和地质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旋转和重排,从而导致磁性矿物中的磁性记录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的地球磁场,进而推断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变化。
二、古地磁学在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1. 古地磁记录的使用古地磁记录是指在地质样本中测量到的地磁方向和强度的变化。
这些记录可以通过对磁性矿物进行实验室测量得到。
通过分析不同地质时代的磁性矿物样本,可以得到地球磁场的历史变化曲线,从而了解过去数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地球演化过程。
这些记录为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例如大陆移动、板块漂移和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2. 古地磁学在地壳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地壳演化是古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
古地磁学可以通过分析地壳中的磁性矿物记录,获得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历史。
例如,通过对火山岩的古地磁测量,可以确定火山活动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变形,进而研究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背景。
3. 古地磁学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古地磁学还可以应用于古气候研究中,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和其他气候指标,可以重建过去地球气候的变化过程,进而揭示气候演变的驱动因素和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记录,可以重建过去的海洋环流和水文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地球科学中的古地磁学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古地磁学研究地球的磁场是相当特殊的,因为它产生于地球内部的一个磁体,研究这个磁体就被称为古地磁学。
这个磁体是地球中心的一个部分,称为地核,是由钻石和铁等物质组成的。
地核中的流体铁,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形成一定的动力学效应,形成了地球磁场。
地球的磁场是一个约30,000年一次的逆转周期,这种逆转称为磁极翻转。
每次逆转后,南北磁极就会颠倒位置,而地球的磁场也会变弱。
这种逆转可以通过在地球表面上贴上磁铁实现,可以看到磁铁的北极会被地球的南极所吸引,而磁铁的南极会被地球的北极所吸引。
古地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地球的历史数据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了解其历史,环境,气候和灾害的发生。
地球的磁场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而古地磁学通过研究地球磁场的各种变化,可以发现古海底扩张,古地磁场逆转以及选取合适的导航方法等等。
古地磁学对地质研究很重要。
例如,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不同年代的地层有不同的地球磁场。
因此,通过测量不同地层中的磁罗盘方向,可以确认它们的时间顺序,从而建立地层的时间顺序,这对于研究地球的历史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古地磁学还可以研究地龙等文学中所谓的“地磁暴”,这是指地球磁场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发生在地球磁场的逆转过程中或其它的自然因素影响。
地磁暴会影响太空飞行器的运行,会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甚至会对地球上的生物体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地磁暴的分布和预测,对于科学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缓解磁暴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古地磁学应用非常广泛,如在勘探地下矿藏中,可以通过古磁轨迹和古磁极的信息来确定地层的类型及其地下结构;在辨识火山岩与沉积岩中,古地磁学的研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地磁学来研究地球物理学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如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
总之,古地磁学是地球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研究化石和岩石的分布,探测地下矿藏,还有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

ZHU — o , KAN 。 , W ANG e 。, IU0 ng Lid ng Aike ~ Xu b n Ho ,
Z ANG n GONG Ja — u , W ANG Ch n h n H Ya , in h i e gs a
大 地 推 动 了 古地 理 再 造 方 法 的革 新 , 古 地 理 再 造 提 供 了更 加 方便 、 为 高效 的 软 件 辅 助 平 台. 文 主 要 围 绕 古 地 磁 数 据 本
资 料 、 用 方 法及 软 件 开 发 等 方 面 , 其 发 展 历 史 与研 究 现 状 作 一 详 细 的 回顾 与探 讨. 应 对
第 2 3卷
第 5期
地
球
物
理
学进Leabharlann 展 Vo. 3 No 5 12 .
Oc. t 20 8 0
20 0 8年 1 0月 ( 码 : 4 1 1 3 ) 页 1 3 ~ 6 4
PROG RESS I N GE0 PH YSI CS
对 古 地 理 再 造 中古 地磁 方 法 的 回顾 与 探 讨
5 S h o . co l o,t eEarh Sce c sa d Reo re h t in e n s u cs,Ch n i e st oo ia Un v r iv orGe lgY,Bein 0 0 3, i a ii g 1 0 8 Ch n )
Ab ta t P lo g e i a a c l c i n a d a p ia i n a e t e i o t n a i f r p 1 e g o r p i r c n tu t n sr c a e ma n tcd t o l to n p l t r h mp r a tb ss o a a o e g a h c e o s r c i . e c o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5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ol.23 No.52008年10月(页码:1431~1436)PROGR ESS IN GEOPH YSICSOct. 2008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朱利东1, 阚瑷珂2,3, 王绪本3, 罗 虹1,张 岩1, 龚建辉4, 王成善5(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南充637002;3.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059;4.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成都610100;5.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 古地磁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是进行古地理再造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GIS 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古地理再造方法的革新,为古地理再造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软件辅助平台.本文主要围绕古地磁数据资料、应用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对其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作一详细的回顾与探讨.关键词 古地理再造,古地磁,欧拉极,软件开发中图分类号 P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2903(2008)0521431206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paleomagnetic method in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ZH U Li 2dong 1, KAN Ai 2ke 2,3, WANG Xu 2ben 3, LUO H ong 1,ZH ANG Yan 1, GONG Jian 2hui 4, WANG Cheng 2shan5(1.I nstitute of Sed imentar y Geolog y ,Cheng du University of T ech 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2.Colleg e of Land Resour ces ,China W est N ormal Univer sity ,N anch ong 637002,China;3.College of I nf or mation Eng ineering ,Cheng d u Univer sity of Technolog y ,Chengd u 610059,China;4.Sichuan Sur veying and Map p ing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I nf ormation ,Chengd u 610100,China;5.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log y ,Beijing 100083,China)Abstr act Paleomagnetic data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impor tant basis for palaeogeogr aphic re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 he popular izat ion of GIS gr eat ly promote the innovat ion of pa laeogeo 2graphic reconstruction,which provide a mor 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software platform.This paper r eview and dis 2cuss the histor y and cur rent st at us of palaeogeogr aphic r econstr uction focused on the paleomagnetic dat a,application method and softwar e development.Keywords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pa leomagnetic,Euler pole,softwar e development收稿日期 2007212215; 修回日期 2008203225.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701401)、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063110)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联合资助.作者简介 朱利东,男,1965年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E 2mail:zhuld33@)0 引 言古地理/古大陆再造是全球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地理系列图是对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史的重现方式,它们以/时间切片0(Time Slices)的形式描绘了现今各个大陆或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相对位置和海陆关系.古地理再造依靠多学科、理论的综合研究,其中,古地磁成果的应用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供了定量描述信息[1~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古地磁学的发展以及板块学说的兴起,古地理再造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4],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可以提供两个方面的资料:第一,用来确定大陆或地块的古纬度和古方位;第二,如果两个大陆(或地块)的极移曲线都比较完善,则可以利用极移曲线的拟合确定大陆(或地块)之间的相对位置[5].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3卷因此,古地磁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是进行古地理再造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GIS 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古地理再造方法的革新,为古地理再造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软件辅助平台.本文主要围绕古地磁数据资料、应用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对其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作一详细的回顾与探讨.1 古地磁数据的收集和管理20世纪50~60年代,古地磁研究的突破带来了古地磁数据的快速积累.我国从这一时期开始陆续有古地磁成果发表[6~8].但是,国内公开发表的大量古地磁数据都分散在一些研究论文或论著中,综合性的归纳整理不够;同时由于质量标准不统一,数据可信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到1988年底,林金录全面收集了有关中国公开发布的古地磁数据(1987,1988),这些数据基本满足了古地磁研究中的可靠性标准(minimum r eliability criteria)[9,10].在此基础上,陈国良等(1991)系统地收集了中国部分新生代古地磁数据.其数据的筛选标准为,样品进行了磁清洗处理或经过稳定性检验,以采点为单位统计得到本征剩磁矢量的偏差,倾角(I)不大于当地轴向地心偶极子磁场倾角的?10b ,偏角(D)不大于?30b [11].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的古地磁数据的评价文献逐渐增多[12~16].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古地磁研究的深入及其应用的广泛开展,古地磁数据的不断更新带来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同时,对以往数据的交叉、重复引用也引起了数据使用的冗余,甚至带来数据有效性降低,这给古地磁数据的统计,管理和应用都带来了困难,于是迫切需要引入计算机数据库来对其进行高效存储和分类管理.而古地磁数据具有空间分布的位置属性,地理信息系统(GIS)显然是对其进行管理的最佳平台.李朋武等(2002)利用A rcInfo8.0软件,建立了中国及邻区29个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库,总计汇编了1461个古地磁数据.在建库过程中,根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标准,考虑了岩石年龄的可靠性、标本数量、退磁和剩磁方向分析、限定磁化年龄的野外检验(尤其是倒转检验和褶皱检验)、构造校正、统计精度和重磁化的识别.未经退磁处理的数据被去掉,早期的一些数据被重要的、新采集的或较好的数据替代[17].全球古地磁数据库(Global Palaeomagnetic Da 2tabase,GPMDB)的建设和更新,更加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前人成果的引用和共享.1987年,IAGA(In 2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 2ronomy)工作组I 25(古地磁学)和I 26(岩石磁学)在IUGG (International U nion of Geodesy and Geo 2physics)大会上讨论了开发全球古地磁数据库的需要[18,19].最初的GPMDBv1.1由McElhinny 等(1990)在Oracle 关系型数据库上开发,涵盖了1979~1988年发布的1816个古地磁数据.GPMDB 每两年更新一次,1995年,GPMDB v3.1被移植到Access 2.0上[20,21].当前最新发布的版本为GPM 2DB v4.6,由西澳大利亚大学地球和地理科学学院的Pisarevsky 编辑,存储了1949~2004年发布的9259个古地磁数据.GPMDB 的数据库结构如图1.图1 GBMDB 数据库结构Fig.1 GBMDB database str uctureNGDC(N 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提供了IAGA Paleomagnetic Databases 的免费下载.挪威地质调查局(N GU )网站提供了对GPMDB 内容的在线访问,并提供了多种查询方法,包括磁极列表查询、岩石单位查询、文献查询和SQL 查询.此外,该网站还提供了一个数据库中引用的古地磁学杂志列表和一个地质时间列表.值得一提的是,Pisarevsky 和McElhinny(2003)对GPMDB v4.3(包含截至2002年3月发表的数据)作了可视化扩展,使用Avenue Script 在Ar cView 3.1上开发了全球古地磁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古地磁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查询以及快速分析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古地磁数据在地质与构造研究领域的可用性[22].此外,Internet 在地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地学数据共享和交换带来了极大方便.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单独的地磁数据库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14325期朱利东,等: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但很多这样的数据并没有提交给世界数据中心(Wor ld Data Center s),导致数据越来越分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专业、强大的搜索引擎来识别和搜寻这些分布于Web上的数据资源.Papitashvili et al., (2006)提出了虚拟全球地磁数据观测室(Virtual Global Magnetic Observatory,V GMO)的方案,并建立了首个原型.VGMO将信息交换从简单的文件传输方式(FTP)提升到高级的抽象层次,通过自组织数据节点建立了分布式数据库,将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地磁数据链接到一起[23]. VGMO方案给未来的古地磁数据收集、获取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2基于古地磁方法的古地理再造2.1原理和方法李翔、张玲华(1989)概括了利用古地磁数据建立古地理再造图的基本原理[24].首先确定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古陆块体边界及其中心参考点,再确定各个块体当时的方位、古经度和古纬度;然后按照古经度、古纬度和古方位将陆块进行位移复原;最后用地图投影的方法绘制出古地理再造图.具体分3个步骤:(1)从地质研究角度判定各个古陆块的界线,进行必要的分离和拼合;(2)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各个大陆原来的位置,需要用到3个参数:古经度、古纬度和古方位,这3个参数是以地块中心参考点进行测量的,其他点则根据与中心参考点的相对关系进行计算.金鹤生(1993)详细推导了利用古地磁资料计算测点古经纬度的数学方法[25].(3)古大陆位置的复原,这一过程主要涉及有限旋转与欧拉定律,以及相应的地图投影.其中关键点是关于欧拉极的求解和旋转.一般来说,可以依据对板块运动的实际观察结果来求得欧拉极.旋转操作即是根据各个陆块的现代坐标去计算它过去的坐标位置,计算过程中先采用地心坐标系(空间笛卡儿坐标,记为A(A x,A y,A z)),再将计算结果转换成大地坐标系(经纬度坐标,记为A(B,L)),最后进行地图投影.两种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如下[26]:A x=cosB cos L,A y=cosB sin L,A z=sin L.(1)设点A的坐标为A(A x,A y,A z),旋转后的坐标为A c(A c x,A c y,A c z),A c可用两个3@3矩阵R 相乘得到:A c=R@A,(2)其中R的值由欧拉极坐标E(E x,E y,E z)和旋转角8求得.2.2软件工具开发我国的古大陆再造图件编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仅限于引用和增加有关中国的一些资料[27].从20世纪80年代起,应用上述板块绕欧拉极旋转的原理,逐渐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古地理再造研究中.白云虹等(1984)用Basic语言编制了用于古地磁研究的古纬度绘图程序和板块有限旋转的绘图程序,它能根据古地磁数据绘制出板块的古纬度和古方位[28].1985年,王鸿祯教授领导开展的/微型计算机在地层、古地理、古构造自动成图中的应用0项目,首次使用计算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古大陆再造,并绘制出从震旦纪至古生代末的一系列概略图件.1996年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了我国制作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系列图[24].近年来,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建立古大陆再造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赵玉灵等(2001)基于同位素年代学建立了古大陆再造地理信息系统(PCRGIS),采用Arc2 View GIS对现有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和分析,并利用GIS对所得图形进行维护和编辑.李朋武等(2002)在对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研究中,在Ar cInfo8.0平台上开发了中国及邻区的古地磁数据库,并结合与构造活动相关的沉积记录和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及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陈晓洁(2003)在MapInfo平台上采用二次集成开发方式,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编写了古大陆再造软件,实现了对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也即泛大陆Pangea-850Ma的全球古大陆再造图[29].国外的古地理再造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单纯的古地理图件绘制到计算机辅助古地理再造软件开发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古地理再造软件工具.Bullard et al.,(1965)首次使用计算机进行了古大陆再造的尝试,用计算机图形模型描述了大陆和海盆演化的过程[30].Smith et al.,(1977)和Ziegler et al.,(1979)分别研究了中生代、新生代和古生代的古大陆再造计算机自动成图方法[31,32]. Duncan和T urcotte(1994)用C语言编写了一个简单板块运动程序模块,用于研究超大陆的形成和解体[33].这些早期的古地理再造软件虽然解决了球面1433地球物理学进展23卷坐标变换等算法问题,但由于工作平台简陋等一系列技术局限,在资源共享和成图标准化方面受到了很大限制.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性能的增强,现在的古地理再造软件日趋成熟,功能也愈加强大,并表现出与GIS紧密结合的趋势. Scotese et al.,(1997)回顾了在U nix系统下开发的PaleoMapper,在苹果计算机上开发的PGIS/Mac,以及在IBM兼容机上开发的Paleo2GIS和Plate T racker等板块再造软件.这些软件逐步具备了古地磁数据管理、图形可视化编辑、设置各类地图投影等功能[34,35].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古地理再造软件情况见表1.表1各类古地理再造软件及特性Ta ble1Softwar es of pa laeogeogr aphic reconstr uction and their fea tures 软件名称开发者特性描述Plate Track er for Win dows Eldridge Wals hScotes e绘制古地理再造图(至1100M a前),提供任何时间间隔的板块构造重建,并提供多种投影方式(Mercator、Molleweid e、Orthograp hic)Point T racker for Windows Scotes e 给定现在坐标点列表计算古纬度;旋转这些点到古坐标位置;输出文件可被GIS软件(如ArcGIS)直接读取ESH2GIS(Earth System His2 tory GIS)Scotes e时间切片为Shapefile格式,每个时间切片由当前的大陆海岸线、大陆架边缘、主要构造边界、活动板块边界等组成.输出结果可导入任何版本的Arc2GIS软件Plate Track er for ArcGIS9Scotes e以用户自定义的ArcGIS数据集创建古地理再造结果的Shapefile文件Paleo2GIS for ArcView3/Arc2 GIS9Scotes e旋转用户自定义的数据集实现板块再造,并生成动画,为高端用户设计,可重建750Ma至今的地球板块构造演变历史Rotation Sm ethur st Solvoll VB6.0开发的Arc Map插件,以按钮控件形式进行功能调用,在球面上按照用户定义的欧拉极旋转地图特征,并把旋转后的地图特征写入到新的ShapefileGLG2Plates Ford 为教学试验用的古大陆再造软件,板块模型中包括从发表的文献中提取出的古地磁极数据,可实现板块模型动画演示,附带创建新板块模型的工具.PGIS(Paleog eographic Infor2 mation Sys tem)Mei Shilong以ArcObjects和Visu al Basic for Application(VBA)对ArcGIS作二次开发,将古大陆再造功能內嵌进ArcMapGPlates Dietmar M?ller C++语言编写的开源板块构造可视化软件包;连接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可对板块构造进行交互式再造和操纵,并与GIS功能整合GMAP T orsvik Sm ethurs t GMAP32以Visual Basic5和Fortran Powers tation写成,分标准版和专业版;基于欧拉极的旋转或古地磁极完成古地理再造,通过ASCII文件导入新的大陆数据,以HPGL矢量文件格式导出结果PCME(Paleo2Con tin ental Map E ditor)Schettin oC++语言开发,可操纵表示地理和构造的矢量元素,并对其实现编辑和可视化,程序包含两个数据库:a.全球古地磁数据库的一个子集,b.有限旋转数据库3讨论在古地磁数据的筛选和使用方面,张世红等(2002)作了明确的说明,¥为保证基本的再造依据,对于未进行置信度估计的古地磁数据不宜直接用于古地理解释,应尽量选取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因为古地磁成果是一种统计结果,对多项成果进行平均有利于消除测量误差和地质误差,但要避免对数据不做技术性筛选,简单采用大平均的做法;§后期成果有利于判断早期成果数据的可靠性和解释的合理性,因此需要重视已有成果和结论,避免对一项结果进行孤立解释.在古地磁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方面,针对全国性的古地磁数据(或某一特定地质时期,如白垩纪)的资料并不完备,缺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资料进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实时补充及共享发布.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现有发布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和统计,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建立一个数据可信度高、覆盖面广的综合性古地磁数据库.在古地理再造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国内古地理再造主要停留在二维平面制图阶段,并且只输出静态成果,缺少对时间维概念的有效表达和对古地理动态演化的精确描述.如PCRGIS只能利用若干个不连续的图形来对古大陆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而不能进行动态的反演;由于缺少三维(高程、地貌、深部构造等)信息,不能进行详细的深部岩石圈演化变迁研究.此外,古地理再造软件没有与GIS 实现功能互补,古地理再造缺乏主流商业GIS软件的有力支持.比较古地理再造软件的开发现状,笔者在此提14345期朱利东,等: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出几种探索性的基于GIS的解决方案,¥整合GIS 开发古地理再造软件,根据古地理再造原理,以古地磁数据库及地块图形数据库为支撑,开发综合性的GIS平台,直接在GIS架构上实现古地理再造,这种方式需要在GIS中引入相关的古地理再造算法,实现诸如GMAP软件的完整功能,复杂度较高;¦为GIS开发古地理再造的扩展功能模块或者插件,这也是国外的流行做法,灵活性较高,如Rotation等;§GIS与专业古地理再造工具相互补充,使用古地理再造工具生成基本图形,作为GIS图形数据源,这种方式比前一种更降低了古地理再造与GIS数据管理的耦合性,易于实现,而且由专业的古地理再造软件绘制的地块更加精确,GIS系统主要充当古地理动态演化展示以及基础数据(包括古地磁数据和图形数据)的管理平台,这一方法有利于获得最新GIS软件特性(如时态数据模型、动画等)的支持.综上所述,当前古地理再造研究需要获取高质量的古地磁原始资料,建立基于/时态0或/四维0的数据库模型及应用系统.在古地理再造的技术实现过程中,重点应解决板块运动过程的量化分析与动态模拟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古地理再造在揭示古地理和古气候信息,复原重大地质历史事件,理解区域构造关系及地球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作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1]田莉丽,史瑞萍.地球磁场古强度测定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4):110~116.T ian L L,Shi R P.A review of m ethods for palaeointensity [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1,16(4):110~116.[2]黄宝春,Yo2Ichiro O,杨振宇,等.河西走廊和阿拉善东缘地区中寒武世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393~401.H uang B C,Yo2Ichiro O,Yang Z Y,et al.Preliminary result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middle Camb rian paleomag2 netism in the Alashan and H exi corridor terrane[J].Ch ines e J ournal of Geophysics,2000,43(3):393~401.[3]任收麦,黄宝春.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1):113~120.Ren S M,H uan g B C.Preliminary Study on Post2Late Paleo2 zoic kinematics of the m ain block s of th e paleo2Asian ocean[J].Progress in geophy sics,2002,17(1):113~120.[4]赵玉灵,何凯涛,杨金中.古大陆再造地理信息系统(PCRGIS)的建设与应用22以同位素年代学数据为例[J].遥感信息, 2001,(1):31~33.Zhao Y L,H eK T,Yang J Z.Buil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 e paleocontinental recon struction geological sys tem(PCRGIS):a case study of is otopic geochronology[J].Rem ote Sensin g In2form ation,2001,(1):31~33.[5]张世红,王鸿祯.古大陆再造的回顾与展望[J].地质论评,2002,48(2):198~213.ZH ANG Shi2hong,WANG H ong2zhen.A Perspective of Pa2 leocon tinental Reconstruction[J].Geological Review,2002, 48(2):198~213.[6]张文佑,纳恩.中国岩石的一些古地磁研究[J].科学记录,1959,3(1):37~38.Zhang W Y,Na E.Some Study on Palaeomagnetism of r ock of china[J].1959,3(1):37~38.[7]王子昌,邓兴惠,李溪光,等.应用中国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研究古地磁位置的初步结果[J].地球物理学报,1960,9(2):127~137.Wang Z C,Deng X H,Li X G,et al.Preliminary result of pa2 leom agnetism location of China by th e study of natural remnant magnetism of rock[J].Progress in Giophysics,1960,9(2): 127~137.[8]李存梯.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J].地质学报,1963,43(3):241~246.Li C D.Preliminary study of palaeomagnetism of some Mes o2 zoic an d Cen ozoic red beds of s outh chin a[J].acta geologica sinica,1963,43(3):241~246.[9]林金录.中国古地磁数据表(1)[J].地质科学,1987,(2):183~187.Lin J L.China paleom agnetic data list(1)[J].Scien tial Geo2 logical Sinica,1987,(2):183~187.[10]林金录.中国古地磁数据表(2)[J].地质科学,1989,(4):400~403.Lin J L.Ch ina paleomagnetic data lis t(2)[J].Sciential Geo2logical Sinica,1989,(4):400~403.[11]程国良,孙宇航,李素玲.中国新生代古地磁数据表[J].地震地质,1991,13(2):184~186.Cheng G L,Sun Y H,Li S L.China paleomagn etic data listfor Cen ozoic[J].Seis mology and Geology,1991,13(2):184~186.[12]Enkin R J,Yan g Z Y,Chen Y,et al.Paleomagnetic con2straints on the geodynamic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Permianto the present[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 earch,1992,(97):13953~13989.[13]程国良,孙宇航,孙青格,等.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J].地震地质,1995,17(1):69~78.Cheng G L,Sun Y H,Su n Q G,et al.Paleomagnetic re2search on the Phan 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 ina[J].Seismology an d Geology,1995,17(1):69~78[14]朱日祥,杨振宇,吴汉宁,等.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J].中国科学(D辑),1998,28(增刊):1~16.Zhu R X,Yang Z Y,Wu H N,et al.Paleomagnetic con2strains on the tectonic his tory of the major blocks of Chinasince the Phaner ozoic[J].Science in Ch ina:Series D,1998,41(Suppl):1219.[15]黄宝春,朱日祥,Otofuji Y.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早古生代早1435地球物理学进展23卷期地理位置探讨[J].科学通报,2000,45(4):337~345.H uang B C,Zh u R X,Otofuji Y.T he early Paleozoic paleo2geograph y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other majorb locks of Ch ina[J].Chinese Sci B u ll,2000,45:105721065[16]McElihinny M W,M cFadden P L.Paleomagn etism:conti2nents an d ocean s[M].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0. [17]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等.滇西藏东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碰撞拼合的古地磁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2):28~34.Li P W,Gao R,Cui J W,et al.Th e palaeomagnetic study ofth e collis ion and collage of major landmass es in the Nu jiang2Lancangjiang2Jins hajiang area in western Yunnan and easternXizang[J].Sedim etary Geology and Tehtyan Geology,2003,23(2):28~34.[18]McE lihinn y M W,Lock J.Global palaeomagn etic datab as ep roject[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 etary interiors,1990,(63):1~6.[19]Lock J,M cElh inny M W.T he global paleomagnetic data2base:des ign,installation and use with ORACLE[J].Surveysin Geoph ysics,1991,12(4):317~491.[20]McElih inny M W,Lock J.Global paleomagnetic datab as es upplemen t num ber one:update to1992[J].Surveys in Geo2ph ysics,1993,14(3):303~329.[21]Mcelhinn y M W,L ock J.Iaga paleomagnetic datab as e withaccess[J].Surveys in Geoph ysics,1996,17(2):575~591. [22]Pis arevsky S A,M celhinny M W.Global paleomagnetic visu2al databas e developed into its visual form[J].EOS T ransac2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 ion,2003,84(20):192. [23]Papitas hvili V O,Petrov V G,Saxena A B,et al.A virtualglob al m agnetic observatory network:[J].E arth Plan ets Space,2006,(58):765~774.[24]李翔,张玲华.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世界古大陆再造成图22方法与实例[J].现代地质1989,(3)1:17~26.Li X,Zhang L H.M ethod and ex am ples of making of worldr econs truction by a m icrocompu ter[J].Geoscience,1989,(3)1:17~26.[25]金鹤生.用古地磁资料计算测点古纬度的数学方法[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93,8(1):28~30.J in H S.A mathematical for calcu lating the palaeolon gitu deand palaeotitud e[J].J.Xian gtan Min.,INST.1993,8(1):28~30.[26]黄大志,王成善,邓林.古地理和古地形再造的发展趋势[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1):88~92.H uan g D Z,Wang C S,Den g L.Developm ents in three2di2men sional palaeog eographic and palaeotopographic recon2structions[J].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 ethyan Geology,2001,21(1):88~92.[27]王鸿祯.中国古地理图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Wang H Z.T he atlas of th e palaeogeography of China[M].Beijin g:Geological Press,1985.[28]白云虹,程国良,孙青格,等.介绍两个用B asic语言编制的古地磁绘图程序的功能[J].地震地质,1984,6(4):54.Bai Y H,Cheng G L,Sun Q G,et al.On th e function of twosorts of program ming paleomagnetic m ap related to basiccodes[J].Seismology and Geology,1984,6(4):54. [29]陈晓洁.基于MapInfo的古大陆再造软件的开发和应用[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10(1):176.Chen X J.Developm 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onstru ction ofpaleo2continent bas ed on MapInfo[J].Earth Science Fr on2tiers,2003,10(1):176.[30]Bullard E C,Everett J E,Smith A G.T he fit of the con ti2nen ts around the Atlantic:a symposium on contin ental drift[A].Philosophical T ran saction 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 on2don A[C],Lond on,1965,(258):41~51.[31]Smith A G,Briden J C.Mes ozoic and Cenozoic palaeocon ti2nen tal maps[M].Cambridg e,Cambridge Un iversity Pr ess,1977.[32]Ziegler A M,Scotese C R,McKerrow M S,et al.Paleozoicpaleogeograph y[J].Annu 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 etarySciences,1979,7:473~502.[33]Dun can C C,Tur cotte D L.On th e breaku p and coalescenceof continents[J].Geology,1994,22(2),103~106.[34]Scotese C R.Paleogeographic Atlas.PALEOMAP Progr essReport9020497[M].U niver sity of T exas at Arlington,T ex2as,1997.[35]Scotese C R,Ross M I,Walsh D B,et puter soft2ware to produce plate tecton ic recon structions[A].AmericanGeophys ical U nion Chapman Con ference on the History an dDynm aics of Glob al Plate Motions[C],Marchall,California,1997.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