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地质学

• 矿物燃料 miner,q]fuel 泛指可燃性有机岩。 • 成矿元素 metallogenic element, orerotatingelement —般是指能构成金属矿产的元 素。如黑色金属,铁、锰、铬、钒等;有色金属, 铜、铅、锌、镍、钴、锡、钨、钼、汞、锑、铝、 镁等;贵金属,金、银、铂等;放射性元素,铀、 钍等;稀有及分散元素,铌、钽、铍、锆、锂、 铷、铯、锗、镓等。习惯上不把构成非金属矿产 的元素包含在这一术语中。但如果专指某些非金 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如磷矿床中的磷,硫矿床中 的硫等也可称为成矿元素。
矿床 mineral deposit
• 由一定的地质作用,在地壳的某一特定地质环境 内形成,并在质和量方面适合于开采利用并有经 济效益的矿物堆积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矿床的认识和 使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各种矿物原料需要 量的不断增加,矿床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例如, 过去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某些含稀有元素的“岩 石”或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低品位矿化岩石,现 在有许多已作为矿床被开发利用。
金属矿产 metallic ore
• 能供工业上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产资源。根据 工业用途及金属元素性质的不同,分为: • ①黑色金属(或称铁合金属)矿产,如铁、锰、铬、 钒、钛等; • ②有色金属矿产,如铜、铅、锌、锡、铋、锑、 汞、镍、钴、钨、钼、铝、镁等; • ③贵金属矿产,如金、银、铂等; • ④放射性金属矿产,如铀、钍等; • ⑤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如锂、铍、铌、 钽、锆、铈族、钇族、锗、镓、铟、镉、硒、碲 等。
矿田构造学 study of ore field structure
• 专门研究矿田构造的分支学科。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 床形成、改造和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要素的总和。它既研 究各类构造如褶皱、断裂、火山、侵入体等构造对成矿的 控制,也研究各种矿床类型(岩浆矿床、热液矿床、沉积矿 床、变质矿床等)的控矿构造特征。研究方法有矿田构造制 图、矿石和围岩的显微组构分析、构造-流体-成矿分析、 构造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图像处理、模拟实验研究等。构造 既是控制成矿的动力、矿液通道、矿石堆积场地,因而影 响矿体的形状和产状;又是在矿体形成后,决定矿体是否 改造变形以及保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研究矿田构造 不仅对找矿勘探和矿山地质工作有重要实际意义,还有助 于深入认识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过程。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作者:任海鹏唐君来源:《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21期【摘要】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本文就矿床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与作用而形成的。
当矿床形成之后,还会经过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矿产资源。
目前我们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作用、变化并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矿床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和保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有效的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在研究矿床成因、变化以及保存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矿床的控制因素分析;矿床的变化与改造措施分析;矿床变化与改造之后的产物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变化中矿床的变化;矿床的保存条件等到。
在对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根据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模拟实验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对于矿床变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以及勘察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改善矿区及区外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在矿区开采一些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然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而形成的,但是它与普通的岩体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矿床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经济价值,从而推动国家经济与技术放年的快速发展。
一、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的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当地进行全面分析,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有以下几点;1)要求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达到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铜的最低开采品位为0.4%;铁的最低开采品位为2.5%。
2)要求矿产资源具有工艺性质;3)矿体的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呈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以及成本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4)要求矿床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矿床规模也就是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
浅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浅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标签:矿床;地质;模型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出了针对于矿产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就表明国内矿产开采水平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强。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直接有效的提升矿产开采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也就需要对整个矿床的形成原因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开采目标。
通常情况下来讲,矿床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下逐渐形成、完善的,并且在形成之后,符合国内矿床生产的基本标准。
因此,本篇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着重对矿床的成因以及研究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根据相应经验总结研究可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化展开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研究工作时,首先可以利用实验的模式来展开深度化的研究,从而使得矿产的研究力度能够得到强化,同时还能使得基本的矿产资源勘查效率以及预测能力得到保证,在根本上不断的使得矿产区域开采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此种实验的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矿床成因探究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矿床的基本种类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研究发现,地下的矿床在实际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呈现出较多的种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类型的矿床有意识的分类为固体性质的矿床、液体的矿床、气态性质的矿床、液气共存的矿床等,在整个过程中,固体性质的矿床往往在分布范围上极广,而液体的矿床则主要是石油等元素,气态性质的矿床包括天然气等。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矿产资源属于基础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可由于人们对很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不合理,应用不充分,造成矿产资源浪费。
本文剖析了矿床成因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研究方法1 什么是矿床当天然聚积的矿石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应用到工业活动中时,才能被称作矿床。
例如:1977年,山东省临沭县发现了一颗质地优良,光泽纯美,重158.786克拉的著名钻石。
可是发现钻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大量的钻石堆积,因此它不能被称作金刚石矿床产地。
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规模才能称之为矿床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矿种的规模不同,所谓矿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价值而定的。
例如铝土矿的分布呈窝状,对于铝土矿来说是不能被称为矿床的。
如果是宝石矿,它不仅是个有价值的矿床,还可能是个规模较大的矿床。
同理,如果是一吨储量的铁矿、铝矿或煤矿等常见矿床,可能人们不屑一顾,但如果换做金矿,很可能还被称为中型矿床。
也就是说矿床的规模因矿种不同而不同。
除此以外,矿床规模还与其开采方法有关。
例如,对于规模不大的矿石聚积体,如果是露天开采,仍被称为可利用矿床,如果它深深埋在地底,可能被置之不理,它也就不能称为矿床。
总之一句话,矿床就是大量矿石天然聚积,有很大经济利用价值。
可以根据矿床规模、含矿系数、可采厚度、最大勘探深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具体指标评判矿床的优劣。
2 剖析矿床的成因矿床是由地质复杂作用的结果,矿床在形成以后会经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阶段发现的矿床基本都是形成后经过变化保存下了的。
所以为了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矿床变化及保存和矿床成因都应该是矿床学研究的对象。
矿床的变化及保存的研究包括:(1)控制矿床变化和保存的要素。
(2)变化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应产物。
(3)矿床变化和改造的过程。
(4)不同类型矿床的不同变化。
(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矿床的变化及保存。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矿物质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形成、分布与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是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重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矿床类型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矿床类型是指单一或多种矿物在同一区域内聚集成一定规模的翼状成矿体。
矿床类型具有巨大的多样性,有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燃料矿床、水热矿床、沉积矿床等。
矿床形成机制是指矿床矿物成分在地球内部各种地球化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传输和聚集的过程与规律。
2. 矿床成因类型、矿山地质、矿床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成因类型研究是指矿床形成的主要过程及其特征、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矿山地质是指在矿山勘查、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矿山岩体中各种地质学问题的研究。
矿床模拟是指对矿床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研究,为矿床的发现、探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3. 矿床地球化学、矿晶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晶化学是指研究矿物和矿床中元素的分布和成分组成。
矿物学是指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分类、分布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化学是指地球内部、表层、大气、水文圈和生物圈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化学演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 矿物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开发
矿床学主要依靠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对矿床形成与演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得成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和丰富信息。
这些数据是矿产资源勘查、发展和保护决策的前期研究基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矿床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和填空1.岩浆矿床:从地壳深部上升的各类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经过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爆发作用等,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由于这类矿床是在正岩浆期(从岩浆结晶作用开始到结晶作用的最后阶段)形成的,称正岩浆矿床。
2.伟晶岩/伟晶岩矿床:矿物结晶颗粒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状的地质体,称为伟晶岩。
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份富集并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伟晶岩矿床3.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4.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气水溶液交代作用形成,并与矽卡岩(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成因上和空间上存在联系的一类矿床。
5.低温热液矿床:指形成温度在200~50℃左右,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矿体主要受各种断裂系统、角砾岩筒、层间破碎带等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6.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指产于陆相火山岩系中或相邻岩石中,形成温度为<150~300℃,深度为地表到1~2km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的金、银(多金属)矿床7.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指产于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
是世界铅锌矿产的主要来源之一。
8.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
9.风化矿床: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改组,在原地或附近形成的质和量都能达到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也称为风化壳矿床10.残积-坡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风化作用,其中未被分解的重砂矿物或岩石碎屑残留在原地,或沿斜坡堆积起来形成的矿床,称为残积- 坡积矿床,也称碎屑矿床11.残余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其中易溶组分被地表水或地下水带走,而难溶组分在原地彼此相互作用,或单独从溶液中沉淀出稳定的新矿物,在原地或附近堆积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残余矿床12.淋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遭受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后,一些易溶组分被淋滤带到地下水面附近,由于介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或通过与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有用物质沉淀出来而形成的矿床13.变质矿床:由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床,在变质作用主要营力(热力、压力、时间和各种不同溶液)作用下,改造原矿床或产生新生矿床14.沉积矿床:当沉积物中有用物质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便成沉积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矿床学

第十一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
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
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如S、Cl、F、C等。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
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
一、上地幔物源含矿建造以上地幔为直接成矿物质来源的矿床局限于有限的矿床类型:1、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部分碱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岩浆岩有联系,矿产种类有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镍硫化物、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金刚石、铌、稀土等,大部分是成岩矿产。
部分形成上地幔岩含矿建造,其中富集Ni、Co、Ag、Bi、U等。
2、与镁铁质火山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期后热液自变质交代作用或喷流喷气作用。
其中包括块状硫化物、玢岩铁矿、黑矿型矿床等。
3、与上地幔煌斑岩岩浆有关的绿岩型金矿,可以通过地幔对流煌斑岩侵位形成金矿;富金煌斑岩浆在地壳浅层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花岗岩浆或加入变质热液中参与成矿。
煌斑岩脉含金丰度一般87PPb,明显高于壳源岩,金一般以Au-F络合物搬运。
以上地幔岩为物源岩含矿建造,成矿物质间接来自地幔,这类矿床对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金矿最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
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
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3个阶段:
1. 野外(现场)观察
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
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是进行矿床研究的基础。
(2)利用槽探、井探和坑道等手段,查明矿体在空间上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大小、产状特征。
(3)对矿体和围岩进行系统的取样和分析,了解矿体和围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用地球化学方法从岩石、土壤等介质中系统采样,进行化学分析,找出各种介质中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从而确定矿床分布的可能范围。
按照取样的目的,一般把取样分为4种:化学取样、矿物取样、物理取样、工艺取样。
化学取样:用于确定矿床中有用组分和有害杂质的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而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圈定出矿体界线,划分出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
矿物取样:系统地或有选择地采集矿石和近矿围岩的岩矿标本,做初步的肉眼鉴定,并在以后的实验室研究中,进一步研究矿石的矿物成分、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矿物世代和矿
物的生成顺序及次生变化等。
物理取样:研究矿石和围岩的各种物理性质,为矿床开采提供技术数据。
工艺取样:了解矿石的选冶性能,确定合理的加工技术和条件,为矿山设计提供加工技术指标,并对矿床作经济评价。
(4)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了解矿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延伸情况。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很多,包括①航空物探:主要有航空磁测、航空电磁法、航空放射性测量等;②地下物探:主要有地下电磁波法、井中瞬变电磁法、井中声波法、综合测井等;
③地面物探:主要有谱分析面波技术、高精度重力测量、多功能电法测量、瞬变电磁法、抗干扰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浅层地震测量等。
针对不同的矿种,不同的矿化类型,选择有效的方法对矿体可能埋藏的位置、规模和产状作出必要的判断。
(5)应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方法,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其目的是通过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寻找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很多,包括①岩石测量法(原生晕);②土壤测量法;③水系沉积物测量法(分散流);④水化学测量法(水化学);⑤生物测量法;⑥气体测量法;等。
2. 室内研究
(1)用反光和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研究透明与不透明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生成顺序和形成方式。
(2)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发射和原子吸收光谱、X光荧光分析、中子活化、电子探针和离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
(3)利用差热分析、X光分析、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顺磁共振、穆斯鲍尔谱及其他谱学方法,研究有关矿物的结构、种类和原子价态。
(4)对包裹体进行分析,研究成矿温度、压力、pH、Eh以及含矿流体成分等。
利用冷热台、热台测定或根据矿物平衡组合估算出成矿温度;利用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测定含矿流体成分;在此基础上,估算或计算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流体的pH值;通过包裹体成分计算流体Eh值。
(5)用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确定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主要方法包括:钾-氩法,铀-铅法,铷-锶法,钐-钕法,铼-锇法,碳、氢、氧同位素等。
(6)对有关成矿、成岩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随着高温高压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不断完善,如控制水的分压与总压力之比,控制氧逸度、硫逸度和二氧化碳逸度等,使实验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也使实验趋于复杂并更接近自然。
过去的实验研究多限于简单组分的干体系,现在扩大到各种含挥发组分的多元复杂体系,如含各种金属元素的硅酸盐体系、硅酸盐-水-氯化钠的岩浆体系、硫化物体系以及含二氧化碳的变质岩体系等。
3. 综合分析
在野外和实验室工作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编制综合性的图件和专题性图件,如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构造裂隙系统图、岩浆岩及岩相图、围岩蚀变图,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图,以及各种辅助图件,总结矿床成因、矿床和矿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工作提出建议。
还要综合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及其他经济技术资料准确评定矿床的工业价值及其利用的可能性。
二、矿床学的研究任务
矿床学以矿床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预测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为了完成上述两项基本任务,矿床学需要研究以下具体内容:
(1)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并了解矿石的形成条件,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2)测定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
(3)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演化过程,阐明矿床的成因;
(5)研究矿床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矿床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发展演化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由上述可见,矿床学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地质科学。
它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矿产预测、找矿、勘探、评价和采矿、选矿、冶炼等工作,因此是国家建设很需要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