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
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完整版)《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

(完整版)《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批后公布《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批后公布《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2017 年修订)于2017 年 12 ⽉ 5 ⽇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第⼀章总则⼀、编制⽬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纲领性⽂件,较好地引导和促进了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国家出台若⼲⽀持贵州发展的重⼤政策和战略措施,⾯对新的发展形势,贵阳市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进⼊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重⼤变化。
为加快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式转型,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管理⼯作提升的要求,进⼀步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规,对《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进⾏修订。
⼆、指导思想全⾯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五⼤发展理念,落实中央、省城市⼯作会议精神,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和谐宜居、富有活⼒、独具特⾊的现代化城市。
三、规划年限本次修订期限⾄ 2020 年。
四、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市域:即贵阳市⾏政区划范围,含南明区、云岩区、⽩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湖区、清镇市、修⽂县、开阳县、息烽县;总⾯积 8034 平⽅公⾥。
中⼼城区:东起⼩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朱昌镇、⾦华镇、久安乡、⽯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麦架镇、沙⽂镇、都拉乡;总⾯积 1244 平⽅公⾥。
城市规划区:东起南明区永乐乡,西⾄清镇市红枫湖镇,南起花溪区青岩镇,北⾄修⽂县龙场镇、扎佐镇;含南明区、云岩区、⽩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湖区及清镇市青龙办事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县龙场镇、扎佐镇;总⾯积 3121 平⽅公⾥。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
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及启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是发展的“硬杠杠”、指挥棒。只有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落到实处。近年来,贵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对优化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分别提出了切合实际、各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从而激发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实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贵阳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开始,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大理解,认为工业还未搞上去就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弄不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那就“更落后了”。而5年多的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贵阳市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发挥了优势,又拉长了“短板”,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发展。2008年—2012年,全市GDP分别增长13.1%、13.3%、14.3%、17.1%、17%,特别是文化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总收入连续5年增幅都在40%以上,2012年达到57%。一、二、三产业比重也由2007年的6.5%、46.7%、46.8%,优化为2012年的4.3%、44.9%、50.8%;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188.6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88亿元。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8871元,增长18%。
《2024年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范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不断更新。
贵阳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贵阳市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与现状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贵阳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同时,贵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三是城市管理和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入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四、科学发展观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2. 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良性互动。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五、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的“三重奏”

这个成 绩
.
在贵 州省是突 出的 但
、
、
生 态 文 明 理 念 的 良好 传 导 效 应
、
。
观念转
与 周边 省会城 市成都 西安 昆明 南宁
、
一
换 体 制转轨 的 同时 生 态规划 生 态发
, 、
比较 差距 是在扩 大
.
。
甚至
一
度落 后
,
展 生 态致 富 由内化 到实践 带来产业
、 ,
贵 阳 的 内蒙 古 自治 区 首 府 呼 和 浩 特
。
出贵 阳 的 无 限 生 机
会发 展 的和 谐 开 局 演 绎 生 态 文 明 城 市
。
过 系统 调 查研 究 广泛 征 求 意见 对 贵
, ,
建设 的 三 重奏
“
”
。
阳 市 比较 发 展 优 势作 出细 密 梳 理 的基 础上
.
■■-
_
贵 阳市 委 常 委 会 市 长办公 会研
、 ,
活 力之都
,
2006
一
转换 升 级 和 社 会进 步转 型
4 月 10 曰
,
。
秉承 知行合
“
”
一
思 想 承 载 协 力争先 期许
“
。
”
年经 济总量达到了贵阳的
1 5
.
倍
。
涉及大 型 商用客机 关
—
正 以产业
、
自然 社 会 发 展 的 和 谐 开 局 演 绎 生 镕
、
。
直 以 地 处 西 南地 区 陆地交通 几
键 部 件 生 产 的高科 技 产 业 企 业
、
“
贵阳市中心城区花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贵阳市中心城区花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适应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纵深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贵阳市城市功能完善,加快花溪组团城市建设发展,保障花溪城市用地健康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贵阳市城乡规划局、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制定了《花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花溪山川秀丽、风光俊逸、气候宜人,是国内和贵州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是贵阳“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休闲天堂”最精华之所在。
因此,花溪的发展定位和城市规划建设更加需要“创新思维、抓纲铸魂、打造特色”,体现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在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上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发展思路,创新理念、体现特色、加快发展,形成贵阳市主城区中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具特色的功能组团。
花溪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自然生态基础。
一是气候舒适,生态环境优越。
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上,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花溪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78.1毫米,相对湿度82%,常年平均气温14.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
花溪区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主要包括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到41.4﹪。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集中体现了贵州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特色。
花溪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3%。
区内有国家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国内二等景观32个,国内三等景观27个。
以花溪公园为中心,沿花溪河两岸,绿洲成群,林木青翠,田畴交错,景色天然。
陈毅元帅题诗“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是花溪风景最真实的写照。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小学教学计划和教案第一章:了解贵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贵阳的地理位置2. 贵阳的历史文化3. 贵阳的风俗习惯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贵阳的风景、建筑、人文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贵阳。
2. 故事分享:讲述贵阳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贵阳的风俗习惯,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方法教学活动:1. 视频观看:播放生态文明城市的宣传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贵阳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阳的自然资源,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贵阳的自然资源2. 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3. 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贵阳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贵阳的自然资源。
2. 故事分享:讲述贵阳的自然资源保护故事,激发学生的保护意识。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分享自己的建议。
第四章:贵阳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贵阳的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贵阳的生态环境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贵阳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贵阳的生态环境。
2. 故事分享:讲述贵阳的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激发学生的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一、规划理念
(1)生态规划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贵阳。
(2)人本规划理念。
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贵阳。
(3)特色规划理念。
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规划理念。
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贵阳。
(5)经济规划理念。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贵阳。
二、规划重点
(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内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范围
市域范围:为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起乌当区永乐,西至清镇市红枫湖,南起花溪区青岩,北至修文县龙场、扎佐,包括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及清镇市的红枫湖镇、百花湖乡和修文县龙场镇、扎佐镇,总面积为312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东起小碧乡、永乐乡、东风镇;西至朱昌镇、金华镇、久安乡、石板镇,南起党武乡、孟关乡;北至麦架镇、沙文镇、都拉乡,总面积1230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0年
近期2007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五、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六、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七、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贵阳市基本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历史性跨越,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加强环城林带、“两湖一库”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合理利用公园、河湖、山体等城市生态资源,开展城市综合环境治理,建设生态贵阳。
(2)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民生行动计划,培育“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建设和谐贵阳。
(3)依托城市生态特色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避暑胜地,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中心城市与外围市县发展,统筹城市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统筹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建设宜居贵阳。
(5)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形成并完善多元化投资、鼓励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宜业贵阳。
八、经济发展目标及策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成。
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重视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机制管理创新,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拉动、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3)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人均GDP超过8500美元。
九、社会发展目标及策略
(1)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目标基本实现。
(2)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阳明文化研究,打造城市知名文化品牌。
(4)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5)加快建设信息化城市。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西部地区发达城市的水平。
(6)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十、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十一、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
(1)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疏解老城区的产业和人口,促进人口向新区和小城镇集聚。
至2015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275万人,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70万人;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约320万人,市域外围城镇人口约80万人。
(2)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的合理分布,保证远景贵阳市域总人口规模突破规划控制的500万人时,区域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十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至2020年,贵阳市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95平方米。
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3平方米左右;镇及城镇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左右。
十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与共享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改善城市对外交通条件,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十四、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
(1)根据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特点,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工作,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的进程,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