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氧疗(详细参考)
内科护理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汇报人:2023-12-12•概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目录•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护理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概述•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导致呼吸衰竭。
肺部组织病变也会影响肺换气功能,进而引起呼吸衰竭。
肺血管疾病肺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肺血管疾病,可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呼吸衰竭。
肺组织病变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等肺部疾病,可导致肺弹性组织缺失,肺活量减小,残气量降低,通气量不足,从而引起呼吸衰竭。
外伤或中毒胸部外伤、化学中毒等也会导致呼吸衰竭。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循环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失常等。
精神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焦虑、惊厥等。
呼吸困难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缺氧患者缺氧时,皮肤和黏膜发绀,尤其是嘴唇和指甲更为明显。
02护理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气促、咳嗽等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询问患者是否有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以评估其对肺功能的影响。
询问患者是否有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等。
病史采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绀、端坐呼吸、三凹征等缺氧表现。
检查肺部听诊,注意是否有干、湿性啰音等异常体征。
体格检查进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缺氧程度和酸碱平衡情况。
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根据需要,进行胸部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肺部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03护理措施氧疗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如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呼吸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呼吸衰竭的急救与护理在急救过程中呼吸是每个患者的最最重要的一环节,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时候,我们的医护人员要懂得基本的救治和护理。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呼吸衰竭方面的急救与护理,供大家参考。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有哪些?明确诊断需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即表现为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或SaO2<90%,伴有不伴有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所致的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按性质分类可分为几种类型?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两型。
①、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仅有缺氧(PaO2<60mmHg),无CO2潴留,PaCO2降低或正常。
②、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PaO2<60mmHg),又有CO2潴留(PaO2>50mmHg)。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
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哪些?血管外水肿增多见于肺水肿、肺炎、肺不张、误吸和ARDS。
通气异常。
肺内通气异常;见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尤其是继发败血症、感染、肺栓塞或气胸时。
肺外通气异常;见于胸廊和胸膜病变、神经及传导系统病变、氧消耗量增加等。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呼吸系统早期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发生改变,患者可出现异常呼吸模式,呼吸辅助肌肉参与呼吸,使通气量增加,后期表现为抑制状态。
循环系统急性轻度呼衰时表现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急性重度缺氧可出现发绀,在舌、口唇、指甲处较明显;贫血则发绀不明显;休克患者由于末梢循环障碍,出现外周性发绀,可伴有面红、多汗和波动性头痛。
晚期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室颤和心搏骤停。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严重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力障碍;CO2潴留出现失眠、烦躁、躁动等;CO2潴留加重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需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若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所致的低氧血症,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参与肺通气的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包括:①气道阻塞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导致缺氧和CO2潴留,发生呼吸衰竭;②肺组织病变如重症肺炎、肺气肿、肺水肿等,均可导致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缺氧和CO2潴留;3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衰竭;④胸廓与胸膜病变如胸处伤造成的连枷胸、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气胸等,造成通气减少和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⑤神经肌肉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重症肌无力等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或麻痹,导致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各种病因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
2.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大,约为全身耗氧量的1/5~1/4,因此对缺氧十分敏感。
通常供氧完全停止4~5分钟即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取决于缺氧的程度(表1)和发生速度。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和CO2潴留均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
呼二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1.呼吸困难:最早出现 2.发绀:缺氧的典型表 现
3.精神神经症状 4.循环系统表现 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慢性呼吸衰竭:
与急性呼衰大致相 似,但也有所不同 1.呼吸困难: 2.精神神经症状: 随CO2潴留表现为先兴 奋后抑制现象 3.循环系统症状: CO2潴留表现,并发肺 心病出现右心衰表现
病情观察
(5)痰液的观察
●痰色白、量少而稀----病情好转 ●痰色黄、多而稠-----病情加重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颜面发绀、
有窒息感、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则可能痰液堵塞气道,应立即吸痰,必要 时行气管切开
病情观察
(6)尿量的观察
●反映液体平衡及心肾功能, ●心肾功能改善----尿量不同程度增加,水肿消
(一)呼吸衰竭概念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 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 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 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 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 的综合症。
(二)呼吸衰竭分类
按动脉血气 分析结果
按起病急缓
按发病机制
Ⅰ型呼衰:PaO2<60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
呼吸衰竭治疗-----氧疗原则
急性呼吸衰竭:
保证PaO2迅速提 高到60mmHg或血氧 饱和(SPO2)>90% 前提下,尽量减低吸 氧浓度
Ⅱ型呼吸衰竭: 应给予低浓度持
续吸氧(FiO2<35%)
Ⅰ型呼吸衰竭: 可给予较高浓度
吸氧(FiO2>35%)
慢性呼吸衰竭: 病人常伴CO2潴留, 应给予低浓度、低流 量、持续给氧
护理要点
(2)保持呼吸道畅通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通过多饮水,静脉输液、雾化吸入、达
呼吸衰竭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1. 引言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功能明显受损,导致氧合功能下降或二氧化碳排除障碍。
呼吸衰竭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本文将探讨呼吸衰竭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 呼吸衰竭的护理问题2.1 氧合功能下降氧合功能下降是呼吸衰竭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
患者往往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其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监测氧合情况:护士应经常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时发现氧合功能下降的状况。
•维持通气道畅通:护士应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气道阻塞。
•给予辅助氧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可以给予不同形式的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氧气头罩等,以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
2.2 二氧化碳排除障碍二氧化碳排除障碍是呼吸衰竭另一个常见的护理问题。
患者往往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等症状。
其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监测二氧化碳水平:护士应经常监测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时发现二氧化碳排除障碍的状况。
•促进通气:护士可采取鼓励深呼吸、鼓励咳嗽、进行体位调整等方式,促进患者的通气,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气。
•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对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护士可协助医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以增加患者的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排除障碍。
2.3 导致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受损,往往导致其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异常,进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护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防止肺部感染:护士应指导患者合理咳嗽、呼吸锻炼、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使用抗凝剂等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止皮肤压疮:护士应进行定期的身体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皮肤受压时间,预防皮肤压疮的发生。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简称呼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即静息状态时,呼吸室内空气,动脉血氧分压(PaO₂)<8kPa(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6.67kPa(50mmHg),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按病理生理和动脉血气的改变通常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仅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或伴二氧化碳降低;Ⅱ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
按疾病发生的缓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指既往呼吸功能正常,由于突发因素,如溺水、电击、药物中毒、神经肌肉疾病等,导致肺功能突然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是在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基础上,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若机体通过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日常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若合并呼吸道感染等,呼吸功能负担进一步加重,出现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等临床表现时,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吸衰竭。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者最为常见。
1.呼吸系统疾病肺部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重症肺结核、肺水肿、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硅沉着症(矽肺)等;胸廓病变如胸廓畸形、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大量胸腔积液等;肺血管疾病等。
2.神经系统及呼吸肌疾病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二)发病机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的主要机制为肺泡通气量不足,通气与血流比例(V/Q)失调以及弥散障碍。
1.肺泡通气不足呼吸驱动力减弱,生理无效腔增加,气道阻力增加均可导致通气不足而引起缺O₂和CO₂潴留。
2.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是低氧血症最常见的原因。
通气与血流比例(V/Q)正常应保持在0.8,才能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6期213幸福生活指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许冬梅成都武侯军盛癫痫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的障碍,使得肺部不能及时进行通气、换气处理,使患者缺氧造成二氧化碳的潴留,从而使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造成紊乱,不能正常行使功能。
呼吸衰竭的病因。
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痉挛、气道被异物阻塞、支气管炎症等导致气管换气不足,身体需氧分配不均匀,出现二氧化碳的潴留等;肺组织病变:肺气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肺结核等疾病可造成肺容量、肺有效弥散面积变小、肺通气量降低等,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肺血管疾病:肺血管阻塞、梗死等可致静脉血液进入肺静脉,造成缺氧;胸廓病变:胸部的手术创伤、外伤、内部积液等严重影响胸廓扩张等导致呼、吸气量的不足,从而导致缺氧;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脑外伤、脑炎、药物中毒等情况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了呼吸中枢,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等抑制传到功能,进而造成通气不足。
呼吸衰竭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急等状态。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意识障碍等。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较低,当得知自己患病时多少都会在情绪上产生不安以及焦虑。
再加上后期对疾病的一系列治疗,患者也会知道疾病治疗的难易程度,像呼吸衰竭这样的病症治疗较难就容易使一些患者产生厌世的想法,特别对与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患者,为了避免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因此容易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导致患者的内行很沮丧、无奈。
为此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患者的心理想法,通过换位思考等帮助患者疏导期不良的想法,积极帮助患者介绍治疗的重要性,多关心患者,多照顾患者,让患者能够有一个积极治疗的心态,避免出现不良心态。
(2)密切观察病情:在患者修养的过程中要严密监视患者的病情状态,首先需要密切观察的就是患者的呼吸状态,这是由于患者的呼吸形态往往就是发生呼吸衰竭的先兆。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呼吸衰竭一、定义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急性脑炎、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
②周围神经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疾患: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颈椎创伤、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③胸廓狭窄、胸创伤、自发性气胸、手术损伤、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等。
④呼吸道疾患:上呼吸道异物堵塞、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等。
⑤肺血管性疾患:急性肺栓塞等。
⑥溺水或电击。
⑦安眠药中毒或吸入有害气体。
2.发病机制现已发现急性呼吸衰竭共有6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最主要的3种机制为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肺内分流。
肺泡通气不足是造成低氧血症最主要的原因。
(1)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量大约为4L/min,肺泡通气不足的机制主要有:①呼吸及驱动不足:如安眠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②呼吸负荷过重:死腔通气量增加,见于机械通气时,致使肺泡通气量下降及气管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下降。
③呼吸泵功能障碍:如呼吸肌疾患、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V/Q)正常肺泡通气量(V)为4L/min,肺血流量(Q)为5L//min,V/Q为0.8。
V/Q为0.8时可以发挥最佳气体交换效率;如果V/Q<0.8,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低于肺血流灌注量,致使部分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未经氧合返回左心,产生静脉分流效应,引起低氧血症;如果肺泡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超过肺泡血流量,进入肺泡内的部分气体不能与相应的肺血流进行变换,形成无效通气,也可引起低氧血症。
(3)肺内分流正常时心肺总分流量仅占心排血量的5%,当肺炎、肺不张时,由于肺内分流量增加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4)弥散障碍肺水肿、肺不张、肺气肿时气体弥散面积减少,肺水肿时弥散距离增大,可影响弥散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及氧疗
一、概念
1.定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
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
致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并由此而产生一
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2.客观指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 <60mmHg (8KPa),伴或不伴有PaCO2>50mmHg
(6.67KPa),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
因素,即为呼吸衰竭。
二、病因
1.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肺组织病变
3.肺血管疾病
4.胸廓胸膜病变
5.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
三、发病机制
1. 肺通气不足
2. 弥散障碍
3.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4. 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5. 氧耗量↑↑
四、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2、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 5、消化和泌尿系统
五、呼吸衰竭的护理
1.治疗要点,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迅速纠正缺氧、CO2潴留和代谢紊乱 ,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诱因,防
治并发症。
2. 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多而黏稠、咳嗽
无力、意识障碍或人工气道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上消
化道出血、肺性脑病、颅内出血。
(4)营养失调与食欲下降、胃肠道淤血有关。
(5)慢性意识障碍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中枢神
经系统抑制有关。
(6)言语沟通障碍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关。
3护理目标
(1)呼吸困难缓解,发绀减轻或消失
(2)血气分析指标得到改善
(3)气道通畅,痰能咳出,痰鸣音消失
(4)焦虑减轻或消失
(5)营养状态好转
4.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
协助病人取舒适且利于改
善呼吸状态的体位,一般取半卧位或坐位。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对昏迷病人应给
予鼻饲或肠外营养。
3.氧疗护理重要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