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鉴赏
油画作品《星月夜》艺术特点研究

油画作品《星月夜》艺术特点研究1. 引言1.1 介绍油画作品《星月夜》《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展现了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在这幅作品中,梵高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浓烈的情感,刻画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夜晚场景。
画面中的星星闪烁,月亮皎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
梵高通过对光影的处理和线条的运用,展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感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油画,更是梵高内心世界的一次流露和表达。
通过《星月夜》,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这幅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共鸣。
《星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后代艺术家和观众。
它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将会被我们长久地铭记和传承下去。
1.2 艺术特点的重要性艺术特点是评价一幅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对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深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手法,帮助观众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艺术内涵。
艺术特点也可以反映出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法特点。
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拓展我们对艺术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打开了解艺术作品的新视角和思维方式。
在探讨油画作品《星月夜》的艺术特点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
2. 正文2.1 作者及背景介绍《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9年。
梵高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挣扎,也正是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情感的表达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画艺网: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鉴赏
1995年,远在中国北京的艺术家岳敏君,对这幅作品加以篡改,重新演绎了他眼中的群众革命与社会运动。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原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作品以描绘街头巷战和群情激愤的人群,表达了法国大革命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在岳敏君挪用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里,原作中的神圣感与悲剧气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调侃、戏谑和把玩的心态:硝烟弥漫的战场被置换成了现代城市的工业废墟.
朗朗晴空下一群刻意重复的“我”,正赤手空拳地效仿着《自由引导人民》里的战斗场景,他们嘻哈的表情,调侃的姿态,将整个气氛消解在了打打闹闹的游戏中,变成了一场极为荒诞的闹剧。
1995年之前的中国,经历过一场大的风暴,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从阴影中摆脱出来,便迅速进入了消费时代。
这使得那一时期的中国人,大都处在一种思想真空与精神迷惘的状态。
岳敏君就是在这期间脱颖而出的,他的作品以千篇一律的傻笑为符号,表面上看虽然有些单调、肤浅和无聊,但却深刻地关联着当时的社会背景。
尤其是以自嘲为特征,跳出社会的各种矛盾,来实现对正负两方的双重消解,也为独立自我的重构留有了余地。
父亲艺术鉴赏

画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非常生动真 实,无论是面部的皱纹、皮肤的 黝黑,还是手部的细节,都展现 出了罗中立深厚的绘画技艺。这 种写实主义的画风也使得这幅画 具有了极高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人物的生 活之中
从主题上来看,《父亲》揭示了 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父亲的 深深敬意和怀念。这也使得这幅 画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生活状态 和农民的命运
在技巧方面,罗中立运用了丰富的油画语言来描绘父亲的形象。他巧 妙地运用颜色、笔触和光影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形态和情感。通过深 色和浅色的对比运用,突出了父亲的沧桑和疲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 光影效果,表现了父亲皮肤的质感和面部的皱纹;通过对手部细节的 描绘,展现了父亲手部的粗糙和劳累。这些技巧的应用使得这幅画具 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罗中立父亲艺术鉴赏
从艺术角度来看,《父亲》无疑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油画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 题、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极高的真实感,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 也引领了我国80年代的油画创作潮流,对后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父亲》是一幅非常出色的油画作品,它以一位农夫父亲的形象揭示 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农民的命运。同时,它也展现了罗中立深厚的绘画 技艺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对于我国的油画创作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父亲》对中国当代艺 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精 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社会现 实意义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 代表作之一。它引领了80年代 的油画创作潮流,启发了许多 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 考和关注。《父亲》也成为了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作品 之一,对于后来的艺术家们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父亲》成为了中国美 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自1980 年以来,《父亲》一直是中国 美术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它代 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之一,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油画艺术鉴赏活动策划方案

油画艺术鉴赏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的油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美感,对于培养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油画艺术鉴赏活动的目的是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油画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技巧,并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升其对油画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1. 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2. 活动地点:XX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厅三、活动内容安排1. 活动开幕仪式(9:00-9:30)- 主持人致辞: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向参与者介绍油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现场展览:摆放油画作品,展示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吸引观众的兴趣。
- 名家分享:请邀请一位有丰富油画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分享其创作心得和艺术理念。
2. 油画艺术讲座与互动(9:30-10:30)- 讲座内容:a. 油画的基本知识:介绍油画的材料、工具和技巧,解释油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
b. 油画的发展历程:回顾油画艺术的发展,介绍不同流派和代表作品。
- 演示与互动环节:a. 老师示范:请一位资深油画艺术家进行现场油画创作示范,讲解创作方法和技巧。
b. 参与者操作:为参与者提供油画纸和颜料,让他们亲自尝试使用油画材料进行简单创作。
并由艺术家进行指导和评价。
3. 油画作品展示与评选(10:30-11:30)- 油画作品展示:将参与者的作品摆放在指定的展示区域,给予观众观赏和评价的机会。
- 评选环节:a. 专业评委评选:请邀请专业评委组成评审团队,对参与者的作品进行评选,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b. 观众评选:设置观众评选环节,让观众对参与者的作品进行投票,选出观众最喜爱的作品。
4. 颁奖仪式与闭幕活动(11:30-12:00)- 优秀作品颁奖:请有关领导或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 活动总结: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展望以后的油画艺术鉴赏活动。
四、活动宣传推广1. 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活动宣传,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
油画艺术鉴赏

油画艺术鉴赏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色彩,构图,对比的运用,寓意、象征和含蓄及光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对油画的鉴赏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些鉴赏油画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西方油画积极其他艺术,并对中西绘画有更全面的了解及对比。
关键词:油画形式构图色彩光引言: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是在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截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也反映了审美情趣和美学观,因而有它独特的发展道路。
人们看到油画,并不等于都能欣赏。
由于东西方的艺术积淀,对美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艺术修养等背景的差异,东方人在鉴赏油画时存在许多障碍。
因此,我们东方人要鉴赏油画,就必须具备与此有关的素养与准备。
正文: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的内容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反映到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见解和态度,这两方面,或者说是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或者叫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思想。
艺术的内容的特点是写人,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思想都离不开人。
题材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方面,三者紧密相关。
艺术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即艺术语言和结构。
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和结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色彩、线条、面等,结构就是构图。
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性。
任何艺术品的形象都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
没有内容,形式就无从产生;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体现。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艺术形象是其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统一,而以内容为主导。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主义关系表现为: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新的内容要求新的形式,但形式又有继承关系;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克服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发展和突破旧形式,创造和建立新形式。
二、色彩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因素。
它的变化最为丰富和微妙,也最富于个性和情感意义。
如果没有色彩的话,很难想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切都将暗淡无光,一切都将死气沉沉。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三、艺术鉴赏要点
四、总结与评价
正文:
【提纲】一、开国大典油画简介
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描绘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景的历史画。
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该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提纲】二、油画创作背景与意义
1.创作背景: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董希文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时刻,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他决定创作一幅油画。
2.意义:开国大典油画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难忘时刻,还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提纲】三、艺术鉴赏要点
1.构图:画面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前景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群众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阶梯式构图。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氛围。
2.色彩:画面的色彩以红、黄为主调,强调了中国红的元素,展现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同时,画面中的人物服饰、道具等细节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3.技法:董希文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精湛的绘画技巧刻画了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提纲】四、总结与评价
开国大典油画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艺术欣赏:西方油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赏析

艺术欣赏:西方油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赏析1. 引言:1.1 概述:西方油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自文艺复兴时期起,西方油画开始迅速发展,并产生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感受的表达,也是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变迁的见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个时期进行分析与赏析。
首先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代表作品,接着探讨巴洛克、印象主义、现代艺术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等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最后,总结西方油画史上这些作品赏析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未来油画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油画史上最具代表性作品的赏析,提供读者一个全面了解西方油画发展脉络与特色的机会。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技法以及艺术家对时代的回应,读者将更好地理解西方油画的历史演变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同时,对于当代艺术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本文也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通过了解过去,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未来。
2. 西方油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赏析2.1 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油画史上,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中一幅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这幅画以其神秘而微笑的女子形象而闻名于世。
通过巧妙运用光影和透视效果,达·芬奇成功地创造了逼真而深邃的形象。
另一幅代表性作品是拉斐尔的《西斯廷教堂》壁画系列,这些壁画描绘了宗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展示了拉斐尔精湛细腻的绘画技巧。
2.2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是西方油画发展过程中一个富有创造力和独特风格的阶段。
卡拉瓦乔是该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借助强烈的光暗效果和戏剧性构图,打破传统绘画规则,塑造出别开生面的艺术形象。
其代表作品《星夜》展示了他独特的天才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能力。
同时,巴洛克时期还有一位重要艺术家是鲁本斯,他的作品《春天之娱》以宏伟的画面、丰富细腻的色彩和生动活泼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画艺术鉴赏梵高《向日葵》机电工程学院000 学号:0000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没有兰花那么无邪,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
当花朵在阳光底下慢慢伸展,当阳光刺透它薄弱的叶,那天生与阳光最搭配的花朵,高贵又不失风度,看着天空,它好像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他是高贵的太阳之子。
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朵,因为我爱着它不计名利的完全绽放。
爱它对阳光的无限渴望,它永远不追随别人的脚步,它只跟着光,跟着它的信念,也只有光。
我无意中在画册上看到了一个画家所画的的向日葵,这幅画直击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的灵魂。
我认为这是无限爱生命的人才能用画出油画《向日葵》,至少也是因为喜爱向日葵啊,然而让我迷惑的是,画向日葵不正是代表爱生命的表现,为何画家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既然怀有无限热情,又为何在大好年纪放弃了艺术,选择了死亡。
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画家是何人,原来他就是梵高。
我问过我的同学和老师,很多年过去了,梵高为什么让人久久不忘,让人动容。
有人说是他的画,是啊,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艺术作品,风吹过的麦田,迷人的星空,美丽的果园,金色的向日葵,他不曾放过一丝生活细节,他着迷了色彩,那种有强烈感觉的色彩,冲击感,那个世纪,也只有梵高做到了。
正如他所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命中的热情。
梵高一生命运多磨难,他屡遭挫折,艰辛备尝,在仅仅37岁的生命里,他把最重要的时期留给了艺术,而事实上他生前却从品尝过艺术带给他的荣誉,贫困潦倒,用来形容他是最好不过了,他到处流浪,也曾遇到过爱情,和一个遭遇过生活摧残的女性,梵高收留了她,女人也给了他不岑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可梵高太执着艺术了总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试问又有几个女人能接受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呢,更何况是经常饱受困苦的女人,所以离开了梵高,为生计所迫,梵高失去了爱人,可他却未曾抛弃艺术,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被人熟知的原因吧。
就像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旅行,但我又怎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长的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变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就是梵高,他不是残疾人,他是油画艺术里的巨匠。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
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结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
他在学习前辈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中完成的。
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后期他又远离了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与他理想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天生就是热情如火,后来,他不用线条而是用环境衬托形象,他笔下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带着这一因素,既生动又活泼。
所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太阳代表了热情,凡高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他画作的人,仿佛是救赎,又仿佛是光芒万丈,闪耀着人间独特的真实,又有不存在人间的圣洁光芒,它让你感到纯粹,干净。
人们如果真的看到了并相信了美好纯粹的信念,那么生命则将是永存的,梵高将这一信念融入到了画里,希望人们懂得它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梵高的愿望。
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物欲纵横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是理想主义者,他需要世人给他理解和尊重,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
他减掉了自己的耳朵,是因为无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他不愿成为家人朋友的负担和累赘,因为没有谁懂得它痛苦的内心,自杀身亡,或许能够减轻他的苦痛和灾难,他就这样随死神走了,享年只有37岁。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
他用他神奇的想象力,赢得了赞扬,描绘了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
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或许就是他与向日葵早早结下的不解之缘吧,向日葵表达了他的内心,火热强烈甚至是燃烧,在艺术上的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
他爱这种朝着光与热开放的花,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
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
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
纵然有向日葵这样的名作,却也落下了悲苦一生的结局,明明是光的追求者,却不得不在暗处流浪。
他一生追逐着光明选择了光明却不得不投身黑暗,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
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就是那《向日葵》,他的向日葵花得都是自己的缩影。
以前听过一些报道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那时猜想不过是几幅画作,真的可以让你感动至深吗?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工作,真是一个工作机器,只有工作能让他忘记了俗世,忘记了生活所给予的的苦难,也只有工作让他注满了心血,注满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他未曾不爱生命,造化弄人罢了。
从梵高开始画了一组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
再也没有人像梵高一样,在向日葵上寄托着的情感厚重,细腻。
《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在着火,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一朵朵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在黄色与蓝色中脱影。
梵高爱向日葵就像我们国人所说的风骨,陶渊明独爱菊,郑板桥爱竹子一样,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希望之花。
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
当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
梵高和向日葵共同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那是最美的和弦之声,《向日葵》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也是他一世的才华。
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
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梵高啊,梵高,你知道吗,追求光与热,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的奸诈与势利,把双眼蒙蔽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比任何东西都高贵。
你用你的双手又换回多少泯灭的良心与灵魂,你从心底灵魂呐喊的声音,刺透了天空与大地,向日葵是战士,是你不屈不挠地反抗下的产物。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
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
他要求寂寞,他要求在精神病院度过,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恐怕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时间能让一切冲淡甚至过于暗淡。
只有那重重的色彩,才能让向日葵保持着生机,不至于过早枯萎,哪怕枯萎,也要奋不顾身地绽放,只有绽放,才是它生存努力的理由。
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
可梵高不同,他有一颗过于追求完美的心,他想有人了解,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
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
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
梵高是单纯的,是理想主义者,他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
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
因为黄色这能表达它所表达的情感。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离开了梵高,梵高是个对艺术由衷喜爱的画家,他穿着棉袄,混在农民中间,在大地里,在果园里,在纺织机前,甚至是农民的饭桌前,这些都带给给他灵感,他疯狂地为之着迷,及时风吹日晒,即便大风滚滚而来,他也坚持在户外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光与热。
高更无法与这样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
也许他认为他是疯子,可这不也正是梵高让人动容的原因吗。
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
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
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
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
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
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