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煤矿冒顶事故的处置方案

煤矿冒顶事故的处置方案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冒顶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它不仅对煤矿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更会威胁到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煤矿冒顶事故的处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煤矿冒顶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分类,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案。
冒顶事故的发生原因煤矿冒顶事故的发生源于煤层的破坏和变形,其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底板破坏:底板是煤层的下部岩石层,它的破坏会导致顶板受到挤压而发生冒顶事故。
2.顶板变形:在采掘过程中,如果煤层上方的岩层变形,会造成顶板的不稳定,导致发生冒顶事故。
3.天然地质条件:煤层所处的地质构造、赋存条件、气体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冒顶事故的发生概率。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采掘方案、煤柱过小、挖掘层数过多等人为因素也是引起冒顶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冒顶事故的分类冒顶事故可以根据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和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冒顶事故可分为以下几类:1.局部冒顶:即局部岩层发生破坏,对采面的一个小区域产生影响,范围较小。
2.区域冒顶:岩层破坏范围较大,可能会对整个采区产生影响,并可能导致地表塌陷等后果。
3.全面冒顶:指整个煤层的底板和顶板同时发生破坏,导致整个采区不可用,并可能造成煤矿事故。
冒顶事故的处置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冒顶事故,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不同类型的冒顶事故提供相应的处置方案。
局部冒顶的处置方案局部冒顶的应急处置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立即停止采掘,将人员、设备和物资有序疏散至安全地带,切断电源和气路,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二次事故。
2.在安全地带进行紧急会商,确定救援方案,着手展开救援工作。
3.进行现场勘察,确定冒顶的范围和状况,评估矿井地质情况和安全状况,确定下一步救援方案。
4.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置方案,例如采用援救支撑方式,加强排水运输,对冒顶区域进行加固和支护等。
区域冒顶的处置方案区域冒顶的应急处置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应急疏散,带领采掘人员从安全出口撤离,确保人员安全。
工作面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

工作面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什么是工作面处理冒顶?工作面处理冒顶是指在煤矿作业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等因素导致煤层顶板失稳、冒顶或者发生地陷等突发事件,对工作面的生产安全造成威胁。
工作面处理冒顶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对冒顶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以确保煤炭生产安全。
工作面处理冒顶安全技术措施1,钢质支撑技术:钢质支撑技术是目前应对冒顶事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在煤矿作业过程中,工作面冒顶时,现场工人可以采用钢质支撑技术对煤层进行支护,稳定下来并加固到煤层整体结构之中。
2,管仓灌浆技术:管仓灌浆技术是针对冒顶事件中地质结构脆弱而且不易支持的情况下采用的。
这种技术采用钢管作为管仓,在爆破、冒顶等突发情况发生时,马上进行灌浆,使煤层上部或者下部得到有效支撑。
3,预加削技术:预加削技术在工作面处理冒顶中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技术。
如果在煤矿作业过程中,发现煤层存在短巷,高倾角煤层,有局部地震等预兆现象,那么可以采用预加削技术对煤层进行事先削减,并将煤层的下伏岩体削平从而降低冒顶的可能性。
4,预制支护技术:预制支护是一种预先准备支护材料的技术。
在煤矿作业过程中,根据煤层的条件,现场工人可以事先准备好支护钢架,煤层存在冒顶风险时可以现场使用,加快有效应对冒顶事件的发生。
5,逼水灌浆技术:逼水灌浆技术是指在地质条件特殊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煤矿开采底板存在薄煤层、地层水涌等复杂环境中,逼水灌浆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工作面处理冒顶的必要性工作面处理冒顶必要性是非常高的,这是为了确保煤矿工作面的生产安全性。
冒顶事件一旦发生,可能会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损害等严重事故。
而通过采用工作面处理冒顶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冒顶事件的发生率,给煤矿生产带来一定的保障。
冒顶的处理技术措施也是可以归纳反思的,不同的技术方案在使用效果、成本、应用与其它方案的比较上是能被具体分析的。
结束语本文对工作面处理冒顶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这些技术措施在煤矿作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确保煤炭生产安全,防止冒顶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55采煤工作面顶板冒顶现场处置方案

GLQG W—DBYA 2012—02古蔺县龙山镇青杠湾煤矿31255工作面顶板冒顶现场处置方案编制人: 徐依孝二0 一一年五月二十日会审意见通防科意见:机电科意见:通防副总意见:机电副矿长意见:生产副矿长意见:安全副矿长意见:总工程师意见:矿长意见:31255工作面顶板冒顶事故现场处置方案1、31255工作面冒顶事故及危害程度分析1.1工作面基本概况31255工作面地面位于位于主井西偏北203 ~257m之间,地面部分为农田,无建筑物。
该工作面平均面长40m,推采平均长度175m,本面范围内煤厚1.8m~1.2m,平均2.0m,煤层倾角10°~14°,平均12°左右,工作面标高610 m~622m。
该工作面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工作面东南距本矿采空区20米,该采空区内无积水,其余三面无采空区。
1.2 潜在危险源危险性评估该面顶板伪顶为泥质,灰质页岩0.4~0.8Om组成,直接顶为白砂质页岩,较稳定,推采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生冒顶事故;发生冒顶事故会危及工作面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3 冒顶事故可能危及的范围及危害程度31255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后,主要危及冒顶区及其附近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若冒顶范围较大,将会影响整个工作面的通风,危及工作面内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4发生冒顶事故的预兆⑴顶板的预兆:顶板连续发生断裂声,岩层下沉断裂压力加大,这时直接顶和老顶发生离层,顶板掉渣一般由少变多,顶板裂缝增加或裂隙张开,顶板下沉,有时顶板发生闷雷声或放煤炮声。
⑵煤帮的预兆:由于冒顶前压力增加,煤壁受压后,煤质变软,片帮增多。
用电钻打眼时钻眼省力。
⑶支架的预兆:使用金属支柱时可听见支柱受压后伸缩的声音。
金属铰接顶梁在顶板冲击压力作用下,顶梁销子有时被弹出或挤出。
底板松软或有底煤时,支柱会大量钻底。
2、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组织体系矿成立31255工作面顶板冒顶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
工作面处理冒顶区的安全技术措施

工作面处理冒顶区的安全技术措施1.背景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采煤工作面的强行推进、地质条件的复杂变化、煤巷顶板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煤层冒顶事故的发生。
冒顶事故往往会给采煤过程带来极大的困扰,同时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采煤工作面进行处理时,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来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
2.处理冒顶区的安全技术措施2.1合理布置工作面工作面的布置是实现煤矿生产有序、迅速、安全的前提。
如果工作面布置不合理,很容易引起煤层冒顶。
因此,必须针对具体的采煤地点,确定合理的工作面布置方案。
2.2保持顶板稳定顶板是工作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冒顶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必须采取以下措施:2.2.1随时检查顶板状态在采煤过程中,应随时对顶板状态进行监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顶板下沉、翘曲等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2.2.2加固顶板加固顶板是防止冒顶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采煤过程中,可以运用钢架、钢杆、锚杆等持续加固技术,增强顶板稳定性。
2.3加强巷道支护巷道支护是确保工作面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持续采用钢杆、木杆、芦苇筒等多种材料进行巷道支护,确保工作面整体的稳定性。
2.4严格落煤预报落煤是引发冒顶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煤矿生产管理人员应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开展落煤预报,及早避免落煤事故的发生。
3.结语在煤矿采煤过程中,冒顶事故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处理冒顶区方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煤矿冒顶事故的发生。
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0 引言在现场采煤工作中,由于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顶板暴露面积也随着加大,致使顶板经常出现弯曲、下沉、裂隙、掉渣等,甚至造成垮面、生产停顿及人身伤亡的严重事故。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矿顶板事故占总事故数量的40%,而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占顶板死亡事故的20%左右,在煤矿事故中占很大的比重。
因此,分析煤矿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原因,搞好冒顶事故预防,对保护煤矿职工的生命和安全至关重要。
1 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1.1 制度不够完善敲帮问顶制度执行不严,找浮矸危石不及时、不彻底或违章操作,对隐患性危岩未采取必要的临时支护措施,造成危岩突然坠落产生伤亡事故。
如1994年2月11日,朔里煤矿综掘预备队在II319切眼施工时,打眼放炮后,迎头第三棚的梁子掉了一个,迎头左帮棚腿子向后崩歪。
出完货后扶棚,施工人员发现迎头顶板有裂纹,也用钎子捣了一下,见顶板没动,仍冒险干,结果后顶板突然冒落一斜长1.8m、宽2.0m、厚0.35m的矸石,1人当场砸死。
1.2 支架安装不合理支架工作阻力低,可缩量小,支撑及支护密度不足,棚腿架设在浮矸或浮煤上,支架顶上及两帮未插严背实,棚架整体性及稳定性差,造成顶板来压时压垮或推垮支架导致冒顶。
如矿用掘进机掘进6197回风平巷时,由于采用不配套的金属拱形支架,开工后在巷道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支架卡缆有松动现象,迎头新支设的6架拱形支架接顶不实,稳定性差,当两名工人站在掘进机上挂方向线时,顶板突然来压,冒落长4m、宽2m、厚1.5m的大块镶嵌型危岩,压垮6架拱形支架,造成死亡2人的冒顶事故。
1.3 缺乏支护设备掘进工作面迎头没有采用金属前探梁等临时支护,工人在空顶空帮下作业,危岩突然坠落造成伤亡事故。
如1978年7月5日,朔里煤矿五一队在南二大巷施工时,围岩为细砂岩,锚喷施工。
在迎头空顶5m的情况下,为赶进尺无视安全,开工后既没有认真检查和除掉易落危岩,又无前探梁等临时支护,当工人在空顶区打眼时,由于风锤震动,左上帮岩石突然冒落,砸死正在下方作业的工人宋某。
煤矿处理综采、综放、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

煤矿处理综采、综放、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安全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计划方案,做好单位安全培训,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及考试更是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您浏览的《煤矿处理综采、综放、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正文如下:一、处理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1、当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时,首先应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清点人数,及时向调度中心汇报冒顶地点、性质、有无人员被埋等情况,然后在指定地点待命。
调度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矿领导、值班人员、宁东分局调度中心、救护大队及其它有关单位人员,到调度中心集合待命。
2、出现小型冒顶事故时,由跟班工长现场指挥进行处理,较大的冒顶事故(高度超过800mm,长度超过1000mm的冒顶)必须制定专项措施进行处理。
3、抢救冒顶区埋人时,现场必须有专人指挥,救护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冒顶前的征兆,并遵守秩序,动作迅速。
现场必须指派有经验的人员观察顶板,发现有再冒顶的危险时,应先撤出救护人员,等冒顶稳定后再进行抢救,避免扩大事故伤亡。
4、处理冒顶事故应在冒顶区顶板基本稳定后进行。
先由外向里逐段(架)检查顶板的完好情况,边维护顶板边清除堵塞物,在确保退路畅通和顶帮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接近堵人部位进行抢救。
如冒顶区太大或顶板无法控制时,可在附近安全处开掘通向埋人地点的专用巷道,抢救人员。
5、如果冒顶后,堵人处风量不足,应利用局扇、钻孔或通风管向事故区供风,并指派专人负责检查灾区的有害气体浓度,防止事故区内有害气体超限或氧气浓度降低,致使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6、顶板沿煤壁冒落,矸石块度比较破碎,遇险人员靠近煤壁位置时,可采用沿煤壁由冒顶区从外向里掏小洞,边支护边掏洞,可架设梯形棚维护顶板,直到把遇险人员救出。
7、工作面冒落范围比较小,矸石块度小,比较破碎,并且继续下落,矸石扒一点,漏一点时,救护人员可采用撞楔法处理,控制好顶板。
8、如果工作面两头冒落,把人堵在中间,采用掏小洞和撞楔法穿不过,可采用另开巷道的方法,绕过冒顶区或危险区将人员救出。
采煤工作面发生冒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设立警戒
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警戒线,禁止 无关人员进入,同时通知附近的工 作人员撤离。
紧急抢险
组织专业人员组成抢险队伍,进行 紧急抢险救援,尽可能减少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上报事故
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事故情况,等待进一步的指示和救 援。
应急救援与人员撤离注意事项
安全撤离
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安全撤离的 原则,避免盲目行动导致二次伤害。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制度、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面,如果这些方面管理不 到位,会导致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引发冒顶事 故。
人员操作不当与失误
总结词
人员操作不当与失误是导致采煤工作面冒顶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详细描述
人员操作不当和失误包括不按照规定进行支护、违规开采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导 致顶板失稳、断裂等问题,进而引发冒顶事故。
优化采煤工艺与技术
总结词
采用先进的采煤工艺和技术,提高采煤工作面的稳定性和安 全性。
详细描述
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采煤工艺和技术,如综合机械化采煤 、自动化控制、智能矿山等,提高采煤效率和安全性。采用 锚杆支护、液压支柱等先进技术,增强采煤工作面的稳定性 ,降低冒顶事故的发生概率。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02
采煤工作面冒顶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影响
总结词
地质条件是影响采煤工作面冒顶的重要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地质条件包括煤层厚度、倾角、顶板岩性、节理裂隙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顶 板的稳定性,进而导致冒顶事故的发生。例如,厚煤层开采时,由于煤层压 力较大,容易导致顶板下沉、断裂,进而引发冒顶事故。
采煤方法与工艺因素
定期演练
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演练,确保预案的 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采煤工作面破碎顶板冒顶机理及影响因素

等影响下 , 降低直接顶岩石强度, 造成工作面局部冒顶, 甚至出
现推倒支架事故。
三、 影响 因素 分析
图2 工作面推进速度 V与冒落程度 M 的关系
合理的支架工作阻力对于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支架的初撑力对支架的支护强度及最终支护效果有显著影 响, 因此, 应当确保工作面支架有足够的初撑力。另外, 良好的支 护状态会提高支架对顶板的控制能力, 减少冒 顶事故发生。
1 0 5 5 m, 风巷走向长 9 8 0 m, 可采长度 8 5 0 m, 切眼全长 2 0 0 m , 平均 煤厚 1 2 m 。全_ [ 作面斜穿汤家向斜, l T作面标高在 + 6 7 1 + 7 7 0 m ( 巷道顶板标高) 。
二、 破碎 顶板 冒顶 的原 因及 规律 研究 2 1 3 0 3 工作面所回采的煤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 3 煤层 , 3
& l G Y l I 科 。 。 园 一
该工作面受北旺背斜影响, 其自 南向 北轴部走向由N N W转
影响, 顶板管理较为困难, 无规律可循。
s N向。 背斜两翼对称, 倾角 5 。 1 5 。。 背斜向北西倾伏, 北部尖 灭于勘查区中部( X 5 — 2 钻孔附近) , 南部( 过K 5 — 3 、 K 6 — 4 钻孔) 延 伸出测区, 区内长度约 1 . 3 7 k m , 幅高约 l O O m 。 其顶板局部较为破 碎, 垮落的破碎岩石容易推倒支架引发局部冒顶事故。 由于地壳运动 , 煤层受到挤压, 逐步形成节理、 裂隙滑动面 等影响, 可形成“ 草帽顶” 等特殊地质地段, 在台阶错动、 水平移动
— — I l l l l _2 0 1 4 年 第9 期
责任编辑 : 徐 东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1煤层的顶底板
煤层的顶底板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的岩层,按照沉积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位于煤层之下,先于煤层生成的岩层是底板;位于煤层之上,在煤层形成之后的岩层叫顶板。
由于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差异,顶底板岩层性和厚度各不相同,在开采过程中破碎,冒落的情况也就不同,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及含水性等,对确定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
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
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
1.2煤层底板
2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根据工作面顶板冒落的难易程度,将顶板分为五类。
2.1易冒落的松软顶板。
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顶板是易垮落的松软岩层,回柱后顶板能立即冒落,且能填满采空区。
这类顶板由于冒落比较充分,使位于裂隙带的老顶岩层,在回采过程中,很容易取得平衡,因而老顶的开裂,弯曲下沉,对工作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工作面来压比较缓和,无明显的周期压力,靠采空区一侧的顶板下沉量较稳定,顶板容易管理。
2.2中等冒落性的顶板。
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厚度一般小于煤层平等的6~8倍,其上部为比较坚硬的老顶,虽然回柱后直接顶随之垮落,但因厚度不大,不能填满采空区,老顶则置于悬露状态,当工作面推进一段距离后老顶才开始垮落,此时因采空区落差较大,致使工作面呈现周期来压状态,严重时可使采场切顶垮面。
对于这类顶板应注意老顶的活动规律。
2.3难冒落的坚硬顶板。
这类顶板的特点是老顶直接赋于煤层之上,或有一伪顶,无直接顶,由于老顶垮时采空区的落差太大,使工作面呈现明显的周期来压,工作面平时的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较小,而当周期来压时下沉速度急剧增加,工作面顶板情况迅速恶化,应当注意及时采取措施。
2.4极难冒落的坚硬顶板。
这类顶板的特点是煤层板为极其坚硬的整体性厚岩层,在采空区能悬露上万平方米而不垮落,当垮落时则能形成暴风,致使工作面造成垮面和严重破坏。
2.5可塑性弯曲的顶板。
该类顶板的特点是直接顶,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坚硬岩层(如砂岩、石灰岩),但由于其中存在有平行于工作面的节理裂隙,采煤后顶板下沉,在移动过程中断裂成块,但仍互相挤在一起具有传递水平的能力,就像“砌体梁”一样,各岩块互相牵制而成平衡,随工作面推进顶板弯曲下沉接触底板。
坚硬冒顶板指的是直接顶岩层比较完整、坚硬(固),回柱后顶板不能立即垮落的顶板。
一般为砂岩、砂岩和石灰岩。
坚硬难冒顶板具有整、厚、硬的性质。
分析了综采工作面冒顶发生的机理,从优化工作面巷道布置,合理选择架型、正确使用液压支架、工作面超前支护、破碎顶板管理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综采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的重点和措施。
3综采工作面冒顶发生的机理
在倾斜煤层中,对回采工作面空间影响最大的地质因素是直接顶。
唐公塔煤矿综采队开采的煤层顶板属中等稳定顶板,其稳定性与煤层及其顶板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有关。
节理裂隙有3类:原生裂隙、构造裂隙和地压裂隙。
从唐公塔煤矿的生产实际来看,以地压裂隙和构造裂隙对顶板管理的影响较大。
地压裂隙是由于煤层采动后引起的,煤壁前强大的支承压力对直接顶可能形成地压裂隙,这种裂隙平行于工作面,对液压支架的稳定性直接产生影响。
在开采过程中,基本顶及其上覆岩层的重量对工作面形成支承压力,如果工作面推进度慢,则支承压力超前,通过基本顶悬臂梁反复
作用于煤壁和直接顶,造成煤壁和直接顶产生地压裂隙,地压裂隙不但使原生裂隙扩大,而且会使相邻裂隙相互连通,最终引起煤壁片帮,顶板离层,这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极易发生冒顶。
构造裂隙是由地质构造运动而形成的。
它常贯穿于整个煤(岩)层中,在层面中形成明显的弱面,使得裂隙面之间的黏结力减弱。
直接顶的这种裂隙极易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造成工作面冒顶。
4改进措施
4.1煤矿企业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根据所采煤层顶底板岩性和矿压显现情况,制定采掘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确定相应的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条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4.2每个采掘工作面、巷道维修工程都要制定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遇有过老巷、煤柱、地质构造破碎带等特殊情况时,要及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并按规定审批、组织作业人员学习贯彻后,方可组织实施。
要加强对作业人员顶板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防范顶板事故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到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严禁空顶作业。
4.3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永久和临时支护方式、最大空顶距、循环进度、爆破参数。
要按作业规程规定对掘进工作面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
支护。
在松软的煤、岩层或者流砂层及地质破碎带中掘进巷道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
在爆破前必须加固靠近工作面20m范围内的支护,爆破中破坏的支护必须及时修复。
采用锚杆、锚索、锚喷支护的巷道,锚杆、锚索的材质、拉力和预紧力、喷层厚度和强度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4.4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要明确顶板管理方法、控顶距、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的特殊支护方式,以及初采初放和临近停采线时的顶板管理措施。
开采浅埋深薄基岩煤层、近距离煤层时,要针对顶板管理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
必须及时支护采煤工作面顶板,支柱、支架牢固接顶,初撑力要符合要求,破碎、松软顶底板工作面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要严格执行预防架前冒落的措施,周期来压期间加强对煤壁的辅助支护,防止煤壁片帮和伞檐冒落。
对于急倾斜煤层的回采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止底板滑落的措施并设置防倒柱的联锁装置。
放顶煤开采工作面,严禁采用木支柱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方式;倾角大于30°的工作面或冲击地压煤层,严禁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开采。
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对采煤工作面进行放顶或者充填,必须加强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至少20m范围内的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