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3. 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要求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4. 粪便高温无害化要求粪大肠菌群值为10-1~10-2。即在0.1克至0.01克的 样品中只能检出一个粪大肠菌。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 科学。是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
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
环境因素:能量(太阳能……) 物质: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
二、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征
自然环境:地球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
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五、微量元素
1. 概念 (1)常量元素:占人体内化学总量的99.95%的元素称常量元素。 主要有C、H、O、N、S、K、Na、P、Ca、Mg等11种元素。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元素称 微量元素。主要有Cu、Zn、Fe、Se、F、I等。
(二)铊
1. 来源: 主要来自铅、锌、铜等的冶炼三废和电子工业三废。通过雨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Hg---- Hg Methyl SO2---- H2SO4
12
环境卫生学绪论
• 环境化学污染物研究热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上百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 ), Stockholm Convention:21种,多数POPs具有内分 泌干扰作用。
( Surroundings, esp. those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health )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environmental matrices)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
30
环境卫生学绪论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 传统环境危害、现代环境危害、二者的双
重危害 • 剂量反应关系、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 2.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生物监测新技术、快 速灵敏的化学分析技术
31
环境卫生学绪论
3.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6~2015 4.农村环境卫生 • 饮用水卫生: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水质性缺水: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 )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
环境卫生学绪论
一、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 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 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 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 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
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
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1、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四、一些概念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有些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

2、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2、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9
温室效应示意图
10
过敏原泛滥
哮喘
病原体繁殖
气候变暖对 人体健康的危害
心脏病
紫外线致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
吃海鲜越 来越危险
第一章 绪 论
(2)臭氧层破坏。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 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CFCs)造成的, 其对健康的危害在于大气中的臭氧对太阳短波 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 可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
3
第一章 绪 论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 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 (microclimate)、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等。
4
第一章 绪 论
(2)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 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和 有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的含量适宜时是 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是,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将大量的化学物质 排放到环境中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也已成为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第一章 绪 论
(二)研究对象(subjects): 1、自然环境:天然存在的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 (lith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 2、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 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 (如家用化学品)等。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由污 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绪论

环境卫生学绪论

.
14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指生物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多功能、多系统 改变的指示物。
❖ 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 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 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环境介质组成的各种无机和有机成分。包括: 物理性因素:小气候、噪声、 电离、
非电离辐射、、空气离子等。 化学性因素: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
化学致畸物及神经毒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生物性因素:环境中细菌、真菌、究内容
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研究
.
6
(2)环境构成 ①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
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 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 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 土壤和所有生物体。
.
7
地球表面不存在单一环境介质;
三种形态的环境介质可以相互转化,其中 的物质也可相互迁移;
.
16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环境卫生监督属于卫生行政执法范畴。是
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 贯彻执行国家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 等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 过程。
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即环境卫生法律 法律和卫生标准,是实施环境卫生监督的前提。
.
17
二、环境卫生学的发展
(1)分子生物学标志的建立和应用;
(2)环境基因组计划(EGP)的启动和环境
基因组的研究;
(3)毒物基因组学与基因流行病学对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1.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饮水与健康:四千多年前——开凿水井而饮净水、两千多年前——定期淘井 和清洁净水。
水质成分与健康: “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 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 用的结果。 既有对人体健康的有益因素,也有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揭示环境相关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阐明人群易感性差异的生 物学本质;为保护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细胞水平(如细胞行为和功能、细胞信息传递和 调控等)、蛋白质水平(如应激蛋白的形成、蛋白质的功能、代谢酶的
多态性等)及基因水平(如基因的应答、损伤、修复与调控、基因的多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
环境。包括有益因素(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和土壤等)和 有害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人为环境(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都江堰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破坏(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oy):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 生产性废弃物(productive waste):废水、废气、废渣。 生活垃圾(domestic waste):废纸、废瓶等。
环境中的因素属性分类:
物理性: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 生物性: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
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尘螨和动物皮屑)等。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个体易感因素 食物 水 介质 空气 土壤 尘土 毒物 内剂量 生物有效剂 量
整合易感 (交互作用)
早期生物效应 结构和功能改 变
整合易感 (交互作用)
疾病
-
+
感染因素 携带者 感染剂量
感染细胞 复制 免疫力 修复 急性疾病 慢性疾病 死亡
群体免疫
扩散
病原体与毒物的联合作用机制
至今有100余所高校设置公共卫生学院(系)并开办预防医学专业,
有环境卫生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培养出大批环境卫生专业 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2.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国家级卫生城市(镇、区)命名、饮水 安全、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卫生状况和卫生设施得到改善 、室内空气 污染大大减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灭。 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居民全死因回顾性调查;云南 宣威肺癌病因研究;碘缺乏病防治达到消除目标;饮水型氟、砷中毒 显著减少;煤烟污染型氟中毒和砷中毒通过改良炉灶等措施显著减少。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空气


土壤、生物体
各种环境介质与人群健康的联系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 自然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土壤岩石圈 生物圈

生活环境
居住环境 娱乐环境 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因素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要价值,可大大提高人们对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认识的水平,更有效地
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危害。 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检测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等离
子发射光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色质联用、酶联免疫分
析法、飞行时间质谱;分子杂交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环境卫生学绪论
漯河医专
目录
01
02 03 03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 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 康关系的学科,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 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 预防对策,达到维护、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
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环境与机体
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由多种环 境介质、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 )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 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 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是指空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 生物体。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环境污染的危害
1. 急性危害:污染事件、生产事故泄漏
烟雾事件:伦敦煤烟型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生产事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事件、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环境监测工作卓有成效: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调查监测、主要河流湖泊 及海域监测及人群健康状况检测。 全国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 量进行实时监测报告、饮用水卫生状况及重要水体的水质状况等作为常 规工作进行全面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报告;全国630万 km2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2. 慢性危害
WHO估计,2012年700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其中约3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 染, 260万人死于户外空气污染,这些死亡案例多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
中国肺癌死亡率:1970年代7.17/10万;90年代15.19/10万;2006年30.84/10 万;2012年42.05/10万。 我国每年因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GDP的5.8%。 2010年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为2349人、 2980人、1715人、726人,经济损失分别为18.6亿元、23.7亿元、13.6亿元、5.8 亿元人民币。
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居住环境与健康: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土
厚水深,居之不疾。”“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
处也。”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西方: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地点》,外界环境因素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和疾病的预防。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人口集 聚—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流行。 1804年英国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 1905年将加氯消毒作为饮水消毒的常规方法。 1848—1854年,英国著名内科医生John Snow对伦敦宽街的霍乱流 行及不同供水区居民的死亡率进行了调查分析,首次提出霍乱经水传 播的科学论断。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
酸雨 (acid rain ) 生物多样性锐减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机体与环境辩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强度、频率
适应
环境
机体
修复损伤 环境相关疾病或死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机体-环境交互作用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3.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组学技术:基因表达谱、表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多肽组学及代谢组 学等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暴露对机体的基因和蛋白质、多 肽成分、功能、变化规律等的影响及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揭示环境暴露致健康危害的内在本质具有重
第二节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