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国内外权威
最新国内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析

最新国内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析目的了解国内最新诊断标准下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国际标准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进行一致性检验。
方法对在本体检中心参加2013年体检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标准诊断、中华医学会(CDS)2007年诊断标准分别计算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一致性检验。
结果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因性别不同存在差异。
IDF2005年标准诊断男性26.66%;女性30.62%;CDS2007年诊断标准男性29.66%;女性22.28%。
结论参加体检的人员代谢综合征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两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存在高度一致性。
标签: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一致性检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主要临床结局是糖尿病和冠心病[1]。
多种危险因素聚集于同一人的临床预后不良危险大于仅有一种危险因素者,其效应不仅仅是简单相加,而是协同加剧。
本文目的是通过分析国际标准与国内最新诊断标准下参检人员MS患病率,并比较异同,为健康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在航天中心医院体检门诊参加健康体检的12261名成年人。
其中男性6614名,占53.94%,女性5647名,占46.06%;分7个年龄组(即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见表1。
1.2方法1.2.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均采用国家计量认证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1.2.2实验室监测测量项目为空腹血糖、血脂四项;所有数据实时录入天健体检系统,并通过天健体检系统进行统计。
1.2.3诊断标准采用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2]和2007年5月中华医学会定义[3]。
代谢综合征各时期各国诊断标准对比(表格)

②FPG>6.1
或PPG>7.8
①FPG≥5.6
②FPG≥5.6
②FPG≥6.1
或PPG≥7.8
②FPG≥5.6
血压
②≥140 /90 mmHg
③≥130 /85 mmHg
③≥140 /90 mmHg
②≥130 /85 mmHg
③≥130 /85 mmHg
③≥130 /85 mmHg
①BM I>25kg/m2
①BM I>25kg/m2
华人及南亚人为:腰围男>90 cm,女>80 cm
①华人及南亚人为:腰围男>90 cm,女>80 cm
①腰围男>90 cm,女>85cm
①不同的种族和国家,采用不同的标准
血糖
FPG>6.1
或PPG>7.8(钳夹试验M值上四分位数)
②FPG>6.1
②FPG>6.1
③≥130 /85 mmHg
血脂
③TG≥1. 7mmol/L
④HDL男<0. 9 mmol/L,女<1. 0
④TG≥1. 7mmol/L
⑤HDL男<1.0mmol/L,女<1.3
③TG≥1.69 mmo/L
④HDL男< 1.04 mmol/L ,女< 1.29
④TG≥1. 7mmol/L
HDL男<0. 9 mmol/L,女<1. 0
代谢综合征各时期标准对比
年份
1998
2001
2002
2004
2005
2005
2007
2009
制订
WHO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课件

无代谢综合征者
*
合并代谢综合征者
*
总死亡率
心血管死亡率
Isomaa B et al. Diabetes Care 2001;24(4):683-689.
26
六、MS的治疗
❖初级干预:强调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总热量摄
入:低热、低脂、高维 生素及可溶性 纤维素饮食为宜增加运动量,降低体重
❖二级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不明显,或在心血
30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 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非诺 贝特、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 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 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和氟伐他汀等。
管疾病高危状态的个体,可在生活方式 干预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代谢异常进行 有针对性的个体治疗
27
目前国内营养干预可操作性较差
消费者缺乏对于改变生活方式的正确理解 临床缺乏标准化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指导方案 营养食品工业未能提供专业的产品
28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 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 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 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
16
WHO关于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 胰岛素抵抗,以下任一项即可:
– 2型糖尿病,IFG,IGT – 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 – 以及符合以下任二项: – 腹部肥胖(BMI>30kg/m2,和/或男性腰臀比值>0.9或女
性>0.85) – 高血压(SBP>140mmHg或DBP>90mmHg,或接受抗高血压药
代谢综合征

代谢异常集结存在情况的命名及含义
DM/IGR
HTN
DYS
OB
IR
其他
多危险因素
+
+
+
综合征
CHD (EKG)
UA↑
代谢综合征
+
+
+
+
+
MAU
胰岛素抵抗
+
+
+
+
综合征
X综合征
+
+
+
+
Reaven 综
合征
多发代谢综
+
4、控制高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 5、治疗高尿酸血症:可用别嘌呤醇或痛风利仙,
但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健康指导
1、对有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家庭史的 易患人群,在社区筛查后进行饮食和运 动干预是最有效的措施。
2、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达到改善膳食 结构、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的生 活方式。
➢ 患病率14%~16%。 ➢ 随年龄增高,患病率增高,50~70岁为发病高
峰。 ➢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流行病学(2)
国外35~70岁人群调查:
➢ 未来7年,每8人中会有1人因代谢综合征而死 亡。
➢ 糖尿病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数量是血糖正常 者的4.5倍。
成人代谢综合征发病示意图
遗传因素
肥胖 全身性 中心性
BMI=体重(kg)/身长 (m)2
➢ 腰、臀围及腰臀围比值(WHR)
腰围(W) 测定时需两足分开(25-30cm)并直立 , 测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缘与髂脊最上缘的中点水平 面。臀围(H)测定时则并足直立,测量部位在臀部 最宽处。使用软皮尺测量,让皮尺贴着皮肤表面但不 压迫软组织。 腰臀围比(WHR)=W(cm)/H(cm)
代谢综合征

中国普通人群2.1%的发生率
分裂症患者高代谢综合征 的易感因素
• CATIE 发现40.9%的患者达到了MS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0%,女性 为51.6%,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 美国健康与营养协会调查资料(NHANES)显示,普通人群中 MS 男性患病率为 19.7%,女性为25.1% – McEvoy JP, et al.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aseline results from the clinical antipsychotic trials of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CATIE) schizophrenia trial and comparison with national estimates from NHANES III. Schizophr Res, 2005, 80(1): 19-32
• 有研究报道分裂症患者MS的患病率为63%,而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为25% – Kato MM, et al.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Hispanic and nonHispanic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rim Care Companion J Clin Psychiat, 2004, 6(2): 74-77
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

・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2005)・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宋秀霞译纪立农校一、用于临床工作的代谢综合征全球性定义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定义:根据IDF定义,确认一个个体是否为代谢综合征,必须具备:(1)中心性肥胖:在欧洲裔人种中定义为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在其他人种中采用种族特异性的腰围切点(见表1)。
(2)另加下列4因素中任意两项:①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 150mg/dl(1.7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1.03mmol/L),女性<50mg/dl(1.29mmol/L)或已接受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③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5mm Hg,或此前已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接受治疗;④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100 mg/dl(5.6mmol/L),则强烈推荐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需。
代谢综合征及其各个组分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尚未充分了解,但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被公认的重要的致病因素[1-5]。
中心性(或腹型)肥胖可以很容易地用腰围来评定,且与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包括胰岛素抵抗独立相关[2,6],是代谢综合征新定义中诊断此综合征的先决危险因素。
而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很难测量的胰岛素抵抗则非诊断的必要条件。
致动脉硬化性的血脂异常包括增高的TG和降低的HDL-C以及增高的载脂蛋白B(APO-B)、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小的HDL颗粒。
其中的每一项都有独立的致动脉硬化作用[7]。
上述血脂异常在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病人中均常见。
无论有无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常有低HDL-C和高TG水平[8],两者均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9,10]。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包括中心性肥胖(高体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俗称“五高”,也有学者将高尿酸血症并列其中。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将“五高”中符合“三高”者就列为代谢综合症。
这些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危险因素,故曾有专家将这些称之为城市人群的“死亡四重奏”,可见代谢综合征的潜在危害性。
北京安贞医院的姚崇华教授撰文指出:根据我国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具有以下3个或3个以上指标的人即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将体重折算成公斤、身高折算成米,然后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为体重指数);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以及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毫摩尔/升或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毫摩尔/升。
依据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全国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血压升高的约占90%、血脂异常的为80%以上、糖代谢异常的约占45%。
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患代谢综合征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超重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0倍,而肥胖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76倍。
随着年龄增长,超重和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研究同时证实,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要比非代谢综合征人群高5倍至6倍。
有关专家提醒说,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达6.6%,患病人数高达6000多万人。
因此,正确认识和防治代谢综合征刻不容缓。
虽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其每一个组分错综复杂,但是许多研究都发现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基本因素,而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则是“二次打击”,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氧自由基,它与代谢综合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自由基是指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代谢综合症

胰岛素抵抗(HOMA) (葡萄糖摄取位于人群最 低的25%)
代谢综合征
微量白蛋白尿 UAE 20 µg/ min 甘油三酯 & HDL-C 1.7 mmol/l < 0.9 mmol/l
Alberti & Zimmet WHO 1998 Diabetic Medicine.
血压 140/90 mmHg
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和过量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 是当今饮食的突出问题
不怕饥饿:就怕过饱
人类的进化
1900 2002
?
With Apologies to Stephen Jay Gould
超重及肥胖的危害-代谢综合征
肥胖
不 良 生 活 方 式
不良饮食习惯
中风
高血压 心肌梗塞
缺乏运动
高血脂
心理压力
易患人群: 老年人:脂质代谢能力降低;对糖耐量减低 高血脂家族史人 肥胖人 吸烟人 甲减 糖尿病人
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mmol/l 总胆固醇(TC)>5.7 甘油三脂(TG)>1.7 (HDL-C)<0.9(男)1.0(女) ?? (LDL-C)>3.6
美国诊断标准分四型:
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密度脂蛋白低下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遗传因素致高血 压的重要原因, 这种遗传的胰岛素抵抗
在后代亲属产生高血压可能需要其他辅
助的遗传或环境因子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状态 高血压遗传因素可向第一、二代子女遗传
或不遗传高血压,但毫不例外地遗传了胰岛
危害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 (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 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 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 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 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 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权威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 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4 项组成成分中的3 项或全部者:
一、超重和(或)肥胖 BMI ≥25.0 (kg/ m2)
二、高血糖 FPG ≥6.1mmol/ L(110 mg/ dl)及(或)2hPG≥7.8mmol/
L(140 mg/dl), 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三、高血压 SBP/DBP ≥140/ 90 mm Hg , 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
治疗者
四、血脂紊乱空腹血TG ≥1.7mmol/ L(150 mg/ dl), 及(或)空腹血
HDL-C <0.9mmol/ L(35 mg/dl)(男)或<1.0mmol/ L(39
mg/ dl)(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156-161.
2.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IDF)
腰围(采用亚太地区肥胖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合并以下4项中指标中任意2项或以上:
1)甘油三酯浓度(TG)升高:≥150 mg/dl (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2)H DL-C浓度降低:<40 mg/dl (1.03mmol/l)(男),<50 mg/dl (1.29mmol/l)(女),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3)血压升高:收缩压≥135或舒张压≥ 85mmHg,及(或)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过治疗者
4)空腹血糖升高:FPG ≥5.6mmol/L(100mg/dl),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治疗者。
参考文献:
[2]Ford ES.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S.[J]Diabetes Care,2005,28 (11) : 2745-2749.
[3]A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 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J].Lancet,2005,366(9491):1059-1062.
3.ATPⅢ标准为符合下列3项以上改变者:
(1)腹型肥胖:男性腰围>102 cm或女性>88 cm;而对于亚裔美洲人,采用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
(2)高TG血症:TG>1.7mmol/L;
(3)血HDL-C降低:男性HDL-C<1.04mmol/L、女性HDL-C<1.30mmol/L;
(4)高血压:血压>130/85mmHg;
(5)高血糖:FBG≥5.6mmol/L。
参考文献:
[4]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JAMA,2001,285:2486-2497.
4. 改良 NCEP-ATP Ⅲ (2005年)
具有≥3 个以下危险因素:
①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②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男性<1.03mmol/L,女性<1.29mmol/L;
③甘油三酯≥1.7mmol/l;
④腰围(采用亚太地区肥胖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
⑤高血压:收缩压≥130 或舒张压≥ 85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5] Grundy SM, Cleeman JI, Daniels SR,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J]. Circulation, 2005, 112( 17) : 2735 -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