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奇穴——丰隆穴
丰隆穴,是痰症克星!艾灸以后,拔除痰根

丰隆穴,是痰症克星!艾灸以后,拔除痰根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也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
重病都与“痰”有关,痰湿凝聚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
由痰引起的疾病,上至头顶,下至脚底,随气升降,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
如眩晕、心慌、颈椎病、面瘫、咳喘、腰椎病、冠心病、肚子胀等皆与痰有关,体内的痰停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另外,痰还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所以,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
正因如此,我们如想从根源调理,拔除痰根,必先了解它,辩证查找原因,以此对应不同的调理方法:第一、有痰症状1、有形之痰即常见的能吐出来的痰,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有形痰,这些只是肺胃之痰。
2、无形之痰人体内还有存在于脏、经络、器官、血脉之中的无形之痰。
这类人常会感到疲惫,关节处有强烈的重坠感,舌苔白腻,脉象较滑和濡。
如果不能及时驱逐体内的无形之痰,就会引发中风、脑炎、哮喘、恶性肝炎等疾病。
3、体内多痰,也会失眠体内有痰湿淤结,从而导致失眠(可用甘草敷丰隆穴以此来调理)。
4、引发其他疾病体内的痰不仅使人体的血压上升,而且还会诱发多种疾病。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
第二、中医里的三种“痰”1、脾虚则生痰这种痰是人们一咳嗽就吐的痰。
其实,它不是来源于肺,而是生于脾。
因为脾是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有的人常吃咳嗽药,但是痰总是化不掉,原因就在于肺不是生痰之源。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祛痰,就须健脾祛湿。
2、气郁则生痰气郁生的痰在身体上最容易表现出的就是脂肪瘤、囊肿,中医叫痰核。
脂肪瘤看似是个有形的东西,其实它是气郁的结果。
3、血滞则生痰即是血痰,“痰蒙心窍”就是指的血痰,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高血脂。
血流缓慢,停滞住了,然后堆积下来,就形成了高血脂。
以上说的这三种痰是不一样的,但中医都统称为痰。
这是因为这三种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气郁则血淤,气郁之痰很可能转化为血滞之痰。
丰隆穴(祛痰要穴)1.丰隆穴意思是指条口...

丰隆穴(祛痰要穴)1.丰隆穴意思是指条口...
丰隆穴(祛痰要穴)
1.丰隆穴意思是指条口穴上巨虚下巨虚传来的水湿云气到达了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将雨量非常大,如雷雨的轰隆声
2.位置在外踝尖与腓骨小头(阳陵泉穴上面的骨突)之间的连线的中点
3.丰隆穴为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有许多治疗作用都与他能去痰湿有关。
如,痰浊导致的头痛眩晕(可以配合风池穴中脘穴
痰多咳嗽,可以配合肺输穴,中府穴
呕吐(配中脘),癫痫等
局部的下肢活动不利等
有错误欢迎指正,有不足欢迎补充。
化痰强穴-丰隆

化痰强穴—丰隆穴
丰隆穴图示
取穴:先找到膝盖的外膝眼与外脚踝连线的中点 ,再找到小腿胫骨旁开两指宽的地方,这两点的交汇处就是丰隆穴。
丰隆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
功能:和胃健脾,化痰利湿。
主治:头痛,眩晕,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癫痫,水肿,咳嗽。
气郁则生痰,有气滞血瘀造成脑血管意外的人不能自主排痰,还有小孩子不会吐痰,感冒了痰排不出来时,都可以按揉丰隆穴健脾胃化痰浊。
每次按压3-5分钟,可以摆脱寒的困扰。
用经络刷刷到胃经时在这个穴位多点按几下, 效果是非常好的。
甘草敷丰隆穴,可祛三种痰湿,调理多种疾病

甘草敷丰隆穴,可祛三种痰湿,调理多种疾病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一、中医祛痰的方法1、药敷穴位祛痰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药物】甘草【穴位】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2、饮食消痰妙招多吃芝麻少吃肉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3、痰湿淤结失眠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化痰奇穴——丰隆穴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化痰奇穴——丰隆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之化痰第一穴丰隆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穴位名字由来丰隆穴在...

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之化痰第一穴丰隆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穴位名字由来丰隆穴在...一针见效的针灸穴位之化痰第一穴丰隆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穴位名字由来丰隆穴在古代神话中指的是两位神仙:雷神和云师,从穴位的声音来解释,丰隆是一个象声词,假借轰隆打雷的声音。
针刺这个穴位,就能将脾胃中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中医认为,丰隆穴的主要作用在于化痰湿、和胃气。
定位丰隆穴在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脊外开两横指。
穴位功能这个穴位是祛痰第一穴,用于中医辩证是痰饮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祛痰化痰,止咳平喘,还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呢!主治疾病本穴主治由痰引致的多种病证。
第一证为痰饮塞肺的慢性阻性支气觉气,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痰迷心旁或痰火扰心所形成的植神、第三痰阻于心、心血不畅型的冠心病、胞、心,穴可作配穴。
第四痰浊上泛于头而致的眩晕、头痛倪师注解的丰隆穴第一丰隆穴丰胸,效果很好,用补法,不能用泻法!第二丰隆穴最出色的作用是祛痰。
实症癫痫的病人,实症是因有痰饮,用针把痰导出来。
丰隆穴是很有名的导痰穴,病人疾很多,喉咙在呼吸时都是痰。
在丰隆穴扎针,导痰的方式很特殊。
针扎到丰隆穴以后,左右转捻针,病人感到酸时就是气到了。
气到了后,针慢慢提到皮层。
再把它倒过来,斜针45度,往身体的上方下针。
然后再针,病人感到酸麻后,再慢慢把针提出来,又到皮层,再往下45度扎下去,留针20分钟。
就是导痰术。
古籍记载1、《针灸甲乙经》:“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
2、《备急金要方》:“丰隆、丘墟主胸痛如刺。
”3、《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泻。
”#养老知识大赛# #中医#。
化痰奇穴——丰隆穴

化痰奇穴——丰隆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拟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粹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病症,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神奇的穴位丰隆穴

神奇的穴位丰隆穴你知道一个可以化痰止咳平喘的穴位吗,没错,那就是丰隆穴。
丰隆穴出自《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
“丰”,即丰满,丰大之意;“隆”,指隆起。
足阳明多气多血,气血于本穴会聚而隆起,内渐丰满,故名“丰隆”。
《会元针灸学》就有云:丰隆者,阳血聚之而隆起,化阴络,交太阴,有丰满之象,故名丰隆。
《灵枢·经脉》也有言“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丰隆穴定位《灵枢·经脉》中记载:“丰隆去踝八寸”;《针灸甲乙经》也说道:“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外廉陷者中”;《针方六集》记载:“条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别走太阴者为丰隆。
”《循经考穴编》则言:“丰隆于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又法:于膝骨尽处量至脚腕中,折断当中是。
总而言之,本穴位于胭横纹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中点,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即是。
其有简易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丰隆穴准确位置在于小腿前外侧,距离膝盖和脚踝差不多的中间点。
本穴具有祛痰、和胃降逆和健脾益胃的作用。
《玉龙歌》有云:痰多宜向丰隆寻。
《医学纲目》说到: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
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
《备急于金方》也曾云: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痰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化痰止咳,多从脾胃论治。
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刺激丰隆穴,可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
所以本穴从古至今都是治痰治咳的要穴。
自古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痰湿犯胃可引起呕吐,痰浊阻肺可引起咳嗽、气喘,痰留中焦可引起腹胀纳差,痰益肌肤、四肢关节可引起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甚至半身不遂。
所以临床上丰隆穴可以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腹痛纳差、头晕眩晕、呃逆、咳嗽、喘证、哮证等疾病。
临床上多以配合尺泽、风门、肺腧治疗气喘气促;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配合百会、阴陵泉、风池治疗眩晕;配合中脘、太冲、内关理气和胃治疗胃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痰奇穴——丰隆穴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穴位:右侧丰隆穴;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
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
”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
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
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
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
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
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有两个穴位经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
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
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
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
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
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这个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
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
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
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
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
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
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
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
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
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
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
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
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
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
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
水的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
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
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又如何理解呢?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
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
所以,在临床上,健旺脾阳的同时,常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那么,如何来辨脾生之痰呢?此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故古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如《万病回春》卷四言:“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
”【名词释意: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病证名。
痰嗽之一。
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导致生痰的脏腑很多,例如脾、肺、肾都可以,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
也就是肺为贮痰之器什么意思。
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
打通肺经和大肠经。
气顺人通畅——打通肺经和大肠经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肺经和大肠经形如一对古代夫妻,同住大肠家屋内。
男为肺主外,女为大肠主内。
男人在外面干活敛钱,女人在家主持家务。
肺吸收新鲜空气送回家,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把家打理干净。
肺经循行路线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把钱袋交大肠,使大肠花钱有气有量,及时清理垃圾,搞好家务。
把邪气“请”出去,肺脏才能平平安安——打通肺经的具体办法: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和云门两穴。
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一个大真空罐在此拔罐。
一罐两穴,便可引出入侵之外邪。
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
如果咳嗽初期,马上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者拔个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
我用此方法治疗俺老公一热伤风感冒就咳嗽的毛病,屡试不爽。
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肺喜温,怕寒凉。
而手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对心也不好)。
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
当您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此时看看自己的手脖子(还有后脖子)是不是在外晾着呢?这时,您可以马上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便可避免一次感冒啦!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咋办——少商穴帮您忙中医说,四肢体远端,刺络处理,可泄热去火。
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
一次,我有点着急上火,再加上咳嗽,当时手无寸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掐,钻心的疼啊!我咬牙坚持1分钟,等痛劲过了,又对着少商(垂直刚才的横线,十字交叉)点了一次。
最后疼得手都麻木了,但是身体感觉好多了,晚饭喝碗粥入睡,次日相安无事。
【健康小提示】:1.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
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
如长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
2.肺还主声(但根在肾)。
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失音,为风寒束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