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统计学原理
会计专业统计学原理 复习提纲(含答案)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变量按其取值的连续性可分为和两种。
2.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和两种。
3.统计模型中除了用数学方程表示现象的基本关系式外,还应具有与两项要素。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不同分为和。
5.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和所决定的。
二、判断题1.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 ) 2.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4.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 )5.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在样本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大于不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
( )三、单选题1.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 )。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2.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3.以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要求抽样指标值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值本身,这一标准称为( )。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准确性4.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
A.(102%×105%×l08%×107%)—100%B.102%×105%×l08%×107%C. 2%×5%×8%×7%D. (2%×5%×8%×7%)—100%5.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上时,则z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
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一)

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一)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前言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门,需要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
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会计领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其基本原理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学科。
在会计领域中,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包括数据描述、推断统计和多元分析。
数据描述数据描述是对大量会计数据的整理、归类和总结。
在进行数据描述时,需要运用一些统计量来描述和反映数据分布的特征,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通过数据描述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
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基于样本对总体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我们常常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来了解整个总体的情况。
其中,常用的推断方法包括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多元分析多元分析是要求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某一问题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会计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回归进行分析,来了解不同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应用案例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模型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在考虑审计策略、编制预算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统计学意义。
总结由此可见,统计学在会计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因此,学好统计学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重要性统计学在会计领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统计学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为企业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统计学可以帮助审计员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的异常或风险,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最后,统计学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优化和提升,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结语在今天这个数据时代,统计学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
会计专业14会计中班《统计学原理》授课计划表 李琳

广东新里程旅游技工学校学期授课计划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授课专业、班级会计专业14会计中班任课教师教研组长教务处长教学副校长二〇一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学期授课计划说明本总课学程时已授学时尚余学时本教学学期周本周学课期时本学期总课时分配总学时其中与教学大纲对比余(缺)课时讲授课堂练习平时实训课程实习测验其他小计76 0 76 20 4 76 32 32 0 0 2 4 70 缺6节教学大纲名称、版本《2014级会计专业科目实施性教学大纲》说明:(要求说明该课程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教学总课时数,并对余缺的课时怎么处理加以说明)1.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2. 本课程这一学期总教学周扣除中秋国庆一放假(整周)1周、三自教育1周,实际为18周,扣除中秋国庆节、三自教育1周后,本学期实际课时为70学时,缺6学时,缺6课时教学内容,经教研组讨论决定减少次数分布、动态数列概述、统计指数概述、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一般问题非重点内容。
使用教材名称、版本《统计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实训指导书名称无主要参考书名称、版本《统计学原理》暨南大学出版社所需实训器材及设备无耗材及定额无需去何处参观及现场教学无序号周次章节(课题) 主要内容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讲授课堂练习平时实训课程实习测验其他小计1 一第一章§1-1统计的含义与特点 2 2 0 0 0 0 42 二第一章§1-1§1-2统计工作过程与基本研究方法 2 2 0 0 0 0 43 三第一章§1-3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1 1 0 0 0 0 24 三第一章§1-4统计的组织和管理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5 四第二章§2-1统计设计 1 1 0 0 0 0 26 四第二章§2-2统计调查 1 1 0 0 0 0 27 五国庆中秋放假0 0 0 0 0 0 08 六第二章§2-3问卷调查 1 1 0 0 0 0 29 六第二章§2-4统计调查报告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序号周次章节(课题) 主要内容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讲授课堂练习平时实训课程实习测验其他小计10 七第三章§3-1统计整理概述 1 1 0 0 0 0 211 七第三章§3-2统计分组 1 1 0 0 0 0 212 八第三章§3-3统计汇总和统计表 1 1 0 0 0 0 213 八第三章§3-4次数分布0 1 0 0 0 0 114 九第四章§4-1总量指标 1 0 0 0 0 0 115 九第四章§4-2相对指标 1 1 0 0 0 0 216 十测验0 0 0 0 2 0 217 十期中考试0 0 0 0 0 2 218 十一第四章§4-3平均指标 1 1 0 0 0 0 219 十一第四章§4-4标志变异指标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序号周次章节(课题) 主要内容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讲授课堂练习平时实训课程实习测验其他小计20 十二第五章§5-1动态数列概述 1 1 0 0 0 0 221 十二第五章§5-2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 1 1 0 0 0 0 222 十三第五章§5-3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 2 2 0 0 0 0 423 十三第五章§5-4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24 十四第六章§6-1统计指数概述 1 1 0 0 0 0 225 十四第六章§6-2总指数的编制 1 1 0 0 0 0 226 十五第六章§6-1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27 十五第六章§6-4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 1 0 0 0 0 228 十六第七章§7-1抽样技术概述 1 1 0 0 0 0 229 十六第七章§7-2抽样技术的编制 1 1 0 0 0 0 2做课后习题45分钟序号周次章节(课题) 主要内容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讲授课堂练习平时实训课程实习测验其他小计30 十七第七章§7-3总体参数估计 1 1 0 0 0 0 231 十七第七章§7-4样本容量的确定 1 1 0 0 0 0 232 十八三自教育0 0 0 0 0 0 0做课后习题45分钟33 十九第八章§8-1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一般问题0 1 0 0 0 0 134 十九第八章§8-2相关分析的方法 1 1 0 0 0 0 235 十九第八章§8-3回归分析 1 0 0 0 0 0 1做课后习题45分钟36 二十期末考试0 0 0 0 0 2 2合计32 32 0 0 2 4 70。
统计学原理第5章:时间序列分析

a a
n 118729 129034 132616 132410 124000 5
127357.8
②时点序列
若是连续时点序列: 计算方法与时期序列一样; 若是间断时点序列: 则必须先假设两个条件,分别是 假设上期期末水平等于本期期初水平; 假设现象在间隔期内数量变化是均匀的。 间隔期相等的时点序列 采用一般首尾折半法计算。 例如:数列 a i , i 0,1,2, n 有 n 1 个数据,计算 期内的平均水平 a n a n 1 a 0 a1 a1 a 2
(3)联系
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n n i 0 i 1 i 1
相邻两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后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i i 1 i 0 0 i 1
(二)增减速度
1、定义: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2、反映内容:现象的增长程度 3、公式:增长速度
0.55
二、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一)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水平
(四)平均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1、定义:现象两个不同发展水平的比值 2、反映内容: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快慢相对程度 3、公式:v 报告期水平 100%
基期水平
(1)定基发展速度
是时间数列中报告期期发展水平与固定基期发展水平对比所 得到的相对数,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 展方向和速度,故亦称为总速度。 (2)环比发展速度 是时间数列中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说明某 种社会经济现象的逐期发展方向和速度。
c
a
b
均为时期或时点数列,一个时期数列一个时点数列,注意平均的时间长度 ,比如计算季度的月平均数,时点数据需要四个月的数据,而时期数据则 只需要三个月的数据。
统计学原理

数量方面:数量多少、数量关系、质变界限。
10
第一章 总论
STAT
(二)总(群)体性: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统计学:大量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
年龄 一个人 体重 个体数量
身高
年龄 一万个人 体重 总体数量
身高
1、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没有规律,或很难寻找。 2、了解了总体的数量方面,才有利于研究个体。 3、目的总体;步骤 从个体入手。
15
第一章 总论
STAT
第三节 统计学的要素和内容
一、统计要素
(一)总体
1、定义: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
事物的整体。
2、特征 (1)同质性; (2)大量性; (3)差异性统计的前提。
本班教室的五台电视 ×
刘翔
×
会计08班的50名同学
炮兵第一师的全体官兵
3、种类
2、大总体与小总体。
3、个别事物人、物、企业、机构、地域、状况、长度、时间。
(三)标志
1、定义:反映总体单位(个体)特征的名称。
17
第一章 总论
STAT
1、定义:反映总体单位(个体)特征的名称。
(A)性别 民族 身高 年龄 (B厂)产值 职工人数
男 汉 1.75 21
1000万元 50人
2、标志表现: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 3、种类 (1)品质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品质标志表现”; (2)数量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标志值”。
(四)指标
1、定义: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例]2007年A地区所属500家工业企业年产值为280亿元,职工人 数为56万人。
2、构成:(1)时间限制,(2)空间限制,(3)指标名称,
财经-财务会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模拟试题七

财经类财务会计专业相关习题和试卷模拟试题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请将选定答案的字母编号填入下表中对应题目的空格内。
本类题共15分,每小题1分)1. “统计”的基本含义是()A.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B. 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C. 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D. 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2. 调查某高校5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则总体单位是()A. 500名学生B. 每一名学生C. 5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D.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3.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4. 对某市占成交额比重大的5个大型集贸市场的成交额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的组织方式是()A. 普查B. 抽样调查C. 重点调查D. 典型调查5.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A. 510B. 520C. 530D. 5406. 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B.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C.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D.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7. 某地区2012年完成产值4亿元,2013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产值5亿元,超额完成计划为()A. 10%B. 25%C. 112.56%D. 13.64%8.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值影响的指标是()A. 全距B. 平均差C. 标准差D. 标准差系数9.某企业的产值逐年有所增长,2013年比2012年增长6%,2012年比2011年增长5%,2011年比2010年增长8%,则2013年比2010年定基增长速度为()A. 6%+5%+8%B. 6%×5%×8%C.(106%×105%×108%)-1D.(6%×5%×8%)—110. 已知某公司1980年至2013年各年的各年年销售收入,计算该地区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发展速度,应开()A. 30次方B. 31次方C. 32次方D. 33次方11. 在抽样调查中()A. 总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唯一确定的B. 总体不是客观存在和唯一确定的C. 样本是客观存在的,是唯一确定的D. 以上三种情况都不是12. 对于某一项调查来说,根据客观要求应有一个允许的误差限度,这个概念是()A. 抽样平均误差B. 抽样极限误差C. 概率保证程度D. 概率度13.某企业某产品总成本今年比去年增长了50%,产量比去年增长25%,则单位成本比去年上升了()A. 25%B. 75%C. 20%D. 37.5%14.现象间相互依存关系程度越高,则相关系数值()A. 越接近于0B. 越接近于-1C. 越接近于1D. 越接近于-1或115.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变成本为6000元,则生产成本对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A. Y=6+0.4XB. Y=6000+24XC. Y=24000+6XD. Y=24+6000X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

《统计学原理》实验(上机)指导书管理学院会计系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
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学生除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这也是开设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本实验教学课程是《统计学原理》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要求针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软件、EXCEL软件等)在统计中的应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借助于宏微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经济运行状况的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方式。
本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上机教学演示和学生上机操作的形式,适用于管理学院开设《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学生教学使用。
目录上机内容1:第一讲:EXCEL统计软件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上机内容2:第二讲:EXCEL统计软件在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分析中的应用上机内容3:第三讲:EXCEL统计软件在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预测中的应用上机内容4:第四讲:EXCEL在指数分析中的应用附件1:上机操作参考数据资料上机内容1:第一讲 EXCEL统计软件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1课时)一、实验教学目的EXCEL统计软件在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通过EXCEL软件可进行统计数据的分组,描绘数据的分布特征,形成各种直观形象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通过本节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EXCEL统计软件的功能,初步掌握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将学生从烦琐的手工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原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的学科,它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政府政策制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它包括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对于理解和应用统计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统计学原理涉及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包括了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重要概念。
在统计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利用概率论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因此对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统计学原理涉及到统计推断的方法。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方法,包括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
参数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而假设检验则是根据样本数据对统计假设进行检验。
统计推断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决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有限的样本数据中获取对总体特征的有效信息。
另外,统计学原理还涉及到统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统计模型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包括了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通过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对统计学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统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
综上所述,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统计推断的方法和统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对统计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理解和应用统计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科学研究和决策分析。
因此,学习统计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统计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学院夜大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考试
3、()是统计整理的初始阶段,也是整个统计整理工作的基础。
A.数据审核 B.数据检查 C.数据校订 D.数据筛选
4、在下列几个成数数值中,方差最大的成数是()。
A.0.9 B.0.8 C.0.7 D.0.6
5、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
A.之和B.之差C.之积D.之商
6、
1101
p q p q
-
∑∑表明()。
A.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B.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C.由于销售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D.由于价格的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
7、所谓大样本是指样本单位数为()。
A.30个 B.50个 C.不少于30个 D.不少于50个
8、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
A.有效区间 B.置信水平 C.估计值 D.置信区间
9、下列对总体参数μ建立的假设中,正确的是()。
A.
0010
:;:
H H
μμμμ
<≥
B.
0010
:;:
H H
μμμμ
≥>
C.
0010
:;:
H H
μμμμ
≤<
D.
0010
:;:
H H
μμμμ
≥<
10、在线性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序的统计分析指标是()。
A.相关系数 B.估计标准误差 C.相关表 D.相关图
三、多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定性数据的有()。
A.利润率 B.产品品种 C.产值 D.企业所有制 E.统计人员技术职务
2、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应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也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总体随统计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现。
3、桌面调查的特点是()。
A.桌面调查所搜集的是别人加工处理过的数据
B.桌面调查所搜集的是原始数据
开卷○闭卷●
卷①●卷②○
C .桌面调查以搜集文献性资料为主
D .桌面调查以搜集物质性资料为主
E .桌面调查偏重于从动态角度搜集各种反映总体变化的历史数据 4、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是( )。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例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E .动态相对指标
5、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有( )。
A .时期长短应相等
B .总体范围应一致
C .指标要有可比性
D .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E .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单位应一致
6、下列动态指标中,一般可以取负值的指标是( )。
A . 增长量
B . 发展速度
C . 增长速度
D .平均发展速度
E .平均增长速度 7、按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统计指数可为为( )。
A .个体指数
B .总体指数
C .数量指标指数
D .质量指标指数
E .总量指标指数
8、分层抽样是一种常见的抽样方式。
它的优点有( )。
A .既可以对总体进行估计,也可以对各层的子总体进行估计。
B .抽样的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一般比较均匀,由此抽样误差通常要小于简单随机抽样。
C .既按自然区域分层,也可以按行政区域进行分层,使得组织和实施比较方便。
D .样本分布在各个层内,从而使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
E .可以提高估计的精度。
9、在2χ检验中,单侧检验的拒绝域是( )。
A
.
221(1)
n αχχ-<- B .
22
2
(1)
n αχχ>- C .
2
2
12
(1)n αχχ-<-
D .22
(1)n αχχ<- E .22(1)n α
χχ>- 10、相关关系按照其相关的程度可以划分为( )。
A .线性相关
B .非线性相关
C .完全相关
D .不完全相关
E .不相关
四、计算题。
(共30分)
1、1990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的价格、成交量和成交额资料如下:
甲市场农产品平均价格=(1.2+2.8+1.5)\(0.5+1+0.5)=2.75元
乙市场农产品平均价格=(2.4+1.5+1.4)\(1+0.5+0.5)=2.65元 所以,甲市场平均价格高。
平均差=(2.4+2.8+3-2.75*3)\3=-1\60
试根据上述资料用“按季平均法”测定该种商品销售量的季节指数。
(14分)
设y=ax+b
将2002年设为x=1,以此类推···则2007年为x=6.
在2002-2004年,x1=(1+2+3)\3=2,y1=(5.1+5.9+6.7)\3=5.9 在2005-2007年,x2=(4+5+6)\3=5,y2=(7.6+8.4+9.3)\3=8.4
代入得:a=0.8,b=4.4 所求直线为:y=0.8x+4.4
2008年销售量预测值为:0.8*7+4.4=1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