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8课《空山鸟语》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空山鸟语》ppt课件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8空山鸟语》word教案 (3)

空山鸟语【教学构想】一个用唐吉柯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眸,一生都在缅怀故乡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支笔去书写心中的爱恋,又会怎样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怀乡赋?《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
在诗化的语言的外表下的,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开篇,就满腔热情地向世人宣告“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请注意,这里的“鸟语”,不是公园鸟语林里向游客乞讨食物的鸟鸣声,也不是住在鸟笼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贵族鸟的鸣叫声,而是有着“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鸟语。
它们在远离尘嚣的空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欢的歌,叙述动人的爱情故事。
难怪作者一到山上来,就会“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听这些鸟儿唱歌。
在这儿,作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对空山鸟鸣的钟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酷、暴力、唯利是图等社会现象的憎恶。
山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
由此可见,作者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悦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文中有一段内容写到作者因为听到鹧鸪的叫声,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鹧鸪的鸣叫声将作者带回了故乡那古老的江南小镇,带回到古朴、恬静、淡雅的生活之中。
又因对孤岛上灯红酒绿生活的厌倦,更加思念怀念江南小镇那淡泊宁静的生活。
虽然他知道这只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但仍然“喜欢重温”。
这里重温的不仅仅只是故乡,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古朴、淡泊、宁静、清雅。
正是带着这份追求,作者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奇思妙想结束了全文。
空山鸟语教案

空山鸟语教案教案:空山鸟语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诗歌《空山鸟语》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吟诵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诗意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声音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2.草地、树木等自然元素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课前准备诗歌的多个版本的诵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播放自然风景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2.提问:你们平时是否会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氛围?请简单描述一下。
第二步:品味诗歌(10分钟)1.呈现诗歌的文字内容,并请几名学生依次朗读诗歌。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品味诗歌,分析诗歌中所呈现的意象和情感。
第三步:理解诗意(15分钟)1.师生共同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空山鸟语”的含义。
2.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总结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诗歌欣赏(10分钟)1.播放多个版本的诵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感受。
2.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诵读诗歌,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第五步:朗诵训练(15分钟)1.教师讲解朗诵的技巧和要点,例如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掌握等等。
2.学生逐句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第六步:小组表演(15分钟)1.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场景,以《空山鸟语》为背景,表演一段短小的情景剧或诗歌朗诵。
2.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课堂内容和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文章。
五、板书设计空山鸟语六、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文章。
2.下节课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准备进行诵读。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空山鸟语》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空山鸟语》教案

《空山鸟语》教案学科语文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日期课题《空山鸟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空山鸟语》中按时间顺序描写的三幅图画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三、指导学生自学本文托鸟鸣抒发的对大自然、对生命自由的一种热爱和赞美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一种追怀;教学重点按时间顺序描写的三幅图画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教具学具投影仪、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过程(展标施标查标补标小结)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期效果课堂反思第一环节——启同学们,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带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感受,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请同学们在20分钟内完成课文的自读,可以依据导读题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路。
自读导读:1. 作者在空山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吗? 2.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第二环节——读、练第三环节——知我们的自读先到这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多媒体(一):放两段声音:1.海刚刚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不同的感受)学生朗读浪声 2.风声多媒体(二):播放空山鸟鸣的片段。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顺利导入课文要点归纳:文中写了三种鸟的鸣叫,表现了作家不同的情感。
红喙鸟:抓住了鸟声缠绵清脆的特点,这种抽象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出来——“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作者借红喙鸟来表现对自然的喜爱。
山雀:抓住鸟声短促而嘹亮的特点,从山雀的性格(“成群结队的撒野,”“飞翔像一旋风卷起,落下向一片云彩罩地”)写到声音。
(“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兴奋地吵闹”)作家通过对山雀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由的向往。
鹧鸪:作者对鹧鸪缥缈的鸣声和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情感在文中是一目了然的,文章写得比较直白。
但作者为什么是由鹧鸪写起的?细细研读,其实,情感是极其深邃而悠长的。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空山鸟语》教案设计

《空山鸟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课前创设情境,配合自然风景,欣赏关于大自然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意境之中。
一、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响:海浪、下雨。
问: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联想到了什么?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往往会触动我们的心弦,那么是什么样的声音触动了台湾大作家郭枫的心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空山鸟语》,品味优美的文字,浏览空山、聆听鸟语、感受真情!(出示课题)这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优美散文,学习此文不同于我们学习单元课文,所以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出示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二、听鸟语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音乐:林中鸟叫和轻柔的钢琴曲。
)问题:作者在空山上听鸟语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三、悟鸟情1.中心问题:作者偏爱听鸟声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学生读文章,同桌或小组讨论10---15分钟。
提示: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但最喜欢的是却是听鸟叫,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好好地读一读他的文章,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讨论,我相信聪明的同学们定会在文章里找出最佳的答案。
(生自由发表见解)2.重点赏析:看来文章中有许多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作者爱听鸟叫的原因,其中有这样几句最值得大家去玩味的。
出示:(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2)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3)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3.赏析提示:(1)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
请同学自由读一读、悟一悟。
(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一种意境。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8课《空山鸟语》(54张)

7、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3时30分17秒15:30:1714 October 2021
8、先生不应该专教书17秒下午3时30分15:30:1721.10.14
思考并讨论
注音
婆娑suō 奇崛jué 飒爽 sà 谛听 dì 迸落 bèng 红喙 huì 厮磨sī 微醺 x ūn 鹧鸪 zhègū 缥缈 piāo miǎo 寂寥liáo 浏览liú
1、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只限于学校学习到的那一些,这个人的知识必然是十分贫乏的15:30:1715:30:1715:3010/14/2021 3:30:17 PM
重温:石头城的苔痕、长廊飞角的小街
江畔的落日、石板路
(6)在这样的地点,就鹧鸪那几声叫声,竟引起作者
无限愁思,作者会想到什么?
鹧鸪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是一种候鸟,即使生活在北方, 冬天要返回南方去。可以看出,鹧鸪是一种候鸟,大自然中还 有许多的候鸟,比如说大雁、燕子等等,在他们身上都寄托了 一种同样的愁思?(思乡)古代就有许多的诗人把他们写到诗 句之中,难怪作者会说:“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 是诗人的化身吧!”同学们在七年级学过一首叫《鹧鸪》的律诗吧?
3、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意志。
4、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5、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6、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2021年10月下午3时30分21.10.1415:30October 14, 2021
4、作者用一句话对自己听懂的内容作了 高度的概括,请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空山鸟语》教学设计《空山鸟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去追求自由、快乐的幸福生活。
4.认识4个字。
教学重点1.掌握描摹具体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卡片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空山鸟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1、作者描写了山上哪些风景,这些风景是怎样写出来的'?2、模仿课文中描写山上风景的句子,自己创造几个句子,说给同桌听。
3、作者喜欢到山上来,尤其是喜欢到山上来听鸟叫,且在课文第一段就热情的宣告,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请学生读出这段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为什么这句话让大家印象深刻?5、学生自己朗读并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好在哪里?6、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四、字词积累,巩固基础。
1、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教讲解。
2、学生自己记忆字:崛、飒、悉、嬉。
3、组词、造句五、作业布置:将本文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空山鸟语鸟儿的鸣叫是世间最美的语言《空山鸟语》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
2、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研读课文。
3、自主品读诗化的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朗读加点评品味课文,积累妙词佳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题,展开想象,描绘由空山鸟语所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注意空字,体会空山与俗世鸟语的区别。
面对如此静谧绝美的景象,你是否也会如陶渊明一般,产生要遁入山林做一个隐士的想法?置身这样的境地修生养性,你是否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超然物外,超尘脱俗?(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语文:第8课《空山鸟语》教案(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空山鸟语》教课方案【教课构思】一个用唐吉柯德似的热忱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崇奉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如何的一双眼睛去察看这个世界,又会如何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一个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眸,一世都在怀念故土的诗人,他会用如何的一支笔去书写心中的爱恋,又会如何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怀乡赋?《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委婉,富裕深刻真理的散文。
在诗化的语言的表面下的,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安静、清雅的人生境地的追求。
作者在开篇,就满腔热忱地向世人宣布“到山上来,我最喜爱的事就是听鸟叫”,“鸟儿的鸣声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
请注意,这里的“鸟语” ,不是公园鸟语林里向旅客乞讨食品的鸟鸣声,也不是住在鸟笼里过着娇生惯养生活的贵族鸟的鸣喊声,而是有着“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俊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鸟语。
它们在远离尘嚣的空山中逍遥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爱的歌,表达感人的爱情故事。
难怪作者一到山上来,就会“找一片幽静的林子躺下” 静静地听这些鸟儿唱歌。
在这儿,作者的这类感情不不过不过对空山鸟鸣的宠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峻、暴力、利欲熏心等社会现象的厌恶。
山林中的鸟儿逍遥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
因而可知,作者喜爱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地:远离物欲横流的凡间,唾弃追名逐利的欲念,不媚悦显贵,不逢迎别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实自由幸福的人。
文中有一段内容写到作者因为听到鹧鸪的喊声,勾起了对故土的回想。
鹧鸪的鸣喊声将作者带回了故土那古老的江南小镇,带回到古朴、安静、淡雅的生活之中。
又因对孤岛上灯红酒绿生活的厌烦,更为想念江南小镇那淡泊安静的生活。
固然他知道这不过“在海角孤岛上奇异的梦幻” ,但仍旧“喜爱重温” 。
这里重温的不不过不过故土,更是人生境地的一种追求:古朴、淡泊、安静、清雅。
正是带着这份追求,作者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奇思妙想结束了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山鸟语》教案【教学构想】一个用唐吉柯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眸,一生都在缅怀故乡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支笔去书写心中的爱恋,又会怎样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怀乡赋?《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
在诗化的语言的外表下的,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开篇,就满腔热情地向世人宣告“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请注意,这里的“鸟语”,不是公园鸟语林里向游客乞讨食物的鸟鸣声,也不是住在鸟笼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贵族鸟的鸣叫声,而是有着“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鸟语。
它们在远离尘嚣的空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欢的歌,叙述动人的爱情故事。
难怪作者一到山上来,就会“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听这些鸟儿唱歌。
在这儿,作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对空山鸟鸣的钟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酷、暴力、唯利是图等社会现象的憎恶。
山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
由此可见,作者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悦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文中有一段内容写到作者因为听到鹧鸪的叫声,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鹧鸪的鸣叫声将作者带回了故乡那古老的江南小镇,带回到古朴、恬静、淡雅的生活之中。
又因对孤岛上灯红酒绿生活的厌倦,更加思念怀念江南小镇那淡泊宁静的生活。
虽然他知道这只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但仍然“喜欢重温”。
这里重温的不仅仅只是故乡,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古朴、淡泊、宁静、清雅。
正是带着这份追求,作者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奇思妙想结束了全文。
这篇文章的风格灵秀而飘逸,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
在诗化的语言下,却又有着深刻的哲理。
作者观察力犀利,解析透彻,而且精确地掌握文字运用的技巧,能够剖析自我,刻画人性,描绘平凡的现实和瑰丽的自然。
由于他在淡淡的抒写中投入了赤子之心,所以表现出来的是能够牵引人们哲思的玄思。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要耕耘一片宁静和平的文学净土。
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更侧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章,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的经历中找寻作者的思想根源,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章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
2、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研读课文。
3、自主品读诗化的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朗读加点评品味课文,积累妙词佳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题,展开想象,描绘由“空山鸟语”所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注意“空”字,体会“空山”与俗世鸟语的区别。
面对如此静谧绝美的景象,你是否也会如陶渊明一般,产生要遁入山林做一个隐士的想法?置身这样的境地修生养性,你是否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超然物外,超尘脱俗?(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再用优美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而想象力的唤起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积极地调动了起来。
富于诗意的导语,又为这篇用诗化语言写成的文章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绝佳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关上课本,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在初读中就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必追求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有感受即可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初读中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一再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就更应重视这一点,要对学生的富于个性的观点与见解,作出及时的适当的肯定。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笔下的“空山”“鸟语”,可借用课文中的词语,但一定要符合文中描绘的“空山”“鸟语”的特点。
(这一处的处理既完成了对课文中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对文中的景物描写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特点,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有优美语言的品味,更要有学生对优美语言地使用。
文章中的优美语言,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疑问:在课文的最后,作者发出了“我想做只鸟,在山中。
”的感叹,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一感叹的?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探讨这一问题。
这一步只要求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成理。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也可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谈。
(这一步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读,来完成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解读,在解读中要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观点。
特别强调学生在解读中要有自己的观点)2、分组研读课文,让学生结合郭枫的生活经历以及其他作品,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研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想做一只山林中的鸟,其实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此处可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②作者“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鸟语”好听吗?③“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并在此时引入作者的生平简介和他的作品风格介绍,并可适当选择他的作品《草虫的村落》,让学生在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中寻找作者的思想根源。
(此处的研读,主要是想让学生学会结合作者的经历及相关作品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3、自主研读课文,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进行品评,体味其中的深刻哲理,并可适当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含蓄隽永,富有深刻的哲理,体会这篇文章中的哲理应该成为文章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美读课文,积累佳词美句。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要求读出美感。
(诗化的语言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读出它的美感,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体会感受文章,会比老师去教要好得多。
)2、对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加以点评。
引导学生总结前几课点评的内容,指导他们抓住文中生动精美的字词、关键的句子、巧妙的构思、精彩的手法等进行点评。
(在这一单元中,学会对文章进行点评是一项重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可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训练。
同时,品味语言的妙处也应是处在语言积累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
)3、小组交流点评内容,推选好的全班交流。
4、把文中你最喜欢的词和段积累下来。
【教学后记】课堂上的“语文味”《空山鸟语》教学后记在《空山鸟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再次发现语文教学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是课堂上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语文课中,学生要有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这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
对诗化语言下的深刻哲理的体味,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教学安排中,我把体会诗化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设计第一个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文中所描绘的景象,营造一种浓郁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为了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描绘由空山鸟语所想到的景象。
再用富于诗意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这样不仅一种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被营造了出来,而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空山”描绘“鸟语”。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印象深刻的地方,不仅符合新课标中,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要求,也让学生在初读中就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
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空山”与“鸟语”,这不是对第一个环节中安排的重复,而是在有了对课文熟悉的前提下的对课文内容的再巩固,是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对优美语言的运用,也是学生的一次审美体验。
在这个审美环节中,学生对于文章中所营造的优美意境,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研读课文。
要想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对文章作者有更理性的认识。
为此,我引入了作者生平简介,并把他的一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前面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或感性认识,为全面而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进行分析,这时的分析中,我们将不仅看到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感性认识,也将看到他们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性的思考。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语文味”的地方,它既有对优美语段的朗读,又有对优美文字的点评。
如果说前面的所有安排都是铺垫的话,那么这个环节应是这次教学活动的主角。
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评中去思考。
在读与评中,把前面环节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都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有全面收获。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语文味”使得学生们不仅学得热情投入,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这就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课自己的特色,否则,一味的求新求异,最终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