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及其换算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
它是根据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组合来表示年份,每60年为一个周期。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广泛流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迷信和占卜文化。
古人将天干地支与四象(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进行了匹配。
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人们认为可以预测吉凶祸福。
后来,这种纪年法渐渐被用于表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出生年份。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换算方法相对简单。
首先需要知道起始年份,也就是一个周期的开始。
根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841年开始,1200年为一个周期。
现代常用的起始年份是公元前4年,即庚寅年。
根据天干地支的循环规律,可以推算出各年份的天干地支组合。
具体换算方法如下:1.将要换算的年份减去起始年份,得到年数。
例如,要计算2024年的天干地支,计算公式为:2024-(-4)=2026年。
2.利用循环周期,将年数除以60并取余数。
例如,2026÷60=33余6、这表示2026年处于第34个60年周期的第6年。
3.根据余数确定天干和地支的组合。
天干的循环周期为10年,地支的循环周期为12年。
通过余数6,在天干中为庚,地支中为寅。
4.最后将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拼接在一起,得到天干地支纪年法的表示。
例如,2024年的天干地支为辛丑年。
需要注意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以公元前841年为起点进行换算的,所以在计算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由于干支循环的关系,一些年份的天干地支可能与之前或之后的年份重复。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谨慎选择正确的干支组合。
天干地支纪年法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于文化、历法、占卜等方面。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文、地理的认识,还融入了人们对命运和吉凶祸福的追求。
至今,天干地支纪年法仍然是中国农历和传统节日计算的基础,也被用于算命、起名等民俗活动中。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23456789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234567891011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
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 2 3 4 5 6 78 9 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丑41 42 43 4445 46 47 48 49 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
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
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干支纪年法简便算法公式

第一步,确定起始年份。
干支纪年法起始于公元前2637年,也就是“庚子年”。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往后计算,直到计算到现在的年份。
第二步,计算年份偏移值。
按照干支纪年法的循环周期,每过60年
又回到了起始的“庚子年”。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当前年份与起始年份之
间相差了多少个循环周期(60年)。
第三步,计算天干和地支。
根据起始年份和年份偏移值,可以确定当
前年份的天干和地支。
天干的计算公式为:(起始年份的天干索引 + 年份
偏移值) mod 10;地支的计算公式为:(起始年份的地支索引 + 年份偏移值) mod 12
第四步,确定年份的干支组合。
通过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天干和地支的
索引,可以确定当前年份的干支组合。
例如,第三步计算得到的天干索引
为2(乙)地支索引为9(巳),那么当前年份就是“乙巳年”。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当前年份的干支组合。
这种计算方法简单而直观,不需要大量的计算,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任
意年份的干支纪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法的起始年份和干支的索引是固定的,因此
计算年份偏移值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同时,干支纪年法也和公历有所差异,公历的年份是按照阳历计算的,而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因此在
计算时可能会有一些误差。
天干地支纪年法.doc

天干地支纪年法你知道什么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吗?又是怎么来计算的呢?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大家查看!天干地支纪年法我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简介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10位天干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数位配奇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最小可组成60位,由此形成了六十个干支,称为“六十干支”,又因以甲子开头而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即是:1. 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后来六十甲子被用以记录时间,即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纪年法使用最广泛,如今仍然是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某干支年,农历年与公历年并不重合,如公历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干 支 法 纪 年 算 法 ( 2 0 2 0 )

蓝桥杯-代码填空之二干支纪年法—歌赛新规则—红球多于白球的概率—交换变量—考拉兹猜想—利息计算①干支纪年法在我国古代和近代,一直采用干支法纪年。
它采用10天干和12地支配合,一个循环周期为60年。
10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某年是甲子,下一年就是乙丑,再下是丙寅,.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总之天干、地址都是循环使用,两两配对。
今年(2012)是壬辰年,1911年辛亥革命下面的代码根据公历年份输出相应的干支法纪年。
已知最近的甲子年是1984年。
void f(int year)char* x[]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char* y[]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int n = year - 1984;while(n0) n += 60;printf("%s%s", x[_______], y[_______]);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f(1911);f(1970);f(2012);return 0;这道题,最近的一个甲午年(就是对10或者12取模都为0)是1984年,就以它为标准,求模就可以了,题目中也有对给出的年份小于1984年的处理(n+=60),这题难度,应该很小了。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地支纪时法是指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现在的两个小时(初、正),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纪时。
十二时辰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三更【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四更【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五更【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一更【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二更干支纪年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除以10,余数(若余数小于等于3则加10)减去3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除以12,余数(若余数小于等于3则加10)减去3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推算法年

年、月、日、时干支的推算法一、干支结合纪年:干支配合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都可依据其所属干支的属性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
在研究子午流注开穴,推演五运六气变化等过程中,都必须掌握年、月、日、时干支。
目前我们采用公元纪年,就需要将公元换算干支,以利应用。
干支纪年,其方法是把每一年配上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
配的方法是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按着干支的顺序依次向下排列。
天干的第一位是甲与地支第一位子相互配合起来便是甲子,这一年就叫甲子年。
从甲子年开始天干和地支相配合,每年不同,天干往复排列六次,地支往复排列五次,共得六十年。
以后又转到甲和子相合,所以每六十年称为一周,或者叫一个甲子。
我们一般把一个快满六十岁的人称为年近花甲,这就是因为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的意思。
为了避免临时换算麻烦,现将干支相合一周的次序,排列如后:古代历法,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年分十二个月,一日分十二个时辰。
每逢五年有六十个月,五天则有六十个时辰。
为便于记忆,有一首歌诀(见本书二十四页十六行)。
因为甲己、乙庚等皆隔五数,由甲至己周而复始。
甲己之年由甲子月开始,一月是甲子月。
甲己之日由甲子时开始,第一个时辰是甲子时。
乙庚年、日,第一月则为丙子,丙辛年、日,第一月则为戊子,丁壬年、日,第一月则为庚子,戊癸年、日,第一月则为壬子。
年干支的推算法;只要知道1982年是“壬戌”年,即可按干支六十环周顺推,则知1983年为“癸亥”年,倒推1981年为辛酉,1980年为庚申年。
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干支或任何一年的干支怎么办呢?可采取如下公式:“取当年的年数,减去三,再从余数中除去干支周转数,余下的数字就是所求的年干支的代数。
例如:欲求1982年干支,1982—3:1979÷60(在1979这个数中共有32个60,即干支周转数),余下的59,按六十环顺推,就是“壬戌”,则知1982年干支为壬戌年。
又如:1983(年)—3=1980;以1980÷60(干支周数)=33余0,零表示六十甲子环最后一个,就是癸亥,可知“癸亥”是1983年的干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支纪年法
一、干支的构成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
具体来说,把天干的第一个“甲”和地支的第一个“子”配合,就成了“甲子”;天干的第二个“乙”和地支的第二个“丑”配合,就成了“乙丑”;天干的第三个“丙”和地支的第三个“寅”配合,就成了“丙寅”天干的第十个“癸”和地支的第十个“酉”,就成了“癸酉”。
至此,十个天干已经轮完了一遍,而地支却留有“戌”和“亥”,这时,天干便由“甲”开始继续与地支留下来的两个相配合,组成“甲戌”和“乙亥”。
十二地支第一轮至此也用完,而天干却剩下来从“丙”到“癸”八个,这时天干仍由“丙”继续下去,而地支则由“子”重新开始配合,如此不断,直至“癸亥”,十天支和十二地支刚好同事配完。
六十为一次循环,第六十个单位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单位,周而复始。
因“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故称这个排列为六十甲子。
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
表一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天干顺序的单数(奇数)配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偶数)配地支的双数,则成为甲子、乙丑、丙寅等,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等天干单数与地址双数搭配的情况。
二、干支的起源
干支的起源及它的数字为什么分别是“十”和“十二”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力图解开的谜。
有些学者试图从上古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来探索干支的起源。
中国古代有以十二辰记月的做法,即以北极为中心,把天穹的大周圆等分为十二个区域。
这种做法与古巴比伦人为观察太阳一年的运行路线而把星空划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黄道十二宫”)的做法相似。
由此推测中国古代十二支是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很可能是受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但是这种解释由于依据不足,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
一些学者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认为十干和十二支分别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
十干的产生与“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帝俊(即帝喾,五帝之一)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的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与甘渊。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大树上,“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太阳轮流值班)。
古人想象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没,它们值日一周就是十天,称为一旬。
“旬”的意思是“循”,即循环往复,以此为阶段来纪日。
为区别起见,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之,是为十干。
选择“十”为一旬之数,与十进制密切相关。
马克思《数学手稿》摘录了一段鲍波的《从古代到最新时代的数学史》中的话“最古老的民族已经按十数数了,他们通过两只手的手指就一定会想到这一点。
”上古的人们计算太阳出没的周期就自然采用了“十”这个数字。
同样,十二支是用来描绘月亮运行周期的。
月亮每月的盈虚变化,使人们把它看成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想象每月初二、初三出来的月牙是另一个新的月亮。
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反映了这种看法。
并且月亮也像太阳一样轮流值宿,阴历一年又十二个朔望月,正是天上
的十二个月亮轮流值宿的一个周期。
这种认识也在神话中表现出来。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说“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常羲”与民间传说中的月亮女神“嫦娥”古音相同,看来正是这位生了十二个月亮的“常羲”演变为后来的“嫦娥”。
由此,“十二”也就成为另一种进位法来计算时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也就产生了。
三、干支的作用(一)纪年
干支纪年始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世本?作篇》说“大挠作甲子。
”据宋衷注,大挠是黄帝的史官,所以《作篇》认为干支纪年始于黄帝时代。
现代学术界大都不相信黄帝、大挠是实有人物,《世本》的记载一般认为不足为信。
有人认为,秦汉以前,只用干支纪日,不用干支纪年,“汉末黄巾起义首倡?岁在甲子?,文人多舍年号而用干支,风气所至,影响到某些史书的纪事”。
黄巾起义“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封建史官将其载入史册,肯定对于干支纪年的推广有影响,但说它是“首倡”,未免失之过晚。
另有人认为,汉以前不以甲子名岁,并引刘恕《通鉴外纪序》,说干支纪年始自王莽。
王莽下书言始建国五年,“岁在寿星,仓龙癸酉”。
又云“天凤七年,岁在大梁,仓龙庚辰;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巳。
”《隋书?律历志》记王莽铜权铭说“岁在大梁,龙集戊辰”;又说“龙在己巳,岁在实沈”。
这种看法亦失之偏颇。
还有人认为,甲子纪年方法的最早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
东汉顺帝元年(公元85年),编、李梵等制定《四分历》后,它得到进一步推广。
这种观点曾一度流行,但目前已受到新发现的史实的否定。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干支纪年法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
据《隋书?律志历》引《竹书纪年》“尧元年景子。
”《竹书纪年》是战国中叶魏国人编的史书。
书中原文是“尧元年丙子”,因为唐高祖的父亲名昞,凡昞音的字皆改为景,以此避讳。
这是战国时已有干支纪年的证据。
不过由于《竹书纪年》久已失散,这条证据曾受到学者的怀疑。
而近期出土的文物,消除了这种怀疑。
(二)纪月
古时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份相配合,名为“月建”。
因古人认为“气始于冬至”,故夏历以冬至所在的月,即十一月为子月,按顺序下推,则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
以“月建”的地支配以天干,则成此月的干支。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指各月,都是旧历(阴历)的太阴历,然所纪的虽在太阴月上,实际上还是太阳月,因为不记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个月的月建),
即节气月。
汉简中已有月建,但有支无干。
以相配为月建之名,始见于后唐同光四年(公
元926年),那一年“正月小,建庚寅”。
干支纪月办法,应掌握其以下规律甲年、己年,正月丙庚。
乙年、庚年,正月戊庚。
丙年、辛年,正月庚寅。
丁年、壬年,正月壬庚。
戊年、癸年,正月甲庚。
古代有“五虎建元”歌,对人们掌握干支纪月规律颇有帮助。
“甲己之辰起丙庚,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侯,五门得合是元音。
”
正月是寅月不变,甲年、己年正月必是丙寅,乙年、庚年正月必是戊寅五年一周,周而复始。
(四)纪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等分,每一等分为一个时辰。
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分别表示之,后来又把每一时辰划分为“初”、“正”两段。
十二个时辰中,每一“初”、“正”又分为“初刻”、“一刻”、“二刻”、“三刻”等四个时段。
干支纪时法始自汉武帝太初改历即公元前104年之后。
古人说“时”、“时辰”,都是指现在两小时,不能理解为现在的一个小时。
如唐王维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是说猿声日夜不断;宋黄庭坚《思亲汝州作》有“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句,是说每时每刻都想念双亲。
这里的“十二时”,也是指现在一昼夜的二十四小时,表示整日整夜、每时每刻之意。
十二时有时也称为“二六时”。
二六一十二,即十二时。
鲁迅《华盖集?杂感》“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己时者有望。
”严格说来,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是清朝初年西方文化传入的结果。
这种传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计时法和西方的24小时计时法来看,也有恰当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如此,两者才能融合为一。
在许多先秦的史籍中,可以看到夏朝的许多帝王都是以十干命名的,像孔甲、胤甲、履癸(即夏桀)等。
而商朝的三十一个帝王均以十干取名。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夏商时代的王室和贵族阶级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
如前所述,当时人们认为十个太阳(从甲至癸)轮流值日。
这种崇拜太阳神的习俗被引进了帝王的命名。
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天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
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的取以乙名。
但如果又有一个在甲日生的王出世,就认为这是太阳甲再次光临人间。
为了加以区别,就在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小”等字样。
夏商以后,随着人口繁衍,文化发达,取名也开始复杂起来了,以“十干”命名的习俗逐渐消失。
帝王以干支命名,如果不了解其由来,往往使人误认为是干支纪年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应当懂得,它与干支纪年法并无必然联系。
实际上,当其一旦具有纪年的含义及作用时,它所属的只是帝王纪年法。
表二十二时辰与今二十四小时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