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学常识及要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学常识总览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学常识总览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学常识总览
本文主要总结了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文学常识,包括
以下内容:
必修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 《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涉及到社会生活、爱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起源之一,也被誉为中华文
化的瑰宝。

2. 《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

-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现了封建
社会的荣华与沉沦。

-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而成为经典。

必修二文学常识
1. 《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两部史诗,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 《伊利亚特》是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史诗,描写了希腊勇士们与特洛伊人的英勇斗争。

- 《奥德赛》则是描述了主人公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以及他回到家园的艰辛旅程。

2. 莎士比亚戏剧
-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的巨匠,他创作了许多经典戏剧作品。

-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等,涵盖了爱情、悲剧、历史等多个题材。

-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精彩的对白,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以上是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中的文学常识总览。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学之美。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一)第一单元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

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

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一、古文阅读
1. 古文基础知识
- 古文语法
- 古文修辞手法
- 古文常见字词
2. 古文阅读技巧
- 构词法分析
- 字词引申义
- 上下文推测
- 句子结构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基础知识
- 现代文的特点
-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
- 现代文的文体与体裁
2. 现代文阅读技巧
- 认识文章结构
- 抓住关键词语
- 理解段落主题
- 掌握归纳总结方法
三、诗歌鉴赏
1. 诗歌基础知识
-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 诗歌的意象与表达
- 诗歌的修辞手法
2. 诗歌鉴赏技巧
- 阅读诗歌的音乐性
- 把握诗歌的意境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 文言文的常用词句
-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 熟悉文言文的典故和典型用法
- 理解古代人物和事件
-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以上是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上)一、文学常识1.文学四大奇书:《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小说常见的叙事方式:一、完全叙述法,二、交叉叙述法,三、倒叙叙述法,四、回忆叙述法,五、插叙叙述法。

3.小说的叙述结构:一、线性结构,二、环形结构,三、辐射结构,四、平行结构,五、错综结构。

4.小说的人物特点:一、个性独特,二、形象丰满,三、构思合理,四、情感真实,五、有代表性。

5.诗歌形式:一、四行诗,二、五言绝句,三、七言绝句,四、五言律诗,五、七言律诗。

6.诗歌的结构:一、抒情结构,二、叙事结构,三、议论结构。

二、文化常识1.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一、思想文化,二、文艺文化,三、物质文化,四、社会文化。

2.唐代文化的代表:一、文学诗歌,二、艺术绘画,三、语言文字。

3.宋代文化的代表:一、经学思想,二、官僚文化,三、社会艺术。

4.元代文化的代表:一、文学思想,二、美术雕塑,三、音乐舞蹈。

5.明清文化的代表:一、文艺流派,二、书法篆刻,三、科举制度。

6.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思想:一、儒家思想,二、道家思想,三、佛教思想。

三、文学批评常识1.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诠释、评价、批判。

2.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批评、后现代主义。

3.文学批评的主要标准:真实性、艺术性、表现力、感染力。

4.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创作思想、主题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

5.文学批评的主要手段:分析比较、批评评论、评价鉴赏、修辞研究。

6.文学批评的主要作用:指导艺术创作、提高文艺水平、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下)四、文艺评论常识1.文艺评论的主要内容:艺术创作、文化文明、社会现象、时代价值。

2.文艺评论的主要任务:分析阐释、评价评判、推介指导、思考启示。

3.文艺评论的主要形式:书评、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文艺批评。

4.文艺评论的基本观点:审美立场、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艺术感受。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一、古诗文背诵1. 《诗经》选篇- 《关雎》- 《蒹葭》- 《卷耳》2. 唐诗宋词- 李白《将进酒》- 杜甫《春望》- 苏轼《水调歌头》- 李清照《如梦令》3. 文言文-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出师表》 - 诸葛亮二、现代文阅读1. 散文- 朱自清《背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小说- 鲁迅《阿Q正传》- 茅盾《子夜》节选三、文学常识1. 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新文化运动2. 文学术语-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仗四、写作技巧1. 文章结构- 引言- 正文- 结尾2. 修辞手法- 夸张- 反问- 设问五、语言知识1. 成语- 必背成语100条 - 成语故事2. 古诗文默写- 课本内古诗文- 经典文言文篇章六、阅读理解1. 主旨大意- 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理解作者意图2. 细节把握- 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七、古文翻译1. 直译与意译- 理解古文原意- 现代汉语表达2. 词汇与句式-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结构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加粗、分点符号使用、段落缩进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此文档旨在为高一学生提供必背的语文知识点概览,便于学生复习和教师指导。

高一语文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笔记整理一、课文重点知识1. 《沁园春·长沙》(1)词牌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等。

(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

(3)重点句子: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

2. 《雨巷》(1)作者介绍: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诗人。

(2)主题思想:通过对梅雨季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

(3)重点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二、文言文重点知识1. 《烛之武退秦师》(1)通假字:如“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

(2)词类活用:如“晋军函陵”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一词多义:如“之”在文中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2. 《荆轲刺秦王》(1)重要实词: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中的“谒”是拜见的意思。

(2)古今异义词: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是古今异义词,需要理解其在古代的含义。

三、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默写1. 文学常识:了解并掌握必修一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如《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等。

2. 名句名篇默写:熟练掌握并默写必修一中的名句名篇,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句子等。

四、作文训练重点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并能熟练运用。

2. 议论文写作: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如立论、驳论等,并能进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3. 话题作文训练:针对话题作文进行训练,掌握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方法。

4. 材料作文训练:针对材料作文进行训练,学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在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系统学习和掌握了许多语文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学科知识的积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文学常识1. 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曲、赋、文,我们学习了古代文学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 古代文学名篇选读:学习了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初刻拍案惊奇》、《红楼梦》等,对其进行阅读和分析,掌握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3. 古代文学名家介绍:学习了古代文学名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杜甫、李白、苏东坡等,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二、现代文学常识1. 现代文学的发展:了解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了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事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 现代文学名篇选读:学习了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如《围城》、《家》等,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内涵。

3. 现代文学名家介绍:介绍了现代文学名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鲁迅、茅盾等,了解他们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三、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习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修辞手法的鉴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提升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3. 表达技巧的培养:学习了各种表达技巧,如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等,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四、阅读与鉴赏1. 高考阅读范围:了解高考阅读的文学范围和题材,学习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2. 阅读策略与方法:培养了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如略读、精读等,提高阅读的效果和速度。

3. 文学作品解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析,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写作与应用1. 基本写作技巧:学习了各种写作技巧,如议论文的写作结构、说明文的逻辑顺序等,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2. 写作素材的积累:培养了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通过观察和思考,积累素材并加以应用。

高一语文知识归纳要点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归纳要点总结

高一语文知识归纳要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语言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感情、抒发情感并寻求审美享受的艺术。

2. 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3. 文学的表现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4. 文学史: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等。

二、文言文知识1. 文言文的特点:以古文为基础,强调形式和规范,使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词语。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上下文,辨析词义,推测作者意图等。

三、现代文知识1. 现代文的特点:以白话为基础,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语。

2. 现代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3.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理解主题、分析结构、推测意图等。

四、诗歌知识1. 诗歌的特点: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注重声调和韵律,以布局为诗意。

2. 诗歌的分类:古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3. 诗歌的修辞手法:描写、象征、联想、对比等。

4. 诗歌的韵律结构:平仄、押韵、格律等。

五、散文知识1. 散文的特点:以抒发思想为主要目的,注重言语表达和修辞技巧,以流畅为散文美。

2. 散文的分类:议论散文、抒情散文、杂文等。

3. 散文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借代、反问等。

六、小说知识1. 小说的特点:以叙事为主要目的,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以幻想为小说美。

2. 小说的分类:传统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等。

3. 小说的叙事手法:直接叙述、描写、对话、借代等。

七、戏剧知识1. 戏剧的特点: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注重角色扮演和情节冲突,以表演为戏剧美。

2. 戏剧的分类:古代戏剧、现代戏剧、话剧、昆曲等。

3. 戏剧的表现手法:对白、动作、舞台布景等。

八、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或形象。

2.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以突出表达的效果。

3. 对比:通过对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以加强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活用1.现代汉语语法习惯:(1)主语和宾语必须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2)只有动词可以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3)一个句子中常常至少有一个动词2.名词作状语:当一个名词位于动词前且不作主语其作状语3.名词作动词:(1)句子中没有动词(2)名词带宾语4.动词作名词:当动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5.形容词作名词:当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活用为名词6.形容词作动词:当形容词带宾语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者……也(2)非……(3)则、皆、乃、即注意:翻译时添加“是”2.倒装句:(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③“之”“是”作为提宾标志(3)定语后置(定语应放在中心语前)①者②之③之…者(4)状语后置(状语应放在主谓间)3.被动句(看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①单用:于、为、见②双用 <1>为…所,为所 <2>见…于…<3>受…于…4.省略句5.疑问句①有疑而问②无疑而问ⅰ设问语法作用不同ⅱ反问三.文言翻译 1.总则:字字落实,句句翻译2.每一个字都翻译,尽量翻译成两个字3.注意语序,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如疑问句不丢符号4.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四.使动客观行为执行者宾语意动主观行为执行者主语名词意动:把…当作形容词意动:认为…或对…感到五.所+动词(名词性):动词+…人或地方六.文言文 1.实词(代入文中句子)2.虚词(意思、词性)3.性格概括题4.内容分析(回归原文)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官职错位②逻辑错误|因而、因此、并且(不可强加逻辑关系)③个别词语理解等1、分析意象的内涵与作用①意象本身有何特点②句子具体的语言环境③联系作者与背景2、意象作用(物象作用)①意象本身的意思②抒发了什么情感②创造了什么意境④结构上或线索或贯穿全诗,或统领全诗人象作用内在:人物性格品行—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正面描写从他人评价、描述--侧面描写外在:人物外貌、身份、地位处境3、概括形象:内在外在…的人概括形象特点:内在(精神)2或4个字4.赏析某一词语,炼字①词语意思②词语有无特殊性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对象怎样④抒发了诗人…的情景⑤创设了…的意境5.分析某一词语的作用①词语意思②词语有无特殊性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对象怎样④抒发了诗人…的情景⑤创设了…的意境⑥结构上统领全诗或贯穿全诗6.说明某一词语的具体内容①如果是全篇,要注意格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表述要有层次性(由分到总)7.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①是否矛盾(分别针对不同对象而言)②比较异同(找出不同点,针对不同点说好处,兼顾另一个不同)8.理解诗歌情感①.注释②.诗歌的意象或词语③.题材④ .作者处境9.诗歌的手法(江苏高考与借代情有独钟)①修辞手法:借代……比兴手法(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作用:渲染气氛,激发兴趣,生动形象的突出本体怎样)②描写手法:虚写……③抒情方法10.诗歌的句子结构作用ⅰ.起句(景起或事起)①点题②奠定某种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③点明某种情感或情绪④统领全诗⑤引出下文什么内容ⅱ.承句①承接上文什么内容②为下文什么内容做铺垫或蓄势ⅲ.转句①另辟新境②有景到人 +具体内容③由景到情④由事到理ⅳ.合句①呼应诗题,或首尾呼应,或呼应前面某一联②以写景结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某种意境或余味无穷,激发读者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总结:如分析句子结构,必须加上内容部分①何手法②对象怎样③意境④何情感⑤结构】高一语文要点整理三---现代文一.艺术手法.②.拟人 不可以转化为明喻 ③.借喻与借代乙借喻可以转化为明喻 借代不可④.反问设问区别 作用不同2).描写方法(1)写人①正面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神态、细节描写②侧面.环境、他人(2)描写物.①虚实结合(虚景<过去、将来、想象> 实景<眼前>)②虚写或想象③动静结合<1>有声、无声 <2>动态、静态④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上下结合⑤视听结合⑥多角度(视、听、嗅、触、味)3).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1>景物①寓情于景②情景交融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④借景抒情<2>物(植物、景物)①托物言志②借物抒怀③借物喻人<3>古(古人、古事、古迹)①借古讽今(劝导)②借古非今(指责)③借故抒情④借故抒怀⑤用典二.赏析语段 1.手法2.语段内容 对象+怎么样3.情感三.分析语段的表达特色1.选取语段的哪些意象2.手法3.句式上①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语势强烈有错落有致②长句与短句相结合既句式严密有节奏明快4.语言上生动形象准确或平实自然或幽默风趣5.语段内容对象+怎么样6.情感四.1.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①标题的词典意②标题有无象征、比喻、双关③联系文章内容的具体语段④联系文章主要人物⑤联系文章主旨2.探究标题作用(1)内容①揭示点明文章中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②突出人物怎么样(性格、品行)③表现怎样的主旨(4方面)(2)结构①或新颖或形象生动或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是文章的线索(串联材料,是文章层次井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③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五.主旨①人物的性格品质②文章赞美了什么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六.作用(1)内容①有无手法②段落内容(主语怎样、人物怎样)③表达何情感(2)结构七.次要人物的作用.(1)次要本身①手法②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联系其他①与主要人物人物刻画上②与情节结构情节发展上③与环境环境表达上④与主旨表达主旨表达上八.小说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旨)2.小说的情节特点:③+⑤+②(1)一般特点①曲折生动(一波三折)好处作用1、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2、引人入胜,增强戏剧性,可读性②伏笔照应伏笔:三言两语,比较隐蔽,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不突兀铺垫:浓墨重彩,着眼于下文所写内容造势好处:伏笔:使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是情节连贯,结构紧凑铺垫:为下文蓄势或制造悬念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③矛盾冲突好处:突出人物的何种性格与心理(2)特殊的开头与结尾①开头:倒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出乎意料的结局1.使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与前文相照应,又使人觉得在意料之中③大团圆结局:给人以愉悦之感,寄托了对美好向往与追求④令人悲伤的结局:①使人回味,引人思考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⑤戛然而止的结局:①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中间部分①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事件作补充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或严密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位,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扣住文本内容3.分析小说的线索结构上:①贯穿全文,串联材料使情节集中紧凑②使文章层次井然结构清晰③呼应题目或点明题目内容上:①创设了某种氛围或交待了某种背景②是……的象征或象征了什么内容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突出了人物怎样性格情感⑤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九.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描写方法③抒情方法④语言句式特点 1.用词准确生动2 .句式或整散结合或长短结合或句式短小(节奏明快,富有力度)⑤从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划线部分(……)的特点【即概括内容】1.叙写方式:倒叙、插叙、补叙2.线索3.安排顺序:或由景到人、由点到面、欲扬先抑4.一波三折5.首尾照应6.结尾特殊(欧·亨利)十一.分析句子的含意(意蕴)意思;道理1.研究句子,看有无修辞手法,若有扼要说明2.看句子中有哪些关键词语3.依照次序,分别解说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4.总体叙述句子内容(主语怎么样或表达了作者感情态度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交代了怎样的写作目的)十二.探究全文意蕴整体上主旨(蕴含道理)局部上哪些人、哪些物(动物)告诉我们何道理做了何事十三.情感取向:赞美或厌弃高一语文要点整理四---语法一.现代汉语语法习惯:(1)主语和宾语必须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2)只有动词可以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3)一个句子中常常至少有一个动词二. 句子成分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中国人民‖志气高。

他‖是我们的榜样。

例: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树叶‖黄了。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什么叫做信息? 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能做主语的一般都能做宾语)【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例: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动作的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补语】: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他坐〈在桌子旁〉。

他写的字不是比原来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评估、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等语气。

例: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十分明显,我们仍需努力。

(插入语)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秋色。

(叹词) 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拟声词)【插入语】 ①在句中引起对方注意的:你看、你听、你想想、大家看看、请看……②表示对情况推测的:据我看、看样子、看起来、说不定……③表示信息的来源,说法的依据,或表示对某件事的分析:据说、相传、一般说来……④表示强调、包括、举例、解释或在句子开头起关联作用的:尤其是…… 、包括…… 、例如、这就是、首先、总而言之……例:所有报纸,包括《人民日报》,都应重视这个问题。

(插入语前后一般要有逗号。

)2.主谓宾:主干 定状补:枝叶 表情达意的重点3.单句:有一套主谓宾 复句:有几套主谓宾判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重复句)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单句)4.典例:我们(伟大的)人民【正在豪情满怀地】建设(一个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