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新课标卷诗歌鉴赏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对诗歌句意进行考查的题目,选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 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蕴含 深刻含义。一句诗(词)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 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 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词)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 诗(词)内容。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 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 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 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 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 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 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几类:
1.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2.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 6.数量词:经作者精心锤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013——2015高考课标卷诗歌鉴赏真题

•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步骤一) • 作者先实写登楼遥望所见到的荒芜残破的 景象,然后笔锋一转,以“想当年”总领 虚写,回忆昔日繁华升平的景象,最后想 像京城附近金兵遍布的现状。(步骤二) • 整个上片,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极大地 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步骤三) • 表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步骤 四)
Hale Waihona Puke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 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 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 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 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
•
• • •
给你以下五个答案,你选哪个?其他的为什么 不选?
南辕北辙, 没有鉴赏 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答非所问
•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 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 ,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 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 造主人公形象。
考查问题梳理
• 2013(1)感时伤怀诗:内容理解;思想感情;修辞及作用 • 2014(1)春愁闺怨诗:描写的作用;思想感情及抒情方式 • 2015(1)边塞征战诗:描写角度;思想感情
2014-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14-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
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三、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1.破阵子:词牌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
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
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
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
多用以形容微雨。
借指细雨。
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
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
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
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
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
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
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高考语文新课标之近年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新课标之诗歌鉴赏(2007-2016)200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
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
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
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
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
怜,是爱的意思。
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
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
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
“局”即棋盘,方形。
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
言在物“品”,意在人“品”。
专题05 诗歌鉴赏-三年(2018-2020)高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诗歌鉴赏【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难点。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鲜明且稳定,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创新与变化。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选材的多样性和题型的稳定性上,更在于命题思路的人文关怀和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文将总结命题特点、规律,并提出读懂诗词、准确解答的方法、策略。
一、选材特点:近5年的新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的体裁主要集中于唐宋时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和小令。
2020-2024年5年10道诗歌鉴赏题8首律诗,1首李白的古体诗《送别》,1首宋代魏了翁的小令《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作者方面,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安石、陆游等,也有相对陌生但作品质量上乘的诗人,如杨巨源、林逋、刘克庄、叶梦得等。
这样的选材策略既保证题目的陌生度,又确保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看,所选诗词,要么是一流诗(词)人的二流诗(词)作,要么为二流诗(词)人的一流诗(词)作。
二、命题特点(一)题型稳定:近5年的新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题型设置。
通常包括一道3分的客观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共9分。
这样的题型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考查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考查重点: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准确理解。
选项通常涉及对诗歌语句、词语的解读,以及对诗歌整体意境、情感的把握。
近几年诗歌鉴赏特别侧重考查考生在情境中对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念此别惊神”中的“此”指的是“把君诗过日”,而不是选项中“面对离别,诗人感到心惊神伤”;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君到南中自称美”的“称”根据前一句“胜境由来人共传”(绝美的风景一直以来有口皆碑,竞相传颂),应该理解为“称赞”(你到南中自然也会称赞那里的美景),而不是选项中的“相称”;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湓浦曾闻似衣带”中的“衣带”,2022年I卷“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题目雨雪曲春日秦国怀古思远人鹊桥仙阮郎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者江总周朴晏几道陆游无名氏岑参朝代南朝·梁唐宋宋宋唐考点(第8题)内容理解意境思想感情,情与景的关系思想感情景物描写作用诗歌内容思想感情景物描写对感情抒的作用写景手法考点(第9题)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诗歌内容典故作用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尾联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还是唐诗、宋诗和宋词,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选用的是诗词,由于诗歌比词曲相对稍容易一些,明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可能会用唐诗或者其它朝代的诗歌,词曲的可能性很小,比较鉴赏更不会出(这几年只有个别试卷是两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分值。
每年都有9套试卷的赋分是8分,赋分最高的当属新课标全国卷,是11分,最近两年的辽宁卷叶提高到了11分。
这个明年不会有变化。
考点:多从唐诗、宋词取材,侧重考查语言、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平和规范;诗歌考察范围有所扩大,由著名诗人非代表作到一半名人代表作。
词语解释,语句疏通,意象把握,章法分析,感情体味,意境主旨,表现手法的鉴赏。
古文阅读考点变化:取消了和诗文阅读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学常识考点诗歌鉴赏试题多角度综合考察,一方面继续从词句品读、语言品味、意象意境的把握、思想感情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诗论的判断与鉴赏等角度设题,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标诗歌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出现了解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探究类题目。
复习备考建议。
①中国古代的诗歌灿如星海,我们不可能都读到,我们要通过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阅读背诵一些名家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以点带面,找出规律和解题方法,这是不难做到的。
选用的材料重点是唐宋诗词。
②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
③积累并识记一些鉴赏术语。
④了解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
⑤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⑥注意: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
⑦复习备考中多关注下列作家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
2011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
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江总·《雨雪曲》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
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
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
别路:离别的道路。
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
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
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
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
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0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刘一止①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 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
(5 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 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