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电气安全使用课程设计

建筑电气安全使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电线、插座、开关等电气元件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建筑电气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漏电保护等。
3. 学生掌握建筑电气安全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电气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常见的电气设备,进行简单的电气连接和故障排查。
2.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建筑电气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电气隐患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建筑电气安全使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安全意识,认识到建筑电气安全的重要性,主动遵守电气安全规定。
2. 学生具备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电气安全问题。
3. 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建筑电气节能措施,形成绿色环保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电气安全基础知识:- 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常见电线、电缆类型及选用;- 插座、开关等电气元件的结构与功能。
2. 建筑电气安全防护措施:- 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漏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及配置;- 电气火灾的预防与扑救措施;- 防雷、接地保护的作用及安装要求。
3. 建筑电气安全法规与标准:- 相关法规、标准的解读;- 电气设备的安全认证与检查;- 电气事故案例分析。
4. 建筑电气设备操作与维护:- 常见电气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 简单电气连接与故障排查;- 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目的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目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基本概念,理解电路原理及电气设备的工作方式。
2. 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掌握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电气工程仿真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电气工程事业,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独立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
2. 能够熟练运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气图纸。
3.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电气工程仿真分析。
4.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5. 关注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气工程基本概念与电路原理:介绍电气工程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电路分析方法等,对应教材第一章。
2. 电气工程设计流程与方法:讲解电气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学习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等,对应教材第三章。
4. 电气工程图纸绘制:教授电气CAD软件的使用方法,训练学生绘制电气图纸,对应教材第四章。
5. 电气工程仿真分析:介绍专业软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仿真分析实践,对应教材第五章。
大学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大学电气安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电气事故类型、危害及预防措施;2. 理解电气安全的相关法规、标准和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3. 了解电气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具备基本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电气设备的安全标识,熟悉常用电气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2. 学会进行简单的电气设备安全检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3. 掌握基本的电气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电气安全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2. 培养良好的电气安全行为习惯,自觉遵循电气安全规定;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在电气事故应急处理中的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大学电气安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气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学生特点分析: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但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电气安全知识;2. 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包括电气事故类型、危害及预防措施,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电气事故分类及特点;- 电气危害因素分析;- 电气安全预防措施。
2. 电气安全法规与标准:涉及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相关法规、标准简介;- 电气设备安全要求;- 电气安全标识识别。
3. 电气设备安全检查与维护:包括电气设备检查、维护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常用电气设备检查方法;- 潜在安全隐患识别;- 电气设备维护技巧。
4. 电气事故应急处理:涵盖电气事故处理流程及方法,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电气事故现场急救措施;- 应急处理流程;- 自救与互救技能培养。
教学大纲-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编号:081291B总学时:16学分:1适用对象:安全工程(注册安全工程师)专业先修课程:电气安全工程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目标1:掌握雷电的相关知识及建筑物外部防雷系统设计方法。
学会运用电气安全的工程技术及管理方法,解决电气安全领域的实际问题。
目标2:查阅文献、标准等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目标3: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防雷设计。
培养独立思考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安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设计要求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培养独立思考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首先必须对目标建筑物进行现场勘察,熟悉并了解地形、地貌、地质、土壤、环境等情况。
然后,开展区域性雷击风险评估,能过分析资料预测造成的雷电灾害的可能性,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类别;最后严格按照国家防雷标准规范及有关行业标准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同时参考和引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有关防雷技术标准。
遵循:严谨科学、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设计原则完成外部防雷技术方案。
在该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建筑物外部防雷技术方案报告书,其中要清楚地显示本次防雷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定量分析的结果,并附有工程设计图。
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条理清晰、数据齐全、计算正确、书写整齐;工程系统结构图要求图面整洁、尺寸齐全、字体端正、表达规范。
注意培养自己对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应针对所考察的问题选择恰当的实用调查方法。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共享一些基本的技术资料,但严禁抄袭。
保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本课程设计任务。
四、报告要求1.目录2.方案主体部分。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56
25
32
25
107
100
92
25
32
95
88
82
32
32
85
79
73
32
40
35
133
124
115
32
40
115
107
99
32
40
105
98
90
32
50
165
154
142
32
146
136
126
40
130
121
112
50
70
205
191
177
50
183
171
158
50
165
154
142
50
95
空气中敷设
20℃
30℃
25℃
35℃
20℃
30℃
25℃
35℃
3×2.5
—
—
24
22
—
—
—
—
3×4
38
35
33
29
—
—
—
—
3×6.3
49
44
42
38
—
—
—
—
3×10
68
61
60
54
67
60
65
57
3×16
89
80
82
72
88
79
86
76
3×25
115
103
106
94
110
99
111
电气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气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电路图的识别及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气仪表进行数据测量、分析及处理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掌握基本的电气课程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电气实验的能力,包括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搭建、调试等。
2. 提高学生运用电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电气故障排查和维修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就电气课程设计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气设备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熟练掌握电气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具备实际操作电气设备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做好准备。
3.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安排如下:1. 电路元件及工作原理:介绍常用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等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对应教材第1章内容。
2. 电路分析方法:讲解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对应教材第2章内容。
3. 电气仪表的使用:教授电气仪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万用表、示波器等,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4. 电路搭建与调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电路搭建,学会调试、测量及分析电路,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
5. 电气设备设计原则:介绍电气设备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对应教材第5章内容。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

电气安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电气事故的类型、原因及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电气安全标志的含义,了解电气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的电气安全常识,提高电气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电笔、绝缘手套等常见电气安全工具,具备基本的电气安全防护能力。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电气安全隐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气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2. 学生能够关注电气安全的社会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主动向他人宣传电气安全知识。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气安全知识普及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电气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用电的习惯。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对电气安全知识了解不足,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电气安全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 电气事故类型及危害- 电气安全标志及其含义- 电气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2. 电气安全防护技能- 测电笔的使用方法- 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 简单电气安全隐患的分析与解决3. 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电气安全- 家庭用电安全常识- 学校电气安全规范- 公共场所电气安全注意事项4. 电气安全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正确使用测电笔检测电路- 实践操作:识别并分析家庭电路安全隐患- 实践操作:制定电气安全防护措施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电气安全基础知识及事故危害第二课时:电气安全标志与设备使用方法第三课时:电气安全防护技能与实践操作第四课时: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电气安全教材章节:第一章:电气安全基础知识第二章:电气安全防护技能第三章: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电气安全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电气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电气安全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 副本.

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报告姓名:XXX班级: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时间:2013年6月7日目录:第1章概述 (2)1.1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 (2)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第2章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内容我 (2)2.1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设计 (2)2.1.1三相五线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2)2.1.2工地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3)2.1.3建筑物的防雷系统 (4)2.1.4建筑物的等电位 (5)2.1.5施工工地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5)2.2机械厂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6)2.2.1TN和TT系统 (6)2.2.2典型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设计 (8)2.2.3电动机的绝缘性能的判别 (9)2.2.4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 (10)第3章总结 (12)3.1所遇到的问题 (12)3.2收获体会及建议 (13)3.3参考资料 (13)第1章概述机械电气安全技术以安全作为主线,对事故的机理,特点,规律防范措施等进行研究。
已达到减少和抑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机-环境这三个因素,如何相互协调而达到效能最优,可以说其立足点在于保证人在工作过程中既能安全又能舒适地工作。
实践表明在设计中忽视人性化设计而导致作业疲劳引发事故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各种产品的设计均要考虑到宜人的原则。
1.1 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对项目一(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的设计,了解施工现场的临时供电系统、施工现场的注意事项,明白建筑物采用等电位的原理和方法,建筑无防雷知识;通过项目二(机械厂的用电安全)设计,掌握高、低电压器实物认知,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控制线路原理及其电路保护,学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控制线路接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报告告姓名:XXX班级: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时间:2013年6月7日目录:第1章概述 (2)1.1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 (2)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第2章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内容我 (2)2.1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设计 (2)2.1.1三相五线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2)2.1.2工地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 (3)2.1.3建筑物的防雷系统 (4)2.1.4建筑物的等电位 (5)2.1.5施工工地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5)2.2机械厂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6)2.2.1TN 和TT系统 (6)2.2.2典型电路一一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设计 (8)2.2.3电动机的绝缘性能的判别 (9)2.2.4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 (10)第3章总结 (12)3.1所遇到的问题 (12)3.2收获体会及建议 (13)3.3参考资料 (13)第1章 概述机械电气安全技术以 安全作为主线,对事故的机理,特点,规1.1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电气安全课程设 计,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将学 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 能力。
通过对项目一 (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的设计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项 目一: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项 目二:机械厂的用电安 全两部分。
其中每部 分都有五个任务,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个部分的具体设计情况。
第2章 电器安全课程设计的内容2.1建筑物及施工现场的电气安全设计2.1.1三相五线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五线制包括三相电的三个相线(A B 、C 线)、中性线(N 线);以及地线(PE 线)。
中性线(N 线)就是零线。
三相负载对称时, 三相线路流入中性线的电流矢 量和为零,但对 于单独的一相来讲, 电流不为零。
三相负载不对称时,中性线的电流矢量和不为零,会产生对地电压。
律防范措施等进行研究。
已达到减少和抑制事 故发生的目的。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 如何相互协调而达到 适地工作。
实践表明 效能最优,可以说其立足点在于保证人在 在设计中忽视人性化设计而导致作业疲劳 而且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各种产品的设计均要人-机-环境这三个因素, 工作过程中既能安全又能舒 引发事故的情况并不少见, 考虑到宜人的原则。
系统、施工现场的注 意事项,明白建筑物采用等电位的原理和 方法,建筑无防雷知识;通 过项目二(机械厂的 用电安全)设计,掌握高、低电压器实物 认知,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 的直接启动控制线路原理及其电路保护,学会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控制线路接线。
,了解施工现场的临时供电*[&■t'l-图表1三相五线示意图三相无线包括:TT接地方式和TN接地方式,其中TN又具体分为TN-S, TN-C, TN-C-S三种方式。
三相五线制标准导线颜色为:A线黄色,B线绿色,C线红色,N线淡蓝色,PE线黄绿色。
使用三相五线制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安全。
三相五线制其实对于电气回路来讲,是属于三相四线制。
三相是用于输送电能的A、B、C三相,第四线是N,也就是中线。
当三相负载平衡时,中线N是没有电流的,但当三相不平衡时,或者需要单独使用一相时,例如三相380 伏电源,现在需要使用220伏电源时,就需要有中线了。
第五线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人员安全而设的外壳接地线,当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这根线没有用。
只有当设备漏电时,设备外壳可能带电,一旦有人触及就会产生严重后果,这第五条线就是将设备外壳漏出的电直接接地, 从而保证工作人员安全之用。
2.1.2工地临时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一)配电设施的布置1.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配电线中的长度和减小导线截面,因此用电机械离配电箱的距离应为3m最适宜。
2.合理选择配电设施位置,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
3.按规范要求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个别工地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三级保护,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锁”制和照明、动力分别设置的原则。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提出的技术管理要求,建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档案和用电巡查记录。
(二)做好保护接零和重复接地1.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V/380V低压电力供电系统中,对于施工现场的配电线路,必须采用丁N-S的接零保护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的西己电系统。
2•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的零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输入电源中的零线引出。
1•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应分别设置,不作它用: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绿/黄双色线。
2•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截面,同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截面不小于2.5mmZ的绝缘多股铜线。
3•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为保证接地的作用和效果,除在中性点处直接接地外,还必须在中性线上,即保护零线的中端和末端做不少于三处的重复接地。
6.在没有专用保护零线的施工现场内,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相连接,每一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
8.金属操作平台、需设避雷装置的井字架等,必须做重复接地。
(三)正确选择和配置漏电保护器1.对施工现场的配电箱(配电室)和开关箱应至少配置两级漏电保护器。
2 •漏电保护器应选用电流动作型,一般场所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毫安),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 s(秒)。
3•漏电保护器的使用接线应与基本保护系统(丁N-S)相适应、相配合,在任何情况下,漏电保护器(其剩余电流互感器)只能通过工作零线,而不能通过保护零线。
4•根据用电规范需求,施工现场必须达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
5.选择中,要根据用电设备容量大小,合理配置,不可认为漏电动作电流越小越好,要根据漏电保护器运行测试中说明要求。
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选择得越小越好。
(四)外电防护1•保持安全距离。
所谓安全距离是指带电导体与附近接地物体、人身不同相(极)导体地面之间必须保持的最小空间距离或最小空气间隙,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不致发生相间放电,而且还应保证带电体周围的工作人员不受损署。
2.用电规范对不同的外电线路电压与安全距离做了规定,但如因现场条件所限而达不到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增设屏障、遮拦、围栏或保护网,并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牌。
3.在对外电线路架设防护设施时,应有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或专职安全人员负责监护。
4•当防护措施无法实现时,必须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停电、迁移外电线路或改变工程位置等措施,否则不得施工。
2.1.3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
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 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
避雷带和避雷针一样都属于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
区别在于,避雷针一般是竖直向上的,只在其根部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的;避雷带一般是水平或倾斜敷设的(根据屋面的倾斜度而定),至少有两个地方(首尾两端)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但也可以暗敷在屋顶的混凝土或瓦片的下面。
避雷针的安装要求为:一、所有金属部件必须镀锌,操作时注意保护镀锌层。
二、采用镀锌钢管管制作针尖管壁厚度不得小于3mm针尖刷锡长度不得小于70mm三、避雷针应垂直安装牢固。
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1000。
四、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独立避雷针一般采用直径为19mm镀锌圆钢。
屋面上的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 镀锌钢管。
水塔顶部避雷针采用直径 25mm 或 40mmB 勺镀锌钢管。
烟囱顶上避雷针采用 直径25mn 镀锌圆钢或直径为 40mm 镀锌钢管e 避雷环用直径12mn 镀锌圆钢或截面为 100mm2镀锌扁钢,其 厚度应为4mm 五、焊接要求焊接应 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 合下列规定:扁钢为 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
圆钢与 扁钢连接时,其长度 为圆钢直径的6倍。
六、避雷针的支 架顶部一般应距建筑物表 面 100mm 接地干线支架其顶部应距墙面20mm2.1.4建筑物的等电位等电位连接是综合防雷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措施。
等电位连接是为了减少人体性条文的性质,可见等电位连接在建筑物防雷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 2001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
等电位分局部 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 位连结。
在规范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 (PE 或接零(PEN 支线必 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 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 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 利 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 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 汇流 排,汇流排与总 等电位箱直接相连。
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 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 同时是 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D101- 2003中作了修改。
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 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 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 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 增加了潮湿 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2.1.5施工工地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一) 摆正位置施工单位要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遵循没 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安 全生产理念,把安全 生产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原来忽视甚 至遗忘的施工用电安全严肃 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统一认识,明确责任,扎实有效地落实 各项措施。
要加强用电安全 检查、监督。
落实防 雨、防涝、防雷措施,责任到人。
(二)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用电安全责 任制,制订和完善安全用电组织措施、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 电气防火措施以及用电安全的现场管理措 施。
(四)加大投入加大和完善施工用电 软硬件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用电设备 、安全电器、绝缘材科、 绝缘工器具、绝缘防 护用品的硬件投入。
(五) 强行整改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 用电安全生产管理,切实做到严防死守。
要善于自查自纠,对发 现的隐患和问题要强 行整改。
同时接触不同电位引 起的电击危险,同时也为了防范雷电危害 以及满足信息设备抗干扰等要求。
《建筑物电子 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又重新强调了等电位连接的重要地位,规定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这就又赋予等电位连接的强制(六)依法行政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原来忽视甚至遗忘的建筑施工供用电安全问题提到领导议事日程上来,经常开展用电安全生产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