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揭示了日本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展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形象。
在阅读《菊与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文化中的许多独特之处。
本尼迪克特对“恭顺”、“忍耐”、“集体主义”等日本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面子观”和“羞耻观”是日本人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表现和自由个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本尼迪克特也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比如日本人在个人生活中追求自由和独立,而在社会生活中又要顺应集体和社会规范。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东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差异对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我相信,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建立更加和谐的世界。
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

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一、引言《菊与刀》是美国人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1946年出版的一本有关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书籍。
该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耻感和羞耻观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菊与刀》中所描述的耻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观点。
二、耻感与羞耻观念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1. 耻感的重要性在日本社会中,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涉及到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
个人对于自身行为是否具有羞耻感,往往决定了他们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获得他人认可。
2. 羞耻观念对行为规范的影响羞耻观念在日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倾向于避免自己做出不符合社会期望和规范的行为,以避免被他人指责和排斥。
这种羞耻观念的影响使得日本社会表现出一种高度集体主义和社会压力。
三、耻文化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1. 个体自我控制与羞耻感在日本社会中,个体往往通过自我控制来避免做出可能引起羞耻感的行为。
个体更加注重保持外在形象以及传统价值观念,以符合社会对于高度集体主义的期望。
2. 社会关系与面子文化在耻文化中,个体追求维护面子和尊严,以避免被他人看低。
这种面子文化导致了日本社会中复杂而微妙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长辈与晚辈、同事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羞耻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菊与刀》中也提到了性别角色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
女性往往被期望具有柔顺、温顺、贤淑等特质,而男性则被期望具有坚强、果断等特质。
这种羞耻感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四、耻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1. 积极影响:社会秩序与稳定耻文化促使个体自我约束,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自我约束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减少犯罪行为和社会冲突。
2. 消极影响:个体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耻感过重可能导致个体过度焦虑、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五、对菊与刀中耻文化的看法《菊与刀》对日本耻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对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读罢《菊与刀》,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本书对于日本文化的剖析,真的是太深刻、太独到了。
作者笔下的日本,就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谜团。
一方面,他们追求极致的优雅和美感,就像那盛开的菊花,娇艳而迷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如刀一般的坚韧和决绝,冷酷而无情。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日本人对于“义理”和“人情”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觉得这两者有时候很难分得特别清楚,但是在日本人那里,却有着严格的界限和标准。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觉得对某人负有“义理”,而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里面的男主角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大,哪怕知道那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只因为他觉得那是他必须履行的“义理”。
还有日本人对于“耻感文化”的重视。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做了什么让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那简直是天大的灾难。
这让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日本朋友。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玩,她不小心在众人面前摔倒了,当时她的脸瞬间就红透了,之后的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出了大丑。
再说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尊崇,那真的是到了一种让我们难以理解的程度。
在家里,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在公司,上司的话就是圣旨。
这种等级分明的观念,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在日本的一家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就发现,下属对上司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甚至点头哈腰的,而且绝对不敢反驳上司的意见。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这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他们认为战争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和荣誉。
这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和平、正义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日本的侵略行为,他们那种疯狂和残忍,或许正是源于这种扭曲的战争观念。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想,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就完全定义一个国家和民族。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一次错误,就否定他的全部。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
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该书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
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菊与刀》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有很高的评价。
一方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独特见解,帮助我们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深入的文化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复杂性,这些矛盾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
然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作者的视角可能过于美国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误解。
此外,虽然书中的分析深入而详细,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繁琐和冗长,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它
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作者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思考和判断。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本书出版于 1946 年,是作者在二战期间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用“菊”与“刀”这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优雅、精致、温和的一面,如日本的茶道、花道、艺术等;而“刀”则象征着日本文化中好战、残忍、决绝的一面,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的历史和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
在家庭中,长幼有序,夫妻有别;在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着明确的划分和职责。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在日本,人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权威,服从上级,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当这种等级制度被滥用时,就会导致压迫和不公。
日本的耻感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人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行为受到了他人的嘲笑或指责,那就是一种耻辱。
因此,日本人在做事时往往会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尽量避免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也容易导致人们为了维护面子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荣誉和牺牲。
在历史上,武士们为了主君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但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武士道精神被扭曲,成为了侵略和杀戮的工具。
书中还提到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
日本在二战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疯狂和残忍,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战败后,日本又能够迅速地转变态度,接受美国的占领和改造。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到困惑。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明白了这是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体现。
在战争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们失去了理智;而在战败后,面对现实,日本的务实精神又发挥了作用,他们选择了妥协和改变。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一本研究日本文化与思维模式的著作,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似之处。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耻与羞”的文化特征与“荣誉与责任”的价值观念在日本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阅读《菊与刀》之后,我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首先通过对日本历史的梳理,展示了日本传统社会的封建结构和君权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日本社会当中,个体的行为更多地受到了社会集体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对于日本人来说保持羞耻感和内省是很重要的。
相对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日本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更加注重个人责任和集体荣誉。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提到的日本人的“羞耻文化”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与西方的“罪与罚”文化不同,日本人更加注重耻辱感和道德评价。
个体在社会中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无地自容,这种耻辱感极大地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相对于对错的二元对立,日本人更加注重在社会中维持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平衡。
对于我来说,尤其有意思的是本书对于日本文化中的荣誉观念进行的深入剖析。
在日本社会中,荣誉是一种无形但至关重要的价值,个体通过追求荣誉和避免丢脸来维护自己和集体的形象。
荣誉感和责任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在日本社会中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决策。
例如,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忠诚和责任心,同时也要求员工为公司的荣誉而奋斗。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使得日本企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集体目标意识。
《菊与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它不仅对于西方的观察者在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背景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通过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后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首先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
她指出,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价值观念、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差异之一就是“羞辱观念”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在日本文化中的相对弱化。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日本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人们更注重羞辱观念,更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也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在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中,她还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武士道精神、茶道、花道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日本社会的运作规律。
除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还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她指出,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极端残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这种精神,既是日本文化的产物,也是日本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的结果。
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不仅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更通过对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结合《菊与刀》一书,探讨日本的耻文化。
标签:文化“间”耻感文化
1文化和语言活动
1.1“文化”这个词包含着不同的意思和使用方法。
很多人认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与音乐、绘画、文学等人类的艺术活动相关联的。
此外,也有不少人从“文化国家”、“文化人”、“文化式生活”等词语出发,把“文化”一词定义为具有某种高雅意义的词语。
今天,“文化”一词已经成为汜滥的流行语,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
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文化”,是指在某个人类群体中特有的,传承万代的活动行为及思维模式。
将文化这样进行理解如今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已经是一种常识。
比如说,日本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代表“自己”的意思:与此相反,很多的欧美人会用大拇指对着自己的胸脯来代指“自己”。
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表明了文化的差异。
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一种概念,它具体指的是排除了支配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中的各种本能的、天生的东西而得到的传承性很强的社会社的强制习惯部分。
人类的语言行为的大部分都符合此“文化”的定义,人类出生时只会哭泣,随着人的成长,逐渐会说话了。
而且具体说哪种语言,采用怎样的语言模式,又取存于他周边的人群。
因此,语言是一种文化,此外,如何认清作为文化的语言与除去语言之外的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
1.2经常会听到把日本文化叫作耻文化,对于日语水平一般的我来说感到一种异样。
在阅读金田一春彦的这篇文章之时,脑子里想得是如果能对此进行探究一番,会是一次不错的学习。
因此,在此想从现今正在学习的文化与语言活动的角度出发,尝试展开这一话题。
如果能够在结束与之相关的分析时,结出一些有意义的发现那未尝不是一种好事。
2從日语中所见的日本人的“间”意识
2.1日语中“间”一词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能测量,难于把握的概念。
但是又能感受到一种日本人式的感觉。
舞伎里,在台词与台词的空隙当中无言的时间也许会使我们觉得太长了。
会有不安的感觉。
但是,那无疑是日本传统艺术的最突出的特色。
可以说,只有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处,“间”这一意识得以不断成长发育,日本文学中的和歌和俳谐等、日本艺术的能和茶道等才能形成。
原本日语中所包含的“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与艺术中,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2.2对日本人来说,“不要造成耻辱”是约束每天的行动的基本精神。
反映这一精神的和耻辱感相关的词语很多。
比如说,某个日本人在百货商店见到了一个
关系一般的熟人,会进行例排的日式寒暄,问问最近怎样,家人最近都好吧之类的。
并会客套地邀请什么时候有空来家里坐坐。
如此寒喧一番,就道别了。
然后在乘电梯上去上一层去买东西时,又见到了刚刚道别的熟人。
那时,就不会再进行象刚才那样的寒暄了。
如果再在之后,在地下的特卖场买东西,进入洗手间等地方时,再见到同一个人的话,双方就好像不认识的人一样了。
金田一春彦还在教科书上列举了另一个例子,他指出如果是美国人的话,那样的场合的表现应该会和日本人截然不同。
美国人人基本没有“间”的意识。
对于日本人的“间”意识几乎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这种语言活动,也就很难理解了。
3耻感文化
3.1从日本人思想深层去捕捉耻文化的是《菊与刀》的作者露丝·贝聂迪库多,她在1774年6月被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要写本以美国打败日本进行占颔统治为目的的纪实著作.在此期间的数十年,一直有误解日本耻文化的论说。
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耻的文化也就是日本文化。
换言之,就是并不能理解把日本文化当作完全不同的耻文化存在。
贝聂迪库多把全世界的多数文化分为两种:一种为耻文化:另一种为罪文化。
有些错误的论说甚至会把耻文化解释成为由耻而生的文化;或者是被耻所支配的文化,更甚者为对耻很敏感的文化。
这些全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菊与刀》这本书而产生的误解,这也是因为没能充分把握《菊与刀》的内涵,而简单地用“耻文化”这一词,并自认十分理解而造成的后果。
贝聂迪库多是进行文化的研究,而不是进行耻的研究。
在她所说的“耻文化”当中,“耻”与“罪”是一样的,只不过是附带于各种文化的一种符号而己。
在对耻文化的误解中,大部分是建立在把只不过是一种符合的耻当成于超越文化存在的本质的错误理解上。
虽然贝聂迪库多所说的耻文化与耻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关系。
但是不能混淆的是,并不是首先有耻的产生再由此产生耻文化。
耻文化的出发点,别有所在,在其发展之时,由此产生“罪”,而且容易产生“耻”。
3.2在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当中,常常认为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相反,如果无视他人的判断,以自己为中心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是有悖常理的。
比如说,在不能判断是否在下雨的时间,对于打不打伞犹豫不决之时,突然看见身旁有打着伞的人走过,那时,即使不打伞也好,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更不会被别人的行为所操控。
即使如此,很多日本人还是认为采取和别人同样的行为比较合适,不会做出和旁人不一致的行动来。
这样一来,所谓的耻文化,应该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常信赖耻的文化。
4耻感文化与个体文化的过渡
4.1在电车中,席地而坐的年轻人:拼命争抢座位的中年妇女们;旁若无人地大声讲手机的中老年男人。
把文化理解成一种个人的羞辱,很有日本特点。
但是战后的日本人,逐渐远离甚至想去除这种过时的东西。
这可以说是一种国际化的、进步的做法,想着法治国家只要遵守法律就可以的想法也非常危险。
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以前的一些“道德”、“伦理”、“体贴”、“善良”等这些行为准则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中,普遍会认为最成熟,最简单,最优秀的是日本传统中的耻文化。
4.2在西欧文化当中,近代建筑起了神、真实、对绝对物品的“罪与罚”,市民社会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世界。
日本是通过相对的,相互监视的“耻”一词来表达的。
耻文化是一个相对性的文化,因为它也是一种只有对手存在,与人与人的关系存在才会有存在意义的文化,所以是一种没有自己与对手,与周围人的交流的话就无法成立的文化。
自我主义并不是舍弃了耻的东西,必须考虑到耻文化与个体文化的过渡性作用,不要忘记这一耻文化。
参考文献:
[1]露丝·贝聂迪库多《菊与刀》
[2降]木孝夫.《词语和文化》
[3]森贞彦.《再论(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