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重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

难点:常见体表肿物的鉴别诊断

概述

要点定义

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生物行为特点有:

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处于失控状态,即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现象;

②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

③肿瘤细胞将上述特点传给它的子细胞。

要点西医病理

分类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少数良性肿瘤亦可恶变。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具有进行性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分界不清,瘤细胞侵入淋巴及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恶性肿瘤在组织上分为两大类: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同时有上皮及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痛肉瘤。

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过渡类型。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肿瘤由原发部位从组织间隙侵入邻近的组织及器官,也称浸润生长。

2.淋巴道转移癌多由淋巴道转移。肿痛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区域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静脉和血循环,随血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肉瘤多由血道转移。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血流,随血循环转移至远处器官,常见的是肺、肝、脑等继发恶性肿瘤。

4.接种转移内脏器官肿瘤侵犯浆膜面时,肿瘤细胞脱落,黏附于他处浆膜上发展为种植性癌。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别

常见体表肿物: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

脂肪瘤

临床表现

单发或多发。好发于肩、背、臀部。大小不等,呈圆形、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基部较广泛,质软,有假性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部可移动,但活动度不大。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西医治疗

一般无需处理,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纤维瘤

临床表现

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软者又称皮赘,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硬者具有包膜,切除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其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实性,圆形,质硬,光滑,界清,无粘连,活动度大,无压痛,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

西医治疗

宜早期切除。由于临床上与早期低恶性的纤维肉瘤不易鉴别,术后须做病理检查。腹壁硬性纤维瘤有浸润性且易恶性变,应早期进行广泛切除。

神经纤维瘤

临床表现

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临床上又称为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有如下特点: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肿物大小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凸出于皮肤表面,质地或软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

者可达十数千克。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结节状。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可为雀斑小点状,或为大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西医治疗

可行手术切除。

皮脂腺囊肿

临床表现

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多呈圆形,略隆起。质软,界清,表面与皮肤粘连,稍可移动,肿物中央皮肤表面可

见一小孔,有时可见有一黑色粉样小栓。合并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触痛、化脓甚至破溃。

西医治疗

可手术摘除。并发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波动感明显者可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伤口愈合再行手术摘除。

血管瘤

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头、面、颈部或成人的胸腹部,单发或多发,色鲜红或暗红,呈边缘不规则、不高出皮肤的斑片状,或高出皮肤,分叶,似草莓样。大小不一,界限清楚,柔软可压缩,压之可退色。

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头部、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及内脏。瘤体呈紫红或暗红色,柔软如海绵,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位于皮下或黏膜下组织内者可境界不清。指压柔软,有波动感,偶有少数呈柔韧或坚实感,无波动和杂音。

蔓状血管瘤多发于头皮,瘤体外观常见蚯蚓状蜿蜒迂曲的血管,有压缩性和膨胀性,紫红色,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局部温度稍高。肿瘤周围有交通的小动脉,如将其压迫,则搏动消失。血管瘤有时会突然破溃,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痛。对较大或无法确定范围的血管瘤,术前应行X线血管造影。

2.放射疗法婴儿和儿童的毛细血管瘤对放射线很敏感,但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

3.硬化剂注射适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也可作为术前治疗的一种措施。

4.冷冻、激光、电烙等可用于表浅的面积小的血管瘤。对婴幼儿肢体巨大血管瘤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时,可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临床表现与检查

主要症状

(1)咳嗽:咳嗽为肺癌最常见的症状。

(2)血痰:痰中带血也是肺癌的首发症状之一,癌细胞检出率高。

(3)胸痛: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性剧痛,提示有广泛的胸膜或局部胸壁侵犯。

(4)发热。

(5)气短及胸闷。

主要体征

1胸痛。

5.纵隔受累的体征压迫喉返神经时,患侧声带麻痹。

压迫膈神经可引起同侧横膈麻痹。

压迫上腔静脉、奇静脉可致上腔静脉综合征。

心肌和心包受到侵犯时可出现心包填塞症状及体征。

癌侵犯下颈交感神经链则产生Horners综合征。

(2麻痹,3综合征)

6.肿瘤转移引起的体征最常见的为锁骨上淋巴结,其次腋下淋巴结肿大。

增加内容,了解: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为肺癌肿瘤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患者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痰液细胞学检查是肺癌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他检查X线摄片、CT.MRI.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针吸、纵隔镜、淋巴结活检等检查都能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袖状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下列情况为手术禁忌证:①远处有转移;②广泛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③胸膜受到侵犯引起血性胸腔积液;④病人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手术者。

放射治疗

未分化癌对放射治疗最为敏感,鳞癌次之,腺癌不敏感。

化学治疗

化学疗法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长春新碱、5-氟尿I密咤、阿霉素、甲氨蝶吟、卡粕、顺伯、平阳霉素等。

免疫疗法

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证候:咳嗽,血痰,胸刺痛,舌质紫暗。

治法:行气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脾虚痰湿证

证候:咳嗽痰多,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消。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合海藻玉壶丸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热毒炽盛证

证候:高热,咳嗽,血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肿。

方药:白虎承气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背部隐痛,咳声低,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解毒。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胃癌

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

1.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病的关系较为密切,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2.幽门螺杆菌使胃癌危险性增高。

3.某些胃部慢性疾患如慢性萎缩性胄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

4.遗传胃癌的发病在少数家庭中显示有聚集性。

5.其它因素:吸烟为胃癌的危险因素。

大体形态

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部最为多见。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组织学分类

(1)腺癌,包括乳头状、管状、高分化管状、中分化管状、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腺鳞癌。

(3)鳞癌。

(4)未分化癌。

(5)未分化类癌。

扩散转移

(1)直接浸润蔓延。

(2)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3)血行转移,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肝脏,其次是肺。

(4)腹腔种植转移,癌组织浸出胃浆膜后,癌细胞可由浆膜脱落到腹腔,或癌转移的淋巴结破裂在整个腹腔里广泛播散,常伴大量血性腹水。

(5)卵巢转移,胃癌易发生卵巢转移,即所谓KrUkenberg瘤。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晚期胃癌可根据胃部疼痛、上腹部肿块、进行性贫血、消瘦等典型症状予以诊断。

鉴别诊断

胃癌需与胃良性肿瘤、肉瘤、慢性胃炎等鉴别。在胃癌患者上腹部发现肿块时,应与胰腺肿块或横结肠肿块区别;胃癌肝转移时应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胃癌晚期出现腹水时,还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及门静脉高压症的腹水区别;尤其要注意胃癌与胃溃疡相鉴别。

增加内容,了解

西医治疗

(1)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胃癌根治术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①充分切除原发癌灶;②彻底廓清胃周围淋巴结;③完全消灭腹腔游离癌细胞和微小转移灶。

(2)化学治疗。

(3)放射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证

证候:多见于早、中期胃癌及胃癌术后患者。胃脱胀满疼痛。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胃热伤阴证

证候:多见于早、中期胃癌及放疗的患者。胃脱灼痛,食后痛剧,胃中噌杂,舌红绛,少苔。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止痛。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玉女煎加减。

脾虚痰湿证

证候:多见于中、晚期胃癌合并贲门或幽门梗阻者。头晕身重,呕吐痰涎。

治法:健脾化湿,软坚散结。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

证候:见于中、晚期胃癌。胃院隐痛,喜温喜按,大便漉薄。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瘀毒内阻证

证候:多见于进展期胃癌。胃脱刺痛,呕血腥秽,舌紫。

治法:活血祛瘀,解毒养阴。

方药: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气血双亏证

证候:晚期胃癌多见。心悸头晕,形瘦无华,身乏气短;自汗盗汗,纳呆食少,虚烦不眠,胃脱隐痛;舌淡有齿痕或有瘀斑,脉虚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补肾。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原发性肝癌

临床表现与检查

症状

早期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为肝区疼痛、腹胀、消瘦乏力、纳差、上腹肿块。

体征

(I)肝肿大。

(2)黄疸。

(3)腹水。

临床分型

1单纯型临床和化验无明显肝硬化表现者。

2.硬化型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改变者。

3.炎症型病情发展快,伴有持续性高热或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在1倍以上者。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

(2)肝昏迷。

(3)肝癌结节破裂。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甲胎蛋白(AFP)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很大,特异性较高。

(2)超声检查,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3)CT或MRI:可以明确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及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肝癌的性质)。

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放射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证候:相当于∏期的单纯型。两胁胀痛,腹部结块,推之不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小柴胡汤合大黄蚯虫丸加减。

脾虚湿困证

证候:相当于单纯型∏期或硬化型∏期伴有腹水。皖腹胀满,神疲乏力。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祛痰。

方药: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

肝胆湿热证

证候:相当于炎症型In期。胁下积块,腹大如鼓,黄疸。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肝肾阴虚证

证候:相当于硬化型川期。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软坚。

方药:滋水清肝饮合兰豆枫楮汤加减。

大肠癌一结肠癌

临床表现与检查

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中期以后的主要症状有排便习惯或粪便形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全身慢性中毒症状。

1右半结肠癌主要表现为贫血,腹部肿块,腹痛。

2.左半结肠癌主要表现为便血,黏液便,肠梗阻。

3.检查气钢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

西医治疗

(1)早期采用以彻底手术切除为主的中西医综合疗法。

(2)术后有计划地进行化疗及配合中医治疗,最大限度地杀灭体内残留癌细胞。

(3)晚期失去手术时机,采用综合非手术疗法。

中医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证候:触及腹部肿块;腹痛腹胀,便血;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祛瘀散结,理气降逆。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湿热下注证

证候:脓血便,腹部灼痛,大便黏滞恶臭。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汤加味。

正虚邪实证

证候:大便秘结不畅,时流臭水;消瘦乏力,自汗,脓血便。

治法:补益气血,理气通腑。

方药:八珍汤合麻仁滋脾丸加减。

脾肾两虚证

证候:腹胀,腹泻,腰膝酸软,失眠倦怠。

治法:健脾益肾,扶正固本。

方药:益气固本解毒汤加减

大肠癌一直肠癌

临床表现与检查

(1)排便习惯改变,是常见早期症状。

(2)出血。

(3)脓血便。

(4)大便变细或变形,当出现肠管部分内容物通过障碍时,则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

(5)转移征象,当肿瘤侵犯膀胱、前列腺时,可有尿频、尿痛、血尿等表现。舐前神经受侵犯可出现舐尾部持续性剧烈疼痛。直肠癌晚期或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大、黄疸、腹水、贫血、消瘦、浮肿及恶病质等。

(6)检查,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

西医治疗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

中医辨证论治

脾虚湿热证

证候:腹胀,食欲不振,腹痛拒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健脾。

方药:四妙散合白头翁汤加减。

湿热瘀毒证

证候:腹胀腹痛,拒按,腹内包块,黏液脓血便,排便困难。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化瘀,攻积祛湿。

方药:木香分气丸加减。

脾肾寒湿证

证候:黏液血便,形体消瘦,面色白,肠鸣腹泻,泻后痛减。

治法:祛寒胜湿,健脾温肾。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吴茱萸汤。

肾阳不固、痰湿凝聚证

证候: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痰多消瘦,腰膝酸软,脓血黏液便。

治法:益肺补肾,祛湿化痰。

方药:导痰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肉瘤:恶性肿瘤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癌: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或癌组织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和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宿主对肿瘤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它提示了肿瘤在宿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癌基因的活化程度。 化疗:广义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则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大咯血:24h内咯血500ml以上,或出血至呼吸道,对生命造成威胁时叫大咯血。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而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前者是一个临床概念,后者是一个病理概念) 多发性骨髓瘤(MM):亦称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二.知识点 1.浸润是肿瘤播散的主要方式,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和前奏。 2.在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内外之因联合作用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痰湿或邪毒蕴积,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内蕴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3.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口老龄化、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 4.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式。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5.中西医结合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具有优势与特色的疗法之一。 6.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①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③药物临床应用尚欠合理④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视不够⑤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7.化疗药物可有效治疗肿瘤,但同时也成为医源性因素可引起其他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 8.单纯疱疹病毒-2(HSV-2)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癌 EB病毒——鼻咽癌HBV,HCV——肝癌 9.TNM分期: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T),淋巴结(N)受累情况,肿瘤转移情

外科学——骨肿瘤(2)

外科学——骨肿瘤(2) 骨肿瘤(2) 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见,前者以骨软骨瘤和软骨瘤多见,后者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多见,多发生于长骨生长活跃的部位即干骺端。 症状: 1.疼痛与压痛:良性多无疼痛(骨样骨瘤可有剧痛),恶性几乎均有。 2.局部肿块和肿胀:多见于恶性肿瘤。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良性恶性均有。 4.病理性骨折:轻微外伤引起,也是恶性骨肿瘤和骨转移癌的常见并发症。 治疗: 良性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1. 刮除植骨术:彻底清除病灶后置入填充物。 2. 外生性骨肿瘤的切除:完整切除肿瘤骨质、软骨帽及软骨外膜。 恶性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1.保肢治疗:适应症:1.肢体发育成熟 2.IIA期或化疗敏感的IIB期肿瘤 3.血管神经束未受累,肿瘤能完整切除 4.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不高于截肢,术后肢体功能优于义肢5病人要求保肢。 术后重建方法:1.异体骨半关节移植术2.人工假体置换术3.异体骨假体复合体 2.截肢术:IIB期。 第四节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一.骨肉瘤 特征:最常见,好发于干骺端,夜间痛尤重,局部表面皮肤温度升高,静脉怒张,可伴有全身恶病质,骨膜反应明显,呈侵袭性发展,可见Codman三角或“日光射线”形态。化疗+手术+化疗,肺转移发生率极高。

二.软骨肉瘤 特征:黏液样变化,好发于骨盆,手术治疗为主。 三.骨纤维肉瘤 四.尤因肉瘤 好发于儿童,神经外胚层分化,以小圆形细胞含糖原为特征,多见于长骨骨干、骨盆、肩胛骨。X线是长骨骨干或扁骨发生较广泛的浸润性破坏,表现为虫蛀样溶骨性改变,外有骨膜反应,呈板层状或“葱皮状”表现,放疗(极为敏感)+化疗+手术。 五.恶性淋巴瘤 亦称网状细胞肉瘤,广泛不规则溶骨“溶冰征”,放化疗首选。 六.多发性骨髓瘤 异常的浆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产生M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伤和免疫功能异常。好发造血骨髓、脊柱、骨盆。A/G倒置,Bence-Jones蛋白阳性。血钙增高,化疗放疗为主。 第五节转移性骨肿瘤 好发于躯干骨,好发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 分类:溶骨性(甲状腺癌和肾癌)(多见),成骨性(前列腺癌),混合型。 第六节其他病损 一、骨囊肿 单腔、干骺端圆形或椭圆形、溶骨性病灶 二、动脉瘤性骨囊肿 并非真正动脉瘤,而是动脉瘤样膨胀,从骨内向骨外膨胀性生长的骨性血性囊肿,其内充满血液和包含有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型巨细胞以及反应性编织骨的结缔组织分隔,好发于干骺端。X线表现为干骺端气球样、透亮的膨胀性、囊状溶骨性改变,偏心,边界清晰,有骨性间隔,将囊腔分为蜂窝状或泡沫状。 三.骨嗜酸性肉芽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组织细胞增殖症,好发于青少年、颅骨 四.骨纤维发育不良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绪论目的要求 【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 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 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 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第二节病因病理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的总病机。 【熟悉】外科病因与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外科病因有外感六淫、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与劳倦损伤、痰饮瘀血等方面。六淫致病,有季节性,即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并体现出各自的致病特性;更多时候是合邪致病。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的致病因素。在外科疾病中七情致病以肝气郁结致病居多。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易生疮疖疔肿。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常见因素。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设计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设计 背景介绍 外科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涉及手术及手术后的管理。传统的外科学教学主要注重手术技能的传授,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手术患者的病情复杂、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更为细致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对于外科学专业的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目标 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进行设计,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策略 1.建立基础知识 首先,老师需要针对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法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介绍。这一方面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原理、中药的功效作用,以及中西医结合与传统外科学治疗方法的区别等。 2.观摩实践

学生需要观摩真实的中西医结合手术,并在实践中实践手术治疗流程,以此了解中西医结合在外科学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在实践中要 掌握多种中西医结合外科治疗方法,包括针药结合等综合治疗方法。 3.病例讨论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病情,论证中 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讨论时,学生可以针对病例中存在 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比较,并从中总结治疗的优缺点。 4.团队合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协同解决,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 和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分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讨论,以锻炼沟通协作和诊断决策能力。此外,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和 门诊部了解实际疾病的情况,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有 深度的专业技能。 5.实际操作演练 最后,学生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演练。在临床操作中,学生需要 阐述治疗目的,设计治疗方案,分析并解决治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操作操作规范。同时,学生需要注意手术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如疼痛、出血等危险因素,加强珍惜患者生命的责任心以及手术风险预判、处 理能力等操作技能。

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的基本原则

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的基本原则 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第一,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辨病证候,治病证候”。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对患者整体病情的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的病理学解释和治疗,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中西医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二,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调节,强调调理阴阳、平衡气血,通过中药调理患者的身体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西医则注重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作用,同时利用西医的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达到治疗肿瘤的最佳效果。 第三,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重视术后康复”。中医强调术后调理,通过中药调养,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西医则强调术后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后康复方案,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第四,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强调预防和治未病”。中医注重养生和调理,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方法,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肿瘤的发生。西医则注重早期筛查和预防,例如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HPV疫苗接种等。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 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辨证施治、扬长避短、重视术后康复和强调预防和治未病的原则,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治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肿瘤治疗的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临床学科,始于清末,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汉朝《黄帝内经》(或古经)记载了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余年以前,此后,中国外科学以其系统完善、实践和创造传统外科学益处而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许,甚至被称作“世界上最好的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主要是以中药治疗为主,并结合手法、术式、技法等,进行解剖、物理、电子治疗,以恢复患者的健康。中医外科学讲义阐述:中医外科学以阐述传统外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为基础,结合当代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科学原理,将传统外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和解剖学、物理学、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药理学研究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办法分为入路、控制、阻断和检验四个部分。入路是指治疗的方式,通常是采用服用中药、拔罐、穴位穿刺等;控制是指对病症和病人的监测,包括鉴定病因、调节治疗方案、病情变化和效果的观察;阻断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主要是控制病症的恶化;检验是指对治疗病人的疗效进行评价,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恢复患者的健康。 中医外科学研究了导致疾病发作和持续发展的本源因素,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各类疾病,重点介绍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术、物理、生物、电子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同时分析了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本讲义还介绍了用于检验病人的病理、解剖、生

理、影像学及检查诊断等等。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比西医技术更具有应用价值和先进性。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为医患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中医学发展,也为西医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并为临床治疗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 因此,中医外科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习中医外科学的讲义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

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最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品收藏)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学科。它整合了中医的综合观念、重点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法,以及西医的先进技术和治疗手段,旨在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外科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医和西医在外科学上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二者共同追求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调理身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要素;而西医则更侧重于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利用先进的手术和药物等技术手段。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了这两个领域的优势,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同时运用现代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应用范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各类肿瘤治疗:通过结合中医药调理和西医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2.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在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通过结合中医的药物和调理手段与西医的介入治疗、手术等技术手段,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4. 骨科疾病治疗:包括骨折、关节退行性疾病等,在手术治疗中结合中医的骨伤调理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5. 其他外科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还应用于整形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治疗: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减少副作用:通过中医的药物调理手段,可以减少西医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副作用。 3. 提高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中西医在治疗方案、手术技术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4. 促进康复: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身体状态的平衡。 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部分重点总结 良性肿瘤 肿瘤肉瘤 恶性肿瘤癌肉瘤 癌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①直接蔓延②淋巴道转移③血道转移④接种转移 等渗性脱水: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水和钠按其在血液中的正常比例丢失,无钠盐及渗透压的明显改变) 外科补液原则:缺什么补什么;需多少补多少;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先快后慢,尿多补钾 麻醉:低容量休克禁用蛛网膜下腔麻醉 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脊麻、腰麻) 椎管内麻醉 硬脊膜外腔脊神经根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 椎管内麻醉:常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通过局麻药注射于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产生相应区域的痛觉 无菌原则 消毒:指应用化学方法消灭微生物 范围:手术切口周围15cm ①腹部手术:由内向外 ②感染伤口、肛门:手术外周逐渐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 伤口感染:中医内治法:消、托、补(疮疡期、酿脓期、溃疡期) 中医外治法:阳证(金黄膏) 外科感染结局:①局限吸收或形成脓肿②转为慢性感染③感染扩散

是否化脓——方法。表现:应指:患处已化脓,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化脓切开注意事项:①麻醉 ②最低位,便于引流 ③浅部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 ④深部脓肿先定位 ⑤切开长度要足够,不要超过脓腔壁 ⑥方向应与皮肤纹理以致,与血管、重要神经平行,不做关节部位纵切口 ⑦充分打开间隔,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引起全身性感染——走黄防治MODS,最易影响——肺 疼痛:急性 慢性 由肠道功能就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热量(碳水化合物)、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休克早期表现:少灌少流 血压变化:可骤降、正常或略高,但脉压差小 CPR: 基础生命支持阶段: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指有效人工呼吸 ③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任务: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心肺初期复苏脑水肿处理——低温脱水疗法 外科部分试题 1.颅脑损伤患者如出现“昏迷-清醒-昏迷”的中间清醒期症状时,应注意排除以下哪种疾病(B) A.急性硬膜下血肿 B.急性硬膜外血肿 C.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D.弥漫性轴索损伤 E.脑挫裂伤 2.单选题:以下哪种腹部损伤最容易被早期漏诊并导致严重失血性休克(B) A.肝破裂 B.脾破裂 C.小肠破裂 D.胰破裂 3.多选题:颅内压增高的原因(ABCDE) A.颅内占位病变 B.脑水肿 C.脑积水 D.颅底陷入症 E.颅内动静脉畸形 4.填空题:颅脑损伤昏迷程度GCS评分,轻度昏迷(13-15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5. 开放性气胸可引起(纵隔扑动),故而需要紧急(闭合伤口),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6. 男性患者尿道外损伤中骑跨伤易发生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易合并尿道(膜部)损伤 判断:1.深二度烧伤特点为伤部感觉剧痛,2周可痊愈,愈后不留瘢痕(F) 2.对于创伤性血胸患者,当胸腔内积血量估算少于500ml者,可以密切观察其病情,并待其出血自行吸收(R) 3.名词解释 挤压综合征:人体广泛软组织较长时间受到重物挤压后,由于肢体缺血缺氧,组织破坏;当循环恢复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渗出至组织间隙,缺氧代谢物和组织破坏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再灌注损伤、 创伤性休克进而并发肾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4.简答题: 急救原则:①现场进行快速、较全面的查体;检查生命体征②须优先抢救伤情: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③ABC原则④多名伤者不可忽视沉默者⑤避免医源性再次损伤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下总结重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外科学科,旨在提高外科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这门学科中,有一些重点内容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总结的。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基本原理和理论 1. 中医理论与外科学结合: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外科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2. 脏腑理论在外科学中的应用:脏腑理论可用于术前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二、中西医结合外科手术技术 1. 针刀配合技术:结合针灸和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中药配合化疗:中药可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脉诊在手术中的应用:通过脉诊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术前病情,及时调整手术方案和治疗策略。 三、中西医结合外科疾病治疗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医药可用于辅助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2. 中医外治法治疗创伤:中医中药外敷可促进伤口愈合,缓解创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4. 推拿按摩在康复中的应用:推拿按摩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功能和神经功能。 四、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挑战和前景 1. 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意识和技能的医生。 2. 规范化与认可度提升: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学科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 3. 科研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科研力度,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总结: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有机结合的外科学科,在治疗手段、理论基础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针刀配合技术、中药辅助化疗等手段,可以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面临的挑战中,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规范化与认可度、加强科研创新将是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未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做出更大贡献。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一、总论 1、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定义和范畴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学术理念和技术,旨在提高外科疾病的防治水平。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外科疾病进行综合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涵盖了广泛的疾病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普外、骨外、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整形外科等。在这些领域,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都致力于发掘和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外科治疗方法。 此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强调对人体整体健康的认识和保护。该学科通过借鉴中医的养生理论和调理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外科疾病防治方案。 2、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背景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一门集成了中医和西医的学科,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提高外科疾病的防治水平。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科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同时,中国传统医学在外科领域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因此,中国医学界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改善外科疾病的防治效果。 在这个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应运而生。该学科通过借鉴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将其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出了一系列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外科诊疗技术。该学科也注重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提高了外科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外科疾病防治体系,涵盖了创伤、感染、肿瘤、畸形等多个领域。该学科也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世界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3、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复总结 在外科研究的复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 1.病因概括:了解外科中医的病因概括,这可以在第14 页找到。 2.肿瘤分类和性质:了解肿瘤的分类和性质。 3.辨肿:学会如何辨别肿瘤。 4.灭菌法:了解各种灭菌法的实用范围,这可以在第48 页左右找到。 5.消、托、补三法的含义:理解消、托、补三法的含义, 记住一些主要的代表方剂,尤其注意托法。 6.麻醉的目的:理解麻醉的目的,这可以在第77页找到。

7.蛛网膜下腔、硬脑膜外阻滞麻醉的并发症:了解蛛网膜 下腔、硬脑膜外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包括术前和术后的。 8.补钾的原则:了解正常钾离子的浓度和补钾的原则。 9.代酸的概念:了解代酸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10.输血的适应症:了解外科输血的适应症,尤其是急性 出血的情况。 11.休克的定义和病因病理:了解休克的定义和病因病理,这可以在第149页找到。 12.损伤的病理:了解损伤的病理,这可以在第216页找到。 13.肋骨骨折:了解肋骨骨折好发于4-10肋。 14.反常呼吸:了解何为“反常呼吸”。

15.气胸:了解气胸的分类、原理和急症处理原则。 16.开放性气胸的病理改变:了解开放性气胸的病理改变,包括3点。 17.肿瘤转移:了解肿瘤转移的方式,包括4点。 18.肿瘤分类:了解肿瘤分类的T、N、M字母各代表什么。 19.乳腺纤维瘤:了解乳腺纤维瘤的中医病名和概念。 20.急性阑尾炎:了解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和辅查。 21.急性胰腺炎:了解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原则,这 可以在第438页找到。 22.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了解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这可以在第430页找到。

外科学复习资料:肿瘤 (2)

肿瘤 la tumeur 一、名词解释 1.交界性肿瘤 tumeur a bordeline 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转移,但生物学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 2.原位癌 carcinoma in situ 3.肿瘤 la tumeur 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4.肉瘤 sarcome 发生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肉瘤。 5.种植性转移 metastase par implantation (metastase de semis) 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 6.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etry FCM 是一种了解细胞分化的方法,分析染色体DNA倍体类型、DNA指数等,结合肿瘤病理类型用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推断其预后。 二、简答题 1.恶性肿瘤有哪几种转移方式? les facons pour les metastases des tumeurs malignes (1)直接蔓延为肿瘤细胞与原发灶相连续的扩散生长; (2)淋巴结转移:多数情况为区域性转移 (3)血道转移:可经门脉,体循环或锥旁静脉系统转移; (4)种植性转移: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 2.癌症的预防 la prophylaxie des cancers 癌症的预防分:一级预防是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指诊断和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3.肿瘤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la differenciation entre les tumeurs malignes et les tumeurs belignes 4.肿瘤的局部表现 les manifestations locales des tumeurs 肿瘤的临床表现决定于肿瘤性质、发生组织、所在部位以及发展程度。其局部表现为:(1)肿块:位于浅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常是第一症状,位于深在或内脏者,可出现压迫或梗阻症状;(2)疼痛:肿块的膨胀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末梢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出现刺痛、跳痛等,空腔脏器肿瘤可致痉挛,产生绞痛。(3)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可致溃疡。(4)出血:体表及与体外相通的肿瘤,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肿瘤课程讲义 重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 难点:常见体表肿物的鉴别诊断 概述 要点定义 肿瘤是指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加上外来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生物行为特点有: ①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处于失控状态,即持续性增殖和分化不良现象; ②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 ③肿瘤细胞将上述特点传给它的子细胞。 要点西医病理 分类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少数良性肿瘤亦可恶变。 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具有进行性生长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能力,无包膜,分界不清,瘤细胞侵入淋巴及血管向远处转移扩散。恶性肿瘤在组织上分为两大类:源于上皮组织者称为癌;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同时有上皮及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痛肉瘤。 临界性肿瘤肿瘤组织属良性,但其发展有恶变倾向,处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过渡类型。 恶性肿瘤的扩散方式 1直接蔓延肿瘤由原发部位从组织间隙侵入邻近的组织及器官,也称浸润生长。 2.淋巴道转移癌多由淋巴道转移。肿痛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流到区域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或大淋巴管进入静脉和血循环,随血道转移。 3.血道转移肉瘤多由血道转移。肿瘤细胞进入静脉血流,随血循环转移至远处器官,常见的是肺、肝、脑等继发恶性肿瘤。 4.接种转移内脏器官肿瘤侵犯浆膜面时,肿瘤细胞脱落,黏附于他处浆膜上发展为种植性癌。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区别 常见体表肿物: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皮脂腺囊肿、血管瘤。

脂肪瘤 临床表现 单发或多发。好发于肩、背、臀部。大小不等,呈圆形、扁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基部较广泛,质软,有假性波动感,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部可移动,但活动度不大。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极少恶变。 西医治疗 一般无需处理,较大者可手术切除。 纤维瘤 临床表现 纤维瘤可分为软、硬两种。软者又称皮赘,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颈及胸背部。硬者具有包膜,切除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其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实性,圆形,质硬,光滑,界清,无粘连,活动度大,无压痛,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 西医治疗 宜早期切除。由于临床上与早期低恶性的纤维肉瘤不易鉴别,术后须做病理检查。腹壁硬性纤维瘤有浸润性且易恶性变,应早期进行广泛切除。 神经纤维瘤 临床表现 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者常见,多发者临床上又称为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有如下特点: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肿物大小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凸出于皮肤表面,质地或软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 者可达十数千克。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结节状。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可为雀斑小点状,或为大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西医治疗 可行手术切除。 皮脂腺囊肿 临床表现 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多呈圆形,略隆起。质软,界清,表面与皮肤粘连,稍可移动,肿物中央皮肤表面可 见一小孔,有时可见有一黑色粉样小栓。合并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触痛、化脓甚至破溃。 西医治疗 可手术摘除。并发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波动感明显者可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伤口愈合再行手术摘除。 血管瘤 临床表现 毛细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头、面、颈部或成人的胸腹部,单发或多发,色鲜红或暗红,呈边缘不规则、不高出皮肤的斑片状,或高出皮肤,分叶,似草莓样。大小不一,界限清楚,柔软可压缩,压之可退色。 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头部、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及内脏。瘤体呈紫红或暗红色,柔软如海绵,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位于皮下或黏膜下组织内者可境界不清。指压柔软,有波动感,偶有少数呈柔韧或坚实感,无波动和杂音。 蔓状血管瘤多发于头皮,瘤体外观常见蚯蚓状蜿蜒迂曲的血管,有压缩性和膨胀性,紫红色,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局部温度稍高。肿瘤周围有交通的小动脉,如将其压迫,则搏动消失。血管瘤有时会突然破溃,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痛。对较大或无法确定范围的血管瘤,术前应行X线血管造影。 2.放射疗法婴儿和儿童的毛细血管瘤对放射线很敏感,但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 3.硬化剂注射适用于中小型海绵状血管瘤。也可作为术前治疗的一种措施。 4.冷冻、激光、电烙等可用于表浅的面积小的血管瘤。对婴幼儿肢体巨大血管瘤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时,可

外科学第九版肿瘤

肿瘤 TUMOR 要点 •肿瘤是在多种因素诱导下,不受机体控制生长的新生物 •良性肿瘤分化较好,生长缓慢,不易复发 •恶性肿瘤可见到去分化或不典型增生,表现浸润生长和转移,生长迅速,易复发 •癌症的三级预防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体表良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瘤、脂肪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 肿瘤的定义 •来源:机体中的正常细胞 •诱因: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 •结果: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特点:自我复制,不受调节 肿瘤的分类和命名 •按生物学行为:良性恶性 •按来源:瘤癌(上皮)肉瘤(间叶)母细胞瘤(胚胎)•按组织:背部脂肪瘤肺癌胃癌

•按细胞形态:鳞状细胞癌腺癌 •按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 •交界性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有的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 肿瘤的病因 •外因:化学石油制品染料重金属等 物理辐射紫外线慢性刺激 生物病毒寄生虫 •内因:遗传内分泌免疫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正常组织 癌前状态致癌因素 原位癌 促癌因素 浸润癌 肿瘤细胞的分化 •正常细胞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 •核酸

•糖原 •酶:骨肉瘤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 肿瘤的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外生性、膨胀性生长较慢•恶性肿瘤:外生性、膨胀性、浸润性生长较快 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 •直接蔓延 •淋巴转移区域性跳跃式 •血行转移肺循环体循环门静脉交通支•种植转移腹腔胸腔 肿瘤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转移•全身症状:贫血发热营养不良厌食乏力•特殊表现: 高血压(嗜铬细胞瘤) 甲亢(甲状腺高功能腺瘤) 高钙、骨质疏松、尿路结石(甲状旁腺腺瘤) 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 病理性骨折(骨肉瘤)

2021年中西医执业医师核心考点讲义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甲状腺疾病 无菌术胸部疾病 麻醉乳房疾病 体液与营养代谢胃、十二指肠疾病 输血原发性肝癌 休克(助理无)门静脉高压症 围术期处理急腹症 重症救治(助理无)腹外疝 疼痛与治疗肛肠疾病 内镜与腔镜技术(助理无)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外科感染周围血管疾病 损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常见体表肿物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甲状腺疾病☆☆ 无菌术☆胸部疾病☆ 麻醉☆☆乳房疾病☆☆ 体液与营养代谢☆胃、十二指肠疾病☆☆ 输血☆☆原发性肝癌☆ 休克(助理无)☆门静脉高压症☆ 围术期处理☆急腹症☆☆☆ 重症救治(助理无)☆腹外疝☆☆ 疼痛与治疗☆肛肠疾病☆☆ 内镜与腔镜技术(助理无)☆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外科感染☆☆周围血管疾病☆☆ 损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常见体表肿物☆ 14 甲状腺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 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甲亢的外科治疗 甲状腺肿瘤

单纯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 (1)甲状腺肿大。 早期:甲状腺呈对称、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后期在肿大腺体的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结节。 (2)压迫症状,单纯性甲状腺肿体积较大时可压迫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胸骨后甲状腺肿压迫上腔静脉造成面部青紫色,颈部和胸部表浅静脉扩张。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甲状腺制剂、左旋甲状腺素 手术治疗 ①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②甲状腺肿大引起压迫症状者 ③胸骨后甲状腺肿 ④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者 ⑤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者 中医辨证论治(气瘿)肝郁基础上+脾虚/肾虚☆ 1.肝郁脾虚证 颈部弥漫性肿大,伴四肢困乏,气短,纳呆,体瘦;苔薄,脉弱无力。 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四海舒郁丸加减。 2.肝郁肾虚证 颈部肿块皮宽质软,伴神情呆滞,倦怠畏寒,行动迟缓,肢冷,性欲下降;舌淡,脉沉细。 疏肝补肾,调摄冲任。——四海舒郁丸合右归丸加减。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补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甲状腺肿或桥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各种甲状腺炎中最多见的一种,也是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呈无痛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初期甲状腺多呈轻中度弥漫性肿大,以峡部为显著;肿大两侧多对称,一侧肿大明显者少见;肿块质硬,表面光滑,病程较长者可扪及结节;多伴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可有甲亢表现,但不久便会减轻或消失;较大的甲状腺肿可有压迫症状。 西医治疗 常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和免疫抑制治疗。 手术治疗:甲状腺肿大有明显压迫症状者及合并恶性病变者应手术治疗。行甲状腺峡部切除、甲状腺大部切除及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大多继发甲低,需长期服用甲状腺制剂。 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痰凝证 肿块坚实,重按疼痛,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苔黄腻,脉弦滑。——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重点

外科 名词解释 1、急性缺水:又称等渗性缺水,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典型病证肠痿,临床表现舌干燥,口不渴。 原发性缺水:即高渗性缺水,水和钠的同时丢失,但缺水更多,典型病证食管癌梗阻,临床表现口渴。 继发性缺水:低渗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典型病证慢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神志差,口不渴。 2、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 肠源性感染: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所”和内毒素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蔽功能。在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肠粘膜屏蔽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肠源性感染。 3、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边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因此易发生疝。腹股沟真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 4、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或发生在手术后和外伤后的感染。外科感染有以下特点: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 5、痈: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6、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引起严重全身症状及实质脏器功能损害。 7、脓血症:局部代脓性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性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各处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8、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9、Mirrizzi综合征:持续嵌顿和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痿,以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及梗阻性黄疽。 10胆囊积水: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胆色素被胆囊粘膜吸收,并分泌粘液性物质而致。 11、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性肠脏狭窄。 12、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13、气过水声:气体与液体同时存在,气体经过液体时产生的鼓泡音。 14、肠管壁疝(或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进入疝囊,肠腔未完全梗阻的疝。15结肠充气试验(或Rpvsing试验):病人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盲肠和阑尾有炎症等病变。 7、高渗性缺水,治疗时静脉补液选用5%葡萄糖溶液或0.45%氯化钠溶液。 8、临床外科最多见的缺水类型是等渗— 9、严重低渗性缺水,血清钠浓度在120mmol/L以下,常发生休克。 13、外科病人,低钾血症,静脉补钾的浓度每升输液中不宜超过40mmol/L ,氯化钾3g, 3°/匹。 15、代谢性酸中毒,化验诊断时,可采用血压分析,二氧化碳结合力(答出其一即可)。 16、高钾血症、临床最危险的是心脏骤停。 17、按感染的病菌种类分,外科感染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按病变进展过程分类,外科感染分为:急性感染,一般在发病工周内,慢性感染病变持续在2月或更长,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18、外科感染的特点:混合感染,局部症状突出,局部易引起组织坏化,化脓。 19、破伤风的致病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 20、破伤风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___________

《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90学时开课对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以及怎样学习外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二)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 (三)怎样学习外科学 1.外科学的范畴 (1)损伤 (2)感染 (3)肿瘤 (4)畸形 (5)其他性质的疾病,如结石病、器官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再植等。 2.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怎样在中医院校学习外科 (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 (4)加强对危、重、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无菌术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消毒与无菌的基本概念,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教学内容】 (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机械的方法 2.物理的方法 3.化学的方法 第二节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和灭菌 【教学内容】 (一)化学消毒法 1.药物浸泡消毒法

2.甲醛气体熏蒸法 3.环氧乙烧(过氧乙烯)熏蒸法 (二)物理灭菌法 1.高压蒸气灭菌法 2.煮沸灭菌法 3.干热灭菌法 第三节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目的要求】 熟悉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教学内容】 (一)手术人员的准备 1.一般准备 2.手臂消毒法 (1)肥皂刷手法 (2)碘附刷手法 (3)紧急手术简易洗手法 3.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1)穿无菌手术衣 (2)戴无菌手套 (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1.手术前皮肤准备 2.手术区皮肤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