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一、什么是君子人格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但是在《论语》中,孔老夫子给出的定义是最全面的,并且在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

孔老夫子把“仁”定义为“君子”,认为仁德乃立身之本,“人之有仁义犹如有伦理,而学仁义者可谓有方。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仅仅依据其中一个是不够的。

二、仁为第一仁在《论语》中是所有品德的基石,老子也认为君子必须有仁德。

仁义是指具有正直、善良、关爱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孔老夫子强调“以己度人”,“仁者不失其身”以及“大正乃仁之本”。

另外,《论语》中还讲到孔老夫子的“道不拾遗、德不拾漏”,认为非常重要的是不混淆道德原则和实际行动。

最后,孔老夫子还指出,仁德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能力。

三、其他品德除了仁,《论语》中还提出了义、礼和智这三个品德。

义是指遵守法律道德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和正直正义的思想和行为;礼是指对待他人有礼节,尊重老师和上司;智是指集聪明智慧于肩,具备洞察力,灵活应变。

四、启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大学生应该明白,仁义是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仁德才能使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大学生应该在行动中将仁德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谈论;最后,大学生应该在仁德基础上,注重发展其他三种品德,做到“学仁无疆,学义无涯”。

五、结论《论语》中的君子品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他以勤奋、踏实、真实的精神为指导,激励大学生以仁义为核心,兼具义、礼、智。

立足社会实践,追求真善美,彰显君子风范。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测绘学院2013301650014 姚文平谈到君子,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有这这样一幅画面:风朗俊逸衣诀飘飘高山流水曲水流觞。

对于君子这个词语,我们更多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渴望成为君子这个道德人格的标杆,然而这个概念却是模糊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

《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

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

《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

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扬雄《法言》:“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墨
《 语 》 中 的 “ 子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论 君
凌 运 良
( 南 铁路 科 技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株 洲 湖 湖
摘 : 论 语 》 儒 家思 想 的 经典 文献 , 义 钩 深 致 远 , 《 是 蕴 内容 涵盖 极 为 丰 富 , 及政 治 、 育 、 理 等各 个方 面。 中 以 涉 教 伦 其 君 子 人 格 为核 心 的道 德 教 育理 论 .至 今 仍 对 国人 的 君 子 人 格 塑造 有 着 非 常 重要 的影 响 。 文 以此 为 切入 点 . 其 理论 加 以 本 对 诠 释 . 其 现 实意 义 略 作 分析 对 关键词 : 予 《 孔 论语 》 君子 内涵 现 实意 义


之一 。
《 语 》 记 录 孑 子 及其 弟子 言行 的一 部 书 , 二 十 篇 , 论 是 L 共 由 孔 子 的弟 子 及 再传 弟 子 编 写 , 我 国古 代 儒 家 经 典 著 作 之 一 , 是 是 首 创 语 录 体 。 《 语 》 记 录 孔 子 主要 弟 子及 其 再 传 弟 子 关 论 是 于孔 子 言 行 的 一 部 书 。 《 语 》 记 言 为 主 ,论 ” 论 纂 的意 论 以 “ 是
420 ) 10 0
子子和《 语》 L 论 孔子 ( 元前51 公 5 年一 前 4 9 ) 名 丘 , 仲 尼 。 秋 时 期 7年 , 字 春 鲁 国 陬 邑人 ( 山 东 曲阜 人 )儒 家 学 派 的 开 山 鼻 祖 . 国 历 今 , 中 史 上 最 有 影 响 的 思 想 家 和 教 育 家 ,被 公 认 为 世 界 文 化 名 人
思 。语 ” “ 是话 语 。 二 、 子 的 内 涵 君
“ 子” 于《 君 见 论语 )0 次 。孔 子 所 谓 君 子 分 为 两 种 : )7 1 身份 意 义 的君 子 , 即有 贵族 身份 而 未 必有 道德 学 问 的人 ; 德 意 义 道 的君 子 , 非 贵族 身份 而有 道 德 学 问 的人 。 即 具体 要 求 有 以下 几 方面。 ( ) 一 崇德 重仁 , 悌 安 乐。 首 先 , 是 儒 家 君 子 人 格 的 基 孝 德 本 内 涵 与 至 高要 求 ,君 子 怀 德 ”《 仁 》 。其 次 , 义 是 君 子 “ (里 ) 仁 人 格 的 核 心 内 涵 。作 为 道 德标 准 的 “ ” 于 《 语 )o 次 。仁 仁 见 论 ) 5 1 本 质 在 “ 人 ” 即对 人类 的爱 , 括 积 极 的 “ 爱 . 包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达 而达人 ”《 也》 和消极 的“ 所不欲 , 施于人 ”《 (雍 ) 己 勿 (颜 渊》 , ) 即做 一 个 心 地 善 良的 人是 君 子 的基 本要 求 。 ( ) 二 用礼 贵 和 , 让 忠信 。美 国芬 格 兰 特 认 为 , 类 的尊 恭 人 严 在 于礼 仪 , 子 是 一 尊 神 圣 的礼 器 。“ ” 于 《 语 》 4 , 君 礼 见 论 7次 指 礼 仪 、 制 有 学 者认 为 , 家 的思 想 核 心 是 礼 。 子 主 张运 礼 儒 孔 用 礼 仪 规 范 人 的行 为 ,不 学 礼 , 以立 ” 《 氏》 , 子 以仁 “ 无 (季 )君 为本 , 以礼 为 质 , 礼 立 身 。“ 子 博 学 于 文 , 之 以礼 ” 《 学 君 约 (雍 也》 , ) 以礼 约 文 ;君 子 和 而不 同 ” 《 路 》 ,礼 之 用 , 为 贵 ” “ (子 )“ 和 (学 而》 。 《 ) ( ) 义 轻利 , 三 重 改过 徙 义 。 即适 宜 , 内心 的 道 德 约束 , 义 指 即 做 事 合 于礼 仪 。 义 ” 于《 语 》 4 。 君子 义 以为 质 , 以 “ 见 论 2次 “ 礼 行 之 … … ” 《 灵 公 》 ,义 ” 是 君 子 的 修 身 原则 和必 备 品质 。 (卫 )“ 子 产 “ 君 子 之 道 四焉 : 行 己也 恭 , 事 上 也 敬 , 养 民也 有 其 其 其 惠 , 使 民也 义 ” 《 冶 长 》 , 态 度 恭 敬 、 上 负 责 、 恩 于 其 (公 )因 事 施 民 、 民合 道 而 获 君 子 美 誉 。 行 义 以达 其 道 ” 《 氏 》 ,见 义 役 “ (季 )“ 不 为 勇也 ”《 无 ( 为政 》 , 义有 助 于 谋 道 , 勇 关 系 密切 。 主 )行 义 “ 忠 信 , 义 , 德 也 ” 《 渊 》 , 子 立 足 忠 诚 信 实 , 于 知 错 徙 崇 (颜 )君 勇 改 过 . 义 行事 。 义 ” 君 子 做 人 的 根 本 和为 人 处 世 的 首要 原 循 “ 是 则 , 君 子 判 断得 失 的价 值 标 准 。在 孔 子 看 来 , 义 而 为 者则 是 为 是君 子 , 利 而 谋者 亦 是 小 人 。 为 ( ) 学笃 行 , 德 修 业 。 学 ” 学 习 , 受新 知 识 , 于 四 好 进 “ 即 接 见 《 语 》4 。 习是 进 德 修 业 的 途 径 , 会 实践 有 助 于 成 就人 论 6次 学 社 格 。首 先 , 德 修 业 要 立 志 好学 。“ 十有 五 而 志 于学 , 十 而 进 吾 三 立, 四十 而 不 惑 , 十 而 知 天 命 , 十 而 耳 顺 , 十 而 从 心 所 五 六 七 欲 , 喻 矩 ” 《 政 》 。 L 成 就 君 子 人格 的过 程 是 : 五 立 志 不 (为 ) 孑子 十 学 习一 三 十知 礼 而 立 一 四 十整 理 典 籍 执 鞭 育 人 而 坚 定 仁 心一 五 十 学 《 》 知 晓天 命 — 六 十 做 官 阅世 而 毁 誉 不 惊 — 七 十 言 易 而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中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
保障的作用。

《论语》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语》
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礼仪
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修养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环境应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
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提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交往方面给以指导。

"礼"做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日常生活当中存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人伦道德和人的情感都存有密切联系,而这对于当代大
学生的礼仪教育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识自身、与他人相处和在具体内容环境应用领
域中都充分发挥了不容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礼学思想的分析,抽
取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有益的部分,在大学生礼仪相处方面给以指导。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有关“君子”的描述,让我们对君子的理解更加深入。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他们具备了一系列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仁爱之心。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仅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还能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以及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

君子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君子具有自律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修身养性的描述。

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他们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及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完善自我。

君子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贞而不谅,朋友贞而不终。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质,他们以诚实守信为重。

他们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不言而信,不欺瞒他人。

君子注重信用,能够守信承诺,做到言行一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君子的诚实守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君子具有学习进取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学习的描述。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具有渴望知识和进步的品质,他们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不断改进自己。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他们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知识,以及与有智慧的人为友。

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具备自律、诚实守信和学习进取的品质。

君子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论语》的阐释,更是一种人格理想,鼓励人们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上不断努力。

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呈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形象。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借鉴《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论语》所描绘的君子人格强调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

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这与当代人格教育中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伴随着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缺失的问题,人们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境地,缺乏对自身道德义务的认知和责任感。

因此,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弘扬《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以成为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公民。

其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

《论语》中有很多和学问、知识相关的语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问修养。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给个体带来巨大的认知压力。

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辨识真伪、正确分析问题以及实现自己的自主思考。

君子人格所强调的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能够指导当代个体在获取和运用知识中成为自主、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注重的是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

孔子强调君子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关注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在当代人格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能使个体对自身负责,更能使他们融入集体,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君子人格所倡导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引导当代个体养成自律、自强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实现自身与他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君子人格的培养要求个体具备道德品质、理性思辨和学问修养、自我修养与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持续的学习等多个方面的素养。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
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
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
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
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 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

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
十五立志学习f三十知礼而立f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f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f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f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

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

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仕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孔子还主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全君子人格,以此造福万民,安定百姓。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五)时、中恰当,文质彬彬。

金景芳先生说,“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变化,能运用辩证观点适度处理问题。

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指既不过又非不及,而是恰到好处。

孔子强调“无可无不可”(《雍也》),“君子不器”,“过犹不及”,遇事立足实际灵活处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

(六)慎独自律,“三畏”“三戒”。

君子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有敬畏心,并在不同阶段警惕美色、争斗、利益(得)等,“修己以敬”(《宪问》),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提出“君子”在道德品行方面应做到“三戒”、“九思”。

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论语?季氏》)(七)友道切磋,堪担重任。

友道是悌道的延伸,有益于君子切磋知识
砥砺品性。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美好品性可彼此
助益。

“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力戒结党营私,使气苟且,而以道义相尚。

“周”就是能够以仁爱之心、善意之举去团结和帮助他人,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就可以结识更
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坦然无私的胸怀,以一颗仁爱之心,就可以与人和睦
相处,实为君子之道也。

(八)内省不疚,君子九思。

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反思与问题意识可丰富人格内涵。

“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大任在肩,气度豪迈,持续修养自身;“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言行举止时时内省。

孔子强调一日“三省吾身”(《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三、君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人生活在社
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论语》中,一个君子绝对不是一个隐士,而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热衷于投身社会作贡献的爱国者。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宣扬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干本分工作,而不是整天叫嚷,怨天尤人。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常常倍感浮躁和不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分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从个人出发、从一己私利出发的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

而君子人格的模范作用引导着人们走出自己内心的狭小空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应对社会的瞬息万变,以豁达的胸襟做自己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突破陈规,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心灵的归宿,将社会建设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

(二)有利于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于市场商品经济的冲击,“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说法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将金钱作为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化、世俗化、功利化了。

还有一些人为了达
到与人亲近的目的,不知廉耻地阿谀奉承,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孔子的“周而不比”和“和而不同”,教会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将友谊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学会尊重别人,呵护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使友谊纯洁而高雅。

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
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总之,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颇
具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风在古代社会没有真正得以实现,他的
“君子”抱负也不可能如愿施展。

但是由于孔子的积极追求和大力倡导,“君子”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毕竟被历史所肯定和接受。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我们当今构建道德秩序、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