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君子的定义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

提起“君子”,最常被人提及的便是孔子的思想。他给出的“君子”的定义字文篇章丰富、明确,被誉为传统文化中高尚的品德、行为准则,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被誉称为“君子”的终极法则。

孔子视君子为自身代表且主见者,其定义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是崇尚自然,孔子认为君子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准则。自然的结果是过程的物质,它反映了公正和自然的情况,而不仅仅是人的意志或压迫。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关系中建立在伦理与行为准则上的唯一原则。

二是秉持公平,公平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方式,孔子认为道德很重要,也要秉持公平,代表客观公正。他强调不能因为自己的礁势而曲解公平,而应该维护公平,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是体现孝悌,孝悌原则最根本的是表达对社会的尊重。孝悌是君子遵守的基本原则,他们必须孝敬父母,以及尊敬他人。孝悌也涉及他人的尊重,要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不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

四是体现勤俭,把节约作为君子的价值观。俭是指君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节约,以免浪费。管他们有财富和物质,但他们仍然要节俭,以满足社会伦理的要求。

最后是追求至诚,至诚是孔子所要求的最高品质。至诚包括真实、诚挚和忠实,即把诚实放在首位,追求真实,并且勇于挑战,坚持原

则。至诚也包括对他人的尊重,主张公平。

总之,孔子的“君子”定义便是崇尚自然、秉持公平、体现孝悌、追求至诚以及体现勤俭,他的定义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更有动力去踏上去探索、去实践自己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之路。

虽然当今社会环境飞速发展,但高尚的道德和准则已经成为不变的座右铭。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孔子的思想,以优良的品质示人,但要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以社会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根本原则,以自我努力去完善自我,以及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从而建立更好的社会环境。

孔子论君子

《论语》——孔子论“君子” 黄文静 “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那么“君子”说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呢?按《论语》“君子”一词出现时的上下文分析,应该有两种意思,①有道德修养的人;②在高位的人。在本文中取①的含义。 在《论语》书中,每句话可能有多种解释,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摘录的只就是作者认为能够说明什么就是君子,或者君子应该怎样做的段落。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作用> [论语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原文意译]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就是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您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说够一个君子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就是团结而不就是勾结,小人就是勾结而不就是团结”。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非要说有什么争竞的话,一定就是投壶。投壶开始时相互作揖然后上场,比赛完了然后回来喝酒,这种竞争就是很有礼貌的” 注:投壶,古时贵族们的一种游戏,在场地中央放一个坛子,然后拿去掉箭头的箭,在一定距离外向坛子中投去,以投进坛子中的箭的多少论输赢。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怀念法度,小人怀念恩惠”。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就是义,小人懂得的就是利”。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缓慢,做事要勤劳敏捷”。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广范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心底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担心忧愁”。 [论语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原文意译]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恐惧就可以叫做君子不?”孔子回答说“自己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可以忧愁与恐惧的呢”。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就是。”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比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正相反”。 [论语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原文意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论语原文]子曰:“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原文意译]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使一切都做得恰到好处,却不随便符合别人的意见。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 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 合于礼仪。“义”见于《论语》24 次。“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 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 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 次。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 十五立志学习f三十知礼而立f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f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f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f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 提起“君子”,最常被人提及的便是孔子的思想。他给出的“君子”的定义字文篇章丰富、明确,被誉为传统文化中高尚的品德、行为准则,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被誉称为“君子”的终极法则。 孔子视君子为自身代表且主见者,其定义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是崇尚自然,孔子认为君子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准则。自然的结果是过程的物质,它反映了公正和自然的情况,而不仅仅是人的意志或压迫。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关系中建立在伦理与行为准则上的唯一原则。 二是秉持公平,公平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方式,孔子认为道德很重要,也要秉持公平,代表客观公正。他强调不能因为自己的礁势而曲解公平,而应该维护公平,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是体现孝悌,孝悌原则最根本的是表达对社会的尊重。孝悌是君子遵守的基本原则,他们必须孝敬父母,以及尊敬他人。孝悌也涉及他人的尊重,要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不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 四是体现勤俭,把节约作为君子的价值观。俭是指君子在资源利用方面要节约,以免浪费。管他们有财富和物质,但他们仍然要节俭,以满足社会伦理的要求。 最后是追求至诚,至诚是孔子所要求的最高品质。至诚包括真实、诚挚和忠实,即把诚实放在首位,追求真实,并且勇于挑战,坚持原

则。至诚也包括对他人的尊重,主张公平。 总之,孔子的“君子”定义便是崇尚自然、秉持公平、体现孝悌、追求至诚以及体现勤俭,他的定义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更有动力去踏上去探索、去实践自己的修养和自我完善之路。 虽然当今社会环境飞速发展,但高尚的道德和准则已经成为不变的座右铭。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孔子的思想,以优良的品质示人,但要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以社会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根本原则,以自我努力去完善自我,以及去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从而建立更好的社会环境。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李世高 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等等。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孔子认为具有这种素质的也可以说是君子了。我们也知道,在易经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是自强不息的,就如同天地健动的运转一样,因此君子也是效法于天道的。从以上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

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于君子有着独特的定义和理解。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君子不器”。 这个定义看似简单,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首先,孔子用“君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指一个人的地位或社会阶层。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然而,孔子强调君子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一个虽然有缺点和不足,但不断追求道德完善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很多,如仁、义、诚、礼、智等。其中,仁是孔子所强调的核心品质。他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来对待他人和处理事务。仁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德,君子应该以仁为准则来行动。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义。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正义感和道义观念,能够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并在行动中坚持正义。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一颗公正的心,能够追求公平和正义,对待他人要公正无私。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诚实和诚信。他认为君子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应该讲真话,不说虚假的言辞,也要守

信用,不轻易违背自己的承诺。诚实和诚信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孔子还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品质是礼。他认为君子应该遵守社会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表和举止。君子应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处理各种社交场合,以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智慧。君子应该有一颗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头脑,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君子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学习和思考,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一个具备高尚品德和优秀素质的人。君子应该以仁为中心,以正义为准则,以诚实和诚信为基础,以礼仪为行为准则,以智慧为思维方式。君子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是一个不断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孔子的这个定义不仅对于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君子,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以及伦理学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论语》是记录了他的言行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的经典之作。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着一系列的要求,这些要求指引着君子追求道德、修养自己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孔子要求君子要有仁德之心。仁德被视为儒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意 味着慈爱、善良、宽容和关心他人。君子应该以仁德为准则,将其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以此来对待他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展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关心身边的人并倾听他们的需求与苦恼。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要有智慧与学识。君子必须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孔子主张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包括经史、礼乐和诗书等。通过不断学习,君子能够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从而正确地处理各种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孔子强调君子要有自律与廉洁之品。君子应该具有自律的生活方式,追 求内在的立德修身。孔子主张君子要善于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君子还应该追求廉洁正直,不受贪婪和欲望的诱惑,保持清正的品行和道德操守。 最后,孔子要求君子要起到社会的模范作用。君子应该以身作则,引导他人向 善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激发他人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孔子认为,君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影响力,能够为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总而言之,《论语》中对君子的要求着重强调了仁德、智慧、自律和模范作用 等方面的品质与行为。这些要求不仅指导着个体的人生追求,也为社会提供了和谐

进步的价值观。君子应该以这些要求为指导,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升,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读过《论语》的人都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君子”,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将它作为做人的标准,说谁谁是小人,某某人是真君子。但是“君子”到底有什么标准呢?“君子”这个词在《论语》里出现了上百次,“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做人人格标准,我把孔老夫子对“君子”所描述的言语和界定说个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的要求: (一):做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其的内在思想。 (二):君子要有“仁义”的博大胸怀,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仁厚宽和了,才可以做到不认真计较个人小的得失。 (三):一个真君子要做到内心“仁”,“智”,“勇”,只有做到了这些从而也就没有了“忧患”,“疑惑”和“恐惧”了。 (四):君子的做人标准是要做到不苛责外在的世界,把有限的人生精力用在反省自我,苛责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身边的人就会厚道一些。 (五):君子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包容和怜悯别人的过错,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思想上看问题,所以,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六):君子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素质提高,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也曾经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做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不要惦记着眼前的一点私利。

(七):君子不仅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有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于为士矣!”(<<论语.宪问>>);还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八):君子谋求利益不可以不走正路,走正路和走捷径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孔子曰:“君子喻义,小人喻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也就是说小人和君子每天心里惦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 (九):君子是合群的,内心是庄重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孔子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十):君子胸怀坦荡,坦然无私,能够平和,以善意和所有人走在一起;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十一):君子的言行是不会自己要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的,而是把事情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说。这就叫“先行其言而后行之”(<<论语.里仁>>)。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这个词虽在<<论语>>中出现了上百次,而它的道理却是朴素,温馨,和谐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当下要学,要做的。目标和理想既是高远,也是遥不可及的,只有把目标和理想存在我们心里,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人生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

《论语》中君子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君子具备的品质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经”。其中的“君子”一词,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那么,究竟《论语》中的君子具备哪些品质呢?本文将从仁、礼、诚、信、勇等方面进行分析。 仁:《论语》中曾有“仁者爱人”之说,说明君子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君子应该以人为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也要有爱心和宽容心态。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仁爱之心和宽容心态。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君子必须遵守礼仪,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待客之道和礼仪之道。 诚:诚实守信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做到言而有信。孔子在《论语》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了君子应该遵循的诚信原则。 信:君子必须具备信任他人的品质。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有猜疑心,应该相信他人。同时,君子也应该自己言行一致,让他人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勇: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君子必须具备勇气和果断的品质。君子应该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毅力,不畏惧困难。孔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勇气和果断性格。 《论语》中的君子具备的品质非常丰富和多样化。除了仁、礼、诚、信、勇之外,君子还应该具备好学、谦虚、宽容、大度等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仅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更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君子的七个标准

论语君子的七个标准 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的 描述和标准。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他们追求道德高尚、修身养性,并以成为社会典范为己任。《论语》中所提到的君子的七个标准包括:知(智慧)、仁(仁爱)、勇(勇气)、义(正直)、礼(礼貌)、信(诚实)、忠(忠诚)。下面将分别从这七个方面来阐述君子的标准。 首先是知,知者就是智慧。智慧是君子修身立命的基础。《论语》中 多次强调知的重要性,例如,“知者不惑”,意思是智者不会迷惑于一时 一事。君子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判断事物的真伪,以及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和问题。 其次是仁,仁者就是对他人的仁爱和关怀。仁爱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 之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君子要对他人以真诚的关 怀和爱护。君子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体谅他人的感受,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以及以仁爱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再次是勇,勇者就是勇气和坚定。孔子提到了勇的重要性,他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有勇气敢于正视 自己的错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君 子要有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然后是义,义者就是正直。君子要具备正直的品质,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贞而不谅”。意思是君 子要坚守正义,不会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君子要秉持正直的品质,守护 道德追求,坚守道义。

接下来是礼,礼者就是礼貌。君子要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社会与道德 规范。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礼的重要性,并说“有礼而后处真”。 意思是只有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礼仪的人才能真正地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君子要具备良好的礼节修养,懂得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其次是信,信者就是诚实。君子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强调了 诚实的重要性,他说“君子诚其身,而后人信之”。意思是君子要首先保 持自己的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君子要以诚实为准则,言行 举止坦诚无私,言出必信,行出必果。 最后是忠,忠者就是忠诚。君子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孔子 曾言道,“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君子应当忠于道德和事业,而不是 关心自身的贫富。君子要以忠诚为准则,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都要 忠诚无私。 综上所述,君子的七个标准:知、仁、勇、义、礼、信、忠,囊括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集合,他们努力修身养性,以言行为社会树立榜样,并通过智慧、仁爱、勇气、正直、礼貌、诚实和 忠诚等七个标准,塑造自我,影响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

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

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君子的标准有着独特的 见解。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是有德行、有修养、有胸怀的人。那么,究竟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德行。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宽容大度。他还强调了君子应该有礼仪之道,尊重他人,懂得礼貌待人,不轻易伤害他人的感情。总之,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有品德、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学识、有修养。他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更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君子应该有广博的知识,有高尚的情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还提倡君子要有自律的精神,能够自我约束,不被低级趣味所左右,不为私欲所困扰。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有修养、有自律的人。 最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胸怀。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君子的胸怀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众人,不自大自傲。君子应该有谦逊的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他还提倡君子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计较小节,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大局为重。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有胸怀、有包容心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有德行、有修养、有胸怀的人。这种标准不 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君子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胸怀的人,能够成为他人的楷模,引领社会的风气。这种标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符合孔子标准的君子,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 孔子做人的理想——君子的标准 孔健 一、君子与小人德行比照: 君子怀仁、好公、好义、爱人、助人、勇敢、守纪、谦虚、自省、坦荡、积极向上、信念坚定、用人以道、担当重任,小人则反是。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自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君子论

孔子-君子论 君子 孔孔子君子论 索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