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
中西小说比较

浅谈中西方小说差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结构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
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
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
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
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的“发奋著书”,而且《金瓶梅》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
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
”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是“怨毒著书”,是“庶人之议”。
而西方小说,则更为简单。
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的概括为:“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
中西小说之比较

《红楼梦》中的 许多回,就是以人物 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 式的。像林黛玉和贾 宝玉之间的对话,王 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 对话,刘姥姥与姑娘 们之间的对话,简直 就是小说的主体内容。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 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内心 独白,托尔斯泰、雨果 等人的小说也是如此。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 恼》等浪漫主义小说就 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 行表达的。
(三)中西小说发展过程的共同点
回顾中西小说的产生,有一点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它们虽然都有遥远的根源和 长期的发展阶段,而真正的形成或走向繁 荣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出现、市民 阶级兴起的时期,即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和中国的明清时期。
二、中西小说主题之比较
西方文化强调个 人价值。歌颂英雄, 反映个人的寻求、冒 险以及心灵历程等等, 是西方小说的重要主 题。
西方小说从总体结 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 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 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 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 课》。它们往往都没有 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 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 艺术结构本身。
西方小说一般不按故 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 潮、结尾的自然顺序去结 构作品,而是根据表达主 题和人物塑造的需要,颠 倒自然顺序,或以事件结 尾为开头,或以中间部分 为开头,或将起因放在结 尾,目的在于突出最重要、 最吸引人的情节。
中西方小说环境描写不同之原因
中国古典小说不重视 环境描写。一方面是受话 本或拟话本的影响。另一 方面,与中国绘画的影响 分不开。我国古代绘画主 要以线条造型,甚至根本 不着颜色,只是“白描”, 一般很少细致地描绘背景。 受此影响,我国古典小说 也就不重背景的细密,而 重白描之笔。
西方古典小说多有大 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与 西方的绘画影响有关。西 方的油画主要是用明暗色 彩造型,讲求画面不留空 白,因此,背景和环境的 描绘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 分。受此影响,西方古典 小说在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描 写。
中西方小说差异

中西方文学的差异之小说郭亚强1129042129提纲:1.-2概述中国与西方文学差异3.-4中国小说创作的结构分析与发展5-6西方小说创作结构的差异性与发展7.概述今天小说文学的创作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有三大区别。
一事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以载道了,第三点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学更注重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文学的差异,可以说是人们思维差异外在的表现形式。
一定的思维模式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由于思维方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一旦形成,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或者叫做“思维惯性”,它是人们看待万事万物具有普遍效应的方式方法。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
因而也早就了东西方的小说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宣扬“天人合一”思想,汉民族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整体思维模式,这一模式折射到汉语小说结构上,则是以“意合”为特征,对事件、动作顺序编排一般是严格按照逻辑语义。
从整体结构来看,主要是看结构对这一小说文本内容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生活中复杂错综地发生着的事件整理为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期明确而饱满地表现主题。
要求脉络分明、层次井然,不管情节如何复杂,小说结构有必要使之如直线那么清楚。
矛盾虽然很多,但要弄清一个再来一个,总之,线索与波澜关系必然是十分明白的。
这种结构我们与其说是受史传的影响,还不如说是保留口头文学“讲史”的特色,口头文学的听者不可能像小说读者那样重新翻阅,而必须在记忆中使之头绪清楚。
中国小说一进入长篇,就总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
容量大,人物多,矛盾也多,展现了广阔的社会或时代(空间或时间)。
《儒林外史》不必说,它的事件一个个串挂起来,成为一个封闭的连锁结构,完成全部题旨。
《水浒》是一种典型结构:每个上梁山的好汉的故事全是独立的,林冲、武松、宋江、卢俊义等每人的遭遇都自成首尾,每人的矛盾都自有起讫,而诸人上了梁山后,就以几个大战役展开几个大矛盾层次,总是人物众多,林林总总,但矛盾仍是直线式的。
中西小说之比较

(三)中西小说发展过程的共同点
回顾中西小说的产生,有一点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它们虽然都有遥远的根源和 长期的发展阶段,而真正的形成或走向繁 荣却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出现、市民 阶级兴起的时期,即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和中国的明清时期。
二、中西小说主题之比较
西方文化强调个
人价值。歌颂英雄,
鲁
反映个人的寻求、冒
中西方小说环境描写不同之原因
中国古典小说不重视 环境描写。一方面是受话 本或拟话本的影响。另一 方面,与中国绘画的影响 分不开。我国古代绘画主 要以线条造型,甚至根本 不着颜色,只是“白描”, 一般很少细致地描绘背景。 受此影响,我国古典小说 也就不重背景的细密,而 重白描之笔。
西方古典小说多有大
博雅教育学院:王勇 Email:68717060@
你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吗?
一、中西小说之起源与发展
作为叙事性文学类 型,小说是在神话、寓 言、故事、历史传说等 故事性文学因素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中西小说 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上 古时代的神话和后来的 各种故事。
(一)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7个 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与 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 年在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 里躲避瘟疫。在暑气逼人的夏 季里,他们商定每人每天讲一 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 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 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 计讲了100故事,这些故事收 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 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 一。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 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 释罪犯冉阿让试图赎罪的 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 建筑,政治,道德哲学, 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中西文化小说对比定稿

中西小说比较09级外语系翻译四班吴敏 0940501170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
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
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
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
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
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
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2、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
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
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
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
“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孟子做此文要说明:
“人求富贵,应该遵循正常的途径,不要走 歪门邪道,以致连自己最亲的人也感到羞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
中外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1.中外早期小说的共同特点——重情节 构造,轻人物塑造的倾向。
《十日谈》《巨人传》
唐代传奇可分为“记”、
西方小说更注重描写以个体为本位三国演义里的五虎上将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西游记取经队伍里的师徒四人儒林外史的儒生百相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在注重以群体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体系中个体的人只有在其他个人的整体背景之下这个人才是完整意义的个体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现在,我开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观点, 理解我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你若呼求我,我必拯救 你。”
与精神救赎紧密相连的另一个主题是: 哲学思辨
——究竟人是什么? 人从哪里来? 人 到哪里去? 人的命运到底山谁来掌握? 人怎 样才能走自己的自由之路? 人的本性、理 性与情感,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与上帝、灵魂的问题,人 的罪恶问题 ,等等。
鲁宾逊:我的心灵也升向天上,并欣喜若狂地高 喊:“耶稣,大卫的儿子,耶稣,你被上帝举为君王 和救主,请赐给我悔改的心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 一次算得上是真正的祈祷,因为,我这次祈祷与自己 的境遇联系了起来,并且,这次祈祷是受了上帝的话 的鼓舞,抱着一种真正符合《圣经》精神的希望。也 可以说,只有从这时期,我才开始希望上帝能听到我 的祈祷。
亮,新娘谦虚地说“哪里”,外国人 愣住了,说“眉毛,鼻子,嘴……哪 里都漂亮!”
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很大。
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 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 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 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 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 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 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 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
如果你喜欢读小说,大概就会发现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就是西方小说,无论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还是托尔斯泰,都喜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但是中国小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都是靠对动作的描述,来展示人的心理变化。
也有研究发现,和英文相比,中文名词更少,但动词更多。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说:“思考是为了行动。
”
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说:“积极心理学,有一半是在脖子以下。
”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绝对不是一门只在学术圈里做研究、在象牙塔里传播的学问,而应该是知行合一、渗透进人们日常行为的科学准则。
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则在学界第一本积极心理学教材《积极心理学入门》里明确写道:“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项观赏运动。
”彼得森认为,观赏运动时,人们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运动员挥汗拼搏,虽然情绪良好,但其实还只是一个“看客”而已,那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更加要求人们在习得科学的积极态度与情绪之外,还要把它们转化成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一项项具体的行动。
“行胜于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别看重行动的特质。
我们在生活中也很自然地推崇“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鄙视“光说不练”的人。
对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早就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就是提倡做事、行动,否定那些“光说不练”“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
无行动,是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幸福的。
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让我们获得真正幸福的行动,并沉浸其中。